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同学不发朋友圈,什么样的学生不发朋友圈
1、大学生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美好,神难过过于平淡让他们觉得并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
在经历残酷的高考之后,无论考的结果如何,相信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买手机,准备大学生活的。基本上每个大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手机了,而现在的手机跟以前的功能机完全不一样了,可玩性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人每天都会在空间、朋友圈等社交空间里发表自己的动态,有时也会分享自己的状态、心情。但不知道你们是否发觉,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沉迷于朋友圈,有些大学生从来不发朋友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小编我把原因归结为以下这五点吧,你是第几类呢?
1、大学生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美好,神难过过于平淡让他们觉得并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而且朋友圈很多人都是在炫耀。而且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都是教室,宿舍,食堂等地点。
2、部分大学生很内向,不是特别喜欢跟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内心活动,因此不太愿意发朋友圈来让其他人了解自己的生活。这样就导致自己的交际圈越来越窄。
3、不少人认为大学生活很轻松,然而实际上,那些好的大学里,大家都是很忙的,每天都忙碌在实验室,考证等事情,要干的事情太多了,哪有空发什么朋友圈。
4、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穷。没有钱去出去玩,没有钱去吃大餐,朋友圈还能发什么呢?发了可能都收不到别人的赞,慢慢的到最后,也就没有发的必要了。
5、不想让长辈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有时候你刚发了条朋友圈,结果不久之后她母亲就说你不要干嘛干嘛,注意安全什么的。很多人不喜欢别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就不发了。
大学生为啥不发朋友圈了?
这题我会!让我这个女大学生来浅谈一下这个原因:
1、分享欲被消耗殆尽。从前的我也是霸屏朋友圈的王者,现在的我认为日子是自己过得,生活是自己的,经历是自己的。既然没有人和你感同身受,又何必要让一点小事就人尽皆知。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2、想分享的内容已经私聊给了朋友。应该没有人的朋友圈都是知己好友吧?也并不是很想让一些不相干的人知悉自己的生活动态,点点滴滴。如果是一些亲戚甚至爱还会对你指手画脚,算了吧,发给朋友还能聊一聊天,增进感情。
3、确实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发朋友圈了。有多少大学生过着四点一线的生活,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每天就这么几个地点来回转,每天过的平静且平淡。特别是这几年疫情期间,本以为自己是玩到疯狂的大学生,结果却是封校状态下的笼中鸟。
4、逃避社交。发朋友圈也算社交的一种类型,就像在网课上向班级成员展示PPT一样,是真的,上了大学反而变得越来越不爱社交,社交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要找话题,要想着接话。如果只在自己的天地里,就不需要思考这么多,不用担心自己是不是讲错了话,不用去承担社交压力与时间成本。
其实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并不是大学生的特例。许多人都是如此,或许还有一种原因是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生命的本质就是孤独。在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建起一座又一座的高楼,却在人们的心里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锁。在日本,孤独是常态。而如今在中国的年轻人中间也有这种趋势,当然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热情好客是不可能被磨灭的,只是说部分年轻人已经在与孤独相伴了。
为何有许多本科大学生,日常很少发朋友圈?
“你是不是把我屏蔽了?”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在微信上问老新。
“没有,只是我好久没发朋友圈了。”
打开朋友圈,才发现这一年的朋友圈内容,除了分享文章以外,像从前精心雕琢的朋友圈,已经很难找到。
以前的我,不是这样的。
晚上出去跑步,跑到10000步,一定要拍下步数截图,然后发朋友圈打卡。
看书看到觉得有意思的文字,也要截图发朋友圈。
出去旅行,更是一路拍拍拍,外加各种修图软件切换,最后九宫格朋友圈。
那个时候,朋友圈对我而言,就像是一个可以随时宣泄心情的出口。开心了,写几句抒发下心情;烦躁了,随口说几句,发发牢骚……
慢慢地,朋友圈从“全部可见”到“分组可见”,从“随时可见”到“半年可见”……到现在,看到再美的风景,都没了发朋友圈的兴致。
其实现在很多大学生也是一样,朋友圈还是会刷,只是自己越来越不爱发了。
为什么大家都不爱发朋友圈了呢?
是我们已经没有了倾诉的冲动?还是我们已经没有了交流的欲望?
知乎上有句话形容得贴切,“不发憋屈,发了矫情。”
是啊,我们仍然有渴望倾诉、希望被理解的愿望,但我们却越来越不想发朋友圈了。
我特地翻看了几位从前非常喜欢发动态朋友的朋友圈。
从前无论是出门旅游,放松享受,一日三餐,还是熬夜复习,勤勤恳恳,都得先掏出手机,来条动态的他们,如今,要么把朋友圈设置成三天可见,要么把从前的消息删得一干二净,更有甚者早已停止更新动态。
身边越来越多人,都仿佛在远离朋友圈,远离社交分享。
问了其中一位,为什么现在不经常发朋友圈了?
她给我的回答是,感觉没意思了,生活是自己的,身边的人可能会了解一些,而其他人隔着冰冷的手机屏幕,顶多点个赞留个言,有什么意义呢?
从前想着发朋友圈是能让身边的人知道自己的状态,后来才发现,真正在乎你的人,你不用发朋友圈,他们也会知道你在干嘛;
而那些压根不关心你的人,即使你每天刷屏,实时直播生活,他们都会选择无视。
村上春树说:“人生而孤独所以无法相互理解,所谓交流只不过互相寻求安慰。”
正因为我们生而孤独,所以我们总是有着倾诉和交流的冲动。
然而,如鲁迅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一个学妹曾经跟我吐槽过这样一件事,大二一整年她都在努力学习,有多拼呢?就是在图书馆的时间几乎占据了她的课余生活,她的辛苦也没有白费,最终她获得了这一年的国家励志奖学金一等奖。
学妹觉得很开心又很感慨,于是发了一条相关的朋友圈。发完之后,就有人在评论下面阴阳怪气地评论:
“哎哟,不愧是学霸,甩我二十条街。我这等学渣望尘莫及。”
“一等奖学金哎,什么时候请我吃饭呢?”
学妹发现,真正为她开心的没有几个人,大多数人也根本不在意她付出了多少努力,还有人只是觉得她就是单纯在炫耀。
但学妹其实只是想把这件她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而已。
你觉得开心的事情,或者在别人眼里是炫耀或者低级;你觉得难过的事情,可能在别人眼里是矫情和懦弱。
我们总是渴望被人关注、赞赏和懂得,但又总是在追逐这些的过程中,遭遇失落、误解甚至是曲解。
于是我们越来越不想说了,也不敢说了。
人越长大,越是喜欢把情绪藏起来。
以前,每个人都是话唠。遇到屁大点事,都要发发朋友圈。现在,受了天大的委屈,也学着藏着不说。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受,越长大,就越是不想说话。
编辑了一大段话,配好了图,但按发送键时,又犹豫退出了。
半夜发了条朋友圈,不到十分钟又觉得太矫情,于是赶紧删了。
明明心里憋了好多话想说,但点开朋友圈,又不知道该说啥。
人越长大,越学会隐藏与忍耐,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任何困扰都能够自我消化,不再需要那些所谓的喧嚣与表达。
人长大的过程,始终是一个不断剔除内心脆弱、敏感、自私等弱点的经历,逐渐变得什么事都能理解与接受。
有时候会觉得,从前那个喜欢到处发朋友圈的自己,除了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干嘛以外,更多的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只有通过那一个个点赞与评论,才能感受到周边人的关心,才能找到部分安全与归属感。
然而,人随着年龄的长大,这种从社交媒体上获得的安全感需求,便会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成就感。
朋友圈只是一个情感宣泄口,它并非生活的全部。少发动态,也绝非生活不够精彩;不愿意发,也只是觉得生活是自己的,认真过好每一天就够了。
朋友圈,你发或不发,多发或少发,那都是你的自由。
朋友圈里的状态,发得开开心心就好;朋友圈外的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就好。
越来越少发朋友圈的你,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受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