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浑身发红发热,皮肤突然发热红但是不痒不痛

“每次睡觉前,我都让家人狠狠地捶身上发痒的地方,即便很疼,我也宁愿挨着,因为痛感才能压过皮肤的瘙痒,让我稍微睡一下。”一名患者的自述,以疼痛压过瘙痒,是无力者的无奈。击倒这名患者的疾病名叫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这是一种较罕见的皮肤病,深深折磨着“少数人”,甚至能给患者带去致命打击。
今天(10月29日)是世界银屑病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徐金华教授讲述患者的痛与希望。
痛痛痛,一个GPP患者的“日常”
今年三十出头的小田(化名),罹患寻常型银屑病已十多年,因

“每次睡觉前,我都让家人狠狠地捶身上发痒的地方,即便很疼,我也宁愿挨着,因为痛感才能压过皮肤的瘙痒,让我稍微睡一下。”一名患者的自述,以疼痛压过瘙痒,是无力者的无奈。击倒这名患者的疾病名叫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这是一种较罕见的皮肤病,深深折磨着“少数人”,甚至能给患者带去致命打击。

今天(10月29日)是世界银屑病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徐金华教授讲述患者的痛与希望。

痛痛痛,一个GPP患者的“日常”

今年三十出头的小田(化名),罹患寻常型银屑病已十多年,因病情反反复复,她的内心比较焦躁,于是尝试了一些“偏方”,结果诱发了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反复发作了五六年,病情始终比较重。动不动就会发烧,且持续高热,而后皮肤出现发红、脓化,用了一些药物后,她的反应又很大,久而久之,她变得不喜欢跟外界接触了。

与疾病战斗,似乎已耗尽了他们每日的光阴,这是一个典型GPP患者的“日常”。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免疫相关的慢性、复发性疾病,不具备传染性,常伴随终身。银屑病患者中近八成是斑块状银屑病,GPP(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是银屑病中罕见却较严重的一类。据统计,在中国约100000人中就有1-2人患GPP。

“GPP经常急性发作,最初可能表现为皮肤脆弱并呈火红色,然后出现疼痛性水泡和干燥鳞屑。之后患者皮肤上充满脓液的水泡可能融合形成‘脓湖’,此外还会出现发热、寒战、关节疼痛、肌肉无力等全身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器官衰竭和感染性并发症,从而危及生命。” 徐金华教授说,GPP急性发作时,不光严重程度无法预测,其发作的时间同样难以捉摸。该病可能随时发作,持续数周,并需要数月才能痊愈,许多患者甚至在两次急性发作之间持续出现症状。

“这种病人是非常痛苦的,我们碰到的话往往是收住院治疗,因为他们有时体温很难降下来,身上又都是红斑、鳞屑、脓疱,每一样都很痛苦,何况这么多种痛苦叠加。”徐金华教授说。

治疗手段有限,患者要做“有心人”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GPP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迄今没有公认的护理标准,也缺乏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GPP的治疗以缓解症状为目标,治疗方案有口服药物、光疗、注射生物制剂等。所有方案可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验证,才能确定是否适合患者。

GPP反复复发急性发作,让患者如同“惊弓之鸟”,活得谨小慎微,那么,有没有办法规避它的急性发作呢?

徐金华教授分析,“发作”有几种情况,一种可能本来就是脓疱型疾病,自己并不清楚;还有一种可能是在银屑病基础上,因治疗不当、情绪波动、药物刺激等因素,诱发脓疱出现。

“一旦发作过一次后,我们就要告诉患者,首先要把寻常型银屑病控制好,治疗、用药都要规范。避免劳累,注意休息。” 徐金华教授强调,要做好GPP的干预治疗,患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治疗理念,注重生活中的自我管理。首先,积极与医生分享自己希望达到的治疗效果,共同制定明确的治疗目标;其次,患者要有耐心,积极记录治疗进展,方便医生跟进疗效;最后,患者也要做一个“有心人”,记录下生活的细节,尽可能找出GPP急性发作的诱因,尽量规避之。

重要机制发现奠定新药曙光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罕见病约有7000种,但其中仅约6%的疾病有药可治。幸运的是,GPP的药物研发领域是有进展的。小田参与了针对此疾病在研新药的临床试验,用药后她的病情很快得以控制,皮肤上脓疱得以清除,且随访至今,没再复发过。

“近几年针对GPP的新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有研究发现GPP与白细胞介素-36(IL-36)通路相关,临床研究由此展开。”徐金华教授解释,对脓疱型银屑病的基础研究发现,它的发病可能跟基因变化有关,简单说,某些患者因基因改变,导致白介素36细胞因子量增加,引发炎性过程,持续加重,最终引起了脓疱型银屑病。白细胞介素-36(IL-36)拮抗剂的出现,就是阻断白介素36分泌过多,以此控制病情。

勃林格殷格翰在研新药Spesolimab正是一款阻断IL-36受体的单克隆抗体。作为同类首个在研的治疗手段,IL-36R单克隆抗体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认定为突破性治疗药物,相关研究结果有望为GPP患者带来新希望。近日,该药物已向CDE递交了上市申请,用于治疗GPP的发作。

这并非终点。徐金华教授谈到,对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从目前看,这个发病机制的研究只能解决近2/3的病人,还有一些病人走这条“通路”的效果不理想,这提示它还有其他的发病机制、因素等待被发现,“希望通过我们的基础研究,能发现这些病的一个机制,能从中找出更加有效的药物,来治疗这些罕见病。”

作者:唐闻佳

编辑:储舒婷

图:本报资料图

浑身发红发热,皮肤突然发热红但是不痒不痛

咳嗽达一个月,高烧不退,全身无力,身上长红色疹子,是什么病??

寻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粘膜的小血管扩张,血浆渗出形成的局部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病因及发病机理】寻麻疹的病因复杂,尤其是慢性寻麻疹不易找到病因,除和各种致敏原有关外,与个人的敏感性素质及遗传等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常见的诱因有:
(一)食物 以鱼、虾、蟹、蛋、牛奶、肉类等动物性蛋白质最常见,尤其是在一次大量进食蛋白质饮食和酗酒后,发生的蛋白胨性寻麻疹,其次某些植物也可致敏。
(二)药物 如青霉素、痢特灵、血清、疫苗等可由变态反应引起,另一些药物如吗啡、阿托品、阿司匹林等为组胺释放剂,可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寻麻疹。
(三)吸入物 花粉、动物皮屑、羽毛、灰尘、某些气体及真菌孢子等。
(四)感染 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感染,这些感染可能通过传染物的抗原作用或改变了机体的应激状态,引起I型或III型变态反应。
(五)昆虫叮咬 如虱、跳蚤叮咬皮肤及黄蜂、蜜蜂、毛虫的毒刺刺入皮肤,引起变态反应。
(六)物理及化学因素 如冷、热、日光和机械性刺激、摩擦压迫和某些化学物质的刺激,引起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性寻麻疹。
(七)内分泌和代谢障碍及胃肠功能失调均可诱发本病,尤其是慢性寻麻疹。
(八)内脏疾病 如红斑性狼疮、淋巴瘤及某些肿瘤、风湿热等可为寻麻疹的病因。
(九)遗传因素 如家族性寒冷性寻麻疹、遗传性家族性寻麻疹综合症和遗传因素有关。
(十)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感情冲动可引起乙酰胆碱释放,增强血管通透性而发生寻麻疹。
寻麻疹的发病机理可分为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两种,前者主要是由于I型变态反应引起,少数是II型或III型反应,此型的抗体IgE和血管周围肥大细胞、血中嗜碱性粒细胞相结合。当抗原再次侵入后,在这些细胞表面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膜本身及其一系列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的变化,促使胞浆中的颗粒脱出,同时释放出各种药理性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肝素、前列腺素、乙酰胆碱、溶酶体酶、纤维蛋白溶酶、补体、各种激肽和慢性反应物质等,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多,产生皮肤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各种症状。
非变态反应性寻麻疹是由于某些物质如细菌酶素、蛇毒、蛋白胨、某些药物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红斑、风团。
【临床表现】常突然发病,先感皮肤瘙痒,很快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散在性分布亦可融合成片,风团可局限也可泛发全身,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消退不留痕迹,但新风团又陆续出现,此起彼落,消化道受累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喉头及支气管受累可发生喉头水肿,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症状在数日至2~3周内消退者称为急性寻麻疹;若反复发作,病程达1~2月,大多找不出原因,顽固性难治者称为慢性寻麻疹。
除以上两型外,还有几种特殊型寻麻疹:
(一) 皮肤划痕症 又称人工寻麻疹,手抓或钝器划其皮肤后,该处出现暂时性红色条状隆起。
(二) 血管性水肿 又称巨大性寻麻疹。发生在眼睑、口唇、包皮、外阴等组织松弛部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肿胀,边缘不清,持续1~2日自行消退,常反复发作。
(三) 压迫性寻麻疹 皮肤受压4~6小时后,局部发生深在性肿胀,8~12小时后消退,多发生在臀部、腰部、足背等受压部位。
(四) 日光性寻麻疹 暴晒日光或紫外线后,在照光部位出现风团,并有瘙痒和针刺感。
(五) 寒冷性寻麻疹 分家族性和获得性两型。前者少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从婴儿开始持续终生。后者开始于儿童或成人,在气温骤降或接触冷水冷风时,在皮肤露出部位出现风团,持续半小时至3~4小时,冰块试验和被动转移试验阳性,多见于女性青年。
(六) 胆碱能性寻麻疹 在运动、重劳动、受热、饮酒或情绪紧张时,胆碱能神经发生冲动而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生直径2~3mm小风团,不融合,半小时至1小时内消退,除掌拓外,皮疹可泛发全身,以青年人多见。
(七) 血清病性寻麻疹 注射血清、疫苗或药物后除皮肤出现风团外,可有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有的可出现蛋白尿、管型尿。
治疗
组方:药用黄芪、首乌、白术各15克,当归、白藓皮、丹参(后下)各12克,赤芍、防风、蝉蜕各10克,鸟梢蛇(研冲)9克,川芎、甘草、全蝎(研冲)各6克。蜈蚣(研冲)2条。儿童用药酌减。风寒胜加麻黄、桂枝、透骨草,去丹参、赤芍;风热胜加青蒿、牛蒡子、薄荷,去当归;湿热胜加黄芩、苦参、地肤子,去黄芪;热毒甚加金银花、大青叶、黄连,去川芎;血瘀重加桃仁、红花、泽兰,偏血热加紫草、槐花、丹皮,去白术;气血两虚加党参、白芍、熟地、大枣,去全蝎、蜈蚣:瘙痒剧烈加白蒺藜,浮萍、荆芥、苍耳子;疹块难消加皂角刺、秦艽、路路通:病程冗长加三棱、莪术;反复发作加地龙、僵蚕、水蛭;久治不愈加白花蛇、穿山甲、地鳖虫。每天1剂,水煎4次,分早中晚及睡前温服。药渣加水浓煎,滤液擦洗患部再浸泡15分钟,早晚各1次。3周1个疗程,直至疹消痒除。避风寒、忌生冷、香燥、煎炸、海鲜、蛋品、牛奶、饮料、酒类、辛辣之品。孕妇、月经过多者及有出血性疾病禁服。
功能:祛风散寒,清热除湿、。凉血解毒、活血通络、化瘀消肿、益气固表、养血和营、去痒止痒。
疗效:轻者1个疗程即风团消、瘙痒止;重者2~3个疗程疹块及瘙痒消失,皮肤划痕试验阴性,血常规复查嗜酸性粒细胞降为正常。
其他的方子详见:
http://qiuyi.fx120.net/bfmf/pfmf-pfb/xmz/lm3993_1.htm

浑身发红发热,皮肤突然发热红但是不痒不痛

猩红热这种病对孩子有危害吗、是不是好可怕

猩红热是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常侵犯5-15岁儿童,临床特征为发热后出现咽峡炎及全身细小皮疹,疹退后皮肤出现片状脱皮。也有的轻型患者仅表现为咽炎或扁姚体炎。如治疗不当或不彻底少数病人在病后可能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及风湿热等。因此要遵照医嘱,规范使用抗菌素治疗。猩红热是儿童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属于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不幸得了猩红热也没有那么可怕,只要就医进行彻底、规律的抗菌治疗,用药一定要遵照医嘱。另外,强调卧床休息,病愈后仍应观察至病程三周,以早期发现各种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shenghuo/34435.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产后耻骨联合分离康复手法,产后耻骨分离修复手法 下一篇:伤口出现渗出液是好还是坏一般能多久愈合,伤口渗液干了是结痂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