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影院开始关门了幕后老板是香港传媒大亨于品海
4月17日,橙天嘉禾银河影城天津万象城店永久闭店,告别词如下:
“我们共计放映电影164847场电影,有4134602名观众来影城观影,营业天数2752天,2020年01月23日10:20,3号厅放映了最后一场电影《误杀》,在影城营运成本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压力之下,我们终究没能和大家坚持等到复工的那天。”
而早在2017年年初,橙天嘉禾就和大地影院“联姻”了,大地影院则是南海控股的全
春节档、清明档凉了后,如今五一档看起来也没戏了。在迟迟等不来复工后,第一批电影院开始倒闭了。
4月17日,橙天嘉禾银河影城天津万象城店永久闭店,告别词如下:
“我们共计放映电影164847场电影,有4134602名观众来影城观影,营业天数2752天,2020年01月23日10:20,3号厅放映了最后一场电影《误杀》,在影城营运成本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压力之下,我们终究没能和大家坚持等到复工的那天。”
而早在2017年年初,橙天嘉禾就和大地影院“联姻”了,大地影院则是南海控股的全资附属公司。
为了给大地影院“输血”,半个月前,南海控股还发了一条继续借钱的公告:
2020年4月1日,该公司的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南海智辰作为贷方与借方大地时代北京订立借款续期协议,继续提供本金金额为人民币2亿元的借款,期限自2020年5月11日至2021年11月10日。
如今钱借出去了,但影院还是开始撑不住了,想来南海控股的董事会主席、控股股东于品海,心里一定很不是个滋味。
01
于品海是谁?
说到于品海,或许很多人都觉得很陌生,这几年市面上关于他的新闻报道很少,几年前的一则媒体报道中,还称他为“被遗忘的大佬”。
但和“被遗忘”的名气相反,于品海在资本市场上的可谓是战功赫赫,被香港商界称为“神奇小子”。
回顾于品海传奇的商场经历:
1989年,零成本收购马尼拉希尔顿酒店;
1991年,收购香港上市公司“南海发展”,重整为房地产公司;
1992年,收购《明报》,成立武汉电视有线电视网络;
1993年,创办互联网服务供应商HKNet;
1994年,创办全球首家24小时华语卫星电视;
1997年,收购多块深圳土地,重组成为深圳最大的单一开发项目;
1999年,收购中国企业网,成为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IT服务的服务商;
2000年,收购群思实业,重组资产,建立中国数码、南海控股两家企业的业务;
2001年,收购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
2003年,收购新网;
2017年,收购橙天嘉禾旗下影院,布局内地影视行业;
……
可以看出,于品海涉及到的商业领域包括房地产、IT、教育、文化和金融资讯等诸多行业。
但在他心中,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房地产和知识产业。在一次媒体的专访中,他说过:
“在我心目中只有两个行业——房地产业和知识产业。做房地产是因为我已经做了20多年,开始进入商业的时候,房地产就是一个赚钱的行业,到现在仍然是这样,所以一直没有停止过。我所从事的其他行业都有一个共同点,核心就是知识。从这个角度看,从我大学到现在,一直从事这个行业。”
事实正如于品海所说,从大学时期开始,他就和传媒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时期,于品海先后专修了新闻、政治经济学两个专业,19岁时,他创办了加拿大三省惟一的一份中文手抄报纸。
1980年大学毕业后,于品海开始在一家报社做兼职编辑和翻译,四年后,攒了20万的他选择下海创业。
于品海的第一个创业项目还是关于传媒行业,他和朋友合办了《时事评论》,但由于无法盈利,出了五、六期后结业。
后来到了1986年,28岁的于品海正式创立了自己的企业:智才管理顾问公司,专为房地产、酒店提供咨询服务,开始了自己的淘金之路。
其实去复盘于品海的商业秘诀,会发现核心只有一点——“杠杆收购”,即通过高负债、高风险的方式,尽可能低成本的完成收购。
对于如何以小博大、利用杠杆做生意,据传于品海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在香港做生意,必须学会“杠杆效应”,你的资金总是有限的,必须更有效率地运作自己的钱,利用各种资源撬起更大的市场。
但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时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拿于品海“杠杆收购”的第一个经典案例——马尼拉希尔顿酒店来说。
当时菲律宾政局动荡,投资人纷纷撤资,而于品海却选择了逆势抄底。
1989年,在听到了Acesite (Phils.)准备抛售马尼拉希尔顿酒店的消息后,于品海马上制定收购计划,并向银行借贷900万美元,并且与日本一家公司做了“高风险的财务安排”。
但收购的酒店的资金总额大概是1400多万美元,原本银行提供贷款900多万美元,股东们出资500多万美元。钱不够,怎么办呢?
虽然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但曾有媒体猜测就是通过所谓的“高风险的财务安排”,通过换出外汇操作,即沽出美元、买进日元。由于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达一倍多,日元升值带来的盈利,从而零成本的完成收购。
此后,于品海凭借着连环收购、以小博大而屡战成名,拥有了南海控股、中国数码信息两家上市公司。
当然,由于高超的资本运作手段,坊间对他的“连环收购”行为也颇有争议,但于品海却说:
“事实上,收购对我来讲就是一个工具,是为我所从事的知识产业服务,我从来不去做没有必要的经营收购。我做房地产业,同样也是为我的知识产业服务。最现实的问题,它能为我投资知识产业提供资金。”
02
《明报》的第二代掌门人
虽说通过资本运作,于品海早已跻身资本大佬之列,但真正让他在香港扬名立万的,还是对于《明报》的收购。
众所周知,《明报》是金庸老爷子的心血,但由于子女无人继承,没人接班成了最头疼的难题。
据传,当时有10多个财团想收购《明报》,包括:
收购专家梁伯韬与郑经翰合组的收购拍档;
英国报业大亨麦士维;
香港首富李嘉诚;
香港首席洋行怡和以及澳籍传媒大王;
《南华早报》大股东梅铎;
日本德间书局老板及其顾问于品海;
……
但让所有人意料不到的是,最后金庸选定的接班人成了于品海。
甚至有小道消息称,于品海花了多年时间与金庸套近乎,比如陪金庸看戏、食大闸蟹、谈办报理想等。
要知道,收购《明报》就得购买它的股权,而《明报》50%的股权就达到了4.53亿港元。
而当时的于品海并没有这个实力,怎么办?金庸助力于品海成功上位。
于品海和金庸合组了明智控股公司,于品海成为大股东。然后,再由明智去收购明报企业略超50%的股份。
此后,双方又不断地相互收购。据悉,金庸注资明智、收购南海发展50%股权的两项出资高达3.4亿港元,而于品海只需要出资1.13亿港元,就成功上位,当上了《明报》的第二代掌门人。
可以看出,金庸的确很喜欢于品海,《明报》也曾刊出过金庸的一段讲话:
“过去大约10年中,我热衷寻求一个聪明能干、热心新闻事业、诚恳努力的年轻人,可以将《明报》交托给他。如果不是我运气好,不会遇到于品海先生这样似乎度身订做的、比我所想象、所要求更加精彩的人才。”
而对于于品海而言,接手《明报》不仅让他在香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任务,个人的账面财富更是随着《明报》股价的走高而暴涨至13亿港元。
后来,于品海开始迅速扩大自己的传媒业版图,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传媒帝国。
1993年5月,《明报》在加拿大多伦多出版加东版,10月在温哥华出版加西版。同年,于品海收购美国时代华纳的《亚洲周刊》。
1993年11月,于品海创办《现代日报》。
1994年,于品海申请了香港第一块ISP(互联网接入商)牌照,同时创办了全球首个24小时华语卫星电视-传讯电视(CTN)。
而传讯电视在俄罗斯、英国、德国、美国、日本、新加坡都有记者站,基本实现了全球覆盖。
报纸、电视台全面开花,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于品海就从一个白手起家的毛头小子,变成了香港最有名的传媒大亨。
03
内地,于品海的第二战场
当然,于品海不只在香港市场上布局,内地也成了他主要布局的第二战场。
1993年前后,于品海,和他的得意干将列孚,分别在北京、广州两地商谈合资办报事宜,开始进攻内地媒体市场。
在北京,于品海的合作对象包括《中华工商时报》、《三联生活周刊》,他还曾试图让《中华工商时报》成为内地第一份合资报纸。
但于品海的北京之行并不顺利,上面两次合作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作为一个资本高手,他已经成功的通过“投资内地媒体”的概念,在港股上炒作变现了数亿元资金。
另一边的列孚,则在广州取得了重大进展。1993年8月,广东现代人报业经营有限公司被批准成立,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资报业经营企业。
于品海对《现代人报》进行了上亿元的投资,还从法国、日本购买了最新的印刷设备等。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于品海能够平步青云时,他突然栽了一个大跟头。
当时,港媒披露了他在加拿大留学期间的诸多不良事迹,随着丑闻的发酵,于品海先后被迫辞去了报业公会、明报企业的主席职位。
最后,于品海甚至将《明报》的股权出售给了马来西亚从事木材生意的富豪张晓卿。而他斥巨资打造的传讯电视,更是输光了1亿美元。
输光身家之后,于品海也曾沉寂过一段时间,但后来他的商业触角更多地伸向内地。
1999年,于品海收购中国企业网,使之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IT服务商。
2000年,于品海收购群思实业,重组之后,成立中国数码、南海控股两家企业。
2001年,于品海又收购了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成为内地金融信息服务主要供应商。
另外,近来年于品海在内地的业务,更多的转向了影视行业,比如试图控制中国二三线城市影院的大地院线、电影《孔子》的投资方大地传媒等。
2017年时,于品海控股的南海集团,更是通过大地影院集团,接盘橙天嘉禾旗下全部内地影城,媒体也把于品海此举看作是和万达影城去争夺市场份额。
但大家都知道,近两年影视圈在集体过冬,日子并不好过,疫情下更是难熬。
因此,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半个月前,南海控股还在为大地影院集团“输血”;
半个月后,橙天嘉禾银河影城天津万象城店永久闭店。
结束语
纵观于品海的从商经历,既有高光、又有低谷,大起大落几十年。
但做生意不是过家家,而是正如曾助他一臂之力的金庸老爷子所描绘的江湖一样,精英们在商场上叱咤风云,但稍有不慎,或许就会铩羽而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