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如果你经常使用第一人称说话那么你可能是抑郁症患者
传统意义上,抑郁症的诊断是需要面见和深入交流的,之后专家和医生会根据一系列症状和身体变化做出较为确切的评估和判定。
当我们普通人还沉浸在根据症状和一般性资料做自我诊断的时候,心理学家却走在科学的前沿。他们将诊断不断细化、专业化,并且进行了大量实验,并结合大量复杂的案例总结出了一个新的结论。
或者,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抑郁症患者的文本佐证:抑郁症者更喜欢在语言和文本中用一些消极而极端的词语,并且,他们在人称指向描述的时候,更多用的是“我”,这个第一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传统意义上,抑郁症的诊断是需要面见和深入交流的,之后专家和医生会根据一系列症状和身体变化做出较为确切的评估和判定。
当我们普通人还沉浸在根据症状和一般性资料做自我诊断的时候,心理学家却走在科学的前沿。他们将诊断不断细化、专业化,并且进行了大量实验,并结合大量复杂的案例总结出了一个新的结论。
或者,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抑郁症患者的文本佐证:抑郁症者更喜欢在语言和文本中用一些消极而极端的词语,并且,他们在人称指向描述的时候,更多用的是“我”,这个第一人称名词来描述。
这个说法不是一家之谈,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患者数据、病例分析和科学测量得出的。所以,现在很多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的诊断流程中,也已经将这个观点纳入考量。
一、第一人称的使用
测评者:美国的几所大学和德国的著名大学心理实验室
实验方法:问卷调研
实验对象:随机甄选的四千七百人
问卷内容: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当下自己的心情、经历和生活状况
测评目的:比较抑郁症患者和普通人在描述生活方面的用词指向性
测评结果:其中没有罹患抑郁症的人,在用词方面偏向中性和积极,偶尔也会使用负面和绝对性的词语;而抑郁症患者则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称的“我”来表达当下的情况和现实。
测评结论:人称代词的特定指向性反映出个体的内心动态和聚焦点,频繁的用我这个指向性极其明确的词语,正好印证了人们潜意识中的“自我”在意识和感知中投射的比例之大。后来,这个实验被著名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收录。
二、消极而极端的词语
英国University of Reading著名学者Mohammed Al-Mosaiwi对此类说法表示赞成,但是,他并没有止步如此,Mohammed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更明确的、可作为诊断条件的学说:极端而消极的词语的使用频率可以纳入诊断抑郁症指标,这项指标比第一人称的使用更具有指向性。
他总结了六千多名在不同论坛中的发言人的用词后发现,“全都”“肯定”“完全”“所有人”这些绝对性的词语更多出现在抑郁症和自杀心理等言论中比较多。
这恰好和抑郁症患者的世界观和认知角度不谋而合,在得了抑郁症以后,很多人的世界观和认知方式发生很多变化,更多的人呈现爱憎分明、非爱即恨的情感状态。
所以,体现在言语和文字上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自杀以及做一些极端的事情也时常在他们身上发生,就更加印证了这种说法和实验。
由此看来,如果一个人经常使用第一人称说话,并且伴随着很多消极而极端的词语,那么,他极有可能是抑郁症患者了。
但是,这个诊断方式只是适应于专业人士的评估和诊断方面,对于普通人的自查和自我诊断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建议不要轻易使用这项评估标准。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神奇小小
参考资料: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抑郁症患者喜欢说的话,抑郁症患者具有相同的语言风格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由此也衍生出很多“流行病”,比如,抑郁症。2003年,在发表了第二张专辑《生如夏花》后,朴树突然隐退了,因为抑郁症。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不能忍受抑郁症的折磨而自杀。世界卫生组织曾作出这样的预言: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第二大杀手。你身边活泼阳光的ta很可能是“微笑抑郁”的一员,如何快速识别身边的抑郁症患者呢?
抑郁症属于一种心境障碍,常伴随焦虑、悲观、厌世等表现,严重者会出现幻觉和自杀倾向。关于抑郁症的精准识别,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是抑郁症自测量表(SDS),由杜克大学心理学教授William研发,该测评量表可以从精神层面反应患者的主观感受。
语言风格的变化
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细化研究发现,人在抑郁之后会出现明显的语言风格、语言习惯的变化。比如,音量变低,语调变得单一,讲话费力。
最新的研究发现,抑郁患者的用词可以作为判断其心理状况的有效符号。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教授佩尼贝克曾说,抑郁症患者往往“看不到微妙差异,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措辞上看出来。”
不像其他疾病一样有生物标记物,抑郁症的识别则需要更为仔细的观测分析。《临床心理学科学》期刊的一篇论文指出,抑郁症患者更喜欢运用“绝对词”形容事物,并且,除了大量运用消极悲伤的词汇,“我”第一人称的使用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更为严重的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抑郁症患者具有较常人更为严重的自我意识,并且,他们看待这个世界倾向于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总是、完全、必须”等词汇是他们的口头禅,在各大自杀意念论坛中,绝对词的出现比例甚至高达1.8%左右。
心理学家表示,“人们可以把语言当作帮助自己重新组织想法的工具”,很多时候,无意中说出来的话语其实是藏在心底的东西。语言反映了说话者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会影响说话者的情绪,长时间运用绝对词会使说话者、旁听者内心受到非黑即白的观念影响,积极态度也会变得消极,最令人担忧的是萌生通过自杀来逃离所有羁绊的悲观想法。
“无缘社会”
日本电视台NHK曾推出过一部纪录片“无缘社会”,主题是通过采访日本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剖析现代人是如何孤独老死的。我们或许正在经历一个无“社缘”的社会,我们热衷于网络社交,却没有了真正的朋友,我们正在与社会断开连接。
语言,是表达内心情感的工具。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在全球,每隔40秒就会有一个人自杀,而其中70%的人是抑郁症患者。
不妨从现在开始了解抑郁,真心对待身边那些有抑郁倾向的亲人、朋友、陌生人,而不是质疑与嘲笑,毕竟每个人都值得这个世界美好相待。
-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临床心理学科学》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临床心理学研究:抑郁症患者喜欢说绝对词,你认可这个说法吗?
我认可这个说法,抑郁症患者喜欢说绝对词是因为人在抑郁之后,其语言的风格和习惯都会发生改变,比如说话无精打采,语言变得简单,他们很少外出,不愿与人过多的交流。一、抑郁症患者长期使用绝对词
抑郁症属于一种心理障碍,通常患有抑郁症的人总是会表现出焦虑不安、思想悲观、避世的思想。严重的患者更会出现自杀的倾向。在我的身边也有一个这样的案例,我的同班同学,因患有长期的抑郁症而导致休学,在他患病期间不愿与人交流,凡是说话一笔带过并且带有大量的消极词语,更喜欢用“绝对词”来形容事物。在平时的交流中,他使用的次数最多的是“我”。因为语言往往能够真实的反映一个人的心里状况,就在长时间的运用绝对词同时,会导致其说话者的态度变得悲观。
二、抑郁症患者的内心思想以及悲观情绪的产生
抑郁症患者总喜欢将悲观的故事附和在自己的身上,仿佛自己就是悲伤小说的主角,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他们的朋友少,很难和身边的人进行沟通,因为在他们的观点中,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过于绝对化。随着时间的延长,将大量未解决的问题堆在一起,导致抑郁症患者内心焦虑、暴躁以及崩溃等。这些情绪凝聚在一起,最终导致抑郁症患者出现厌世、自杀等倾向。
三、患者的治疗与康复
抑郁症患者情绪的波动往往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作用于自身,发现自己有不良的情绪的时候,要时刻告诉自己,凡是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患有抑郁症时,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不要让自己深陷抑郁之中。祝每个抑郁症患者都能够早日康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