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为什么得了抑郁症的孩子特别自私冷漠,孩子特别叛逆抑郁

为什么现在孩子的问题那么多?很多父母将之归咎于孩子本身或社会环境,解决办法也无非是加强规训、升级打压,还有人呼吁恢复传统孝道。
这都不得其法。正如美国养育革命先锋人物朱莉·利思科特所指出的,孩子的问题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父母错误的养育方式。
本文用案例和理论深入剖析了我们的养育方式存在的核心矛盾,同时也给出了问题的解决之道。
文章首载自 “乐见岛”(ID:lepingfoundation)
作者:彭小华,国际注册高级婚姻家庭指导师
把爱变成绳索,把期待

为什么现在孩子的问题那么多?很多父母将之归咎于孩子本身或社会环境,解决办法也无非是加强规训、升级打压,还有人呼吁恢复传统孝道。

这都不得其法。正如美国养育革命先锋人物朱莉·利思科特所指出的,孩子的问题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父母错误的养育方式。

本文用案例和理论深入剖析了我们的养育方式存在的核心矛盾,同时也给出了问题的解决之道。

文章首载自 “乐见岛”(ID:lepingfoundation)

作者:彭小华,国际注册高级婚姻家庭指导师

把爱变成绳索,把期待变成鞭子

思思是我所在城市一所名校的初三学生,还有两个月就要中考了,她却精神萎靡,要么不去上学,在家睡觉、玩游戏、看玄幻小说,父母好说歹说好不容易去了学校,也基本上处于迷糊状态,根本听不进课。

她不想再为考试付出努力,只想熬到初中毕业就找份工作,不再依赖父母生活。如果因为年龄原因无法进入劳动力市场,那就读个职高。

思思原本是个乖乖女,从小学业优秀,可这一切都在初二下学期突然改变。

某天临近午夜,思思的作业还没写完,她困极了,守在一旁的父亲却不许。父女俩爆发了严重争吵,盛怒之下,父亲扬手把一杯茶水泼到她脸上,她顿时崩溃,哭着喊着奔向窗前,扬言要跳楼……

第二天清早,思思神思恍惚,已不记得夜间发生的事,只是反复念叨:“有人要打我,有人要打我”。

她在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一个多月,效果不明。出院后,每天服用抗抑郁药、安眠药,药物反令她白天困顿、乏力。她让父母别再对她寄予希望,再生一个孩子。

怕女儿轻生,母亲辞职做起了全职妈妈。她恨自己软弱,后悔没能抵挡住丈夫对女儿的高压管控。父亲亦愧悔交加,深恨自己毁了女儿的前程。

中国太多父母把子女养育作为家庭的重心,养育的重心围绕子女教育展开,教育的重心又落实在考试成绩上。

如今的父母聚会,声讨孩子“叛逆”是一个重要议题,孩子叛逆的年龄比二、三十年前大大提前,甚至提前到七、八岁的小学生,儿童抑郁自杀的年龄也屡创新低。

而孩子的成长一旦没有达到预设的养育目标,父母常常将之归咎于孩子本身或社会环境,解决办法也无非是加强规训、升级打压,还有人呼吁恢复传统孝道。

这都不得其法。正如美国养育革命先锋人物、斯坦福大学前新生教务长朱莉·利思科特所指出的,孩子的问题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父母错误的养育方式。

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养育方式陷入了空前危机,反思与改变已经迫在眉睫。

亲子关系的背后其实是权力关系

不同的养育方式对应不同的沟通方式,也体现了不同的权力关系。

1、放任型父母

放任型父母对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他们不愿制定规则,也不提出期望,因此缺乏规训的基础和需要,也可能会提醒、唠叨,但很少落实口头威胁所要采取的行动。

这类父母和子女不存在权力争夺的基础,亲子之间不容易发生冲突。但这类父母如果同时是直升机父母(指父母像直升飞机一样盘旋于子女头顶,对子女实施指挥、帮助),更容易“宠坏”孩子。这类父母在中产父母中占比较小。

2、忽视型父母

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一般只提供食宿衣服等物质需求,不在精神上提供支持。

这类父母与子女不存在权力争夺的问题,基本上没有尽到养育之责。这类父母(以父亲居多)占有相当比例。

3、专制型父母

这类父母主观性强,高标准、严要求;期望孩子服从、尊重自己;习惯于诉诸恐吓、羞辱、打压、惩罚;他们不倾听子女,不解释自己的行为理由。这类父母和子女常常发生权力争夺。

无论是学习困难、迷恋游戏、失恋自伤、抑郁,还是成年后有母女、婆媳冲突的女性,或有夫妻关系问题的男女,都曾存在亲子关系的问题,他们往往都有专制的父母。

4、权威型父母

权威型父母把孩子视为独立、有理性的人,对孩子充满亲情温暖;对子女有要求、有引导、有支持,对孩子的需求和行为做出及时热情的反应,鼓励并尊重孩子表达意见与观点。

这是一种理性的、民主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最为有利。《纽约时报》畅销书《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作者阿曼达·里普利认为,“权威型养育”结合了“专制型”和“放任型”养育模式的优点。

据我观察,中国中产父母的主流养育模式是专制型养育。更多中国父母的养育行为则往往结合了两种不同模式的某些做法,比如有的父母(通常是父亲)经常忽视孩子,即使与孩子沟通, 往往也是一副颐指气使的专制者面孔。忽视而专制可以说是最差的一种养育模式,比忽视加放任还要糟糕。

相较于西方父母,中国专制型父母缺少对子女主体性、人格、权利、自由、自尊的基本尊重,甚至就是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彼此隔着一道人文主义的鸿沟。

父母表达爱的技术和能力,亟待翻转式的改变

父母爱孩子的本心无可置疑,然而,主观的爱的表达未必等于爱的接受。从父母的角度讲,无论他们做什么,逼迫、贬低、吼骂、责打……无不是爱的表达——“我都是为了你好”。

然而,孩子的感受却不是这样。他们关心的不是父母爱的本意,而是父母的具体言行。那些“还不都是为你好”的言行让他们受伤。

爱孩子,需要做到言语、行为与本心一致。爱要通过温暖、滋养心灵的言行表达。我们表达爱的技术和能力需要翻转式的改变。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是焦虑的根源,同时导致很多非理性的行为(就跟文首案例中的父亲一样)。

在这里有必要问一下,什么是成功?

以考大学、考名牌大学为目标的成功观太过狭隘,通往成功的途径并非只有这么一条。当代人普遍接受了社会化、物化、简单化的成功标准,将其化约为金钱、地位、名头,并有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不问道德、良知的倾向。这是对成功的误解。

根据字典释义,成功指达到或实现某种价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从而获得预期结果。成功包括精神与物质两方面。只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目标,不断奋斗,体现出自我的价值,无论结局如何都可以是成功的人。

父母有必要扩大视野,去除执念,超越狭隘的功利标准,置换内心的养育目标,采取更多元、宽泛、尊重孩子主观感受的成功观。珍视眼前独特、唯一的孩子,而不是把他作为实现父母设定的理想目标的工具。

其实,与其说我们关心成功,不如说我们关心的是孩子的幸福。我们把成功等同于幸福。

有必要追问,什么是幸福?

对此,很多父母未必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国际知名幸福研究专家保罗·多兰认为,幸福是人生过程中体验到的愉快和意义,两者越平衡,过程中体验的愉快和意义越多,人生的幸福总量就越大。他特别指出,未来的幸福不能弥补当下的幸福损失。

十年寒窗,幸福很少、痛苦很多,考上大学还能聊以自慰,对于那些考不上大学的人,过程中的痛苦就是幸福的净损失。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霍华德·金森研究后发现:“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最全面的精神心理健康研究格兰特研究历时75年,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持续追踪268位哈佛学生的人生,求解“幸福密码”,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幸福人生,爱、关系最为重要,而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金钱、权力、地位。

这些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父母们不妨以此对照和修正自身的观念与做法。

首先,我们在定义成功和幸福时,受制于物质极度稀缺的恐怖记忆,关注匮乏性需求,严重忽视了存在性需求。

另一方面,大学、名牌大学毕业证未必能兑换为高收入、高地位。因为,我们的养育方式有重大缺陷,没能真正帮助孩子做好对接职场、社会的准备,甚至不能帮助他们建构良好的亲密关系。

在养育过程中,我们在一些方面做得过多,在另一些方面又做得太少,甚至反向作为。

在物质上,我们拼命富养孩子,却对孩子的思想、精神、心理状态漠不关心,传递庸俗市侩的生存哲学,导致孩子价值虚无、价值观混乱;

在生活上,我们包办代替,没有帮助他们锻炼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导致孩子身体长大,精神上却无法独立自主,自我效能感低;

我们对孩子指挥、命令较多,尊重、倾听较少;我们不鼓励思想自由、人格独立,要求孩子言听计从,否则就是“叛逆”;

我们对孩子否定、批评、论断较多,肯定、赞扬、认同较少;悲观、虚无色彩浓厚,乐观、理想主义缺乏。

许多父母在理论上知道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很重要,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贬低孩子。从人格、尊严的意义上讲,我们是在勒索,甚至虐待孩子。

难怪当代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普遍质量不高,不仅是学业“失败”的孩子,就是成绩很好的孩子,对父母也颇多怨言、怨恨。

我们与孩子互动的方式,反映了我们是否有把孩子视为平等、独立、有尊严、有自由意志的主体,是否把父母子女之间彼此分离、把孩子的独立作为养育目标。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不正常的亲子关系以及不正常的养育模式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民族的未来能让人乐观么?

大多数中国父母是程度不同的专制主义者

有位80后父亲固执地认为:孩子必须惧怕一位家长才行,夫妻之中必须有一个人唱白脸,这样才“镇”得住孩子。

他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个令女儿害怕的角色。孩子从小就受到他的唠叨、打骂,如他所愿,孩子确实怕他,只要他在身边,她就紧张。8岁的她已经琢磨着如何远离父亲,请求妈妈让爸爸搬到单位吃、住,工资也不用亲自送回家,银行转账就行了。

他的观念来自他成长的家庭。他小时候就是这样被对待的。这是他熟悉和习惯的方式。

他的观念和做法在中青年父母中有代表性。

父母为什么需要孩子惧怕自己?为什么需要“镇”住孩子呢?这样的观念背后,有着对孩子怎样的想象?又隐藏着怎样的亲子关系认知?

其实,父母之所以需要孩子惧怕自己,无非是为了便于管理。这样,父母就无须花时间了解孩子“不正确的”想法、体会孩子“幼稚的”情绪,不需要解释、沟通、协商以至于达成共识。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也就是说言行不符合家长的意志,施以言语打压、暴力处罚,就可以达到纠正的目的。

这是一种专制主义的养育方式,在养育哲学的意义上,大多数中国父母是程度不同的专制主义者。

反抗是孩子生命成长的必须

在当今世界,中青年家长很难把自己同专制独裁联系起来,自我感觉良好,以为自己开明、民主。事实是,我们常常知行背离。

肖肖留学海外名校,一个学年下来,多门功课挂科,情绪崩溃,瞒着父母放弃了学业,还断绝了与父母的联系。

终于在本市出租屋找到他时,父母既惊且怒,他的一句话让崇尚自由、民主的父母无话可说:“你们什么时候给过我自由、民主?!”

他列举了父母在他小时候威胁不要他、扔掉他喜欢的书、强行要他去他不想去的学校等诸多“暴行”,指控他们否定他的看法,强加他们的观点,让他失去了朋友……以至于“听见我妈的声音我就感到毛骨悚然”。

专制的养育方式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还有效,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高段、初中,就开始遭遇孩子的抵抗,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更小的时候就已经力不从心,惊呼孩子“叛逆”了。

所谓“叛逆”,无非犯上作乱的意思,这个词本身已经预设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彼此权力不对等、身份不平等的意识。

其实,“叛逆”之说弄错了亲子冲突的根源,误导了父母,是典型的父母生病,孩子吃药。实际上,只有父母不适当地对孩子空间的介入、干扰,不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压制孩子的自由、天性,不讲公平、正义,孩子才会不服从,进而反抗。

如果你的孩子反抗你,我得恭喜你!反抗是生命成长的必须,孩子有反抗的意识和能力,说明一切还有救。

孩子对父母有力、成功的反抗,意味着对父母遮蔽和压迫的超越,对父母经验、认知天花板的突破。真正在意子女成长、自我实现,而不是关心自己的权力、面子和控制的父母,一定会对子女的反对、反抗表示理解、欣赏,甚至鼓励。

专制独裁式养育,导致孩子人格的缺失

深究起来,专制主义的父母对孩子的想象是很负面的,认为孩子懒惰、贪玩、不求上进,因而需要打击,需要指挥、命令、规范,必须把孩子纠正到父母认为的正确轨道上来,不然就要出问题、走弯路,甚至被毁掉。

同时,这类家长也有意无意地预设了自己的全知全能,理由无非是家长有阅历、有知识,不仅知道什么是成功,还知道通往成功的直路,因此,孩子只要按照自己规划的道路走,不就万事大吉了吗?

进而言之,专制独裁式家长的观念中,父母生育、养育子女,对孩子有恩,子女从属于父母,彼此是主从关系。实际上,不少父母在抨击子女反叛时,都会说这么一句:“生你、养你,吃着我的,用着我的,还不听我的话!”

怀揣居高临下的心态,很多父母忘了子女也有尊严,对子女说话,常常尖酸刻薄,却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以此掩盖情绪失控、简单粗暴的真相。那其实是不敢诚实面对自己,为自己开脱的遁词,典型的自我美化自我感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爱孩子的初衷固然毋庸置疑,但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爱最重要的不是表达,而是感知、接受。

很多父母可以认同吼叫、打骂是专制行为,殊不知,对孩子随时的指挥、命令、否定、论断,同样也是专制的一种,其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思想局限也会很严重。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专制主义养育方式不利于儿童自由而充分的成长,压抑儿童天性,“好比是给儿童穿上一件紧身衣,容易导致儿童人格问题、心理障碍。”

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区分了 “专制独裁的良知”与 “人文主义的良知”。

前者乃是儿童将父母等外在权威确立的戒律,内化为自己的心声。这种良知不是基于个人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为了获得奖励和害怕惩罚所采取的权宜之计——难怪很多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声音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也难怪有些孩子小小年龄就成了两面派,当着家长的面一个样子,背着家长的面另一个样子。

相反,“人文主义的良知”则不受父母制裁与报偿的影响,是存在于儿童个人心中真正自我的心声,是对自我的真诚关爱与肯定,有助于个人完整人格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

诚哉斯言!除了两位思想家谈到的对孩子个人人格的负面影响,专制独裁式养育还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与冲突。

当代中国父母的养育思想正处于传统专制主义向现代人文主义的过渡阶段,固然接受了一些人文主义的养育理念,实践中仍呈现出浓厚的传统家长制、专制独裁色彩,而我们的孩子,有更高的自由意识和权利要求。

解决之道——人文主义养育模式

中国式养育的危机,是父母专制养育所致,解决之道是人文主义养育思想及其支撑的权威型养育方式。

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世界观,人文主义肯定了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继承了西方历史悠久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

西方人文主义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历史悠久,不仅深刻影响到学校教育,也影响到父母的养育实践。西方父母普遍把孩子视为人格上与父母平等的人,从小把孩子作为平等、独立的个体对待,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孩子,对子女的命令、控制、指挥、压抑比较少,孩子自主性比较大。而因为有了亲子之间的平等、独立、尊重,他们的亲子关系也更轻松,彼此掣肘更少。

无论教育还是养育,中国还没有经历过像样的人文主义洗礼,既面临着清理和摆脱传统家长制、等级制、家长专制独裁这些基本上属于西方古典人文主义时期的任务,也需要借鉴和整合西方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我们的父母敢于破除那些自以为是的自我认知和亲子关系想象,尊重、平等对待作为另一个生命的孩子的人格吗?敢于对孩子放权,敢于承认孩子离不开自己指挥的想法其实是虚妄和投射吗?

斯坦福大学教授特瑞·卡塞尔认为:“父母就是拿来愚弄和蔑视的……即使是最受尊敬的传统也是用来突破的;创造力理所当然存在于个体而不是群体,在于青年而不是老人……在象征意义上和其它方面,个人权利的伸张不可避免地始于孩子最初对家长的反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经验失灵的今天,卡塞尔的话可谓振聋发聩。孩子越对我们言听计从,就越可能被我们的观念和经验局限。

如果可以在养育中贯彻人文主义基本精神和教育思想,允许孩子独立、自由,不是把孩子的不同意见和感受视为需要“镇压”、“纠正”的行为,而是鼓励自由思考、辩驳,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做决定、承担责任的能力。

那么,当今中国式养育中的主要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可以得到极大的改善,有助于我们养育我们希望的那种孩子,收获我们喜欢的亲子关系。

毋庸争辩,这同时也是为社会培养更积极有为的公民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

转发、点赞和关注就是对小编的最大支持和鼓励,感谢!

有想说的、想了解的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为什么得了抑郁症的孩子特别自私冷漠,孩子特别叛逆抑郁

现在那么多孩子厌学得抑郁症甚至跳楼,是因为学习压力大吗?

现在之所以有很多孩子出现厌学的抑郁症,甚至是跳楼的情况,确实是因为学习压力比较大而造成的原因。

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由于学习的原因而增加一定的压力。当学生拥有一定压力的时候,都需要通过一些方法释放自己的压力。因为在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学生就会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

一、现在很多孩子厌学得抑郁症甚至跳楼。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甚至因为学习压力比较大而得抑郁症,又或者是做出跳楼的选择。而这些情况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无疑都是一种最大的打击。特别是对于家长来说,都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这些不好的现象。

二、确实是因为学习压力比较大。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而且又不能得到及时的释放。就会出现厌学和抑郁症甚至做出跳楼的选择。因为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一般都不是很强,当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积压到一定的压力之后。这些压力会让孩子喘不过气,因此会出现厌学和抑郁症,又或者是出现跳楼的现象。

三、希望每一个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快乐。

最后我个人希望每一个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让自己拥有一定的快乐。因为学习并不是孩子的全部,健康的成长才是孩子最主要的任务。因此我也希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压力的情况下,一定要选择通过适合的方法释放压力。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快乐。而且也能够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

为什么得了抑郁症的孩子特别自私冷漠,孩子特别叛逆抑郁

现在那么多孩子厌学得抑郁症甚至跳楼,这究竟是为什么?

引言:中国式的教育既是在帮助孩子成长,也是在毁掉一代孩子。不得不说所有的孩子都非常的重视学习成绩,如果说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就会遭到父母非打即骂的对待。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没有考到好的成绩,同样非常的焦虑,同样非常的担心,但是父母的这些行为直接加剧了他的心理问题。

一、因为家长从来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孩子在刚开始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找到自己的父母去帮忙解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喜欢和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主要就是因为沟通的没有效果,家长从来都不会,小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总是一味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主要是学习成绩不行,那么就代表着你这个人都不行,所以也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学,甚至是得抑郁症严重一点的直接就会跳楼,很多人觉得抑郁症它不是一种病,觉得无所谓,而且总会说一个孩子会得什么病,正是因为家长的这种想法导致得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

二、家长在一味的给孩子增加学习的压力

家长从来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差,所以就在一味的给自己的孩子增加学习的压力,只要是孩子学不好,那么就会去骂自己的孩子,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去鼓励他们,让他们不要过于的重视,这次的失败,应该好好的去迎接下次的考试。孩子他也是个独立的个体,他需要被人尊重,如果说父母一直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那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因为学习而得抑郁症而去跳楼。家长到时候又会觉得这个孩子太娇气了,越是这样的教育越有问题。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shenghuo/6297.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周公解梦梦见男女朋友有什么预示吗,周公解梦梦到找男朋友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我为什么不愿在熟人家里过夜,为什么不愿和熟人来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