为什么对亲密关系感到恐惧「怕失败逃避亲密关系为什么我们对被拒绝如此恐惧」
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作「拒绝敏感性」。
它让你的人际关系一团糟,自我价值感极低......
本文为你介绍这种人格倾向的3种日常表现,以及看看拥有这类特质的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拒绝敏感性」(Rejection Sensitivity)作为一种人格倾向,是指一个人被拒绝时会产生过度的负面反应,严重损害一个人的自尊、幸福感和人际关系。
「拒绝敏感性」往往与「被抛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极度害怕被拒绝、被抛弃,倘若「拒绝」真的发生了,往往会引起过度的情绪及行为反应。
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作「拒绝敏感性」。
它让你的人际关系一团糟,自我价值感极低......
本文为你介绍这种人格倾向的3种日常表现,以及看看拥有这类特质的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拒绝敏感性」(Rejection Sensitivity)作为一种人格倾向,是指一个人被拒绝时会产生过度的负面反应,严重损害一个人的自尊、幸福感和人际关系。
「拒绝敏感性」往往与「被抛弃的恐惧」密切相关。
在产生诸如抑郁症、焦虑症、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类心理问题时,我们往往能够从中看到这样的表现特征,与之相伴的是,患者还有可能表现出极度的孤独。
总是害怕被拒绝、有拒绝敏感倾向的人,在心理学中被称作「拒绝敏感者」。
01、「拒绝敏感者」的3种表现
「拒绝敏感者」往往都经历过一定的创伤,特别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这类人会很容易进入「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在创伤中失调,会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唤起,并且难以调节这种痛苦的感受。
还有一些因素会加剧这种「拒绝敏感性」。比如,对自己和他人的负面看法,不安全的依恋方式类型,以及有限的社会支持。
「拒绝敏感性」会有3种表现方式:
1. 害怕失败
「拒绝敏感者」很害怕失败,这往往与低自我价值感有关。
那些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是苦苦挣扎的人,总是下意识地觉得自己在职场、学业和人际关系上会遭遇拒绝和抛弃。他们不知道成功需要自己抓住机会,主动前行。
正是出于这种对失败的恐惧,很多人会被贴上错误的标签,被认定为是「失败的人」(loser),这就导致ta们接收到更多「拒绝」的信号。
而实际上,ta们并没有那么糟糕。ta们之所以会有时遭遇「失败」,恰恰是因为太害怕被否定、被抛弃,这种深深的恐惧感反而影响了ta们的稳定发挥,造成了不够好的表现。
还有一些人,在面对一些职业机会时倾向于逃避,仅仅是因为不敢面临被拒绝的风险。他们还会习惯性地逃避人际关系,因为害怕在关系中被抛弃,害怕自己“所剩无几”的自我价值再次受到创伤。
2. 害怕亲密关系
如果一个人存在不安全的依恋方式,ta会十分害怕亲密关系。这样的人在关系中要么特别「粘人」,要么特别冷漠,又或者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停切换。
许多「拒绝敏感者」会亲手把ta们的伴侣推开,这会进而加重ta们的低价值感,对亲密关系愈发恐惧。
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本质上是对「被抛弃」的恐惧,它让人无法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因为害怕在关系中感受脆弱,ta们就一直逃避亲密关系。
3. 过度分享自己
有些人会在一段关系中过早地吐露自己的私人细节,或者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对象(比如和老板或潜在的对象)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
听起来并不像是一个「拒绝敏感者」会做出来的事哈?
然而,「拒绝敏感者」的人恰恰会这样做,ta们以这种方式创造出了一个自证预言,「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的拒绝。
例如,有些人会在和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就分享ta们在关系中的亲密细节,别人可能会拒绝倾听,或因此远离ta们,这样就创造了一种「被拒绝」的理想途径,「拒绝敏感者」就不会在未来的其它情况遭受拒绝。
02 如何摆脱「拒绝敏感性」?
与其它那些不良的行为模式一样,疗愈的关键在于识别出产生「拒绝敏感性」的内在驱动力与深层动机。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害怕被抛弃、被拒绝?为什么我们总会陷入一些不愉快的关系中,却还为此恋恋不舍、无法自拔?
有时「拒绝敏感性」就像是一个循环,人们出于对被拒绝或抛弃的恐惧,却反而也加深了这种恐惧。随着更深入的心理学研究,我们不仅要关注这一现象本身,还要关注这种恐惧从何而来。
想摆脱这种不良的模式,最重要的是承认自己的恐惧,找出过去那些被拒绝的经历,识别创伤、接受事实,用更健康的视角和心态重新看待当前的自己。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你可以选择与一个擅长处理创伤和人际关系的专业咨询师一起探索,这将帮你更快地摆脱这种模式困扰,更好地疗愈自己。
害怕被拒绝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在生活中, 总会有一些人对你不屑,总有一些人拒绝你的请求,总是一些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你。但是这些人存在不会消失,而且你无法跳开。在遇到困难时,渴望得到帮助,可是又害怕拒绝。那么我们有什么方法改变这种心理。
凡是人,绝大部分都有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心理,从而倾向于逃避、漠视或不作为。因此,首先你要接受自己害怕失败而不去尝试的心理是绝对正常的,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反应,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而且可喜的是,你根本不需要去克服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当你面对自己的亲人时,你根本就没有在做销售,你做的只是分享一样好东西。譬如:你看一部很好看的电影、发现了一家很棒的餐厅,你自然而然会介绍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同时你也绝对不会因为他们最后是否会去看这部电影或去这家餐厅而有任何压力和恐惧,不是吗?所以,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因为你自己真心相信,而他们相信你,所以他们也会相信你介绍的东西,虽然他们最后不一定一定会去做,如果他们没有去做,或许仅仅是以下可能性:
1、可能他(她)没有需求,或暂时没有需求,或至少还没意识到自己有需求
2、可能他(她)现在真的没时间去做
3、可能他(她)有更重要的事情要优先处理
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有求必应,都会热心的帮助你。应该积极的看待这种情况,或者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从他人的角度出发。
心理分析:你为何会恐惧亲密关系
心理分析:你为何会恐惧亲密关系(通用5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你为何会恐惧亲密关系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分析:你为何会恐惧亲密关系 篇1当他试图给你一拥抱,你却觉得别扭;新朋友的热情邀约,只会令你尴尬无措;情愿选择与人群保持一定距离,也避免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如果以上情况你都有,那么亲密关系恐惧症很可能缠上了你!
这里的“亲密关系”,并非仅限于爱情或异性情感,而是泛指友情和各类社交关系。“亲密关系恐惧症”的主要表现是强烈的排他性,对事物保持距离,恐惧过度亲密,很难融入某个圈子。这样的心态,会让你失去享受各种情感的快乐,继而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为何会产生亲密恐惧症?如何让你不再恐惧亲密?
一、敏感型——怕背叛,怕伤害
代表人物:“林黛玉”(《红楼梦》里的女主角)
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出一种焦虑感,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又担心他人不回应自己的感情付出,导致情绪上的焦虑和矛盾,慢慢就会倾向于回避社交、回避亲密关系,这种情况会让性格比较保守的人更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性格激进的人,通常都又表现出一些占有欲,当占有欲望无法满足时,通常会产生嫉妒心理,也会演变为强烈的排斥,于是表现出不屑于与人交往及建立较亲密的关系。
无论是性格过于保守还是激进,都是“心灵过敏”的反映。由于在人际上对于“回报”、“独占”的过分敏感和在意,让他们最终选择独处,回避各类亲密关系。
原因:都是敏感惹的祸
1 抑郁型的气质类型
人的气质类型是天生的,分为4大类:多血质(令狐冲)、胆汁质(张飞)、黏液质(张无忌)和抑郁质(林黛玉)。性格过于敏感的人,多为抑郁性的气质,他们渴望亲密却有害怕亲密带来的伤害。
2 误读他人的“非言语信息”
敏感的你,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往往会误读他人的“非言语信息”:他都看我一眼,是瞧不起我啊!(实际上,他是高度近视);她是不是在嘲笑我?(实际上,她觉得你很可爱)
3 “自我攻击”的危害
内心敏感,真正的杀伤力其实不是外在带来的,而是你的“自我攻击”。“他怎么可以瞧不起我?”如果你在很多人那里解读到这个信息,那么最有可能是:你瞧不起自己。亲爱的,你看到的,实际上都是你内在就有的。
支招:降低敏感指数
1 懂得表达
敏感的你,总是在自认为被“伤害”后的瞬间,立即缩到自己的“心灵躯壳”里,默默地不再理他们,或远离人群。周围的人往往也会莫名其妙,不知你到底怎么了。与其双方都委屈和莫名,不如表达出来,在第一时间告诉他们:“你刚才这么说我,我心里会难受。”“我感到被嘲笑了,很尴尬。”真诚地表达,而非指责,这么做会让他们更懂你,你也更懂自己。
2 自我暗示
等哪一天,你忽然内心发展出了一个声音:“喂,敏感的家伙,他们不是这个意思啦,只是你自己这么认为的!不信,问他们啊?”那么,恭喜你,你的敏感指数已经下降很多了。从此,你不再会一受伤就逃避亲密关系了。
3 学会自嘲
与那些懂得自嘲的人在一起,会感到分外轻松和快乐,相反“一点也开不起玩笑”的朋友,往往相处起来,小心翼翼的,唯恐踩到雷区。所以,亲爱的,开始学着拿自己打趣吧:“看我又要神经过敏啦!”渐渐的,你也会变得不那么在意一些事情了,甚至感觉自己以往的“老受伤”有些可笑。
二、防御型——怕麻烦,自我捍卫
代表人物:“王菲”(歌手,代表作《红豆》、《因为爱情》)
无论性格如何,与人建立各种不同程度的亲密关系都是为了摆脱孤独。而今,当不安全感,厌恶感给人们带来的烦恼大于孤独时,有些人就情愿选择与人群保持一定距离,而尽量避免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带来的种种麻烦——缺乏私密性、没有安全感、不公平对等、信仰差异等等。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其实不是我们不再惧怕孤独了,而是让我们惧怕的不仅仅是孤独。
原因:都是孤独惹的祸
1 交往准则:“宁缺毋滥”
亲密关系中,过分防御的你,往往在交往中抱着“宁缺毋滥”的准则,对别人结交一大帮狐朋狗友,你很不屑:浪费生命!对你而言,和亲密的人在一起,要有一种精神层面的交流,很信任,很充实。
2 对“独立空间”的强烈需求
如果一时半会找不到可以亲密的对象,你会非常乐意和自己呆在一块儿,实际上,对“个人空间”你有着一种超于常人的需求,所以“孤独”在你的字电里,可能是个很快乐的东西。
支招:当王菲遇到那英
1 加入一个“志趣相投”的团体
你是一个“自我”很丰富的人,所以那类酒肉朋友很难走入你的内心,若要建立亲密关系,必须“志趣相投”。若你热爱篮球,不如加入一个“篮球俱乐部”,若你热爱骑行,不如加入一个“山地车俱乐部”……总之,先加入那个团体,对志同道合的人,你踩比较容易产生亲密感。
2 结交一位“温暖亲切”的朋友
曾有调查表明:情谊深厚的2个朋友,往往不是相同而是互补。比如,一位短发的女孩和一位长发的女生;一个寡言的人和一个健谈的人;冷峻的与温暖的。原因是双方会欣赏和认同自己所缺乏的那一面。所以,亲爱的,你是否有一位“温暖亲切”的朋友呢,她(他)像是一束阳光,温暖你的心间,减缓你的防御。
“王菲”般的你,是否找到那个“那英”了呢?
三、隔离型——对父母亲密不起来
代表人物:小陶虹(演员,代表作《阳光灿烂的日子》、《空镜子》、《买房夫妻》)
最近看一期小陶虹的访谈节目,她说到母亲的时候哽咽了,足足10秒的沉默,她说:“直到她走之前,我都没有抱过她,亲过她。就觉得不好意思,别扭。现在,我有和孩子以后,才发现拥抱和亲吻,其实是那么得重要!”
心中有深沉的爱,但就是表达不出来,无法用行动和言语去倾诉那份亲密,这个问题不仅小陶虹有,在中国很多70、80后在为人子女上,都存有这份纠结和不知所措。
原因:都是压抑惹的祸
1 过于含蓄的东方家庭文化
1985 年,《成长的烦恼》在美国ABC电视台首播,大受欢迎,成为家庭情景喜剧的标志性作品,它也伴随着无数中国70、80后的成长。对剧中的老爸而言,每天当着孩子的面亲吻妻子,成了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又必须的事情,而孩子们也很习以为然。但,这件事即便放在30年后的中国家庭,估计也是个很前卫的事。
2 家族沟通模式的传承
对小陶虹而言,小时候爸妈也一定很少拥抱和亲吻自己。孩子对待父母的亲密方式,往往受到父母的巨大影响。沟通模式的传承,是一种无形却强大的力量,会影响到一代又一代。亲密隔离型的家庭,虽然彼此之间充满关爱,却不知如何让对方直接、真切地感受到。
3 对父母的“又爱又怕”
我们容易去亲吻和拥抱孩子,因为单纯的爱和喜欢,但是对父母,这份爱却复杂了很多。中国父母看中权威、威信,所以往往在成长过程中,会希望孩子可以畏惧自己。长大后,我们对父母便会“又爱又怕”,爱让我们想去照顾他们,怕又让我们像隔了一层什么,不敢也不知道怎么真正走近他们。
支招:亲密技术也需练习
1 和宝宝一起说:“妈(奶奶/外婆),我爱你!”
小陶虹说,现在每天晚上,她都带着儿子一起走到爸爸的房间,拥抱他,亲吻他。也许自己一个人做,还是会胆怯和尴尬,但是你的宝贝却会给你力量和勇气。对宝贝而言,亲吻和拥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跟着他(她)一起做,画面也更温馨、舒适。
2 循序渐进,从触碰开始
与父母的关系,是最亲密的一种,而肢体的'接触,会显得十分重要和神奇。如果你真的很难做到拥抱和亲吻,那就从握手、怕肩膀、揉肩膀开始吧。循序渐进,让你和父母的身体,都渐渐地来熟悉、接受这份“迟到的亲密”。
四、创伤型——不愿意和男性亲密
代表人物:李莫愁(金庸小说《神雕侠侣》里的悲情角色)
有一类人,闺密一大群,但就是恐惧和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她们或有着“男人都用下半身思考问题!”的极端偏见,或怀有“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爱情太可怕了!”式的愤怒、恐惧之情。最后,往往成为剩女,或婚恋失败。究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曾经遭受过心理创伤。
原因:都是创伤惹的祸
1 过分偏执的性格
同样是面对一段失败的感情,性格温顺的人,往往比性格强硬、偏执的人,更容易走出来。伤害都一样深,不同的是,你是否愿意放过别人,放过自己?温顺的人,更愿意相信造成这个结局,双方都不愿意看到,很多事情没有谁对谁错;但是偏执的人,往往充满愤怒,觉得自己被出卖,一切都是对方的错,原谅对方,自己就对不住曾付出的感情。
2 强烈的占有欲
男人都害怕找一个李莫愁般的女子,不是不够貌美,不够性感,不够女人,而是她的占有欲实在太强大了,足以吞噬一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容易沉溺在伤痛里的女子,往往也是因为抓着过往不放,潜意识里渴望占有那个人。
3 创伤心理未曾修复
若遇到合适的爱人,或有知心的朋友,或得到父母智慧的指引,也许那段创伤反而修炼了你,走出来,生活得会更笃定、智慧。但有些人没那么幸运,伤痕一直都在,未曾修复。
支招:莫做李莫愁
1 放下“非黑即白”的观念
如果你认为谁对谁错,如果你觉得那段经历全是伤痛,如果你不再相信有爱情,那么亲爱的,在你头脑里还保留着孩子般“非黑即白”的世界。童话,不是现实。女巫有她的智慧和坚持,公主有她的愚蠢和可笑。
好好想想:这段经历中难道真的没有快乐的部分吗,没有带来好处吗?一次失败,代表着永远失败吗?到今天为止没有遇到爱情,就代表爱情不存在吗?
2 寻觅爱情得意的“闺密”
如果你的“闺蜜”都是李莫愁,那么还是劝你,和她们都保持一段距离,你们都中了“痛苦的毒”!
寻找一位乐观可爱的“黄蓉”做自己的闺蜜,她的洒脱和阳光,会带着你看到爱情的另一面,原来“郭靖”式的男孩这么憨厚、可爱,自己又何必总活在对“杨康”(某些方面,显得薄情寡义)的仇恨中呢?
温馨贴士
一、VOICE 关于亲密
“在亲密关系中,无论看起来多么恐惧、冷漠的外表之下,都隐藏着爱。”
——武志红,心理学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等
“上段恋情,全心投入,结果重伤。于是这次恋爱怕受伤,就很保留。这意味着:上次那个伤你的烂人,得到最完整的你,而这次这个发展中的情人,得到个很冷淡的你。我知你是保护自己,但这若是做生意,你这店一定倒的。永不再来的恶客,得到最好服务,而新客上门,却备受冷落,这店怎么不倒?”
——摘自蔡康永的《康永,给未知恋人的爱情短信》
“亲密可以让我们逃避自我,也可以让我们面对自我。逃避时,亲密成为轮回;面对时,亲密成为心灵自由的踏板。”
——摘自《幸福心理学》
二、从今天起,享受亲密!
1 养一个宠物,鱼儿、猫咪、小狗都可以,重要的是享受那份亲密。
2 双手在胸前交叉,和自己来一次“亲密接触”吧!
3 在小区里,冲一个可爱的小孩没心没肺地笑,那是只属于你和它的单纯亲密。
4 这一周,主动去拥抱一个人,无论谁。
5 亲手做个手工活,送给某个人,无论美丑。
6 告诉他(她),我爱你。
心理分析:你为何会恐惧亲密关系 篇2这是一个在建立亲密关系上有一定困难的例子,首先要说明的是,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是和想建立亲密关系的愿望共存的,正是这种冲突使当事人关注这个问题,如果现实生活没有或很少亲密关系,而自己觉得很好,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按照现代心理动力学的理论,人们总是会根据早期客体关系的体验,寻找在现实生活中符合的人和事。换句话说,当事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很有可能与其早期依恋关系的模式有关,根据研究,依恋关系的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叫安全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关心、负责。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和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第二种叫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第三种叫回避型关系。这种关系中的妈妈对孩子也不很负责,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
值得注意的是,依恋关系中的“妈妈”指的是个体早期的重要关系人,不总是代表真正的妈妈,另外,依恋关系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也存在不少的混合型。
对照上面的理论和案例中的情况,当事人可能是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之间的依恋关系。
关键
而案例中几处关键地方值得注意:
●“我的自我意识太强了以至于我难以真正融入任何氛围”,这句话有典型的自我防御意味,即通过一种“合理化”使自己避免陷入“危险或不安全”的亲密关系中。
●“对每个邀请我做舞伴的人,我都诚惶诚恐地努力配合他,可每一次都会踩他的脚——踩每个人的脚。”诚惶诚恐提示在互动关系中一种没有安全感的迎合,每一次都踩脚则提示造成这一不安全感的早期创伤,而迎合“每”一位邀请者,则显示当事人对人际亲密关系的渴望和缺失,所以不加选择去尝试。
●“但当他们靠到足够近时,我就开始紧张,开始害怕,开始如当年被邀请做舞伴时一样诚惶诚恐,最后都会拔腿逃开。”当事人的这种“紧张”、“害怕”没有明显的现实理由,提示是一种来源于早期经历的优先的、强烈的情感,同样提示在早年亲密关系的建立中遇到的挫折。
●“当你不得不考虑该怎样让别人愉快的时候,你只得把自己的愉快放在一边。”这表示当事人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需求采取的是无视和压抑的策略,而这使当事人无法在亲密关系中获得真正的快乐。
建议
在亲密关系的互动中,如果一味压抑自身需求将使得艰难建立的亲密关系徒有其表,无法满足自己的沟通需要。另一方面,亲密关系的对方最终会察觉这种所谓的“迎合”,而感觉到一种“不真实感”,甚至认为是一种欺骗,因为这种对自我的忽视使对方也丧失了亲密的“主体”,所以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自然会吸引那些真正的志趣相投的人发展健康的亲密关系。
另外,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感,可能是一个人幼年遭遇过被自己的亲人拒绝的痛苦,他的潜意识当中会产生对亲密关系的惧怕,为了避免遭遇被拒绝,他们可能采取疏离或拒绝与对方发展过于亲密的关系等方式以使自己获得安全感。
当事人可以加强自我觉察,或尝试寻找心理动力取向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自我成长,了解自己这一行为模式的背后原因。
本期专家
张维扬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侧重精神分析、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危机干预等方面
心理分析:你为何会恐惧亲密关系 篇31、义务感和义务才能不足:
个性不成熟、依赖性强、生活才能差的男女,对行将到来的婚姻生活,更容易产生慌张焦虑感。
心理学以为,实行婚姻生活的人必需有相当的成熟水平和义务感,需求有一定的理性考虑和对付生活的才能。而那些一味依赖别人,为人处世完整听任感情诱导的人,常常留恋不被等待实行义务的恋爱期,而对进入婚姻期产生焦虑。
2、对婚姻矛盾和抵触过度忧虑者:
在肉体和感情上,总有些人属于敏感型的。
他们对婚姻生活可能呈现的矛盾抵触提早忧虑起来,这局部人或遭到父母婚姻不和阴影的影响,或是看到四周婚姻决裂的实例,或者早已潜移默化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说法,因此产生了一种“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婚前忧虑。
3、对婚前自在生活过于“顺应”者:
这类人已习气于无拘无束地生活,他们担忧一旦结婚,会丧失本人的独立性、自在度,减少以至封锁本人的社交圈子,因此对可能压制他们目前多种心理欲求的婚姻,不盲目地产生一种恐惧感。
心理分析:你为何会恐惧亲密关系 篇4其一,你不够接纳自己。
你可能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性格不够温柔,或者是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也可能是因为其他方面的原因对自己不够满意,因此你认为别人也不会喜欢你,更不可能与你发生亲密关系。一个人如果自我接纳程度很低,那么她就会认定他人也无法接纳自己。就会主动避开亲密关系,从而避开可能遭受的伤害。
其二,你害怕别人不接纳你,在情感关系中,人很容易变得自卑怯懦。
也许你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你不要随便相信别人,没有人会愿意真正了解你,懂你,这些观念让你形成了长久的自我保护的习惯。因此你相信袒露真实的自我只会招致别人的批判、拒绝和抛弃。你很难相信有人肯接纳我们内在本质里的魔鬼:我们所受的伤害、愤怒、嫉妒、恨意、邪恶的欲望和可耻的贪念。
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你要学会接纳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当你接纳了自己,正确地认识了自己,你就会打开心扉,去跟他人交往。
其次,你应该认识到,在亲密关系中,是可能受到伤害的。但是,每个人都会发展出应对亲密关系的模式,即使受到伤害,只要学会了调整,亲密关系就会让你很舒服。
最后,学会建立对他人的信任,相信你可以与他人建立幸福的关系。你可以主动地建立亲密关系,主动与对方接近。但是如果他不接纳你,那他就不是你要找的人。那么你也可以做出选择,有时候放弃是为了遇到那个对的人。
心理分析:你为何会恐惧亲密关系 篇51、早期关系受挫
这类人往往幼时没能跟父母建立起稳定、安全的关系。如在童年时,父母常常争吵,在担心父母把自己丢弃的恐慌中成长起来的。或者幼年时家人不在身边,独自成长的起来的。则其潜意识中缺乏安全感,会无意识地否定对人际关系的需求,从而降低依恋,成年后也难以与其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一类在留守儿童中较为常见。
2、被重要的伙伴伤害
一位前来求助的高中生,在小学时有两个要好的朋友,但由于误会,这两位好友到处说她的坏话,让她特别受伤,令她不再相信他人。童年受到好友的伤害会让人对友情产生恐惧。
3、缺乏人际技巧
有一类人难以把握交往的尺度,也不善于将话题进行下去,所以才宁愿与他人保持表面的关系。这种人际技巧的缺失也源于成长中的挫折,他们往往在学习人际交往方式的某些重要环节出现缺失。
关系恐惧症的简单治疗
如果你有这种难以交心的表现,建议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如果情况并不严重,可以学习一些实用的人际技巧。比如,先尝试与一个容易接触的朋友建立稳定的关系。在这期间,你难免会遇到许多内心的障碍,但坚持下去就是成长;写人际日记是个好办法,将自己与人交往的点滴记录下来,有助于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进行反思,也让自己看到每一次的进步。哪怕一次的成功,都能让你获得可以复制的经验,并激励你把这种经验应用到与其他人的关系中。
克服亲密关系恐惧症,首先要懂得爱自己。爱是自尊及自信的来源,这两个条件又会直接影响我们的人格的健全。如果可以健全的人格,那还有什么心理障碍是无法克服的呢?
其次更要了解自己。清晰的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优点及缺点,拥有自己的快乐,让身边的人同时感到愉快。如果自己都无法接纳自己,内心痛苦和烦恼,又如何才能走出阴影让自己快乐呢?
最后,就是沟通了,这是克服亲密恐惧症的好方法。开诚布公,坦诚地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对方更好地去了解你,你也可以多了解对方,这样才能一起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之中,但是对于如何维护这种人生最富有意义的关系,我们却没有多少人真正做好了准备。在生活中常常发生的情形是——无论我们的意愿是多么诚恳,行动多么努力,我们关系的现状和结果却还是愈发成问题,甚至令人不安。我们经历着混乱、沟通不畅、相互怨恨、情感疏离、缺乏相互支持,最终和最坏的结果则是导致关系的破裂和分离。
亲密关系的建立让我们看到:关系里除了交换和控制,属于灵魂的彼此懂得、陪伴、真爱是如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们将如何作为彼此的旅途伴侣来度过有限的有生之涯。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