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妈妈教育小孩子,妈妈教育儿子的对话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柯察金 编丨Amanda
一个地处西亚的小国家,长久以来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看点 培养出海量高新人才、十多位诺贝尔奖的以色列,一直是个传奇的存在。撇开以色列发达的学校教育不谈,其课外教育也是独具特色。为何犹太人的阅读量世界第一?为何以色列被称作“创业之国”?——我们邀请到两位犹太妈妈,现身说法,近距离观察以色列“校园之外的教育”:原来,教育在这个国家已不仅是一项事业,还成为一种文化生态。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柯察金 编丨Amanda
一个地处西亚的小国家,长久以来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它资源匮乏、地缘政治复杂,人口仅900多万;
另一方面,据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它不论是综合创新能力指数、专利申请数量还是科研转化能力,均位居全球第一梯队,几乎每天都有一家创业公司在此拔地而起。
这个国家便是被称作“创业之国”(Start-up Nation)的以色列。
走在以色列的街头,擦肩而过的每100个人里,就有60位接受过高等教育,12位硕士,以及1到2位工程师。
以色列将教育作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正是对教育的全身心投入,这个面积不足江苏省1/4的国家,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强国与科技大国。
不过,谈教育未必一定得着眼于学校——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同:校园或许有围墙,但教育不应有边界。
以色列便是一个打破教育“边界”、将校外教育做出水平与特色的国家。这种特色,不仅带有现代教育的创新色彩,也铭刻着犹太传统精神与文化。
在以色列人眼里,校园内外的教育并没有主次之分,抑或轻重之别。教育作为一种生态,已经渗透进家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外滩君很荣幸地邀请到两位犹太妈妈,带我们一探究竟。
沙拉·伊马斯(Sara Imas),作家,著有《特别狠心特别爱》等书籍,上海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委员。她出生在上海,是目前所知唯一还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
Limor Harary,以色列戈登教育学院创新学院院长,著有《Five Minutes》。现居近地中海地区,是两位孩子的妈妈。
没有作业的课外,也分外充实
据两位妈妈说,以色列的小学下午一点半就放学了,且几乎没有任何家庭作业。
这么多的空余时间,孩子们都做些什么?
沙拉纠正道:“哪有什么‘空余时间’,孩子们虽然放课早,但生活是很丰富的。他们要踢球、看书、画画,和其他小朋友游玩,接近大自然。每个礼拜五的晚上,还要跟着父亲去教堂。”
Limor也表示,以色列孩子们在放学后有各种不同的选择。有些在下午一点半后直接回家,各干各的;有些则在学校用午餐,之后参加诸如体育、舞蹈、音乐之类的课外活动,大概五点以后,陆陆续续会有家长来接他们回家。
以色列孩子被鼓励独立玩耍,大人很少干预
除此之外,以色列还有一些极具特色的“补充教育”(comlementary education)活动,在时间、场所和内容等方面对学校教育实现延伸和拓展:
1.青年运动
青年运动(Youth Movement)是以色列历史最悠久的非正式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初,由教育部和政党共同组织领导。
Limor说,青年运动主要是关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到今天,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多变化,意识形态色彩已大大弱化。
孩子们过来参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兴趣,二便是交朋友。
在青年运动组织内部,设有自己的俱乐部房间,用来举办研讨会、日常会面等室内活动。不同年龄层的青少年会组成小班,每个年龄组根据孩子们自身的兴趣与能力进行不同的活动。
几乎每4到5个孩子里,就有一个参加过青年运动。
Limor 9岁的女儿Noam便在每周二和周五的下午与青年运动的朋友们见面,既有日常会面,也有宿营、远足等寓教于乐的户外活动。
尽管青年运动由成年人进行指导,但自主权主要还是把握在“青年领袖”手里。
Noam所在的小集体里,“青年领袖”便由一位16岁的孩子担任,说白了,就是“以大带小”的模式。
“青年领袖”们可不太好当,他们由选举产生,不仅需要过硬的组织、协调能力,还得拥有超强的同理心,懂得搞好团体内部的关系。
Limor 自己在年少时便做过“青年领袖”。据她回忆,那段经历对于她个人的社交、计划和组织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帮助。
时至今日,青年运动已经为以色列培养出不计其数的优秀人才。
2.社区中心
社团作为犹太人重要的生活单元,为成员提供了包括教育的多种社会功能。
目前,以色列全国大概有170多个社区中心,700个分支机构。社区中心也被犹太人称为“Matnas”,意为“文化、青年与运动中心”。
“Matnas”是整个社区的服务、娱乐和文化活动中心,面向所有人群和年龄层。其建筑注重犹太文化特色,活动多种多样,为居民提供不同领域的课程,如体育竞赛、表演、旅行等。
社区中心全天开放,对于孩子们来说,它是一个运动和减压的乐园。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课程与运动项目,音乐、太极、足球、游泳、柔道等应有尽有。
Limor说:“我们把它看做学校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社区中心的活动帮助孩子们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全人’,不仅锻炼身体、减轻压力,还丰富了课外生活”。
3.穿着迷彩服,搞出高科技
既然聊“校园之外的教育”,那便无法忽略以色列的军营。很多人或许会疑惑:军队主要职能是国防,与教育到底有多大联系呢?
奇特的是,在以色列,这种联系还真不小。
两位妈妈介绍:以色列施行全民兵役制度,年满18周岁者,不论男女,在上大学前都得过一过军队这门必修课。
品格、身体上的锻炼这些暂且不谈,军旅生涯让以色列的青少年们有机会接触到全球尖端的国防科技,于是以色列军队也被称作“创业人才培养加速器”。
军方会根据士兵能力大小和特长优势等因素,教授有针对性的前沿科技课程。这些孩子在退伍后,有很大几率会把技术继续发展下去——要么带到大学研究室,要么带到民间企业。
在以色列的创投圈,很多创业者和投资者都曾经在部队服役,包括以色列最大网络安全公司Check Point的联合创始人吉尔·舍伍德。
静则投身书海,动则云游四方
读书与行走,是以色列孩子们课外的两项重要“功课”。
“以色列也被称为‘书之国度’,作为犹太人,我们非常看重文字。我们坚信,如果能够拥有宽广的词汇库,便能更好地表达自己”,Limor如是说。
“书之国度”的称谓所言不虚——据调查显示,以色列人均阅读量大概在每年64本左右,位居世界前列。
以色列每年有一周是国家阅读日,而当孩子们在家时,父母也会鼓励他们读书。
不过,这似乎还是难以解释以色列人如此惊人的阅读量。
沙拉则表示:“其实犹太人没什么特别的秘密,并不是说孩子们有天生的阅读兴趣。
在以色列,每个礼拜五和礼拜六是安息日,没有车,没有电影电视,也没有娱乐。商店、超市是不开门的,只有公共图书馆和书店开放——你不看书看什么呢?”
“这样经年累月,就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以色列是个阳光明媚的地中海国家,孩子已经习惯了晒着太阳读书,习惯了每个礼拜的阅读”,沙拉继续补充道。
在信息化时代仍能够静心阅读与思考的民族,实在令人敬畏。
一只以色列“小书虫”
不仅如此,以色列的孩子在遨游书海的同时,也极其热衷于“云游四方”。
Limor告诉我们,以色列虽是个小国,但也有着奇特的地理景观:
北境的黑门山(Mount Hermon)冰雪覆盖,终年不化,南部则有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死海(Dead Sea)和横亘的内盖夫沙漠(The Negev Desert)。
以色列北部壮阔的黑门山雪景
尤其是孩子们在服完法定的兵役后,通常会拿出一整年的时间旅游。沙拉说,可能是受到瑜伽文化影响,很多青少年都会把目的地选在印度,其次是到欧美和中国。
但不管目的地在何方,以色列的孩子们都被鼓励走出家门、见识世界。
此外,独具特色的“犹太旅行和徒步”(Jewish Trips and Hiking)也值得一提。
和一般的旅行徒步不同,“犹太旅行和徒步”选择的场地往往具有历史意义,比如以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主要活动的波兰之旅、沿线布满纪念地标的以色列国道(Israel National Trail)之旅等。
贯穿南北的以色列国道
而且这些都是免费活动,孩子们想要参加,只用自备食物和饮料即可。
旅行途中,也会有导游负责历史和文化的讲述,让青少年在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同时,习得价值观念、亲近了解自然、感受历史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重视思想教育,极度宽容“失败”
在以色列,家庭教育占据着不亚于学校的地位。
犹太人认为,家庭是教育的起源,而教育子女是以色列家庭的“三大任务”之首。
关于以色列家庭,沙拉讲了两个有趣的点:
很多犹太人家的门牌上会写上所有家庭成员的名字。比如一家3口人,会写上4个名字:Adina,Jerry,Saga,咪咪……这第四个名字可能是只狗或猫。以色列人把宠物也当做家庭正式的一份子;
以色列的孩子鲜有严重的叛逆行为,这与家庭成员间良好的语言沟通密不可分。犹太人重视语言,认为语言是有温度的、是用来表演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会有一种“问话”、“听话”、“答话”的模式,但如果心情不好时,双方可以表明态度,说明“今天不想说话”。
“经典”的以色列一家
在多年的教育观察与实践中,沙拉习惯于以八个字概括犹太人的家教观念:
“接受,服从,学习,改变”。
乍听上去,“接受”与“服从”让人有些难以理解。于是,沙拉为我们讲述了她自己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很多年前我们刚回到以色列的时候,我儿子跟我讲,为什么家里什么都没有,而隔壁人家有internet,有大奔驰……
我听了之后,没有当场去骂他,只是深思了一下说:‘好的,这个问题我晚上回答你’。
然后等晚上做完饭后,我语重心长地跟孩子讲,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可以通过努力跨越,而有很多东西是无法跨越的,于是你不得不‘服从和接受’。
比如讲我是你妈妈,我很穷,但你可以跑到隔壁给别人家当儿子么?这不可能。你可以跟他们吃一顿饭,但不能吃两顿三顿,因为那里始终不是你的家。我是你的母亲——你必须服从和接受这样一个自然规律。”
虔心接受“不可改变之物”,然后通过学习来改变“可以改变之物”,这便是犹太人的智慧之一。
沙拉强调,其实犹太家庭最与众不同的一点,恰恰是这样一种思想教育:“如果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告诉他们这样一种自然法则,就不会有太多的攀比性。”
这种思想教育,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以色列孩子们的财富观。
正如沙拉说:“以色列的孩子们愿意攒大价钱去买一个高品质的冲浪板,但仅仅是由于兴趣和热爱,而不是为了虚荣心。在以色列,没有人会对奢侈品感兴趣。”
她还说,以色列家庭并没有什么刻意的“犹太财商教育”:
首先,以色列人对于财富的理解来自于对“服从”与“接受”的深刻思考,用沙拉的话来说,先理好人生,再理财;其次,犹太家庭对金钱的教育本质上是生存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犹太人一直有着高度的紧迫感和崇高的使命感,而生存对于人力量的激发几乎是无穷的;然后,就是现实上的原因,相当多的以色列家庭里都有一个甚至多个商人,对于孩子有着耳濡目染的影响。如今的以色列,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创新、创业大国,而这个国家宽容的社会心理文化,也为无数创业者奠定了信心与勇气。
据统计,平均每位以色列创业者,都会经历3次创业失败。
然而,以色列人将创业失败视作“离成功更进一步”,并对此表示极大的赞许与宽容。
有的公司在招聘员工时,甚至会更青睐“失败者”,因为他们觉得正是这样的人,才更明白如何规避失败、找到正确答案。
这样的文化传统似乎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以色列能够塑造“善于经商”、“敢于创业”的国际形象。
结 语
历史长河中,犹太人久远地流徙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对传统与教育的重视,使他们历经几千年流散而不亡。
在很长时间里,我们几乎将教育与学校画上了等号。但如此也带来一些后果:学校的地位被夸大,教师的压力被加码,教学的成果却未必尽如人意……
而在以色列这个国家,教育真正地形成了一种文化生态。
这种教育生态深深植根于犹太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中,又与现代创新意识碰撞摩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走在世界创新前沿的优秀人才。
试问,以色列的教育在哪儿?
你可以说在学校,也可以说在教堂、大街、海滩,甚至是日常的亲子对话中……教育像空气般,充盈在社会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角落。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10多位世界级专家发声:好的家庭教育一定要做到这些!
2018年3月10日,“博鳌亚洲家庭教育专家学术论坛暨爱·自然·生命力体系2018年会”在海南博鳌盛大开幕。
聚焦 “同一个家、同一个梦” 主题,这是一次极具影响力的亚洲专家学术论坛,也是中国首次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亚洲论坛。
韵韵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收获颇丰,现撷取精华如下。
以色列以弹丸之国在科技、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国际瞩目的骄人成绩。
犹太人口不到世界的百分之三, 诺贝尔获得者占百分之三十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他在以色列拥有五家幼儿园,和孩子们在一起超过20年的时间。
▼
第一 ,每一个孩子都 需要一个真正深度信任他们的人 。
第二,日常流程非常重要 ,这让他们有安全感,才愿意接受未知的事物。在以色列,孩子要整理自己的东西,对养成日常生活习惯非常重要。
第三,教育与文化链接。 如果每个孩子的教育都与文化有很深的链接,这样长大的孩子会有很好的归属感。
第四,生存技能这么重要
不同年龄的孩子学习不同的生存技能,能锻炼他们的责任感。在欧仁的幼儿园,我会让2岁的孩子自己用剪刀剪纸。在孩子7岁的时候,允许独立上学。
第五,允许孩子们失败
让孩子不断地去尝试,允许孩子们失败,家长要做的是陪伴,信任,支持,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而不是替代。当我们允许孩子失败的过程中,孩子开始有自己的力量。生活中,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完美的,在失败中孩子吸取到了宝贵的教训。举个例子,为什么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家长不断鼓励?而当孩子成绩不理想,身为家长的你有像鼓励学走路一样地鼓励学习吗?
▼
在以色列,每个家长都意识到,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学校教育只是为了完善家庭教育 。
1.积极关注:
我们如何帮助孩子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首先我们自己要很具象的去表达感受。
2.赋予孩子责任:
以色列孩子课外学习体验是非常多的,让他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每天自己起床,自己叫醒,这是他们的事情,不是父母的事情。
3.适当地让孩子感觉到无聊
当孩子感觉无聊的时候,恰恰是创造力的开始。
4.高质量时间
对于家庭陪伴是时间,不光要数量,还要质量。
在欧仁的家庭,他非常强调“家庭时间”的概念。完全地关注孩子 至少30分钟 ,没有手机,没有电视,全然的只有他。每个星期五太阳落山之后到星期六太阳落山,这段时间叫 安息日 ,家庭全员参与,共进晚餐,这对孩子非常重要。
▼
5.思想开明
作为家长,必须有非常开明的思想,愿意去接受新事物。我们的教育理念不能停步不前,时刻保持对新知识和理念的好奇和追逐,鼓励孩子有创造力。
6.丰富的课后活动
不是让孩子们学习语文数学英语,而是鼓励孩子体育,音乐活动,让人格更加全面。
1.鼓励提问
允许孩子向我们挑战,来提问题,鼓励孩子自己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2.鼓励讨论
给孩子自信,鼓励孩子成为一个小老师和其他同学分享。
3.正面强化
作为教育者,用正向的语言去回应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一个孩子安静地坐在那里,鼓励孩子出去走一走,跑一跑,找回自己的活力。
4.团队合作
那是帮助孩子进入成人后的模式。
她从一位普通妈妈,因为爱学习,不仅将2个女儿都送到日本京都大学,自己也成为了东京大学的研究生,成就了今天的江藤真规。
即将奔六的真规女士依然温柔美丽智慧,一弯浅浅的微笑,她说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长自己的成长。
日本的家庭教育,大人和小孩睡在一起,大人和小孩是坐在一起吃饭,早睡,早起,早饭这三点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早饭,还有母亲亲自带孩子,几乎是没有请保姆的习惯的。因此,国际大都认为, 日本的小孩是非常守规矩的 。
真规是一个 “教育妈妈” ,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妈妈。
1.扩大自己的视野。
家长自己有格局,内在有力量,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引导。因此,妈妈们迈出家的小世界,走向大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2.毫无理由的信任孩子。
不断发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而且具体地告诉孩子。
3.不给孩子设限。
跳蚤可以跳到比自己高300倍的高度,1cm的跳蚤可以跳3米。如果在10厘米高的地方设一个盖子,再放到外面,就只能跳10厘米高了。
4.倾听孩子的话语。
不要像警察一样训孩子, 倾听是最好的沟通 ,让孩子流露真实感情的沟通。
5.启发性提问。
现在的小孩大都不爱说话,因为都在玩游戏了,如何让孩子多说话,多问问题多沟通。
新加坡的华人公民占70%。每对夫妻在结婚时有两个小时的 婚姻辅导 ,以及12小时的后期辅导。
新加坡家庭生活协会主张 “要有真心的对话” ,走出房子,一起做一件事,因为 “父母好好学习 孩子天天向上” 。
每年9月是他们的家庭月,每年3月婚姻研讨会,每年6月份亲子大会。
新加坡家庭十分重视 父亲参与家庭教育 ,不仅对孩子成长有帮助,还能促进夫妻关系的和谐。
李光耀先生非常 重视阅读 ,每个公民出生后自动拥有一个图书卡。孩子9岁之前学习阅读,9岁之后通过阅读学习。
爱是永恒的话题,我们不是爱得更努力,而是 爱得更智慧。
哈洛的猿猴实验 告诉我们,不是有奶便是娘,而是有爱才是娘。
无条件地接纳 是给到孩子安全感,公平对待孩子,用正面情绪修复负面情绪。
爱一直都在,需要的是一颗 发现爱,感受爱 的心。
爱,也是需要学习的。 把事情做对,做对的事情。从消极的受害者,变成一个积极的作用者。
也许过去的经历塑造了今天的你, 今天的选择成就明天的你 。优秀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智商不等于创造力。 帮助孩子创造内在世界比创造外在世界更重要。
家长要启发孩子的思维而不是评判孩子的对错。
给孩子他想要的,而不是自己想给的。
什么是爱? 附加了条件的爱等于毒药 ,别让“爱”成为障碍。放下对孩子完美的要求,自己也不是完美的父母。
管住嘴, 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总纠正孩子的错误。 因为改变说的方法才有可能改变听的效果。
“总有办法”比没有办法能使孩子更有突破的可能。创意来自不同形式,强调“感受、想象、行动和分享”, 引导孩子发挥创造力。
育儿即育己,与孩子共同成长。 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一一孝道,
是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的"扩善"之道,
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仁"的根本。
1.未读《孝经》,先反"孝道"的矛盾。
2.近代遭逢西潮冲击,西方人个人重于家族,以其姓名排序,名在前姓在后可知。
3.孝道被误解,现代很多人将孝等同于孝顺,子女盲目听从父母的意见很多时候恰是大不孝。
4.孝经:爱亲、敬亲(尊敬父母)、悦亲(让父母愉悦)、忧亲、礼亲、谏亲、显亲、祭亲。
孩子建立关系的能力是人与自然的需要。
哈佛大学用75年的研究证明, 有好的关系幸福感高。
1.看对方的眼睛。
2.身体的接触,制造爱的荷尔蒙。
3.有效的沟通:认真倾听;重复对方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询问对方的反应。
孩子的前三年,如果没有得到爱的满足,就会产生创伤的黑洞,有被遗弃感觉和情绪不稳定,容易造成分离焦虑和认知困扰。
教育是价值观建构的过程。
世代冲突: 我觉得世界不是这样子的。
情绪感受冲突: 我觉得爱不是这样表达的。
被侵犯: 你必须听我的。
破坏性的批评: 羞辱、威胁、暖昧不明的言词。
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具有同理心、真诚反省,减少矛盾,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1:有助于学生成长
2:使家长明白教育的方向和学校的运作
3:吸纳家长成为义工和资源
4:有效争取政府支持及资源的改善
5:家长与学校共同对抗社会不良风气
1:提升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能力
2:了解教育政策及学校运作
3:协作家长建立支持系统
4:促进亲子关系
1.身:性别模糊
2.心:无人生目标
3.社:沉溺网络、人际关系糟糕
4.灵:生命脆弱、轻易寻死
三无: 无礼貌、无耐性、无责任感
三低,: 低情商、低自理能力、低抗逆能力
认真思考人生,应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追求怎样的人生。
生命教育 让孩子学会关心自我、关爱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
1.正面人生观
2.安身立命的价值观
3.个体调和平衡"身、心、社、灵"
交通及通讯工具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100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模式却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学校按教育大纲培养孩子并没培养出创造力强的孩子。教育工作者面临最大的困难培养出来的孩子不知道该预备怎样的未来。
家庭教育核心是4C+1+1
家庭要建立无障碍沟通渠道;
如今孩子与父母已能够平等沟通;
但因为社交媒体的影响,家庭的沟通远远不够。
理解事物间的逻辑性;
反思自我价值的正当性;
广泛运用的思维领域。
允许并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发现问题;
定义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
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去实践结论。
创造力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础, 创新是必备的生存技能。
除开你原来的学科再发展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学科。
允许孩子接触不同的领域。从"只学一次"到"与时俱进"。
中国与印度的共同点:几代人住一起, 家庭关系纽带很重要 。孩子从小学中文,这是未来他需要的生存技能。
家庭教育方程式 :6C+悉心照料的妈妈+良好教养的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家庭。
家庭教育是学习的核心。孔子名言 "教育培育信心、信心孕育希望、希望孕育和平"。
提问无关权威 :问问题对孩子很重要,我们的教育教了太多的概念。
以色列只有八百万人的地方,却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缘于 教育的传承 。
每个人天生具有独特的天分与特质。教育使孩子由不同变成了相同,现在的教育使每个人的独特性失去。 新时代的父母必须是与时俱进的人。
1.真正的因材施教在家里
2.家的力量
3.母亲的责任
4.父亲的责任
聪明的人只找比自己更聪明的人学习,真正大智慧的人会向每一个人学习。——犹太先知
世界因不同而美丽,
每个孩子最值得珍惜就是自己的与众不同。
他是爱自然生命力体系创始人 ,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华人家庭教育专家,
林青贤,字恒辰。
天道与爱有关,
人道与欲望有关,
如果一个家长不理解爱,
就会用恐惧和担忧去爱孩子,
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就是焦虑和恐惧。
假如家长本身拥有爱,天人合一,
那么孩子就沐浴在爱里。
爱如何传递?
有的人说着说着,把人都吸引来了。
有的人说着说着,把人都说跑了。
如果一位家长,
要求孩子要活出孩子自己,
结果把自己弄丢了。
最好的家庭教育,
自己把自己活好,热爱生活,
孩子才能做好她自己。
钱氏家族 ,千年经久不衰,全中国认可的名人有1000人,为什么世世代代都如此平安?
真正走进钱氏,在钱氏学堂1000年没有停过祖辈读家训,分享家训里的智慧,家训精神价值: 读书 救国家。
公认的四个圣人:孔子 孟子 朱熹 王阳明,1000年来厚德载物,为国家谋福利,救国。他们每一代都要办私塾学堂免费供当地孩子学习。
诸葛亮 后人【八卦奇村,华夏一绝】,家训精神取向: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
乔家大院 ,汇通天下占当时国库的七分之一,家训精神取向: 以义取利,从小教育男儿志在四方。
家风 的威力就是即便你不在,
依然时时刻刻精神传承,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家族文化,
这是我们的老祖宗,我们的根。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这一生都有好运,都有福报?
我们每天发生的事情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关键好事和坏事又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如何让孩子成为好人?
明代文人 陈继儒的《好人歌》:天地生万物,唯人最为贵…
▲
人要一生有所成就,关键三成
1.成人 ,跟别人连接的时候,让别人产生好的感觉。
2.成才 ,读书不仅仅只是读书,而是要去感悟。
3.成事 ,有些人是好人,一辈子一事无成,;有的人很有学识,一辈子却怀才不遇,所以关键要行动,但是勤奋的没有智慧,一样很尴尬。
是精神传承。
财富有道,道为无形,无形化于精神,精神显于财富。
既是任课老师又是妈妈,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怎样自如切换两个角色呢?
既是任课老师又是妈妈,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怎样自如切换两个角色呢?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老师,我认为要自如的切换这两个角色,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分清场合。既是任课老师又是妈妈,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要想自如的切换这两个角色,那你首先要分清场合,因为任课老师和妈妈是在两个不同场合扮演的身份。在学校时,你是任课老师,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学生,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在你所任教的班里,你的孩子也是普通的一名学生,那么你就应该做到该表扬时表扬他,该批评时批评他,不要因为他是你的亲生孩子,就对他有所偏袒或者是特殊照顾,因为只有这样的话,他才能与周围的同学和谐相处,而不受到他人的特殊对待。
当你和你的孩子回到家中的时候,这时候,你所扮的角色是一位母亲,那你要对你的孩子表现出母亲特有的关怀,而忘记在学校发生的种种事情,不要把你任课老师的威严带到家庭中去,只有这样,你的孩子才会想亲近你,并且不因为你是他的任课老师,而在家庭中就对你有所畏惧。当同一个人扮演两种不同的角色时,分清场合是很重要的,妈妈是在家庭中扮的角色,而老师是在学校中扮演的角色,只有你能够很好的分清这两个角色所在的场合不同,那么你就能够在这两个角色中切换自如。
第二,不要把学校的情绪带到家中去,也不要把家庭中的溺爱带到学校中去。既是任课老师又是妈妈,那你如果想要自如的切换这两个角色,就一定要注意,不要把你在学校中的情绪带到家庭庭中来,例如你的孩子在班上犯了错误,那么你作为任课老师,应该批评他,但是在学校已经批评过他了,那么在家中就不要继续批评他了,否则很容易就让孩子分不清你此时所扮演的角色是妈妈还是教师。
同时也不要把对孩子的溺爱从家庭中带到学校里来,每一个孩子都是妈妈手中的宝贝,在家庭中都受到了妈妈的呵护,但是如果在学校中,你对你的孩子呵护备至,甚至出现了明显的偏袒的情况,那么很有可能你的孩子就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挤或者是孤立。所以作为一个任课老师又是妈妈,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学校中的情绪带到家庭中去,也不要把家庭中的溺爱带到学校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切换这两个角色。
综上所述,就是我认为既是任课老师又是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应该做到以上两点才能够自如的切换两个角色。其实既是任课老师又是妈妈,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很难做到泾渭分明,两个身份切换自如,但是我们可以在以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分清场合明白此时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再进行处理问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