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视觉器官,人类的视觉力
把第一感官从皮肤扩大到整个身体,不仅是身体中存在着大量的内部感觉,还因为如何看待身体内部感觉,会导致人类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很可能演化成了完全不同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西方认知文化的特点是隔离事物局部认知,而通过皮肤把人类
虽然皮肤在传统心理学的感官中只能排到末位,但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看,我不仅要把皮肤感官扩大到整个身体,还要把身体排在感官的第一位。其原因是身体感官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获取信息数量更多的眼睛。在我看来,正因为眼睛是获取信息数量的主角,反而让人们忽视了身体感觉。
把第一感官从皮肤扩大到整个身体,不仅是身体中存在着大量的内部感觉,还因为如何看待身体内部感觉,会导致人类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很可能演化成了完全不同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西方认知文化的特点是隔离事物局部认知,而通过皮肤把人类感觉单纯地划分成内外,更是西方分割认知方式的局限。西方科学家很少把对外界的认知和自身的感受相关联。物就是物,人就是人。但是在东方的认知方式中,却大量充斥着天人合一的观点,会主动把外部世界与自身内部的感觉相关联。因此我们在深入讨论认知时,一定要对心理学中的“内部感觉”有所了解。
在进一步讨论身体感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主流心理学对皮肤这一身体最大感官的认知。从神经学的角度出发,皮肤能接受的外界刺激被称为“触觉”。一般认为触觉包括触(压)感、温感、冷感和痛(痒)感这4种(或把压、痒也单算共6种)基本感觉及其组合。触觉由皮肤上分布着的不同形态的感觉细胞,包括克劳斯球、罗佛尼小体、巴西尼小体、迈斯纳小体等,来感受外界刺激。
皮肤构造及感受体
皮肤上的感觉神经分布非常不匀,在手指口腔等重要的部位,分布着密集的感觉细胞,使我们能够精细地感觉物体;而在躯干等部位,感觉细胞的分布就稀少很多。一般认为触觉的每种感觉有专门的“觉点”,相近的觉点有些可以同时感受外界的刺激,有些则不能。比如触压感和痛感就能同时产生,而冷感和温感就不能同时产生。
需要一提的是,这些感受器具体的功能和机制,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清楚。哎!这些重要的生理过程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不知道是因为人体的复杂还是科学界的轻视,而我这个外行也就无法更加明确了。能够方便研究的皮肤感觉生理过程尚且如此,身体内部的感觉就更不用多说了。
经由“科普中国”审核过的百度百科,对内部感觉的解释是“内部感觉又称机体觉,感觉的一种,是相对于视觉、听觉等这些反映外部环境的感觉而言的。感受器位于机体内部,反映各内脏器官的状态、身体平衡状态和自身状况,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这里我再来详细科普一下。
运动觉简称动觉,它是反映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位置状态以及肌肉收缩程度的感觉。根据互动百科“运动觉”词条的描述:动觉感受器分布在身体的肌肉、肌腱和关节中,如肌梭、腱梭、关节小体等。当机体运动时,由于肌肉的伸缩、关节角度的变化所产生的刺激,作用于肌梭、肌腱和关节小体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沿脊髓后索上行经丘脑,最后到达大脑皮层中央后回,而产生运动感觉。
没有动觉与其它感觉的结合、协调活动,就不可能形成清晰的视觉映像。视动系统的建立是视知觉的根本保证。动觉与肤觉的结合形成触摸觉,它是非视觉条件下感知事物大小、形状、弹性的必要条件。手感是辨别、判断客体性质的重要依据。言语动觉对声带、舌、唇的调节是正常的言语活动的保证,否则人便无法感知语音。随意运动的进行更是离不开动觉信息的反馈调节。各种操作动作的准确进行,都离不开动觉的调节。显然,对于动物特别是对捕食动物来说,运动觉是它们生存的关键。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运动觉不仅仅是对自身的感受,还是人类深入认知外部世界的根本。虽然人体对运动和肌肉张力感受的尺度和精度方面都有能力的限制,并且还很容易受到自己其它内在感受的干扰,但肌肉张紧力感觉,身体的移动,这些运动觉,是以眼耳鼻舌皮肤为代表的当代心理学感官,所无法完成的。心理学里并没有把运动觉与认知外界联系起来,在我认为这是非常片面的。关于运动学与认知的关系,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做进一步的讨论。
平衡觉又称静觉,它是反映头部运动的速率和方向的感觉。平衡觉是因为头部运动产生的刺激,作用于内耳的前庭感受器(由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组成)而引起的。前庭器官是与小脑密切联系的。刺激前庭器官所产生的感觉在重新分配身体肌肉紧张度、保持身体自动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前庭感觉也与视觉有联系。当前庭器官受刺激时,可能会使人看见物体发生位移的现象。前庭器官也与内脏器官密切联系着。当前庭器官受到较强烈的刺激时,可以产生恶心、呕吐等现象,如晕船或晕车等。运动觉和平衡觉又被称为“本体感觉”。
内耳不仅与听觉有关,更是一个平衡器官
我以前自认为我的平衡觉是很好的。年青时只在修习气功静坐时体会过几次似是而非的眩晕。不过这次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可能是用脑过度,得了耳石症,终于亲身体会了什么是眩晕。和生病发烧时的头晕不同,耳石症就是单纯粗暴的天旋地转。好在我情况不严重,几天就自愈了。想想有些受美尼尔综合症困扰的人,长期的眩晕真是太难受了。
我个人的身体感受能力基本正常。感统和协调性都没问题。没有什么特殊优势和缺陷。因为从小基本是在家中不动,我肌肉力量很差,同时我的体重也超标。体育课中跑、跳、投、引体向上、俯卧撑等用力量的项目,我完全通不过。但只要不是拼比力量的项目,我基本都能完成。比如我很小就学会了游泳、自行车(那个时候只有28寸的大自行车,小孩腿短只能掏档骑)、滑冰等,我乒乓球和羽毛球手上的动作也不错。上大学时,男生体操课的“鱼跃前滚翻”和“纵箱分腿腾越”这两个项目我都能完成。相反有些很有力量的同学,在这两个项目上却无法通过。
除了本体感觉之外,身体中另外的内部感觉还有内脏感觉。它是反映机体内脏各器官活动状况的感觉。它的感受器多半位于内部器官,分布在食道、胃肠、肺、血管以及其它器官。内脏感觉的特点是定位不精确,分辨力差,通常被认为只有在内脏器官工作异常或发生强烈病变时,才能被清楚地意识到。内脏感觉主要包括有欲望、提示和情绪三类。
生命对生存的感觉共十四种欲望:分别是食欲、渴欲、嗅欲、望欲、听欲、触欲和物欲这七种呼唤欲,还有生命个体必须定时排出,不定时排出人体就会表现异常的便欲、喷欲、咳欲、呵欲、伸欲、嗝欲和性欲这七种排泄欲。欲望也可分心理欲和行为欲两部分。心理欲使自己产生一种驱动,行为欲使自己专心专一去做。行为欲在吸毒的人们中已经看到了。网瘾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欲。有时心理欲和行为欲可能会脱节,比如阳痿。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心理欲在起作用。晕血、晕针、怕虫、怕花等行为,都是心理欲作用的结果。
生命个体为了保护身体会产生11种提示:包括痛、痒、麻、软、酸、木、胀、晕、昏、辣、闷等等。机体感觉有很多种感受,与皮肤觉和运动觉是相重合的。
情绪是人们深部的感觉。人作为高级智能物种,情绪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调整人们的感觉、思维和行为。它对人们的认知作用就不用更多的解释了。各种情绪直接就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喜好。心理学上情绪可分为分享情绪和保护情绪。分享情绪是人类可以共享的一种情绪,保护情绪就是用来保护身体的一种情绪。
作为个体来讲,这些身体的感官的感受能力差别极大,还会包括很多的主观倾向。不过心理学家们还是做了很多、很酷、很出人预料的实验。因为大多和知觉意识有关,我会在下一小节中陈述一些。和前面感官对刺激的反映一样,人的机体感觉也只能是用程度不同来衡量,无法定量。机体觉一般都有它的反面。比如冷和热,爱和恨,睡和醒。
从表面上看,内脏觉与人类的认知外界没有多大关系,然而实际上却恰恰相反。毕竟身体才是生命的根本,如果自己的身体不存在了,对外部的感觉再好又有什么用呢?虽然内脏感觉并不直接参与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但对于一个高级生命来说,欲望才是驱动生命生存的基本动力。无论是弗洛伊德的性的驱动力,还是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都表明繁衍是生命中最大的驱动力。而这一欲望对人类认知的推动力之巨大,我想不用我说大家也会十分认同。
身体感觉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第一要素
机体感觉在东方认知中十分重要。比如我当年学习气功,就是从机体感觉开始进入的。冷、热、酸、麻、胀、痛等等各种机体感觉,都被冠以“气感”加以认知,通过不断修习,最后可以达到“空”的感觉。道家的周天、佛家的三脉七轮、中医的经络等都是通过机体觉“内观”自己而得到的。至于如何理性地看待由这些感觉产生的认知,我会在后面深入讨论。
节选自「另眼识世」第二章 识物先知己 第1节 感官与感觉
五种感官指什么
五种感官是我们最熟悉的器官,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便开始使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的各个部位来感知世界。视觉是物体的影像通过刺激眼睛所产生的感觉,通过视觉我们可以认识物体的大小,颜色等,我们还可以区分物体的不同。视觉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感觉,所以平时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记得经常让它休息。听觉是物体振动激起声波对耳朵及听觉系统进行刺激产生的,耳朵可以听见万物的声音,听到好听的声音会使我们心情都变的愉悦开心,如果分贝过高便会变成噪音,长时间在噪音中会影响身心健康。
嗅觉和味觉是相互作用的,嗅觉是远感,意思是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相比较味觉就是近感了。鼻子可以闻到各种气味,味觉可以尝到东西的味道,在营养方面,嗅觉和味觉合作,能够对不同的食物做出不同的反应,在听觉和视觉无法使用的情况下,鼻子便成为人们认识事物,了解周围环境很重要的器官。味觉的感受器味蕾也对我们的身体有着很大程度的作用。可以让我们感受各种味道,舌头上每个部位的味蕾对味道的敏感度也不同。
外界的温度、压力、触碰等刺激到我们身体各处的神经细胞产生的感觉便是触觉。触觉可以我们保护我们远离危险,温柔的触觉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积极的情绪,比如在宝宝小时候经常给予抚摸会让孩子很开心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