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坟时,“前三后四,左五右六”是怎么回事?,上坟前三后四禁忌
清明上坟的习俗由来已久,而且上坟的规矩也有很多,比如说“一家坟不烧两家纸”、“前三后四”、“左五右六”等等。那么,清明上坟所谓的“前三后四”、“左五右六”又是什么意思呢?
前三后四所谓前三后四,就是说清明的前三天,后四天,一共七天内,都可以去上坟祭祀祖宗、先人。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存在的。
清明在传统文化中是祭祖的重大节日之一,我们每年的最少要祭四次祖宗,在我们这里每年的正月初三、清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寒衣节都要去先人的坟头祭拜一下。
清明上坟的习俗由来已久,而且上坟的规矩也有很多,比如说“一家坟不烧两家纸”、“前三后四”、“左五右六”等等。那么,清明上坟所谓的“前三后四”、“左五右六”又是什么意思呢?
前三后四
所谓前三后四,就是说清明的前三天,后四天,一共七天内,都可以去上坟祭祀祖宗、先人。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存在的。
在西汉的时候,最初清明是以节气的形式出现的,当时清明只是一个节气,并没有祭祀祖宗先人的习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开始盛行,而我们现在的清明节和寒食节的习俗是分不开的。
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介子推因不愿接受晋文公的封赏而隐居绵山,晋文公寻而不得,便放火烧山,介子推因此而死,所以晋文公便在这天设立寒食节,让百姓禁止用火,而用冷食。
介子推剧照
在唐代之前,寒食节的影响,远大于清明。到了唐玄宗时期,寒食节被定在了清明的前两天,并且放假三天。清朝时期由于更改了历法,所以寒食节被定在了清明前一天。《开元礼》中记载“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德宗的时候,下令将假期延长到了七天。
到了宋代的时候,朝廷明文规定了,为了追悼亡亲,表示孝道,上至皇亲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要在寒食节到清明的这三天扫墓祭祖。据说,由于元代取消了火禁,于是寒食节便开始淡化,清明节便开始逐渐成为主流。
而所谓的前三后四,其实就是来源于古代清明有七天假期的缘故。有些人离家太远,所以便规定了“前三后四”都可以为亲人祭祀。
也有人说,清明那天祭祖的人多,害怕黄泉路上拥挤,送去的祭品先人们收不到,所以错开时间再去。
其实关于清明“前三后四”的解释很多,有说因为清明寒食是一起的,所以清明不能够祭祖,所以就在清明的前三天,后四天这几天去祭祖。这种说法,以小年看来,是不对的。因为寒食节是在清明之前,和清明并不是在同一天,也就不存在清明不能用火的说法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前三”指新坟要在前三天祭拜,老坟则是在后四天祭拜。所谓新老坟,就是以三年为期限,前三年为新坟,三年后为老坟。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前三后四”说法不一的原因就在于此。
左五右六
所谓左五右六的说法其实也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左五右六”代表的是时间,就是说上午需要在五点之后,六点之前,就要出门上坟。
有地方的人认为,只要在下午三点之前祭拜完,都是可以的。其实在小年的老家,无论是上坟,还是探望病人,其实都只能在上午去,一过午时便不是探望病人和祭祀祖坟的好时辰了。
无论是什么样的习俗,都是为了缅怀我们的逝去的亲人,愿我们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安好。
农村清明上坟“前三后四,左五右六”是什么意思?
农村清明上坟“前三后四,左五右六”这句俗语分为两部分。首先就是"前三后四″,是说在清明这天的前三天和后三天都可以。前三天是清明节之前的三天;后四天是清明节这天之后的三天,加上清明节这天就是四天,在这七天里都可以上坟,因为清明上坟是整个家族的事,家族人多,可能因事就不是一日能到齐,那就统一一个时间,等到齐了一起去,实在到不齐的,只有空缺了。所以就可能赶在前三,也有可能赶在后四,过了后四,怠慢了祖宗就没有必要上坟了。
再者就是“左五右六”,农村土坟添土后,坟顶上要压纸钱的,这压纸钱也有定数。祖坟之祖都是在最上面中间,这中间往下的射线就是明堂,往下的坟墓都是在明堂左右。人故去后入祖坟,这规矩是阴靠阴,阳靠阳,阳家靠明堂。阳是男人,阴是女人。明堂左右第一坟都是阳靠明堂,第二坟就是阴挨着暗堂,第三坟又是阳挨着阳。
由于这明堂左右第一坟都是阳靠明堂,那左边第一坟的阳都是在这座坟的左边,右边第一坟的阳都是在这座坟的右边。左边的阳看着就是在上首,右边的阳看着就像在下首。那压纸钱的时候,给左边坟顶压上五张,给右边就多压上一张,六张,这就是左五右六。现在的人大都是赶在清明节前就把坟了,清明节后上坟的就很少了。
现在坟顶压纸钱,人们也是很随便,很少有人讲究定数了。还有一个关注点就是农村的迁坟并骨也大都是赶在清明节前三天的。当然,“前三后四,左五右六”这些俗语都只是古人对已故之人的一种祭祀之礼规定,它更多的表达的是对已故之人的敬重,其实这里面并没有太大的科学依据的。
清明上坟时,“前三后四,左五右六”是怎么回事
清明的“前三后四,左五右六”有多种解释,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说法,我来说说在我的家乡,这代表着什么。
一、“前三后四”:说的是清明前三天、后三天是祭奠的日子。前三天:一般新丧的亲人,都会提前祭拜。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习俗,就是如果亲人是刚逝不久,又遇清明,就会提前祭拜,一般是去世一年,就提前三天,去世两年,就提前两天,去世三年,就提前一天,三年之后,就正常祭拜。
这种在我们那的风俗说法,是因为新丧的人,到另一个世界之后,因为“资历浅”,后人担心上的祭品被抢,所以会提前祭拜,风俗上是保证逝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不受欺负。虽然是迷信了些,但是初衷上是完全能说得通的。
后三天:祭拜其他的先人会因为人手不足的关系,往后延期几天。
“后三”说的是清明节的往后三天,在清明的祭拜当中,就这几天的时间,但是有部分人是后人人丁比较少的,要把一个家族的墓都一天扫完几乎做不到,特别是两广地区的坟墓基本上都是散落在各个大山之中,祭拜更为麻烦,所以会延后三天,但是三天也不是一定就能祭拜完的,后续还有四月初八、九月初九这两个节日,同样也是祭祖。
二、左五右六:说的是祭拜时的祭品情况。左说的是男性,也就是男性的祖宗得拿5种祭品。
正所谓男左女右,男性一般以左为尊,这里的左,说的就是男性。在我们家乡,祭拜男性祖先的祭品是五样,一般使用的是:鸡、猪肉、茨菇、烟、饭或是米稞,当然也有用别的,除了鸡跟猪肉以外,其它的倒是不作具体要求。
不过,因为茨菇这个东西比较形象,要求丁求子的,一般在祭祖的时候都会放上这种东西,在两广地区对男丁的称呼也叫“茨菇丁”,这就是祭拜男性的先祖所需要的。
右说的是女性,祭拜女性的先人得拿6种祭品。
祭拜女性先祖,就要6种祭品。一般使用的是:鸡、猪肉、木耳、香菇、饭或米稞、苹果或桔子等等,祭拜女性先祖的时候,会多一个水果,这种说法,就是保平安。
因为一直以来,我国的大部分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在祭拜女性的先祖的时候,就会有不祭品选择。不过这也不是刻意的准备,一般在清明时候祭拜的先祖众多,大多数都是备好在箩筐中,到了祭拜的时候就会选择性地拿出来使用。
总的来说,“前三后三,左五右六”这种说法,在各个地方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同一种说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