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南京沦陷时国民党守军,抗日南京守军为何不战而降

严格说来,南京保卫战是从12月5日日军发动进攻到12月12日守城的中国军队宣布撤退时结束。在这场为期仅八天的战斗中,敌我双方投入数十万兵力,战况激烈,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在八年抗战史上写下了最悲壮的一页!
南京危急!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在上海的八字桥打响第一枪后,南京政府就十分清醒地知道,一旦日军占领上海后,决不会停留,下一个目标就是南京。果然,11月8日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便兵分两路直逼南京:一路以上海派遣军第9、13、16师团主力尾随国民党军队沿沪宁线西进,一路以第10军的

严格说来,南京保卫战是从12月5日日军发动进攻到12月12日守城的中国军队宣布撤退时结束。在这场为期仅八天的战斗中,敌我双方投入数十万兵力,战况激烈,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在八年抗战史上写下了最悲壮的一页!

南京危急!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在上海的八字桥打响第一枪后,南京政府就十分清醒地知道,一旦日军占领上海后,决不会停留,下一个目标就是南京。果然,11月8日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便兵分两路直逼南京:一路以上海派遣军第9、13、16师团主力尾随国民党军队沿沪宁线西进,一路以第10军的第6、18、114师团和国崎支队全部沿太湖南岸向湖州集结。

面对严峻的形势,11月中旬,蒋介石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讨论南京守卫问题。第三战区重新制定了作战计划,其主导思想是:(1)京沪线方面,以最小兵力利用吴福线(苏州至福山)工事,阻止来敌,不得已时,转进锡澄(无锡至江阴)、宜(宜兴)武(武进)等阵地,节节抗击。(2)由京沪线抽调两个师,另再抽3~5个师,拱卫南京,并预先构筑工事。(3)沪杭线方面,扼守崇德、石湾、南浔线及临平、吴兴线,最后以第十集团军退守杭州附近,第七军两个师退守长兴附近。(4)后到川军六个师于广德、宁国附近集中,重点于广德方面,攻击沪杭方面来敌。

11月20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城防总司令官,随即将警卫执行部改组为卫戍长官部。

外线失陷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在淞沪会战结束后的撤退中,国民党军队未能如蒋介石所愿,节节防守、逐次抵抗,相反自一开始撤退就几乎溃不成军。11月19日,日军攻占常熟后,吴福线难以防守,国民党军队主力继续向锡澄线及太湖西南等地溃退,蒋介石原来以为“有良好地形,坚固阵地,可以扼守”的锡澄线同样没有发挥作用。11月20日,蒋介石调集第23集团军川军的5个师、2个独立旅,由四川赶赴皖南广德、浙西北的泗安、长兴一线。不过,也没有未发挥多大作用。11月25日,无锡失守。26日,位于太湖南岸的吴兴失陷。29日,日军侵占宜兴。30日,日军攻陷广德。从东南、西南两个方面对南京形成包围之势。12月1日,江防要塞江阴失守。至此整个外线几乎全部沦陷,南京处于被包围之中。南京的第一道防线江宁、牛首山、淳化、汤山,龙潭之线也暴露在日军的面前。

南京失陷资料图

南京失守

12月3日,各路日军已逼近南京外围。5日拂晓,日军开始进攻南京外围防线的守军,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南京守军虽奋力苦战,却屡战不利,损失惨重,被迫节节后退。12月7日,日军在炮兵部队及航空兵的强大火力支援下,开始向守卫南京的第一线前沿阵地发起全面进攻。经过两日激战,南京城各外围防御地段上的工事多被日军火力摧毁,守军伤亡惨重,防守淳化的第74军第51师接连打退日军一个旅团的10余次进攻,击毁日军坦克15辆,毙伤日军500余人,而第51师也伤亡惨重,第301团团长以下官兵伤亡1400余人,9名连长全部战死沙场,第301团基本丧失了战斗力。8日下午,日军在坦克的掩护下先后攻占了汤山镇、淳化镇等外围据点。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令守军退至雨花台、紫金山、鸟龙山、幕府山及南京城垣一线复廓阵地防御。9日,日军送来劝降书,要求守城军队在10日正午以前投降,但这一要求遭到拒绝。

10日,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下令攻城。在空中六七十架飞机的掩护下,日军地面部队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等中方守军阵地发起进攻,中日军队在南京城内外展开了大厮杀。中国军队奋勇杀敌,日军的进攻一时受阻。12日,日军又展开总攻,飞机大炮密集地向各城门集中轰炸,古老的城墙被炸得乱石横飞,日军从炸开的城墙缺口上潮水般涌入城内,成百上千的中国士兵在长官战死无人指挥的情况下,自发地迎上去,用血肉之躯阻挡敌人。战至12日16时,中华门、光华门、中山门皆被日军突入,南京城内多处响起激烈的枪炮声,守城部队与突入的日军展开激烈巷战,南京城已无法固守。12日17时,唐生智下令各部队突围撤退,至此,南京保卫战宣告结束。

战役点评

评价一场战事的成败并不以一城得失做标准,而是根据是否达成预期的战略目标、是否较多消灭敌方并较少消耗己方的实力做出判断。从战前制定的战略目标看,争取时间、拖住日军、以利再战是南京保卫战的重要战略目标。然而,战前原本预定进行一到两个月的战事仅8天就结束了,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一味地强调日本军队如何凶残和野蛮,却很少反思本民族在那场战争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守城部队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被破城?军队伤亡人数为何那么多?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

守城的时间为什么那么短?

国民政府守卫南京的总方针是作“短期固守”。也就是说,南京的失陷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没想到“短期固守”的时间竟然如此短,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仔细分析这场战役,不难看出个中原因。

一是战略上的错误。抗战爆发后,蒋介石认识到,中国的对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消耗战,然而他提出的战略原则却是防守作战。在南京保卫战前,中国军队集中兵力于南京城郊,做消极防御,固守孤城如同坐以待毙。而当日军进至南京城下时,南京卫戍部队奉命不得主动出击,而采取分兵把守的下策,每个部队负责的正面防御都很宽,缺乏纵深配备,也没有充足的预备队。日军进攻时,集中兵力专攻一点,致使中国军队处处被动挨打。在激战中,有的部队提出主动出击的计划,也得不到批准。例如守卫紫金山、蒋王庙一带部队曾于敌猛烈围攻之际,联名建议,趁敌出动进攻之机,集中全部机动兵力,主动出击敌驻地,威胁敌人后方,以争取主动。可是,这一出奇制胜的战斗方案,竟未获批准,致使紫金山阵地更趋危急。此种战略思想上的错误,贯彻南京保卫战的始终。

二是军力上的差距。参加南京保卫战的部队总兵力15万人左右,但大部分是刚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残缺部队,老兵很少,新兵大都没有受过训练,许多连枪都没打过。据时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参谋处第一科科长的谭道平统计:守军中,能直接同敌人厮杀的战斗兵只占60%,刚入伍的新兵又占了将近40%。而且中国军队严重缺乏重武器装备。在南京展开激战时,空军战机己损失殆尽;海军主力舰艇一部被炸毁,一部已撤至长江中上游。

日军负责攻击南京的华中方面军共辖9个师团,除1个师团留作上海的警备部队外,其余几乎都投入南京作战,总兵力10万人左右,都是刚刚调到中国战场来的作战部队,大多由训练有素的老兵组成,战斗力较强。在武器装备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作战时有新式坦克、火炮等重武器装备,并且还有飞机和舰艇的炮火支援。

三是防御工事的缺陷。南京外围阵地的防御工事虽经营多年,但大部分不符合实战要求。淳化镇、牛首山一带阵地上构筑的钢筋水泥工事,有的用土埋着,有的门打不开。而机关枪掩体的枪眼做得都很大,很容易被敌人发现进而集中火力加以摧毁。位于四郊的炮台工事,虽以钢筋水泥构筑,但“暴露而且密集于狭小之地域”“完全不切实用”。更恶劣的是,中山门至光华门之间的城墙上构筑的永久工事,只是在外面涂了些水泥,内部的横梁多以竹子充数。战士一脚踏在暗堡上,暗堡顿时塌了半边。由于布防仓促,南京警备区并没有给所有的部队配发工事分布图,再加上各处工事和大量民居混在一起难于查找,于是有的部队在这方圆十几平方千米的地面上疲于奔波寻找防御工事。

伤亡为什么那么大?

据各方数据综合分析,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中损失大约10万人是可信的数据。而在战斗中真正阵亡的人数并不多,多数官兵死于混乱的撤退中以及被日军俘虏后杀害,而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制定防守计划摇摆不定。在南京保卫战前,蒋介石始终处于战略企图的矛盾之中。会战之前他力排众议,做出了短期固守的决策,并从主观愿望出发,认为预期防守在1月至2月。当得知日军正包围南京、守军面临被围歼的危险时,从保存力量的角度考虑,又改令撤退,然而命令中却又含糊其词,电报发出后次日又有动摇,再以信函形式要求卫戍司令及副司令,希望“能多守一天就多守一天”。可以说,统帅的决心犹豫、徘徊于撤与守之间,已经犯下了兵家大忌。

负责守卫南京的唐生智当初为了表示破釜沉舟,背城一战的必死决心,要求将下关到浦口间的渡轮撤退,禁止任何部队和军人从下关渡江;并通知在浦口的胡宗南第一军,由南京向北岸渡江的任何部队或军人个人,都予以制止,如有不听制止的,可以开枪射击。这一看似英勇的做法恰恰违背了军事科学的最基本定律,即无论统帅的决心和热情大小与否,都必须和当时的军事态势及客观环境相结合,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事实证明,正是这些举动为后来部队撤退时无船可用埋下了伏笔。

二是撤退时组织无力。南京保卫战中,高级军官在组织撤退时混乱无章是造成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首先,由于安排不周,大部分部队没有按计划撤退。12日,唐生智宣布部队突围、撤退的命令后,考虑到时间紧迫、人多船少的客观情况,明确规定只有卫戍司令部各机关及其直属部队、第36师由下关码头渡江,其余部队均由正面突围。这一原则本比较切合实际的。但到正式宣布撤退令时,他又补充口授命令其他部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以过江向滁州集结。如此一来,许多原定突围部队均蜂拥至江边,数量接近9个师。由于人多船少,渡江时,秩序极为混乱,有的船开动后,遭到岸上部队开枪射击;有的装载过重沉入江中,许多求船不得的官兵,拆取店户门板自作木筏,冒险渡江,造成数以千计人淹死在江中。

其次是通讯不畅也造成了损失。当唐生智下达撤退的命令时,用无线电通知处于监军胡宗南的第一军,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命令没有传到南京长江北岸的守军,造成北岸的守兵以为渡江的部队是逃兵,就开枪射击,直到唐生智渡江后才停止射击,也造成数以千计的人员无辜伤亡。有些下属部队与上级失去联系,根本不知道撤退的命令,丧失了撤退的机会。更可恨的是有的部队长官接到撤退的命令后,并没有把突围命令传达下去自己就就一走了事。正因撤退不力,使数万名军人滞留南京城,当日军进城后,这数万名军人在被俘或潜入民间被搜捕后,绝大部分遭到屠杀,成为南京大屠杀中悲惨的牺牲品。

南京沦陷时国民党守军,抗日南京守军为何不战而降

南京保卫战,唐生智手握15万重兵,为何10天就被日军攻破?

南京保卫战时,王牌74军参加了此战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南京陷落时,面对日军的重重包围和追杀,王牌74军是如何突出重围的呢?为何15万大军守城,不到8天就全军溃败?一位亲自参加此战的师长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他的记录却令人痛心、发人深省。



王耀武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驻守上海的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战事甚为激烈。激战三个多月后,日军派出舰队掩护陆军在金山卫登陆,企图包围在上海抗战的中国军队一举歼之。为了避免被日军围歼,参加战斗的74军被迫后撤,转到南京参加保卫战。

11月28日,军长俞济时率领军部直属队及51师、58师撤到通济门淳化镇一带。此时全军统辖2个师,51师师长王耀武、58师师长冯圣法,每个师有两个旅四个团,总兵力17000多人。但由于全军在上海一战中折损过大,原本以为能够渡江休整,却不料还是被留下来坚守南京城。



日军一天一天接近南京,南京的情况一天比一天紧张。第74军奉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的命令,占领淳化镇、牛首山一带的既设阵地。俞军长命令第51师王耀武部占领淳化镇,第58师占领牛首山,军部设置在通济门外的一个小村子里。

12月8日,日军步兵数千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猛烈向淳化镇发起进攻,第58师坚守的牛首山阵地也在激战之战。王耀武指挥51师用重机枪痛击敌机,步兵则依托阵地与日军进行反复厮杀。第51师和58师与日军血战到黄昏,主阵地依然没有被日军突破,到了夜间日军一改不夜战的习惯,继续发动进攻,双方来回厮杀,状况胶着。



日军陆战队

12月9日上午8点钟,日军步炮空联合向淳化、牛首山一带继续猛攻,51师王耀武部坚守的淳化镇战斗最为激烈。上午10点钟,日军6辆战车加入战斗,平射炮也增加了几门。日军以平射炮向51师的钢筋水泥机枪掩体轰击,51师的重机枪被打坏不少。

在炮击中,日军炮火连续发射不停,中弹的官兵血肉横飞,有的被打断腿、臂,有的被炸飞到空中,伤亡很重,第305团团长张灵甫也被弹片击中,受了重伤。激战到下午,淳化镇、牛首山阵地失守,74军撤到水西门附近。



日军用坦克进攻

第51师奉命担任水西门一带的城墙和外围防务,第58师在城内集结于水西门以东地区作为预备队,与第88师阵地相连。在水西门阵地,王耀武将151旅周志道部担任水西门的防务,以153旅李天霞部担任城墙阵地防务,坚守水西门、中华门间的城角及以左一百公尺外的城墙。

12月12日7点钟,日军步兵由雨花台右侧在炮兵和战车的掩护下,向151旅阵地发起进攻。正值战斗激烈之际,日军3辆战车突入阵地外围,掩护大量步兵冲了过来,企图打开阵地缺口。

王耀武当即命令集中炮火打击日军战车,日军战车慌张乱闯,其中有一辆一头栽到河沟里,人车当场报废。其余两辆战车仓皇后退,战车身上被机枪打得弹孔斑斑。



坚守阵地

不久后,友军88师坚守的雨花台阵地失守,日军继续攻击中华门,并增兵千余人向水西门外的151旅阵地攻击,坚守水西门的151旅第一道阵地被日军攻破。下午4点钟,第302团团长程智阵亡,全团官兵伤亡惨重。

这一天,从雨花台88师阵地上退下来工兵营和溃败士兵千余人,要求进入151旅防线。王耀武担心日军趁机攻入,于是不准溃兵进入。溃兵竟开枪攻打起来,双方各有伤亡,如此混乱状况,如何能一致对敌?



日军向中华门进攻

12月12日9点钟,第153旅旅长李天霞报告:第88师的城墙阵地因为无人固守,日军有数百人从153旅左侧阵地爬上了城墙,占领了153旅的既设阵地。日军在城上架起大炮轰击153旅侧翼,153旅如芒刺在背,进退受阻。李天霞在报告中气愤说道:“城墙重地,却无人固守,这样的南京还能守吗?”

日军爬上城墙,王耀武当即命令李天霞集中全力打击城墙上之敌。李天霞于是率部与日军进行反复厮杀,但多次攻击城墙都无法夺回,日军后援不断赶来,第153旅渐渐不支。



日军登上城墙

12月12日午后,唐生智打来电话,告诉南京已无法坚守,各部相机自行突围。王耀武建议卫戍司令部应将江北所有船只调到八卦洲,分配给各部,然后区分上船的码头,这样可以避免撤退混乱,但他的建议并未得到采纳。

随后,王耀武将151旅带到八卦洲附近捡漂浮的木材扎筏子渡江,第153旅和师直属部队则去下关渡江,过江后约定到滁州车站集结。在撤退过程中,友军第36师正在朝撤退的各部开枪射击,但此时已经无法阻止部队溃散。



被日军摧毁的城墙

不久后,王耀武在卫兵的掩护下辗转来到了挹江门,在挹江门他看到城门只开了一扇,人多门窄,极为拥挤,一些人甚至在拥挤中被踩死,有一辆马车被挤翻在地上,人们光顾着逃命,宁肯踩着马越过车去,也没有人将倒在城门下妨碍行走的马和车拉开。

王耀武出了挹江门,到了下关江面,看到码头上人非常多,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窜。江里只有极少数的船只,为了活命人们有争抢江中门板、圆木渡江的,有无法渡江而化妆成为老百姓藏在居民家中的等等,场面极其混乱。

南京沦陷时国民党守军,抗日南京守军为何不战而降

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

1、国民政府防守部署不力:国民政府对南京市民疏散不力,留下严重的平民安全隐患,对于南京的防守部署不力,造成军事撤退混乱,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城内。这些因素扩大了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的规模。

2、国民政府对于国际安全区的支持不够:南京失陷前后,大批难民拥入城中的国际安全区,而在此前国民政府对于国际安全区的支持不够,且安全区未得到日本的承认。

3、国民政府集合重兵固守南京的决策失误:是造成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南京的根本原因。南京居长江之南,日军对南京取分兵合围之势,国民政府在没有足够力量保证南京守军可以安全有序撤离的情况下,集合十余万的军队固守南京,这显然是军事策略上的重大失误。

4、军事决策与指挥体制的缺陷:于是导致了南京沦陷后,中国守军不能形成有效抵抗和有序撤退,直接造成了滞留城内的官兵陷入组织崩溃的境地,被俘官兵数以万计,并成为日军残忍屠杀的对象。

扩展资料

南京保卫战背景

1935年夏,华北事变发生,接着又出现一场使华北脱离中央的所谓“华北自治运动”,使国民政府对日本的蚕食侵略政策有了深一步的认识,开始积极地进行抗战的准备工作。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统帅部感到事态严重,开始重视南京的防守问题。11月中旬,蒋介石在南京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 。次日晚的第三次会议上蒋介石明确表示同意唐生智的建议,决定“短期固守”,预期守1至2个月。

固守南京的方针确定之后,统帅部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战役措施。11月20日,唐生智发布戒严令,南京地区进入战时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保卫战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shenghuo/45605.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为什么必须做核酸,做核酸通知哪里看 下一篇:在哺乳期能怀孕吗「哺乳期也能怀孕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