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表要买瑞士的,瑞士爵尼表算不算名表
这次COTE抛给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买家那么痴迷去瑞士买表?只是因为瑞士价格低吗?还是有其他原因?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对于COTE关心的这些中国买家,如果问题抛给他们,他们甚至会觉得无需回答,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而对于瑞士钟表行业的朋友们、还有在大街上看到中国游客拎着大
注:本文转自瑞士《COTE》杂志。原文题目《中国人的买表观--为什么中国偏爱到瑞士买瑞士名表?》。题目有一个字的改动。这篇文章主要写给瑞士钟表同行。
这次COTE抛给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买家那么痴迷去瑞士买表?只是因为瑞士价格低吗?还是有其他原因?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对于COTE关心的这些中国买家,如果问题抛给他们,他们甚至会觉得无需回答,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而对于瑞士钟表行业的朋友们、还有在大街上看到中国游客拎着大包小包、“辛苦”买大牌名表的瑞士民众来讲,他们真的会很好奇:难道中国没得卖吗?为什么要跑这么远买这么多高价的货品…甚至得出只是价格低的结论(请问各位:瑞士有便宜的东西吗?哪怕是本地的钟表…)
仅仅是因为“价格低”吗?回答是肯定的NO。价格对于今天到瑞士买表的中国名表买家来讲,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而已,且这个原因并非主要。甚至很多资深中国买家会说:瑞士的价格最高
那究竟是哪些原因促使他们几乎逡巡于瑞士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的表店、大包小包的热情买表?作为在中国的瑞士钟表研究者,今天我来给大家一个最全面最真实的答案。这个答案,不但是我个人的总结,也是在收到COTE这个问题后,又特别询问了近20位钟表游的中国钟表藏家买家后的调查结论。
中国人蜂拥至瑞士买表,实际仍然是蜂拥到瑞士旅游的副产品而已。
我怀疑爱旅游的人,多数都喜欢买点旅行目的地的“土特产”带回家。中国人尤其爱好这个。如果一个人去了一个著名的地方旅行,回来没有带回点儿什么,那真的是非常遗憾。
有一点很重要:中国一直把瑞士作为友好国家(瑞士是最早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之一,且瑞士一直是中立国家,这点受到中国人一致好评),所以多年来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关于瑞士的传播都是正面和美好的。在中国人的认识中,瑞士就是美丽的钟表王国,瑞士钟表世界第一,自然最有名的“土特产”就是钟表。
正常情况,普通人无非是买点手办或吃点当地的美食(跨国飞行带特产食品常常会碰到问题)足矣。而对于去瑞士的中国旅行者,早期(2008年前)去的多数都是中国的富人,买一块两块手表不在话下。即使现在,去瑞士的旅行者中有一半以上也是中产以上的实力消费者,对于他们来说,不远万里去瑞士玩儿,除了领略瑞士的美景,最可以做的就是回来时顺带买块瑞士手表了。
因为,不管买什么,首先要买得起(瑞士名表都不便宜)。能买得起情况下,肯定买“最贵的”或“最值得买”的“土特产”。手表相对于其他产品,实际上也是更好携带的贵价“土特产”。其他贵的东西都意味着巨大,并不易旅行携带。这一点挺关键的。以前中国人都对来中国买很大的家具、古董回去的“老外”觉得很不理解,而如今,又变成中国人一箱一箱地从欧洲买大件古董了。但是能买到易于旅行携带(不用托运和邮寄)的贵价好东西,一定是更好的选择。手表就是。
对于COTE的这个问题,几位买表的中国朋友都有一致的想法:“如果你喜欢到北京吃北京烤鸭,到瑞士山里吃奶酪火锅,到东京筑地吃日本刺生,到上海南翔吃小笼包,那你一定乐意去瑞士买瑞士名表。”
一位美丽的女生Vivian说:“别人我不知道啊,我自己并非是痴迷去瑞士买表或者怎么样,就是刚好在那边旅游,然后就觉得那边吃的也没什么好吃的,然后我们买衣服什么的啊,也没什么好东西还比其他地方贵,嗯,那你说带土特产就带块表呗,然后逛着逛着,刚好看到有合适的就买(作者注:她买的表至少几十万上百万)了。”
另一位胡小姐的说法更中国化:“这大概和在西湖买龙井,在藏区买虫草的意义类似,有原产地的加持和开光”。哈哈。
在瑞士,尤其是几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日内瓦、苏黎世、卢塞恩、因特拉肯等等,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钟表店,到处都有钟表的形象和传播,这种感染对于一般游客是很强烈的。
对于喜欢钟表或者非常了解钟表的中国游客,来瑞士旅行时的感觉就更加强烈和美好了:他们想看的表款在这里几乎都有展示,他们喜欢的品牌,制造的工厂就在附近,如果有兴趣,很有可能就可以随时受邀去工厂参观,亲眼见证自己的腕表是怎么制造出来的,甚至能看到制表大师和艺术大师的工作状态。中国人很尊重和崇拜匠人(因为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匠人缺失、慢节奏缺失),年轻一代尤其如此。在这种时候和这种文化体验的气氛下,很多人,即使本来没有买表的计划,一冲动、手里又有钱,就买了!有不少跟我一起在瑞士旅游的朋友就是这样。本来完全没有买表的计划,而且来瑞士前下定决定绝不花钱、绝不买表,可是跟着我走一圈,感受瑞士的钟表文化,到最后没有人不买表的。
大家都知道,全世界很多人平时是不戴表的,也没有戴表的习惯。中国人也一样。但是当他来到 “钟表王国”,被这种印象和气氛所感染,“回去时一定买一块瑞士手表”、“从现在开始要戴机械手表看时间”…即是他们最朴素的带块瑞士手表回家的想法了。
无论是瑞士表店的店员,还是接待用户来访的瑞士表厂的职员,多数都很专业。即使没有买表计划的人,接受到这种服务后,都会受到影响买了表,有购买计划的就更是如此了。这种服务美誉,当他们从瑞士旅行回来,就会告知和宣传给在中国的身边的朋友。自然,朋友们都会记在心里,下次去瑞士旅游时,都会提前计划去瑞士买表,体验专业和不一样的服务。经历过的朋友都说:“哪怕多花点钱我也喜欢”。
在这方面,中国国内名表店的店员,无论从专业知识还是服务姿态方面都差一点。但要提醒瑞士行业朋友们,现在中国国内这方面在提高,而瑞士本有的广受好评的服务水平反倒有所下降,难道是他们不喜欢来花钱购物、为自己店铺贡献收入的中国买家吗?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中国买家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但他们是顾客,他们表面不说什么,但会非常在乎服务的细节和你对他的态度。中国人不是日本人,他不会对你点头哈腰,他也可能没礼貌(在中国,他们被称为“土豪”),但他花了钱就要得到应有的服务。我觉得店家都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顾客,最差的店家就是看菜下饭,提供选择性服务。越是“土豪”,越需要高级的服务给他感受,也许能让他也产生变化,和学会礼貌。
我自己至今还记得,多年前,有一次带两位男士朋友去百达翡丽日内瓦沙龙店买表,找一位叫Marielle的女士(她当时好像是副店长)。我们三人只有一人买表,买表那位在整个购表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自不用说,很有意思的是另两位陪同者也同时感受到了春风沐雨、细心精致的服务和照顾。这种感觉是美好的、记忆犹新的,也各自都有了下次自己要来多买几次的想法。当然,即使百达翡丽日内瓦沙龙店,能提供这样服务的店员,也不是全部,而且现在越来越少。百达翡丽沙龙店的Marielle女士,应该也离职了。
©WATCH TRAVELLER
这点欧洲人肯定很不理解。觉得同一个工厂出产的产品,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之前的中国香港和现在中国的广东地区(现在仍然有),出过不少假货和“水货”,所以有许多中国人买表时是很担心的。瑞士名表都不便宜,对于多数富人来讲也是,几十万的手表不是买了不好用就可以随便扔了的。都怕买到假的。所以都相信到原产地瑞士买,肯定不会碰到假货。
十几年前有不少企业家、中国钟表藏家不愿意那么远(或语言沟通不方便)去瑞士时,都是去中国香港、澳门或新加坡买瑞士名表的,这也是这两个地区名表生意一直很大的原因之一。不过钟表游有位表友更极端,他连香港都不会去,要去就去瑞士。
这个原因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结果。有部分瑞士的不良商家,他们通过在宣传,告诉游客在瑞士买的表和在瑞士以外国家买的表是不一样的,瑞士买的表是原产地的,而瑞士外买的表都是当地组装或在中国做的,包括劳力士… 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
关于在瑞士买表价格更低的说法,一般完全不懂表的普通游客持这种看法的会有。但真正了解表、买很多表、且在瑞士和各个国家地区都有买表经历、或者已经是中国国内店铺VIP的藏家们,几乎百分百的人都会持否定态度。
现在在瑞士买表的外国人,买表时无非会有退税的“便宜”可占。来瑞士买表的全世界游客确实多,“客多不愁卖”,而且中国游客最多,所以这些店铺并没有好的折扣给顾客。况且现在瑞士的VAT只有7.7%,至少相比欧洲其他国家,如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等国家的高退税率,要低很多。所以,如果只是为了“便宜”,最终的决定一定不是在瑞士买瑞士表。
但中国的事实情况,超过一万元人民币的奢侈品要征收20%的“高消费税”,再加上手表关税、正常的VAT税后,中国名表店铺内显示的公价多数会比瑞士公价高(实际很多品牌这些年一直在努力做到市场同价),所以普通用户没有折扣渠道的,到瑞士旅游时,对比过后发现价格比在中国国内低,购买也很正常。而资深买家和藏家,都有自己优惠的购买渠道和VIP折扣,他们拿到的价格通常比瑞士便宜,根本不需要。
所以瑞士的名表商家获得普通中国游客容易,但要获得大的钟表藏家和买家,非常难。还是得从更好的产品和更特别的服务,才能赢得他们。
这一点非常重要!这点确实“迫使”很多中国爱表人和资深藏家不得不到瑞士来买表。
按一位在全球买表的大藏家的说法,一些限量款手表和新表的“配额”,肯定“近水楼台先得月”,都是瑞士和欧洲市场先有发售或有足够货品,而在其他国家地区就差一些。哪怕是世界最大高级腕表消费市场的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门店。这点是很不对等的。
因为进口和报关等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原因,最新款到达瑞士以外的国家,本身就需要额外的时间,且这个时间通常并不短。而有些藏家和买家,就喜欢“尝鲜”、爱好就是在第一时间佩戴上最新款腕表,那若要实现这种目的,就只好到瑞士了。瑞士本地无论是品牌和表款,通常都非常齐备。
那么对于热爱独立小众品牌的藏家,这点更是如此。新品牌和实力较弱的独立小众品牌,完全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即使有,起步时也多在瑞士,更多都直接通过自己的工作坊定制销售。所以热爱和需要这类手表的藏家,肯定必须(或通过自己的代理人)来瑞士。来瑞士买表也能使他们有机会能和制表师有深入交流的机会。
以上我们谈论的都是关于一手新表的。大家别忘了二手表和古董表。
中国藏家买古董表和二手表的渠道主要有三个:瑞士(欧洲)、日本和中国香港。日本市场的“中古表”(日本经济最发达时期从瑞士购买的表)量很大,以前价格也不错,但有藏家反映,日本市场只是劳力士多,若要寻找其他品牌就很难。这方面还必须得瑞士和欧洲。据钟表游一位叫Wilson的表友粗略估计:日本市场超过80%的“中古表”都是劳力士。那就很无聊了。中国人对劳力士并没有那么迷恋,如果有,也只限于表迷层面。
而在欧洲,尤其是瑞士,旅行时,徜徉于一个个城市甚至村镇,都有可能在某个古董店或小店,碰到一两个令人惊喜的好东西。不过,现在大家普遍反映瑞士店家“越来越狠”,开的价格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难道是一看到中国人的脸就觉得应该卖高价吗?
当然,瑞士每年5月和11月在日内瓦的世界上最重要的钟表春拍和秋拍,都是大藏家和大买家不愿错过的活动。这不只是通过这些拍卖可以买到好东西,关键是通过这些拍卖会,能见到全世界行业内的朋友,能满足深入的交流。
以上,就是“中国买家痴迷去瑞士买表”的原因。欢迎大家与我随时交流,有不同的意见或关于中国钟表市场的问题,随时告诉我。
------※轻轻的分割线※--------
---- 钟表游 -----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劳力士,欧米茄,帝舵和浪琴
品牌效应呗实话说,这些牌子是很好,但也不是说别的名表就不行
首先,这几个牌子进入中国是比较早的,知名度深入人心
其次,人家产品确实好,不服不行
在这两个大前提的支持下,形成了极大的口碑,进入了良心循环的递增,尤其手表还是一种奢侈品,价格不菲,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赖度就更是举足轻重,不是有那么一个故事么:什么是品牌的力量?你在大江的吊桥边沿上走,如果没有了栏杆,你甚至不敢靠近边沿,可就算有栏杆,你也不会用手去扶,但是却敢放心大胆的在边沿走,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中国人钟表的使用习惯
买表实不简单”。只要你根据个人能力打算买一只相对比较贵的表,总会经历前后思量。本篇针对其中的5种主要情况统称为“唯表论”,大致可以折射出当下广大国人名表消费的总取向了。你打算买表之前可于本篇先做个自我测试,看看你正处于唯什么论?
唯完美论
这是人们普遍的心态,都希望自己买到的东西是完美的,而且这种完美状态能保持得越久越好。从哲学角度来说,完美的东西并不存在。正所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没有真正完美的表,世上只有比较接近完美的表。任何一只在表店里还没被售出的表,如果你定睛细观,还是不难发现一些“瑕疵”(依然属于厂家严格界定的合格范畴),“表无完表”也是钟表的魅力之所在:计时指针是否精确归零、采用移印工艺的面盘是否有少许溢墨、日历数字是否出现在日历窗正中、鳄鱼皮表带是否在表店柜台射灯的长期炙烤下而留有斑痕、表底盖及机芯螺钉上是否有装配时留下的细微划伤……
表是人手制造的东西,天衣无缝只是理想,请客观地去理解完美。即使新表的一切都与完美非常接近,只要你开始佩戴它,各种痕迹会迅速爬上表的外观,难道我们就因为怕伤到表而不戴表了吗?无论多昂贵的表也不是为保险柜准备的,我的忠告是:手表买来若不戴,还不如不买。试想一下,如果很多很多年之后你准备把自己相伴终生的爱表传给后人,一定是充满岁月印痕的物件才最有亲情的味道。
唯价格论
谁不想买到便宜呢?如果能花尽量少的钱购得心仪的手表实乃一件快事。奢侈品的一个特征是:即使有再特殊的折扣,其价格也要远远高过同类型普通产品。所以如果出现背离品牌附加值、材质附加值及工艺附加值的超低价格(如:原价的2~4折),商品本身一定存在问题。表面上看任何商品都存在“没有最低价只有更低价”,实际购买阶段,能享受到诱人低价是需要缘分的,同时也靠强大的钟表专业知识和信息灵通度。如果用相对稍低的价格拿到正确的东西,长远看一定划算且保值。倘若只是贪恋低价,由此导致买到不对的东西,那真是贪小便宜吃大亏。
这里我要帮大家擦亮眼睛,但凡网上出现的诸如顶级名表“两折”的广告,一定是假表!没有其他可能。钟表消费的资深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国内各大表行对于贵宾客户的优惠幅度通常比较到位,与店家稍加沟通,除“超级限量热门表款”之外一般会有比较好的折扣。这样的价格优惠,足以让“去境外购表”的诱惑变得苍白。
唯十大论
2012年10月8日,华语圈最著名的职业表评人钟泳麟先生在香港去世。回顾他老人家为中国钟表市场做出的诸多贡献,1999年评选“十大名表”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瑞士人从未评选过他们的十大名表,而钟先生1999年通过杂志票选得出的“十大名表”虽然至今仍存在不少非议,但其积极意义是不可磨灭的。今天看来,钟泳麟“十大名表”(简称“钟氏十大”),让20世纪90年代刚刚起步的华语圈名表消费新浪潮第一次有了比较正确的方向,仿佛混沌中的一道光。从那一刻起中国人才知道世界上真正被广泛认可的好品牌都有哪些(当时钟泳麟根据选票也排出了第11~20的一个附表,只是流传远没有“十大”广)。“十大”一出,洋品牌只靠编故事就能挣大钱的时代因此一去不复返了。
但钟泳麟先生可能没有想到两件事:1.制表行业在近十几年来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品牌后来居上,也有一些大不如前。而现今的消费多样性倾向已不适合再搞一次“十大名表”评选。2.华语圈的广大钟表消费者非常偏爱当年评出的排名,奉为经典天天背诵,可背诵后既不再深入思考也不去关注新事物,以至于购表人只要进表店,询问店员“某某品牌是不是‘十大’,在‘十大’中排第几?”的问题依然不绝于耳。
唯超薄论
记得小时候听人聊起怎样去评价马匹的好坏,据说腰细、腿长的马就是好马。我相信真正的骑手或马术运动员不一定赞同上述观点,不过此即为大众观点。在很多产品的消费问题上都存在口耳相传的大众观点,如“开宝马,坐奔驰”之类。有些大众观点甚至与专业而客观的评价背道而驰,但由于流传甚广已无法扭转。在名表消费的问题上,中国人特别偏爱超薄表,特别是贵金属材质(黄金、白金、玫瑰金和铂金)的超薄表,如若表圈上再镶嵌点儿碎钻那简直是锦上添花。我考证的结果是:中国人日常公务场合戴表较多,加之手腕偏细,西服配贵金属超薄腕表自然最为匹配,其实也暴露出中国人日常从事体育运动的机会相对很少。不过当我发问道:多薄算超薄?世界上最薄的表有多薄?超薄表的弊端有哪些?恐怕只有专业人士能回答了。
首先,如果腕表搭载的是石英机芯,腕表之薄甚至可以与硬纸板相当,以斯沃琪著名的Skin系列腕表为例,仅厚3.9毫米,价格大约900元。也就是说超薄不一定就代表昂贵。机械超薄机芯加工难度比较大,行业内最以超薄机械表见长的厂商是伯爵品牌,伯爵超薄表的厚度大约为5毫米,售价要在10万元以上。片面地追求超薄,而不去考虑腕表的品牌、工艺、功能及一些技术参数,很难买到真正对路的东西。这也使境内外表店比较容易浑水摸鱼销售概念。最后需要提醒朋友们:选择超薄,优雅凝炼;但超薄表为了薄而损失了相当的坚固性,所以千万别戴着你的超薄表去打高尔夫、洗桑拿及游泳,甚至在太阳下面晒久了都不大好。
唯机芯论
自诩为“玩家级”的消费者特别在意腕表机芯的话题,就像当年对表一知半解的我生生给制表业描摹出一道所谓“艺术类腕表”和“工业类腕表”的界限。但随着认识的加深,大约8年前我清醒意识到这条“界限”根本不存在,瑞士凡称得上顶级的表厂都在用工业的方式制表,扮演主力角色的是先进的数控机床,所以国内表店的销售人员刻意强调的“瑞士制表大师纯手工制造”,那是虚构的故事。当然制表行业离不开手工,好表的“好”字更多体现在机床加工完的初级零件,须经过人手在显微镜下精细打磨,这个过程是一分钱一分货。顶尖表厂均非常重视,而且瑞士一名基础打磨工的薪酬每月可达4万元人民币。瑞士中低端的表厂只做一半打磨甚至不打磨。机械机芯是否打磨与走时精度关系不大,只为看着养眼。所以表并非越贵走得就越准。自1990年代起,ETA这家瑞士最大的机芯制造公司逐渐掌握了85%的瑞士表机芯制造份额。
于是今天有很多玩家意识到收藏级别的表,强调机芯为品牌自产,不能从ETA公司购买。但随着本人对于瑞士制表业现状的深入探究,刻意追求“自产机芯”的想法显得有些幼稚。即使号称完全自产的顶级表厂,事实上机芯的很多核心部件依然需要从外面购买,比如:螺钉、擒纵装置、游丝等。现代化大生产,分工合作都很正常,只要走时准确、工艺达标、造型美观的都是好机芯。能否保值、增值要看市场的认可度和你的初始购买价格。总之对于“唯机芯论”不能不认真,又不能太认真。
总结:你越喜欢表,越会发现表这个东西很难直接用“好”与“坏”去区分,品牌和品牌之间,产品和产品之间仅是特点不同,侧重点不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