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苹果基地,淄博果里大道农业项目
“一开始很多村民都不理解这个事,觉得土地都给村里了,他们拿什么吃饭?” 7月30日,南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春霞感慨道。就是这个用一口接地气的地道方言,通过大喇叭宣传疫情防控政策的“大喇叭”网红村支书带领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在村中建起了百亩数字化果园,让村民摇身一变成为了股民。
对于村民变身“股民”这件事,还要从一个苹果说起。
中庄镇苹果的种植历史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农民不用种地也能够获得“收成”,看似天方夜谭的玩笑话,如今在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南刘庄村变成为了现实。
“一开始很多村民都不理解这个事,觉得土地都给村里了,他们拿什么吃饭?” 7月30日,南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春霞感慨道。就是这个用一口接地气的地道方言,通过大喇叭宣传疫情防控政策的“大喇叭”网红村支书带领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在村中建起了百亩数字化果园,让村民摇身一变成为了股民。
对于村民变身“股民”这件事,还要从一个苹果说起。
中庄镇苹果的种植历史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变化,中庄苹果面临人老、树老、技术老“三老化”的问题,包括南刘庄村此前的老果园,优质果率很低,制约着果农收入,也成为此地推进乡村振兴最紧要的短板。
“我们村党支部和果农都认识到只有更新换代、抱团发展、规模经营才有市场竞争力,未来的果业发展必将是规模化、智慧化、数字化。” 马春霞说。
发展现代数字果园需要地,于是,2021年初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带领下,南刘庄村用金融授信资金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老果园改造。
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南刘庄村打破原有的一家一户种植模式,面对如此新潮的模式,很多村民都有疑虑,于是村里多次组织村民到烟台、威海等地参观学习、亲身感受,同时村干部反复上门,反复算账,逐步解放村民思想,打消顾虑。
55岁村民吴昌友因患脑溢血瘫痪在床十年时间无法正常劳动,两个孩子又不在身边,家里的两亩多地一直是妻子在艰难地照看着,收入也是十分微薄。
“我也有顾虑,但是以家里这么多年的情况,我实在是顾不过来了,索性就转给村里试试。”吴昌友妻子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当把土地流转金真真实实的握在手里的那一刻,她感到身上一下子放松了许多。
目前南刘庄村的数字果园共涉及92户、136亩(包括30亩苗木基地),农户全部与村合作社签订了土地入股协议,实现了农民变股民。
7月30日,在南刘庄片区现代果园数字化控制中心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着果园的实时画面,土壤温度、湿度等数据也通过传感器汇集了起来,为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果园根据地形划分8块,通过村民报名、筛选,优中选优确定了8名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签订承包合同,负责日常生产管理,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农业机械等由合作社统一购置,管理人员负责实施。”
在果园中,马春霞介绍,村中还花12万元买了打药机、除草机、施肥机,能大大节省人工。马春霞以打药机举例,机器一天能打8亩地,而人工一天连2亩地都打不了。从第四年开始,管理人员必须保证每亩5000斤的优质果产量。
“我家的地也入股了,而且我在果园还管理着15亩苹果,每个月有固定工资,卖了苹果还能分红,确实比以前自己种植好太多了。”村民张彦新说。
南刘庄村的果园收入在扣除所有成本之后,纯收益按照农户70%、管理人员10%、村集体10%、合作社10%的比例进行分配。农户每亩每年有800元的土地保底收入,加上纯收入的70%分红收入;管理人员每年每亩有2000元的基本工资收入,加上纯收入的10%分红收入。另外,超出基本产量部分单独计算,按照收益3:7的比例由管理人员与合作社进行分配。合作社收入主要用于自身发展壮大。
“在外打工的和一些身有残疾的村民,也不用再费心费力地照顾果树,又能够增加他们的收入,还能解决他们的诸多后顾之忧,数字果园建设正当其时。”马春霞说。
当下,被称为第二次“苹果革命”的果业振兴工作正在淄博市沂源县大力推进,实施低劣果园更新重建、郁闭园改造等工程,推进数字农业示范应用场景等项目建设,推动苹果产业全面迭代升级,大力探索着山区果业现代化模式,不断增强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高效农业正在这片热土之上蓬勃发展。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景阳 孙良栋 报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