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笔记太难了吗,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现象学的理解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部天书,睿智宏大但晦涩难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致力于“帮助那些初次阅读《精神现象学》,正在寻找道路走出这个迷宫的人来理解它”。
黑格尔将《精神现象学》诠释为“意识的经验学”,精神现象是每个人都有的意识经验,古希腊人的精神形态是伦理的形态,个体与实体两种自我意识,而又彼此不分,个体以实体的普遍性为意识的真理和行为合法性依
有哲学知识体系的读者,读黑格尔著作原文会容易些,像我这样的哲学入门汉,阅读起来确实太难了,所以会特别选择导读书《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部天书,睿智宏大但晦涩难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致力于“帮助那些初次阅读《精神现象学》,正在寻找道路走出这个迷宫的人来理解它”。
黑格尔将《精神现象学》诠释为“意识的经验学”,精神现象是每个人都有的意识经验,古希腊人的精神形态是伦理的形态,个体与实体两种自我意识,而又彼此不分,个体以实体的普遍性为意识的真理和行为合法性依据。
《精神现象学》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古希腊社会,神法、人法调节了家庭私人领域与城邦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给我这样的初级读者一个非常强烈的引导,“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本书是什么”这是什么?感性确定性是最初的意识,每个人都有知道的意识,休谟说唯一确定的就是第一印象,也就是感性确定性。
黑格尔认为感性并不可靠,感性确定性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也难以确定,也在瞬息变化中,必须要超越感性,知觉就是不只感性的东西,有概念化的内容。
“物”是本身的事物,还是眼中的现象,想要把握“物”本身,就上升到了“知性”。知性就是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本质,超出一切感官世界。
感性的作用是接受经验质料,知性的作用是对这些经验质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识。判断就是以某种形式把不同的表象或者概念联结在一起。
规律是各种现象中的一个现象,现象不是规律,任何现象都有规律,“等同者成为不等同,不等同者成为等同”互相矛盾、不想冲突的现象,知性从背后找规律。
《精神现象学》中主观精神包括: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而对“自我意识”的探究是我在《精神现象学》中最想看到的部分,犹如浩瀚的宇宙缥缈又时刻息息相关的互动让人兴奋又迷惑。
康德认为意识对某个对象的意识,是单向的。黑格尔则认为自我意识要把自己也当做对象来看待。
记得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海边的女郎给星野君的解释中提到:
“黑格尔对‘自我意识’下了定义,认为人不仅可以将自己与容体分开来把握,而且可以通过将自己投射在作为媒介的客体上来主动地更深刻地理解自己。这就是自我意识。”
“一头雾水。”
“这就是我现在为你做的,星野君。对我来说,我是自己,星野君是客体。对于你当然要反过来,星野君是自己,我是客体。而我们就是在这样互相交换互相投射自己与客体的过程中来确立自我意识的,主动地。简单说来。”
人类有了生命的意识必然导致对永生和不死的追求,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意识里面才能获得满足,马克思把它发展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自我意识有三个层次:欲望、生命本身、类意识,这三方面关系相互意识延续。
但是《精神现象学》中想要“看出黑格尔想要捍卫的立场是什么,这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黑格尔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双发立场重新整合思考推论,得到新的启发。
辩证思维不是否定论证,而是通过反思,超越孤立的限制性、规定性,“把判断和理解结合进一个确定的描述”,哲学知识和自我的哲学思考有很大的距离,
黑格尔写《精神现象学》的目的可以作为他思想论著的导言,是“梯子”,把我们带向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不断地犯错误和纠正错误过程之中,展示内在的方法和隐含的逻辑层次。
反思的立场和辨析是一种思想形式,也是我们对世界采取的一种理智构想,怀疑之路是思辨之本,读者也要跟着歌德的思想进程不断否定进行思维训练。
所以,引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的金句文本就大可不必了,因为话的确是黑格尔说的,但他之后也会说与之完全相反的观点,断章取义就不失去哲学意义。意识不断的犯错误、纠正错误、不断自我否定,展现的是逻辑层次,不断逼近终点。
即使每个字都认识,却还是读到一知半解的程度,这就是哲学的门槛吧。但总有如我一样的小白勇猛冲上,并非为了装饰格调,而是某些言语和论点是能够点亮内心的迷惑,但扑捉不到系统,所以有向往,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期待下次思想碰撞。
作者:荣荣
深长缓慢地阅读,长程深入地思考,拒绝短平快失智行为
黑格尔的哲学怎么那么难学,几乎没什么看
黑格尔难学其实是公认的。相比较于康德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三大批判体系,黑格尔的哲学确实难。学习康德看很多导论性质的书就了解得差不多了,在这方面邓晓芒做的普及工作很好。而黑格尔就很难像康德那样将主要内容浓缩,然后将体系予以罗列。因为黑格尔本人是很强调历程的,他认为概括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都是僵死和无生命的,我们要学习真正的哲学就要学习它的每一部分,学习它发展的细枝末节,真正的学习不存在中间跳跃(理性的狡计除外)。我学习黑格尔的经历也蛮曲折的,我本想像学习康德那样学习黑格尔,事先看了很多导论性质的书,体系的、概括性的书都有,但这些书无一不能够给我对黑格尔哲学一个直观的把握,这方面邓晓芒的西方哲学史的黑格尔哲学部分讲得不错,但总的说来,给的答案总是与我想要的解答擦肩而过,没切中我疑问的中心。我有一段时间曾怀疑黑格尔的哲学是胡说八道,就像叔本华反复强调的那样,或者我自己没有能力去学习黑格尔的哲学。后来,我决定集中火力,将邓晓芒哲学史黑格尔的部分反复来回的看,因为我觉得邓的解释相较而言最好。后来稀里糊涂的,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看了一遍,看上卷的的时候非常痛苦,好像是无机物那部分,看得我头痛,真正的痛,但与此同时你又不舍得放弃它,因为黑格尔的哲学本质就是历程,你既然上了车,中途下车的话你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吗?这就是我当时挺玄奥想法。看完上卷,到了第二卷总算豁然开朗了——到这时我才算入了黑格尔哲学的门。后来黑格尔的逻辑学、美学、哲学史等等,我也看了,而且给我很大的震撼、精神享受。黑格尔哲学是个封闭的圈圈,想进入是没有路口的,只能硬撞,撞进去,这需要大量的独自一人时间,才能进得去。有时候我觉得康德的东西,我自己的意见,是一种身外的东西,你学了也可以可用可不用一样,知道就行,但黑格尔的东西不同,黑格尔的东西你学了之后好像就是你自己的东西,好像他书上说的就是你曾经历过的,你对他深信不疑。这就是黑格尔体系的魅力所在,不懂黑格尔的话对很多哲学的论争始终是门外汉,我们看看黑格尔之后,存在主义、现象学、尼采、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思等等,无一不与黑格尔有某些关联,黑格尔绝不是罗素说的那样思想毫无价值,反倒是看了黑格尔之后有一种一览众山小之感。很多哲学家受黑格尔影响很深,但他们大多数又对此讳莫如深,这种让人又爱又恨的感觉只有读了黑格尔、读了黑格尔原著的人才能体会到,从某总程度上黑格尔成了某些人的信仰。黑格尔确实难,但他给你报酬与你的付出绝对相称,我记得贺麟就说过:“我宁愿与老婆离异,也不愿与黑格尔分离”,这句话我觉得用在别人身上未免太矫情,但用在黑格尔身上则恰如其分。如果我要一个人去漂流的话,我就要随身带一本小逻辑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难懂吗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首先我想说这是我看过最难懂的一本书!基本上几分钟我就会骂他娘一次!
大概就是讲:意识
现象
本质
胡扯了半天就说明了一个问题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建议你看尼采的通俗易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