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婢女逆袭成太皇太后媲美武则天冯太后为何被称为千古一后
没有生下一个孩子,却能两度临朝称制?她又做了什么?能被史学家们称为千古一后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去看看这位千古一后冯太后传奇而又短暂的一生。
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她的爷爷还曾当过北燕的国君。
但在她出生之前,北燕就被北魏给灭了。所以某种程度上了来说,冯氏也算是“亡国公主”了。后来她的父亲受一桩大案牵连被杀,冯氏因为年幼又是女孩,所以就被充入掖庭宫做婢女。
从一个卑贱的小婢女翻身成流芳百世的太皇太后,其成就堪比吕后、女皇武则天。北魏冯太后究竟有什么了不起的能力?
没有生下一个孩子,却能两度临朝称制?她又做了什么?能被史学家们称为千古一后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去看看这位千古一后冯太后传奇而又短暂的一生。
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她的爷爷还曾当过北燕的国君。
但在她出生之前,北燕就被北魏给灭了。所以某种程度上了来说,冯氏也算是“亡国公主”了。后来她的父亲受一桩大案牵连被杀,冯氏因为年幼又是女孩,所以就被充入掖庭宫做婢女。
幸运的是,她的姑姑恰好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嫔妃。在姑姑的教导和照拂下,她很快就脱去奴婢身份。后来在文成帝登基不久后,年轻貌美的冯氏被文成帝看中,而后被封为了贵人。这一年冯氏只有十二岁。
冯氏来到文成帝身边后,两人过得十分甜蜜。由于用人得当,特别是重视汉族的大臣高允,所以文成帝统治期间发展比较稳定,冯氏对文成帝不在意民族,
重视汉族出生的高允十分钦佩,这也让朝廷对汉人的看法有所改观。这对日后冯太后推行汉化改革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夫妻两人感情十分和睦,仅仅三年后,冯氏就被立为了皇后。在她被立为皇后的第二个月,不到两岁的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按照道武帝之前定下的规矩,当后妃生下的儿子被立为储君后,生母必须要赐死,防止母以子贵专摄朝政。后来李氏被赐死后,冯氏便把拓跋弘视为己出,悉心培育。使得文成帝甚为感激。
然而这样幸福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文成帝便英年早逝了,年仅二十五岁。二十三岁的冯皇后伤心欲绝。在妃嫔百官为文成帝焚烧生前的御用衣物时,她突然扑向熊熊燃烧的大火,想与文成帝一同离去。好在周围的人及时把她救了出来。这场大火,也让她从此变了一个人。
冯太后
在文成帝死后的第二天,年仅十二岁的皇太子拓跋弘继位,为献文帝。
冯后被尊为皇太后。此时贪权狂傲的太原王和北魏权臣乙浑,欺负这孤儿寡妇,
阴谋篡权夺位。新皇登基当月,乙浑就与宦官尚书合谋矫诏,杀了大批官员。朝廷动荡不安。于是冯太后只能表面妥协,这让乙浑专权擅杀,洋洋得意。
却不知冯太后不过表面妥协,私下已经秘密布控,寻机派人率兵诛杀乙浑,并夷其三族,一举夺回大权,宣布由自己临朝称制。这位年轻太后老辣果决的政治手腕,让朝中大臣刮目相看。
北魏动荡政局迅速得以平稳。但冯太后不是贪恋权位的人,不久她便还政给皇帝拓跋弘。而自己又重新担负起另一段抚养幼儿的生活。虽然拓跋弘才十四岁,但古人结婚生育年龄都特别早,此时他的长子拓跋宏已经出生。按照宫规拓跋宏的生母被处死,所以照顾皇长子的义务,又落到了冯太后身上。
冯太后虽然一生都没有生下一个孩子,但却养育了两代帝王。由于冯太后年纪轻轻就守寡,所以后宫自然有不少年轻貌美的男子。其中李弈长得仪表堂堂又多才多艺,深得冯太后的宠爱。
但献文帝对此感到不满,认为这有失规矩。于是他下令处死了李弈及其家人。这彻底惹怒了冯太后,于是冯太后便运用了手中势力,把献文帝赶下台。让年仅五岁的拓跋宏继位,此时三十六岁的冯太后也升级成了太皇太后。那么她当上太皇太后后,做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能被史学家们称为千古一后呢?
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后,再度临朝听政。成为了北魏的政治核心。此时的冯太后已年过而立之年,无论才识气度还是政治经验,都更加成熟。此时朝廷因为献文帝的死去,而变得动荡不安。为了巩固统治,冯太后恩威兼施。充分展示了她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才干。
第一便是对当初陷害李弈的李欣下了杀手,给她的心上人报仇。其他不法者也一一惩处,一些官员清正廉洁,则得到不同程度的表彰。为了大权独揽,冯太后以谋反罪诛杀了孝文帝的外祖父李惠一家,为了清除隐患,冯太后不惜大开杀戒,以致被杀者十余家,死者数百人。
第二便是培养扶植一些贤能之士作为亲信,组成一个效忠于她的领导核心。 由于培植起一个忠心耿耿的政治集团,冯太后的临朝专政取得了成功,冯太后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钢铁般的手腕,排除干扰,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第三便是让孝文帝参与这些改革,让孝文帝得到锻炼。最后冯太
后颁布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的“均田令”。并三长分治,汉化兴学。对国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太和十四年九月,四十九岁的冯太后去世。
冯太后传奇的一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谁被称为“千古一后”,才能不输武则天,毒死君王,却一生未称帝?
这位被称为“千古一后”的女子就是北魏时期的冯太后,虽然身为女子,但是政绩却不少,一直辅佐着拓跋弘治理北魏,使得北魏国泰民安,直到拓跋弘可以自己处理朝政她就退下来了,能力堪比武则天,只不过没有像武则天一样自己称帝而已。
冯太后是北燕的皇族,只不过当时天下不太平,使得冯太后的家人到了长安定居,在长安定居后生了母亲生了冯太后,还被道士说此女非富即贵,说不定能辅佐三代君王。但是冯太后的家人并没有把道士的话放在心上,毕竟古代倡导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没有人会想着一个女子会有能力干涉朝廷上的事情。
当时北魏当政,冯家是前朝皇室一族,因此存在着威胁,被当时的皇帝给铲除。但还好冯太后逃过一劫进宫当了宫女,后来被魏文成帝喜欢,并且还封她为了贵人。等到文成帝成为了继承了皇位以后,冯太后就被封为了皇后。两个人情比金坚,一直互相帮助,使得北魏政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后来文成帝因为操劳过度导致死亡。
文成帝死后,江山就交给了他的儿子拓跋弘,那时候拓跋弘才十二岁,根本没有能力治理国家,为了不让丈夫的江山社稷垮掉,因此就开始辅佐拓跋弘处理朝政。因为新帝登基,冯皇后也升级为了冯太后。冯太后辅佐拓跋弘的时候,帮助拓跋弘处理掉了有异心的臣子,等到拓跋弘长大成人,有能力承担国家重任的时候,选择了退出。
为什么称北魏文明太后为千古一后?
冯后是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她的祖父冯文通是十六国时期北燕的国君,这样说起来,冯后乃出身于名望之家。西晋末年,战乱不息,北方的游牧民族乘虚而起,各显神通。匈奴、鲜卑、氐、羯、羌,纷纷越过北方草原进入中原地区,形成所谓“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冯氏的北燕正是在这种局势下崛起的一方诸侯。按照冯家的说法,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魏国国君的始祖毕万。毕万在晋献公时因功封为魏(今山西芮城)地大夫,毕万即以魏为姓氏。魏国被秦国吞并后,魏氏的一支流落到山西境内的冯乡,遂改为冯氏。此后冯氏宗族历经世变,几经流徙,在三晋之地苦苦支撑。后来,冯后的曾祖因军功渐渐发达,他的两个儿子冯跋、冯弘(字文通)竟先后做了北燕的国主。只是没多久,北魏太武帝进逼北燕,冯弘被迫逃往高丽,并最终死在那里。但他的几个儿子,以冯后之父冯朗为首,加上冯崇、冯邈,为防遭后母慕容氏谮陷,联手出逃辽西,投降了北魏。冯朗被加封为西城郡公,领秦(治今甘肃天水)、雍(今陕西西安)二州刺史。此时,冯后尚未出世。
冯后的母亲王氏,乐浪(今朝鲜平壤)人,是冯朗在北燕时所娶。二人能够成亲,主要得益于北燕地邻高丽,再者冯跋与高丽国王的远房亲戚慕容云是至交。
因多年动荡不安,直到随夫任官长安后,生活暂时得以安定下来,王氏夫人才给冯朗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冯熙,就是冯后的同母兄长。到了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442年),王氏夫人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冯后。冯后出生之时,距祖上建立的北燕灭亡已有六七年的光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已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与南朝形成了对峙之势。身为北燕国主后裔的冯氏家族,在这种南北对峙的大局下,能否享受安逸的生活,实在难说。
冯后出生后不久,哥哥冯熙就因叔叔冯邈战入蠕蠕(柔然,居于阴山一带的少数民族),被人带着逃到氐、羌中生活,多年以后才找回。接着,冯家突然遭遇了飞来横祸:不知是朝廷对冯后那位曾为北燕王子的父亲心存疑虑,还是冯朗果真有什么不轨之举,总之是冯朗因受一桩大案株连被太武帝下令诛杀了。按照惯例,冯氏因为年幼又是女孩,就被没入宫中,成了拓跋氏的婢女。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冯氏在宫中得到了姑母冯昭仪的多方照应。
原来,冯朗兄弟逃出北燕投降北魏后,穷蹙的冯文通在北燕大兴四年(434年)派尚书高颐奉表入魏,请罪称藩,乞求太武帝,愿以小女儿充入掖庭,以求生路。太武帝答应后,冯文通就派人将最小的女儿送给了太武帝,不久被立为左昭仪。冯昭仪在冯氏没入宫后,动了恻隐之心,向皇帝求情让冯后与自己同住。这样,冯后避免了学做苦役的营生。由于姑母待她“雅有母德”,冯后虽然仍是卑贱的宫中婢女,但她幼小的心灵却得到了几分慈母般的温情。
多亏了姑母的悉心照料与抚养,冯后慢慢长大成人。终日耳濡目染,她逐渐熟悉了北魏皇宫内的礼仪和其间的微妙,积累起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也养成了复杂的感情性格。
冯后11岁的时候,宫中发生了一场重大事变。北魏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爱谋杀了太武帝,然后秘不发丧,假冒皇后赫连氏的名义将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匹等人召入宫中依次绑缚起来砍了脑袋,东平王拓跋翰也被他秘密处死。尔后,宗爱立吴王拓跋余为帝。宗爱自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爵封冯翊王。既录三省,又总戎禁,坐召公卿,大权在握。被立的拓跋余深以为忧,便想谋夺其权,结果又被宗爱派小黄门贾周等人杀死。短短几个月,宗爱连杀两位皇帝,引起朝野震动。不过,宗爱虽手握军政大权,毕竟是个刑余之人,不可能自己去坐皇帝的位子。不久,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又迎立了宗室拓跋濬,即北魏高宗文成皇帝。
文成帝拓跋濬是太武帝太子拓跋晃的长子。太武帝对他十分喜爱,时常呼之为“世嫡皇孙”。拓跋濬5岁的时候,曾随祖父北巡,遇到一位刚刚降服的部族首领处罚他的手下,拓跋濬没等祖父发话,就自作主张,命令那位首领说:“这人今天有福气,他有幸遇到我,你就应当立即释放他。”拓跋焘深感惊奇,说道:“此儿年龄虽小,却知处理大事,有天子之风度。不可小瞧。”拓跋濬即位之后,其性格能力得到了更充分的施展。
为稳定朝中形势,文成帝果断地把宗爱、贾周等作恶不法的宦官诛杀,夷灭三族。又在兴安元年(452年)十月,把尚书长孙渴侯擢为尚书令,加仪同三司,以骠骑大将军拓跋寿乐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同时录尚书省事。但二人争权,遇事不能互相合作,只一个月时间,文成帝即将二人赐死。为了防止再祸起萧墙,文成帝将宗室广阳王建、临淮王谭诛杀,太尉张黎、司徒古弼因为论事不合乎他的旨意,也被黜出朝廷,贬为外官。平南将军、宋子侯周忸晋爵为乐陵王,南部尚书、章安子陆丽晋爵为平原王。后又委任二人为太尉、司徒,以镇西将军杜元宝为司空,共辅国政。拓跋濬即位之初的一两个月里,赏罚严明,迅速把纷纷议论的朝廷平息下来,显示出他治理国政的才干与刚毅性格。
几个月中,朝廷上政治风云变幻,令人眼花缭乱,残酷的宫廷斗争的现实,使冯后深为触动。父祖以前大起大落的经历,个人由不谙世事到没入宫掖,一桩桩,一件件,不免使这位年仅10余岁的清纯少女对政治斗争多了一些更直观的感受。她开始体会,开始观察,开始明白了这九重天隔、戒备森严的皇宫内院常常隐藏着的无穷争斗与杀机,到处充斥着刺鼻的血腥味。
13岁的文成帝登基不久,就选中冯氏做了贵人。这一年,冯氏只有11岁。从此,她的生活改变了。
伴驾:文成之死
冯后离开了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姑母,来到了文成帝的寝宫。婚后陪王伴驾的生活是和美的,她也更有条件熟悉和了解国家最高层的政治运作了。
由于用人得当,特别是由于重用汉族大臣高允,文成帝统治时期的北魏基本处于较为稳定发展的状态,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冯后对文成帝不拘民族成分,宠重汉族出身的高允,感到十分钦佩。朝廷之上对汉人的看法也明显改观。这对于日后冯后当政期间吸收汉法、重用汉人、推行汉化的措施,无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文成帝的施政风格给冯后留下了深刻印象,二人的感情也与日俱增。
太安二年(456年)正月二十九日乙卯,14岁的冯氏被文成帝立为中宫皇后。
冯后被立为中宫之主,除了她的聪慧与才貌外,恐怕与她在宫中生活多年深谙宫内诸多关节有关。因为,宫中嫔妃要得正位中宫,必须先要手铸金人,若能铸造成功,则视为吉祥如意,若是铸而不成,则妃嫔不能立为皇后,这在北魏历史上属于“故事”,也就是定制。为什么要铸金人才能遂愿?我们不清楚,史书上只说是“以成者为吉”,但因何“以成者为吉”,没有言明,推测这恐怕与鲜卑旧俗有关。宋末元初的胡三省是个大学问家,他在《资治通鉴》注中曾说过:“魏人立后,皆铸像以卜之。慕容氏谓冉闵以金铸己像不成。胡人铸像以卜君,其来尚矣。”也说铸金像是为了占卜。也许铸像以卜吉凶还有更深的内容包含其中。这与佛教当中造像的本义有无关连,是值得深究的。佛法东渐以后,虽遭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毁禁,但民间信仰仍无消减,太武帝晚年就已对禁令有所松弛。到文成帝即位后,群臣都一再要求彻底解除对佛教的禁令,足见社会上下对佛教的信仰。兴安元年(452年)底,文成帝颁诏各州县许立佛寺,准许剃度出家,并亲自为师贤等高僧剃发。他在僧侣的建议下,命于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约三十里的武州山南麓,开凿五所石窟,每窟中雕凿石佛像一座,像高达六七十尺,遂成著名的山西云冈石窟造像的缘起。
话说回来,冯氏几年间从卑贱的宫中婢女,跃为贵为天下国母的皇后,不啻是天壤之别。但早谙世事的她,并无多少骄矜之色,只是勤劳地操持宫中事务,并不时关注着国事。
太安四年(458年),文成帝率兵巡视阴山,车驾深入大漠,使蠕蠕(柔然)绝迹远逃,不少部落酋长率部求降。冯后为文成帝大扬声威而欢呼雀跃,并陪他一起观看了庆典活动。冯后不仅为国家的兴盛而感奋,而且也为国家的未来而操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