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为什么说曾侯乙编钟是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曾侯乙编钟的意义

作为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曾侯乙编钟”有何特别之处?当钟锤敲击在“曾侯乙编钟”上时,来自两千多年前的美妙钟声,就会响彻于中华大地。当“宫、商、角、徵、羽”交织在一起时,嘹亮悦耳的钟声仿佛重现了,东周时期极具历史韵味的古老乐章。
“编钟”这种独具历史魅力的“中国声音”,兴起于周朝繁荣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编钟”虽名为“钟”但却是一种古代乐器。所以很多古代典籍中,又会将其命名为“乐钟”。即可以通过使用木槌敲击,而使其发出乐音的“钟”。
很多现代人都会认为“钟”,是一种可以起到计
作为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曾侯乙编钟”有何特别之处?

当钟锤敲击在“曾侯乙编钟”上时,来自两千多年前的美妙钟声,就会响彻于中华大地。当“宫、商、角、徵、羽”交织在一起时,嘹亮悦耳的钟声仿佛重现了,东周时期极具历史韵味的古老乐章。

“编钟”这种独具历史魅力的“中国声音”,兴起于周朝繁荣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编钟”虽名为“钟”但却是一种古代乐器。所以很多古代典籍中,又会将其命名为“乐钟”。即可以通过使用木槌敲击,而使其发出乐音的“钟”。

很多现代人都会认为“钟”,是一种可以起到计时作用的物品。就算是寺庙中的“洪钟”,其基本作用也是为了提醒僧众,在不同时间做相应的事情。虽然寺庙中的大钟也代表着某种仪式感,但却无法撞击出“悦耳”的“乐曲”。

而编钟作为古代汉民族的重要“打击乐器”之一,不仅可以灵活演奏,以“五音”为边去基础的乐曲,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编钟”,作为古人精神、文化,以及娱乐的重要构成元素。

对我国古代乐器以及音乐史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编钟”作为古代贵族教育,“六艺”之一“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周朝“礼乐兴邦”的历史鉴证,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史上,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曾侯乙编钟”

1.“曾侯乙编钟”的历史渊源

“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战国早期,大型墓葬“曾侯乙墓”。所以考古学家又将其,称为“战国曾侯乙编钟”。曾侯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方诸侯。在“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之时,其始祖被分封于当时中国南方,一个重要国邦“曾国”。

曾侯乙实为姬姓,氏曾名乙。从这个重要的历史信息中可以得知,他应该是周朝王族后裔。据史料记载他的始祖是,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而曾侯乙则是承袭其祖先王爵之后,才做上了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国君。

作为南方重要国邦曾国的国君,曾侯乙的墓葬中的陪葬物品,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而且多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曾侯乙编钟”就是诸多其陪葬品中,最具历史价值的大型礼乐重器。

2.周朝大型礼乐重器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这个王朝从建立到覆灭,享国祚长达791年。西周与东周共传国君32代37王。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王朝之一。而且自古就有“中华礼仪自周始”的说法。

“中华礼仪自周始”绝对名副其实,因为周朝时期已经创作出了,一整套符合当时社会需求的礼仪制度。周朝人皆以“礼”为尊,可以说上至天子下至黎民,无不依“礼”做人行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说法,其实也源于周朝时期的礼仪制度。

据传西周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周公旦,曾作《周礼》又名《周官》一书,并且还曾“制礼作乐”,但实际上此书创作于两汉之间。无论史实如何都可以证明,周朝是我国“礼乐制度”的起始朝代。

而后世人依据《周礼》而作的《仪礼》和《礼记》,也一起被后人称为“三礼”。作为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三礼”问世之后中国人,才开始过上了有“礼”可依的生活。而“礼乐制度”得到完善与发展之后,才出现了“编钟”这种打击乐器。

“编钟”作为周朝时期的大型礼乐重器,往往都会在天子诞辰,祭祀祖先、将士凯旋以及“国丧”之时奏响。这充分说明了“编钟”, 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礼仪象征作用。当然天子或者其他诸侯王也会在宴饮之时,欣赏歌舞以及“编钟”奏乐。

3.古代打击乐器“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目前考古界,发掘出来的品相、声音皆佳的战国编钟之一。作为古代编钟的杰出代表之作,这座在1978年6月出土的编钟。不仅具备古代编钟乐器的所有特性,而且也代表了战国时期,青铜冶炼、锻造技术的最高水平。

同时,作为古代大型打击乐器中的“组合乐器”,“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意义,也彰显出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笔者认为这座战国编钟能够重见天日,其实也预示了中国古代诸多领域的超高成就。

“曾侯乙编钟”除了是考古、历史、音乐等领域方面的重要发现;同时也对我国科技史学、冶炼锻造技术史等领域,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自己“曾侯乙编钟”出土,就让全世界都听到了来自先秦时期的美妙乐音。

4.何为“编钟”

(1)编钟制造工艺

相信很多人对编钟的了解都比较局限,简而言之就是编钟就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事实上编钟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制作编钟的时候,所用到的工艺以及技术也比较庞杂。比如,编钟上的“钟”就是由青铜器制造。

西周时期青铜器冶炼和锻造技术,实际上就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一点可以从商周“青铜器之王”,即“商代司母戊鼎”中获得重要线索。这座青铜鼎的锻造工艺,其实与“曾侯乙编钟”中的“钟”如出一辙。

无论是周朝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编钟,其制作流程以及外形和功能基本一致。按照史料记载编钟是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按照一定顺序有规则地悬挂于木质“钟架”之上。而这种木质架子上会提前安装一些配件,这样才可以挂住编钟。

(2)编钟演奏技巧

一般可以分为两层、三层或多层编钟,这些编钟按照不同的演奏需求,或者说依据“五音”的次序,有规律的悬挂在“钟架”之上。然后演奏的时候会使用木槌,根据实际乐曲编排敲打编钟。然后就会发出错落有致的乐音了。

当然木槌的敲击力度也会对音高产生很大影响,对于一些比较沉郁雄浑的乐曲,一般都会用力敲击编钟以达到相应效果。而演奏舒缓、悠扬的音乐时,则会轻击编钟以获得更好的和谐音调。

笔者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以及样式和大小也不尽相同。而且每一座编钟上的所有“钟”上,其钟身都绘有符合当时审美情趣的精美图案。当然大多数图案都以尊贵、显赫的样式为主。当然也会有一些代表音乐的神兽。

(3)“曾侯乙编钟”形貌

“曾侯乙编钟”以青铜铸成,其上有数个大小不同的“扁圆钟”。这种形状的“乐钟”有利于声音扩散和共振。这些“扁圆钟” 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被有规律的悬挂于巨大钟架之上。在奏乐之时可以用丁字形木锤或长形木棒,根据奏乐需求分别敲打铜钟。

这样就可以发出高低不同、音色迥异的乐音。虽然现代人听到这种乐音之后,并不认为是一种享受。但是清脆、悠扬、深远的声音响起之时,也依然会感受到来自两千多年前的音乐洗礼。

这座战国时期专为“曾国”国君,曾侯乙奏乐的编钟。其实与西周时期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大同小异。外形、排列次序、声音等,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出入和差别。但是却可以通过规模大小,以及铜钟上面的图案看到等级差别。

“曾侯乙编钟”贵族教育“六艺”之“乐”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周王朝,南方诸侯国“曾国”的国君。他本人为姬姓氏曾名乙。所以作为周天子的同姓宗族,曾侯乙的血统以及地位都具有正统性。而他的封国也是周王朝正统的代表。

所以曾侯乙特别重视周朝,以“礼乐”治国的基本制度。尤其是对贵族教育中的,“六艺”之“乐”更是特别器重。而考古专家在“曾侯乙墓”中,发掘出来的“曾侯乙编钟”和“曾侯乙编磬”等,战国时期的大型礼乐重器。

更是某种程度上彰显出了古人,所创造出来的辉煌灿烂的“礼乐文明”。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曾侯乙编钟”是一种只有贵族,才能学习或欣赏的“礼乐”,而普通阶层和底层劳动人民,根本没有机会或资格享受“礼乐”的熏陶。

“曾侯乙编钟”重要特征

“曾侯乙编钟”可以说是我国,“礼乐制度”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自上个世纪70年代发掘出土之后,一直到现在也依然好饱含历史神韵。这座具有战国历史价值的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可以说外形壮观独具神州风范。

最大的“铜钟”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的“铜钟”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这座编钟的总重量为2567公斤,如果算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重量为4421.48千克。

“曾侯乙编钟”的钟架十分高大,外形看起来就像两度直角交叉的墙面。同时,钟架是由7根呈曲尺形的彩绘木梁支撑,每一根木梁的两端都有蟠龙纹铜套加固。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以及和根圆柱承托,构成了上、中、下三层。整体看上去气势恢宏,颇具君王仪仗规模。

结 语

“曾侯乙编钟”被发掘并公诸于世,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世界考古界都名声大噪。当专业人士用木槌敲击这座编钟之时,洪亮而又悠长的钟声响彻于天地之间,像极了从战国传播至现代的历史回音。

为了实现与华夏先人们用音乐交流的目的,以及想要深入了解这座“曾侯乙编钟”的制造技术。自1979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很多考古、历史、文化、音乐以及制造业专家,都参与到了“复制”“曾侯乙编钟”的工作之中。

终于在1984年7月成功复制出,形状、声音接近“曾侯乙编钟”90%以上的全套编钟。这种创举不仅是一种尊重历史的重要表现,而且也是传承历史文化,以及重现“华夏之音”的创世之举。

【参考文献】

刘玉堂《曾侯乙编钟与中国古代艺术和科技成就》

华觉明《曾侯乙编钟冶铸技术与声学特性研究》

张硕《《曾侯乙编钟》与“曾随之谜”》

夏明明《曾侯乙编钟与中国古钟》

为什么说曾侯乙编钟是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曾侯乙编钟的意义

为何说“曾侯乙编钟”,是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

当钟锤敲击在“曾侯乙编钟”上时,来自两千多年前的美妙钟声,就会响彻于中华大地。当“宫、商、角、徵、羽”交织在一起时,嘹亮悦耳的钟声仿佛重现了,东周时期极具历史韵味的古老乐章。 “编钟”这种独具历史魅力的“中国声音”,兴起于周朝繁荣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

“编钟”虽名为“钟”但却是一种古代乐器。所以很多古代典籍中,又会将其命名为“乐钟”。即可以通过使用木槌敲击,而使其发出乐音的“钟”。 很多现代人都会认为“钟”,是一种可以起到计时作用的物品。就算是寺庙中的“洪钟”,其基本作用也是为了提醒僧众,在不同时间做相应的事情。虽然寺庙中的大钟也代表着某种仪式感,但却无法撞击出“悦耳”的“乐曲”。而编钟作为古代汉民族的重要“打击乐器”之一,不仅可以灵活演奏,以“五音”为边去基础的乐曲,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编钟”,作为古人精神、文化,以及娱乐的重要构成元素。对我国古代乐器以及音乐史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编钟”作为古代贵族教育,“六艺”之一“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周朝“礼乐兴邦”的历史鉴证,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史上,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战国早期,大型墓葬“曾侯乙墓”。所以考古学家又将其,称为“战国曾侯乙编钟”。曾侯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方诸侯。在“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之时,其始祖被分封于当时中国南方,一个重要国邦“曾国”。

曾侯乙实为姬姓,氏曾名乙。从这个重要的历史信息中可以得知,他应该是周朝王族后裔。据史料记载他的始祖是,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而曾侯乙则是承袭其祖先王爵之后,才做上了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国君。

作为南方重要国邦曾国的国君,曾侯乙的墓葬中的陪葬物品,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而且多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曾侯乙编钟”就是诸多其陪葬品中,最具历史价值的大型礼乐重器。

为什么说曾侯乙编钟是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曾侯乙编钟的意义

曾侯乙编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曾侯乙编钟证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中国已经有七声音阶及绝对音高的概念,表明周代的文化与科技已达到很高的水准。

曾侯乙编钟是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有关部门曾对曾侯乙墓出土的成套编钟进行调音,结果表明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去认为十二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 

曾侯乙编钟拥有迄今所知最为完整的周代乐音系列及其乐律称谓体系,同时,作为礼乐之器它还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是公元前5世纪中国文明的一个璀璨的缩影,是中国先秦社会的文化符号,是中国青铜时代巅峰的艺术精品,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在曾侯乙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3700多字铭文。这些铭文不仅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还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证明中国历史上已成功解决了一钟双音在物理学、音乐学、铸造学上的一系列难题。它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扩展资料:

音域

曾侯乙编钟深埋地下二千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这套编钟音域宽广,自C2(64.8Hz)至D7(2329.1Hz),共有五个八度音程,又一大二度。

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音色十分优美。每个钟可以敲出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即正鼓音、侧鼓音。

音差:小三度41个,大三度23个),且互不干扰,亦可同时敲击产生和声。全套编钟可以发出低音、中音和高音三种声音,下层的大钟,声音低沉浑厚,音量大、余音长;中层较大的钟,声音圆润明亮,音量较大、余音也较长;中层较小的钟,声音清脆、嘹亮,音量较小、余音较短;上层钮钟声音透明纯净,音量较小、余音稍长。

曾侯乙墓中还有敲击编钟的工具,中上层编钟用T字形木槌敲击,下层的大型甬钟用长圆木棒敲击。这种演奏方式在墓中出土的彩漆鸳鸯盒的彩绘上得到了印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战国曾侯乙编钟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shenghuo/40140.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天津口岸月度进口首破800亿元创历史新高机电产品居首 下一篇: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