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明节插柳条,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戴柳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这句来自2600多年前的遗言成就了两个节日,即寒食节和清明节!
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来是两个节日,两者相差一到两天,在刚诞生的时候,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也就是说寒食节比清明节早一天!
清明节祭祖
都知道寒食节插柳条,清明节扫墓祭祖,那么这两个节日是如何来的呢?这两个节日皆起源于一场悲剧:
公元前655年,晋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晋献公的小老婆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
起源于2600多年前的清明节,经历了哪些辛酸史?为何要插柳条?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这句来自2600多年前的遗言成就了两个节日,即寒食节和清明节!
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来是两个节日,两者相差一到两天,在刚诞生的时候,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也就是说寒食节比清明节早一天!
清明节祭祖
都知道寒食节插柳条,清明节扫墓祭祖,那么这两个节日是如何来的呢?这两个节日皆起源于一场悲剧:
公元前655年,晋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晋献公的小老婆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太子,在年老昏庸的晋献公面前大肆诬陷其他8个公子,
结果太子申生自杀,其他公子纷纷出逃避难,43岁的公子重耳在舅舅狐毛狐偃等人的帮助下出逃他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骊姬之乱”,骊姬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妖姬”之一(妺喜,妲己,褒姒,骊姬)!
介子推割股啖君,将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充饥
公子重耳在流浪期间历经磨难,有一次饿昏了,随行的介子推(春秋三杰之首,春秋三杰分别是:介子推,伍子胥,屈原)用刀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熟了给重耳充饥,这就是“割股啖君”的典故由来,(这里的股指的是“大腿”!)
重耳(重耳的肋骨不是一根一根的,而是连成片的,也称“胼骨”)先后到过齐国、曹国,曹共公听说后很好奇,因此趁重耳洗澡时偷看,重耳很生气,于是离开曹国),宋国,楚国(受到楚成王的热情款待,并在日后晋楚争霸的战场上留下“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重耳在外流浪19年后,公元前636年,他在妹夫秦穆公的帮助下,(起初秦穆公是他的妹夫,后来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孟嬴从重耳的侄子晋怀公手中夺回来,改嫁给了重耳,本来是妹夫的秦穆公变成了重耳岳父,而且重耳娶的是侄子的媳妇)回到晋国成为国君,是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从43岁逃难,再次回到晋国时已经62岁了。
晋文公君临天下后大封功臣,当年跟随他逃难的,还有那些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的纷纷争功,晋文公庆祝自己当了老大还娶了侄媳妇,也不管是龙是虾,只要拍马屁听着舒服,全都封了官,却唯独忘了当年割肉救他的介子推!
介子推割股啖君
介子推到底去哪了呢?
介子推看不惯那些邀功小人的丑恶嘴脸,他对母亲说:“先君献公九个儿子,如今只剩下一个,重耳当上国君是上天保佑,这些谗臣四处邀功,实在是可恶,儿子愿和母亲隐居,也不愿和这帮人为伍!”
介子推的母亲深明大义,于是和儿子介子推跑到绵山(今山西晋中市介休市)隐居!
不久,有良知的大臣将书悬在宫门上为介子推打抱不平,直言犯谏说晋文公忘恩负义,介子推当年用生命救主公,如今你却把他忘了,实在是……
晋文公恍然大悟,立刻去找介子推,却发现介子推家早已人去楼空,后来得知介子推跑到绵山隐居,他亲自前往绵山寻找,但始终没有找到。
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母子被烧死在绵山
晋文公正犯愁呢,这时候有个大臣出了一个简直不是人话的馊主意:将绵山围起来,只留下一个出口,然后放火烧山,介子推一定会跑出来!
晋文公当时脑子短路,竟然批准了:好,就这么办!
在当时没有汽油等助燃剂的时代里,靠山吃山,晋国士兵弄来大量的柴火,围着绵山点起熊熊大火,然后晋文公等人在唯一的出口处“守株待兔”,然而等到火灭了也不见介子推踪影,晋文公慌了,但还是又等了许久,为啥还要等呢?
晋文公不傻,他要等到温度降下来之后才进山找人,就是怕自己变成烧鸡!
晋文公火烧绵山
等他找到介子推的时候,他哭了: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被烧死了,谁也不知道当年介子推母子在大火中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晋文公整理介子推的尸体时,发现在他怀里有一块破布,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再次号啕大哭,他下令厚葬介子推母子,将绵山一带封给介子推,命名为“介推之田”,绵山改为“介山”,
而且还下令:每年介子推忌日的这一天,全国上下都不允许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的第二天,晋文公又下令祭奠介子推,还用他遗言最后两个字为这个祭日命名:“清明”!
这也是清明和寒食节相差一天的由来!
被烧焦的柳树,介子推抱着柳树被烧死在绵山上
那么寒食节这天为何要插柳条呢?介子推当时是抱着柳树被烧死的,但是第二年春天,有士兵告诉晋文公:那棵被烧焦的柳树又发出新芽了!晋文公很惊奇,认为是介子推显灵了,柳树就是介子推的灵魂所在,
为了报答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家每户在寒食节这天都要插柳条,让介子推的魂魄时刻在自己和天下人民之间!
寒食节的由来
也有一说,插柳条是为了纪念神农氏的,还有一说是因为柳树是生命力顽强的象征:“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就是对柳树生命力的最好诠释!
清明节和寒食节最早的时候是相差一天,但后人将其混为一谈。
清明节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既是节日,又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也是祭祀祖先亲人的日子!
寒食节的由来
古人十分重视祭祀,商朝时期的文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主要有两件大事,就是祭祀和打仗,祭祀还排在打仗前面,可见祭祀祖先对于古人的重要性!
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枝?
插柳戴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是倡导种植柳树。
清明之时,柳枝刚刚发芽,正是生命力最强的时候。只要插在泥土之中,成活的概率极大,所以有"无心插柳柳成荫"、"年年插柳、处处成荫"的说法。柳树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树种,可以说是全身都有用,树叶可以用来为牛羊马匹,树枝可以编织箩筐,树干可以用作建筑及各类器具,还可以烧作木炭。
此外,柳树根系发达,栽植在河流旁边还有利于保持水土。正因为柳树的诸多作用,很多朝代都提倡栽植柳树,插柳戴柳也是容易被人接受的一种推广方法。
第二是预报天气。
柳枝对于空气中的水汽反应很敏感,空气中水汽大时柳枝便会嫩绿湿润,水汽小时便干枯发蔫,因此自古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人们在门上插上柳枝,便可根据柳枝的颜色判断会不会下雨,方便人们生产劳作。
第三是祛病解毒。
在中医看来,柳枝、柳叶、柳须、柳絮、柳花都可入药,并且药效各不相同,其中柳枝柳叶都有清热解毒消炎的功效,春暖花开,各类病毒也开始滋生,戴上柳枝对人们防止疾病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文化内涵: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
“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条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 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扩展资料:清明节简介 :
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节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节。”
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节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节》:“清明节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节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 :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