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印度古代经济世界第一「中国学者印度古代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争论一盘散沙成世界最强」

这是一个知名经济学者的社交帖子截图。
在这个帖子里面,这名经济学者发表了他的最新看法:1500年前,印度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正是这个帖子,在社交平台引发了热烈讨论:一盘散沙的古代印度怎么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一、知名经济学者发表新看法:古代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超过中国
先来看看这名经济学者的帖子。
这个帖子发布于8月30日上午10点31分。
内容其实很简单:
第一,在公元1500年前,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超过中国。<

这是一个知名经济学者的社交帖子截图。

在这个帖子里面,这名经济学者发表了他的最新看法:1500年前,印度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正是这个帖子,在社交平台引发了热烈讨论:一盘散沙的古代印度怎么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一、知名经济学者发表新看法:古代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超过中国

先来看看这名经济学者的帖子。

这个帖子发布于8月30日上午10点31分。

内容其实很简单:

第一,在公元1500年前,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超过中国。

第二,在公元1500年之后,中国超过印度成为实际上最大经济体。

第三:从1820年开始,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

其实后两点都没有太大争议,主要是第一点:为什么在公元1500年之前,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经济体?

二、1500年前的印度完全是一盘散沙,何来全球最大经济体一说?

先来看看公元1500年是什么时候?

在中国,当时处在明朝弘治十三年,当时是明孝宗朱佑樘在位。

那么印度呢?

当时处在罗第王朝,这是一个非常短命的王朝,一共只有3代统治者。

管辖范围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印度旁遮普﹑北方邦等地区。

那么在1500年之前,如果从大一统的王朝开始算起,那么中国先后经历了秦王朝、汉王朝(西汉和东汉)、隋王朝、唐王朝和宋王朝(北宋和南宋),以及明王朝。

印度呢?

事实上,直到19世纪英国入侵印度之前,印度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当时尽管印度号称强大的莫卧儿王朝,但是却有560多个邦国,上千种语言,根本不是一个完整的王朝。

而在1500年之前,整个印度大陆作为一个统一王朝存在的时间不超过100年。

哪怕有帝国式王朝出现,统治的地区也仅仅限于今天印度半岛的很小一块。

更为重要的是,自从公元前200年左右,孔雀王朝灭亡,一直到16世纪,印度就长期被外来民族侵占,再也没有本地民族建立起完整的统治政权。

在公元1500年前之前,印度半岛被拉其普特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反复征服,始终处在分崩离析的状态,根本就没有 一个完整王朝的时期。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盘散沙的印度怎么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完全不知道这名经济学者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

三、网友:现在的经济学者都不了解历史吗?

尽管今天用GDP这个现代概念来计算古代经济并不科学。

但是如果联系到历史来看,早在汉王朝时期,中国的全球经济比重已经远超印度,跟当时的罗马帝国比较类似。

至于唐宋时期更不用说了,至少已经占到全球GDP的一半以上。

网友评论:

“现在的经济学家都不了解历史吗?大学生都知道印度在古代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吧?跟中国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如果说古代印度是全球最大经济体,还不说14世纪美洲大陆是全球新兴消费市场。”

“哪怕翻下中学历史书也能知道古代印度是啥样子,怎么可能是世界第一的经济体?”

“这是穿越回公元1500年前的古代印度得到的独家观点吗?”

对于这位知名经济学者宣称“古代印度是全球最大经济体”的观点,你是怎么看的?

印度古代经济世界第一「中国学者印度古代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争论一盘散沙成世界最强」

古代印度也是世界大国,为什么没有染指过中国?

文/寂寞的红酒

印度,位于中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南亚次大陆。在古代,印度也是世界大国之一,经济繁荣,国家富庶,孔雀王朝、贵霜帝国、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都是世界级强国,连蒙古人都曾两次折戟在印度西北部。历史上,周边国家几乎都曾觊觎和染指过中国,连越南和朝鲜这种小国都时不时趁中国打盹咬中国一口。不过古代印度虽然强盛,但只有印度和中国相安无事。那么古代印度为何没有染指过中国?

第一,地理原因。中国和印度虽然是邻国,但中间隔着高峻险拔的喜马拉雅山和茂密的热带雨林,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古代生产力条件有限,想穿越这些天险非常困难,两国之间又有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缓冲国,想要直接接触非常困难。即使越过这些天险和缓冲国,生在在炎热潮湿气候中的印度人也根本无法适应青藏高原寒冷干燥的气候,一个高原反应就能让印度军队倒下一大片。

第二,国力原因。古代印度虽然是大国,但比中国还差得远。古代中国可是世界的老大,谁不服揍谁,印度敢叫板肯定揍的它满地找牙。唐朝时期,印度曾抢劫了中国的使团,使团副使王玄策逃出虎口,单枪匹马灭了印度。印度想打中国主意,别说中原王朝,连吐蕃这一关都过不了,当年吐蕃可是和大唐、阿拉伯过招的狠角色,吐蕃曾两次打到印度河流域,中国不欺负印度就不错了,印度怎么敢打中国的主意。

第三,古代印度长期处于分裂,一盘散沙,直到莫卧儿帝国时期印度境内仍然有好几个国家,印度连统一都是问题,向中国扩张简直是妄想。虽然印度曾建立过几个势力强大的王朝,但多是外来游牧民族建立的,这些游牧民族到了印度就不想挪窝,慢慢就被印度的安逸生活腐化,游牧骑兵丧失了战斗力,印度兵又不堪大用,能守住印度本土就不错了,最多只能在在南亚称王称霸,倒是中国偶尔会教训一下印度,让印度安分一些。

印度古代经济世界第一「中国学者印度古代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争论一盘散沙成世界最强」

印度的知识分子为何值得佩服?

近年来,国际社会比较热议的话题就是“龙象之争”,也就是中国和印度的比较。同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印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竞争一直引人关注,但更为根本的,是人才方面的竞争。中印在近年来能够快速发展,都得益于各自拥有大批一流的知识分子。

就印度的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和风格,或者说风骨。了解了印度知识分子的风骨,你或许就能理解,印度这样一个10亿人口中约5亿是文盲的发展中国家,为何其科技发展水平能名列发展中国家前茅。
印度知识分子的风骨

2006年,曾任中国驻孟买总领事的袁南生在《我眼中的印度知识分子》中对印度知识分子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固守自己的独立人格,乐于行善、同情和帮助弱者,甘做冷板凳,可见其对印度知识分子的认可与赞赏。

袁南生举了一个例子:2002年,他出席印度商人商会成立94周年庆典,印中央政府一位部长和《印度时报》一个编辑分别演讲。部长说,中国为什么比印度发展快?这是因为中国全国一盘棋,印度则是一盘散沙。编辑演讲一开口就明确声明不同意部长的观点,说中国发展快是因为政策正确,印度落后了是因为政策错误;政策错了,如果全国还要一盘棋,则会更加落后。

在袁南生看来,印度的知识分子比较“耿直、倔强”,更加贴近人民。

学者李少君也在回忆其在印度接触过的一些知识分子说道:“在印度,最打动我的就是这些热情而充满良知、正义感的知识分子表现出来的内心的焦虑、痛苦与困惑,他们脸上的那种义无反顾的彻底的决绝的表情,以及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的努力。”

李少君在印度结识一位印度名牌大学的退休教授,早年的美国博士,Z先生。他退休后没有在大城市里安度晚年,而是跑到偏远的穷乡僻壤,在荒山野岭建了一个农村综合研究院。建这个研究院的目的,一是研究对农民有用的实用技术,二是把这些实用技术传授给周边乡镇的农民们。他们定期举办青年农民培训班,提供教室宿舍,让他们像学生一样来这里学习、练习。“我们去研究院时,正有一群青年男、女农民在学习如何建合理利用沼气的厕所、厨房,他们在一个示范厕所前,围绕着老师,睁大眼睛,安静地听课,眸子里闪烁着明亮的光。”

据李少君了解,研究院的老师们全部都来自城市,是自愿来这里教学、工作的。有些是退休的教授、专家,有些是年轻的学者、博士,其中有大学校长、系主任,他们放弃优厚的待遇与高薪,离开繁华都市,来到偏僻的荒山上。他们在这里工作完全是义务性的,几乎是免费上课,只有一点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但很多人在这里一待就是好几年。他们自己动手盖房子、种蔬菜、养鱼和养鸡,过着与现代生活完全隔绝的生活,但他们很认真地手把手地教那些来参加培训的农民。

事实上,早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印度知识分子就成立了一个科普作家论坛,以组织的方式开展工作。他们的行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社会学家。他们的组织扩张迅速,开展的工作也很快成为全国性的运动。比如他们逐步将科普推广工作细化,出版专门针对妇女、儿童的科普读物。他们还把出版发行书籍赚来的钱用于扫盲、科技辅导、农民培训等工作。随着民众科学运动声势越来越浩大,他们也不再仅仅限于科普工作,而是积极地介入诸如乡村改革、妇女解放、环境保护、反全球化及政府选举,成为一股影响力越来越强的社会力量。

为什么会这样呢?袁南生认为,印度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受印度传统的苦感文化影响深远,特别是受甘地精神的影响。甘地的爱国情怀、恻隐之心、自我节制和奉献精神,是印度知识分子奉为真理的准则。特别是他倡导的义务奉献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指引了一代又一代印度知识分子。

“从印度回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还不能忘记那些为底层民众而奔波的印度知识分子,他们的那种苦行僧的形象。”李少君说。
超越专业与国界的智识

在袁南生看来,印度知识分子还有一个鲜明特点:与科技前沿保持近距离。

印度知识分子密切关注科技进展,看重的是工作环境和事业成败,而不是名利地位。他们工作态度最大的特点是扎扎实实,不急功近利,不浮躁,更不屑作假或剽窃。让他研究什么课题,就研究什么课题,不会挑肥拣瘦,只要工作需要,会不厌其烦、一如既往地研究下去,脑子里几乎没有“跳槽”、“下海”之类的念头。

袁南生在印度工作期间,深圳华为集团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了研究所,聘用了近600名印度软件技术专家,这些人工作认真负责,相互协作,严格按程序办事,从不自以为是。之后美国英特尔公司等上百家软件企业在班加罗尔设立了研发机构,印度自身的软件开发机构也急剧膨胀,因而对软件人才的争夺非常激烈,但华为的印度专家却极少跳槽,尽管华为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并不比其他同类研究所更优越。

正因为印度知识分子潜心于基础科学研究,不浮躁,坐得住,将甘地的精神很好地贯彻在科研、学习之中,这样的脾性或许就能恰当解释为什么印度能够在全球一些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了。

印度自独立以来先后3次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医学和经济学奖,在一些科学领域特别是某些基础科学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软件业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据印度软件行业协会统计,仅10年时间,印度软件业就将日本和欧洲远远抛在了后面,成为仅次于美国、雄踞世界第二的软件大国。近几年,印度软件业的年增长率均在50%以上。

同时,印度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软件公司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印度人把软件业做成了一个大品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出版的最新《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在46个国家和地区中,连续两年从13位下降至25位,而印度的科技竞争力一直排在我国前面。

印度出版的科技著作占世界第8位,有18种科技杂志被收入国际权威科学情报刊物《最新刊物目录》。印度科技人员在国际科学期刊和国际科技会议发表的论文数量领先于中国,特别是1995年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相当于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表论文的总和。

一位在印度工作过的中国学者说,印度知识分子许多曾留学海外名牌大学,能说好几种语言,同国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印度学者具有良好的学术素质,对国际学术标准和交流方式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比较熟悉,与印度学者交谈,很容易感觉到他有国际学者的风度。

有超越专业与国界的智识、并有服务于公共社会的意愿和行动,这或许就是印度知识分子值得佩服的理由。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shenghuo/41274.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为什么幼儿排队时喜欢排第一,孩子上幼儿园会有哪些进步 下一篇:黑马亚泰缘何异军突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