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玉泉观朝观「天水名胜宗教遗址之六十陇上名观秦州玉泉观」
云树如烟翠欲流,
风光仿佛是瀛洲。
眼前重阁如山市,
梦里群鸥逐客舟。
数度临窗看剑碧,
一心向月问兰秋。
浮生已定无成事,
身处江湖不后忧。
玉泉观位于秦州区城北天靖山麓,占地9万多平米,南临城垣,横跨天靖,其间殿宇高阁,曲径通幽。观上古木荫翳,苍柏蟠虬,以“玉泉仙洞”列入秦州八景之中,为陇上第一道观。
据记载,玉泉观始建于唐代,毁于宋末,元代初期重修。传说是真人邱处机的弟子梁志通
陇上名观--玉 泉 观
云树如烟翠欲流,
风光仿佛是瀛洲。
眼前重阁如山市,
梦里群鸥逐客舟。
数度临窗看剑碧,
一心向月问兰秋。
浮生已定无成事,
身处江湖不后忧。
玉泉观位于秦州区城北天靖山麓,占地9万多平米,南临城垣,横跨天靖,其间殿宇高阁,曲径通幽。观上古木荫翳,苍柏蟠虬,以“玉泉仙洞”列入秦州八景之中,为陇上第一道观。
据记载,玉泉观始建于唐代,毁于宋末,元代初期重修。传说是真人邱处机的弟子梁志通西行至此,爱其丘壑林泉,遂筑庵修真,于至元丙子(公元1181年)作诗题碑,死葬庵内。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建造三清宫,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重修观院和“混元宫”牌坊。此后明、清都曾进行多次修葺重建。逐渐形成了一组拥有96座建筑的大型古建筑群。其建筑坐北向南,依山而建,整个建筑错落有致,依山就势分布在山峦沟壑之上。殿宇楼阁高峻巍峨,亭台洞坊奇巧有序。
除古建筑外,玉泉观的山水、人文景观更是特别,“风光仿佛像瀛洲”便是写照。玉泉水、神仙洞、赵孟煩草书碑、辫柏为玉泉观四绝。苍颉殿前六角攒尖顶小亭下为玉泉,传说元代梁真人以泉水洗目疗疾,故名“明眼泉”。泉南山坳,有神仙洞,传为元代卢、马二真人羽化处。观内现存历代石碑45通,石碣11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赵孟草书碑4通,碑刻诗为唐代李白、韦应物和宋代王安石的五言绝句4首。观内树木葱郁,古柏参天,有古树50株,其中千年以上8株。最有名的辫柏生长在神仙洞崖上,翠枝蔽日,盛暑清凉。柏根交织如发辫,其巧夺天工之奇物实属罕见。
玉泉观主祀玉皇大帝及道教三清。相传农历正月初九为玉皇帝生日。因此,在天水民间历来有正月初九子时向玉皇大帝上头主香,以祈求玉皇保佑人间人丁兴旺、六畜繁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风俗。
【楹联】
穿翠屏,临幽篁,过石桥,
遍登八百台阶,方称真临一小境;
踏红叶,携佳侣,赏丝竹,
尽忘三千尘虑,才算不虚重霄游。
注:安志宏撰文、艾叶作诗联
王小军配图编辑
天水玉泉观建筑问题
宏大的道教建筑群玉泉观玉泉观在城北天靖山麓,临涧跨桥,依山建造。初称城北寺、崇宁寺、郫山寺,后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甘美的玉泉而得名。历来为天水游览胜地,并以“玉泉仙洞”的美誉列入秦州八景之中。
玉泉观约建于唐代早期,唐宋两朝,规模不大,且屡有毁坏。元代初期,全真道士丘处机的弟子梁志通云游到天水,爱天靖山之幽壑林泉,遂修真建观,规模逐渐扩大。至元丁丑年(公元1293年),梁志通作诗竖碑,羽化后葬于观中。明清两朝多次重建、修复,形成拥有80余座建筑的宏大道教建筑群。自清末以后近80年间,玉泉观常成为兵营和校舍,古建筑有毁无建,经兵燹、地震、自然倒塌、人为破坏而损毁过半。1981年7月起,当地政府筹集款项,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全面修复,历时三年有余,重修、维修古建筑 40座,面积达2100多平方米,是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修复。
玉泉观建筑群沿山脚而上,迤逦半山。红墙碧瓦,挑角飞檐,古树掩映,巍峨壮观。整个建筑围绕玉泉殿、三清殿展开,游人拾级而上,如入画图中。观内的“玉泉仙洞”,相传为卢、梁、马三真人羽化之地。洞南有碑亭一座,碑廊一处。碑亭为原“选胜亭”,现置“元代四面道流碑”一座,内容记述有关道教全真道之事,史料价值极为珍贵。碑廊中的名碑有传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草书碑四幢,每幢各书五绝一首,笔法苍劲圆浑,流朗明丽,质朴豪放,为赵书中别一面目,观者无不为此珍品而赞叹。玉泉观现存古树名木50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10余株,500年以上古柏10余株,皆为珍贵的香柏。每年古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的庙会。人称为“朝观”。时值春早人闲,三五成群,络绎不绝,热闹非凡,组成一幅喜气洋洋的民乐风情图。
《秦州志》还载,元长春真人邱处机的弟子梁志通西行至此,爱其美景,遂筑庵修洞,死葬庵中。现在玉泉观还留有梁志通写于元世祖至元丙子年的诗碑:“大道邃庐东自游,风光仿佛象瀛洲。庵前草木春常在,槛外云山不夜秋。鬼泣馗罡三尺剑,神藏天地一芦舟。由来抛却红尘事,勘破浮生只点头。”
玉泉观在存建筑坐北向南,从中轴线起,自下而上的有通仙桥、太阳庙、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皇阁、第一山牌坊、上清宫。两侧有雷祖庙、三官殿、李杜祠、仓颉宫、文殊殿、文昌宫、北斗宫、玉泉亭、静观亭、神仙洞、二公祠、天靖楼、赵孟頫诗碑等。
老君殿是玉泉观上最高的建筑,始于元代,修于明代。建在64级台阶之上,取老君64卦之意。老君殿东为文殊殿,西为文昌宫,西南有北斗宫。北斗宫前原有山门牌坊,和天水市飞将巷牌坊、南郭寺牌坊成一条直线,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惊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现在老君殿已毁,只有殿前高大的单檐悬山顶牌坊尚存。
玉泉观张三丰真迹
张三丰 (1248--?)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辽宁懿州(今辽宁阜新县)人。为武当内家奉为祖师,并创立了太极拳法。此匾现悬与天水玉泉观。
上九朝观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天水市民便倾城而出,去天靖山麓的玉泉观“朝观”。
从正月初八晚开始,市民像涌向玉泉观,观前观上,爆竹喧天,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共同为新年平安吉祥祈福。到零点时,人流几乎水泄不通,钟磬声、鼓乐声、欢笑声相融相和。庞大的朝观群流光溢彩,人流迤逦半山,游乐盛况空前。夜半之后,人流稍疏。
链接:
正月初九 朝观
甘肃日报 安永
正月初九,天水过年的气氛还很浓。
按习俗,人们这天要去玉泉观“朝观”。
不晓得烧“头炷香”的说法是什么时候传下的,人们就是觉着烧“头炷香”好。
于是,初八一入夜“朝观”的序幕就拉开了。起初三三两两、零零散散,是一些少男少女和急性子的中年人,渐渐地去玉泉观的路上就人流涌动,男男女女,都像刚淘洗过的银子一样光鲜。过年的新衣服展展妥妥,搀着老人、领着媳妇、抱着孩子,个个喜气洋洋,欢声笑语满城跌宕,喜庆喧闹的气氛搅动着天水城。这一夜的天水,真可谓是不夜城了。人们争先恐后赶着去烧“头炷香”,祈求吉祥平安。其实,烧“头炷香”只是一个由头,人们为的是凑热闹,加之夜里登山另有一番情趣,所以“朝观”的习俗就传了下来,成为一种仪式。初九“朝观”,十五“观灯”,十六“朝人宗”(也是正月十五午夜开始),已成为天水人过年的民俗系列活动。初八夜到初九晨,十五夜到十六晨,通宵达旦,是春节期间最热闹的夜晚,也是天水过年的高潮。
“朝观”实际上是朝玉泉观庙会,就和十六祭祀伏羲生日的庙会一样,天水人就直说是“朝人宗”。这语言既简洁又带有天水人的独特敬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玉泉观是道教名观,位于天水市城北的天靖山麓,与城南慧音山坳的南郭寺遥遥相望。山观南临城垣,处闹市一隅,闹中取静,出世脱俗,独具幽静清爽之美;天靖山蜿蜒逶迤,由西而来,向东而去,舒缓流畅,柔和宁静,造型优美;殿宇亭阁随坡就势,依山而建,构思奇巧,明清建筑质朴淳厚,具有北方建筑的独特美。主要建筑有老君殿、文殊殿、文昌宫、玉皇阁等。
上玉泉观,有登泰山南天门的感觉,走过通仙桥,朝玉皇阁拾级而上,53级石阶,虽没有登南天门天梯那样陡峭,但大势还是有的。站在第一级石阶上,抬眼望去,玉皇阁门楣翘檐处高悬的“天上人间”巨匾,如注视的目光,安详地俯视着你。登高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往高处走,往远处看,总是在催促着人的心。于是,当看到“天上人间”的巨匾悬在高空时,耳畔就回响某种召唤,心底就涌动着登临的渴望。登上牌坊式的玉皇阁大门,确也有站在南天门上的意思。虽无凌绝顶览众山气势,但却有另一番滋味涌动在心头。“天上人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悟啊!俯瞰人寰,芸芸众生,熙熙攘攘。抬眼望在,风起云飞,苍苍茫茫。而脚下的路却引导你走过这座历经700多年风霜雪雨的道观。这时,纷乱的思绪便会被观内的景物渐渐捋顺,心境也渐渐宁静平和了。
下山不走回头路,沿曲径小道而行,树木掩映,幽静神秘,又会领略到另一番景致。特别是初八夜山顶“朝观”的人声嘈杂,从喧闹的气氛中一下子走向幽静,心底便会泛起清静安逸的舒适感,久居城中而浮躁的心,也会渐渐平静。
我已经有好几年不曾“朝观”了,正月初八的夜晚,街上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撩动着我的心,就有了上山“朝观”的冲动,想和妻儿一起去“朝观”,高兴高兴。但儿子却不去,说没意思。儿子在身边19年,高考通知书一来说走就走了,而且走得那么远。在一起时觉不着牵挂,惹人生了气,就盼着快点长大成人,考上学早点出去长些出息。而真的儿子从家里走了,却天天想儿子,盼他早些回来,回家过年。
回来了,没几天又闹别扭,想一块儿凑个热闹,他都不去。其实,儿子小时候我是把他托在肩上去“朝观”的,那时没有出租车,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从城南到城北要走很长一段路,上山下山背着抱着,生怕挤着了碰着了,一座山登上去跑下来,自己虽汗流浃背,但一家人却喜笑颜开,年过得也有滋味。如今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伙伴,自己的生活天地和自己的兴趣,就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出去了。好小子!
刚说没兴趣,不一会接个电话,又急匆匆走了。说是要同朋友们“朝观”去。这使人有点生气,但静下心来想,初八夜的“朝观”本来就是青年男女们的事呀。
传承百年的天水“上九会”
据《玉泉本行集经》和《搜神记》载:玉皇本为光严妙乐国王子,后抛弃王位,于普明香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教民,度化众生,经历三千二百劫后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又经亿劫,始证玉帝,成为执掌天道的最高神祗。他生于丙午正月初九日,所以后世道观皆于每年此日设醮祭祀,以示纪念。天水市道教胜地玉泉观亦不例外,据统计,正月初八晚到正月初九晚,上九会朝观人数突破十万。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天水市民都要扶老携幼去位于天水城北天靖山麓的玉泉观“朝观”。朝观也称“上九会”,相传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每年这天,登上玉泉观进香,是天水人览胜迎春的第一要事。
上九朝观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这是秦州本土世代相袭的庆典,既是一种对幸福的祈禳,也是一种公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从正月初八晚,观内各殿堂灯火通明,旗幡高挂,香烟缭绕,钟磬齐鸣。道士衣冠整洁,诵经拜忏。子时(晚11时——次日1时)为进香高峰期,谓之“烧头香”。正月初九是正庙会的一天,人流更加拥挤。随着夹板队的出现,庙会活动达到顶峰。这天,朝观的人上山时都必买一束冬青草(俗称吉祥草)戴于胸前,据说可消灾、免病、吉祥,象征着人们祈望吉祥,过上“四季长青”般的好日子。
文化庙会彰显民俗魅力
作为道教圣地,近年来,玉泉观“上九会”除继续传承其传统的祭祀仪式外,还增添了许多具有文化内涵的新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猜谜、征联、武术表演等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庙会。
全国21家网站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报刊也登载了玉泉观“上九会”文化庙会的空前盛况,称其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庙会活动”。玉泉观文化庙会已经成为最受天水人民群众欢迎的春节文化活动之一。
市文化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能将天水文化与玉泉观特色文化相结合,应该经常举办文化活动。如举办书画交流展、皮影戏演出、茶艺表演、吟诗、古琴表演等。以这些活动来丰富玉泉观旅游活动内容,从而更好地体现玉泉观的文化内涵,彰显文化庙会独有的民俗魅力。”
市民张女士所说,每年正月初九到玉泉观朝观,已成了一种习惯。“上九会”是天水人一个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活动。据区道教协会赵会长介绍,明末清初,玉泉观即有“朝山会”,后称为“朝观”、“上九会”,是古秦州盛大的庆典礼仪活动。“上九会”在清代时期曾一度成为一个地方群众组织,有玉泉观通仙桥修复题记:“嘉庆丙子年“上九会”重修”为证。民国后期,组织自行消亡,但朝观的习俗一直延续。
正月初九当日,玉泉观举行的盛大庆典活动中,由宫灯、旗幡、香伞、对联和圣像等组成的仪仗队、夹板队和鼓乐队为庙会活动增添了许多喜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秦州夹板舞,也称打夹板,是祭神古乐的延续。相传当年罗玉河山洪成灾,天水市东关人祭罗玉河水神以求平安,并许愿每年“上九会”给玉皇大帝打夹板,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且规模越来越大。夹板舞实质上形同民间庆典,是—组古老又独特的舞乐。夹板用红椿或槐木制成,天水“上九会”所用的夹板约有一尺五寸长。正月初九这天,打夹板人身穿青色大襟长布衫,腰系蓝布带,扎绑裤腿,脚登青布鞋。另外,在打夹板过程中,附着旋转的舞技,将噼啪作响的夹板伴以鼓、钹、锣、箫、唢呐等民族器乐吹打,显得粗犷豪放。那一袭黑衣黑裤、雪白绸带束腰的秦州夹板鼓队伍,神情肃穆,动作简洁,起、承、转、合,举手投足间无不透露着一股秦风古韵。
急求天水的玉泉观作文
陇东南第一名观--玉泉观玉泉观始建年代不详,从现存“创建玉泉观碑石”得知,最高层建筑老君殿为元大德六年所建。《秦州志》还载,元长春真人邱处机的弟子梁志通西行至此,爱其美景,遂筑庵修洞,死葬庵中。现在玉泉观还留有梁志通写于元世祖至元丙子年的诗碑:“大道邃庐东自游,风光仿佛象瀛洲。庵前草木春常在,槛外云山不夜秋。鬼泣馗罡三尺剑,神藏天地一芦舟。由来抛却红尘事,勘破浮生只点头。”
玉泉观在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修。它坐北向南,从中轴线起,自下而上的有通仙桥、太阳庙、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皇阁、第一山牌坊、上清宫。两侧有雷祖庙、三官殿、李杜祠、仓颉宫、文殊殿、文昌宫、北斗宫、玉泉亭、静观亭、神仙洞、二公祠、天靖楼、赵孟頫诗碑等。
老君殿是玉泉观上最早最高的建筑,始于元代,修于明代。建在64级台阶之上,取老君64卦之意。老君殿东为文殊殿,西为文昌宫,西南有北斗宫。北斗宫前原有山门牌坊,和天水市飞将巷牌坊、南郭寺牌坊成一条直线,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惊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现在老君殿已毁,只有殿前高大的单檐悬山顶牌坊尚存。
老君殿下方为玉皇阁,是玉泉观现存建筑中最为宏伟的古建筑。它坐落在53级台阶之上,意为纪念明代嘉靖五十三年重建。玉皇阁宫门为三间单檐悬山顶牌坊,当心间檐下八铺作五抄重拱造并计心,二次间为七铺作四抄重拱造并计心,外转柱为绕廊,内柱嵌置门棂,飞檐斗拱,红墙碧瓦,盼顾流光。殿内有轩辕黄帝及金、木二星像,神态肃穆雅静,气质浑脱潇洒,华衣鲜貌,五彩灼灼,大有引人入胜之处。这些雕塑精品,均属现代佳作。
玉皇阁两侧有仓颉宫,宫殿阶前有一六角攒光顶小亭覆盖着的玉泉水井,相传为汉代铁马大仙芦真人所挖,元代梁真人洗目疗疾之处。这口井,水质纯美,清澈见底,长期饮用使人身体健壮,乌发美容;用来洗眼,能明目除疾,消炎止痛,故有“明眼泉”之称。这口井,曾在十年动乱时被填,现已从新挖开,重建小亭,恢复了这口千年古井的原貌。
玉泉井南有神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位真人坐化埋葬之处。据《直隶秦州志》载:“芦真人,为汉代铁马大仙,曾与成纪令观灯广陵,飞腾俄顷,今玉泉观有仙室遗迹。梁志通,山西介休人,号达元子,至元丙子慕道来秦,功成终玉泉观。未移时,在长安灞桥与合客传钥寄徒,旬日,使至,乃知其脱化留迹也,诏封烟霞无为真人。马真人,清代平凉人,号一元道人,自幼出家,顺治十年至玉泉观募化施汤,一日与道友蒲进士辞遂化去。”现神仙洞崖上,翠柏蔽日,盛暑也觉清凉爽人。尤其崖顶露根古柏,根露交织如发辫,俗称辫柏,实为玉泉观一奇观。
神仙洞西南有一碑亭,内藏元代书法家赵孟颂草书碑四幢,书五言绝句四首,笔法苍劲圆浑,流畅明丽,质朴豪放,墨色温润,观者无不为此珍品而赞叹。碑旁还有明嘉靖庚戌按刘仑所镌:“赵松雪书早岁法王右军,后感管夫人言,乃自成一家,而风格不群脍炙人人者,亦不在右军下,其传盛于大江南北。……”的题跋。
碑亭西面有一亭巍然飞峙涧边,名曰“静观亭”。登亭凭栏俯视,山涧涓流,松柏蓊秀,山花烂漫,莺啼鸟啾;放眼远眺,层层高楼,迭迭民舍,一城绿意,一川深秀;入夜观望,城内万家灯火,如繁星点点,美不胜收。真有“今日明人眼”之感,故“静观亭”又名“明眼亭”。
神仙洞南侧崖边生长着一株侧柏,高约12米,树围2.60米,树龄约八百年。主干挺拔,悬根露爪,根茎交织,形若女子发辫,历来称为“辫柏”。清代举人、陇上古文大家王权曾赋诗赞云:“就中柏最奇,悬空若凤翥。崖根屈曲盘,千载神呵护。”相传此柏为梁真人亲手交辫根茎后栽植的。故俗称“手植柏”。
1987年全国古树研究人员就辫柏独特的形态被誉为“全国之最”。
静观亭隔涧相望的南岗上,有清代建造的周、托二公祠、天靖楼等建筑。这里楼台祠阁巧妙布置,绿树芳草疏密点缀,整个建筑酷似江南风格的独立院落。院中袅柳怪石寓意春景;萱草月季点缀夏景;秋菊丹枫渲染秋景;腊梅冬花衬托冬景。四时景色,俱具美色。早年的天水文社就设在这里,为学者名流聚会之地。明人胡缵宗有诗赞道:“骖鸾犹记少年游,谷转云回水竹稠。飞华张纲初弭耳,骑龙李白复经邱。桥连瑶汉云边起,殿涌玉泉天上流。即席月华圆更洁,扫霞滴露醉中秋。”晚清天水学者任承允也有诗云:“老杜诗名惟李配,玉泉南畔古祠存。凄然天宝两翁泪,独接国风千载魂。正好题诗盈素壁,何坊寻斧到班门。年年九日登高处,黄菊初开酒正温。”
每年古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庙会。这时春节热闹气氛未衰,人们三五成群,相约朝观。观前小吃云集,炮仗喧天,路上万头簇动,似潮如流;观上红亭金殿,迤逦半山,组成了一幅罕见的人间乐园画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