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朋友请听好走红背后我们怀念单调的电台是因为时代太快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2020年的初始计划。忙碌的人们突然开始慢了下来,线上互动成为人们放松排遣的重要方式。
或许正因为此,以“电台”为介质的新综艺《朋友请听好》得以成为网络讨论的热点话题。
伴随着“你多久没听别人好好说话了”的标语,《朋友请听好》以广播小站的形式模拟了曾经风靡一时的都市电台。
有读信环节,有听众来电,嘉宾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为“来电人”的困惑提供一些建议,最后送上暖心的话收尾。
在移动媒介还不曾像如今这般发达的年代,电台这一诉诸“听觉”的媒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2020年的初始计划。忙碌的人们突然开始慢了下来,线上互动成为人们放松排遣的重要方式。

或许正因为此,以“电台”为介质的新综艺《朋友请听好》得以成为网络讨论的热点话题。

伴随着“你多久没听别人好好说话了”的标语,《朋友请听好》以广播小站的形式模拟了曾经风靡一时的都市电台。

有读信环节,有听众来电,嘉宾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为“来电人”的困惑提供一些建议,最后送上暖心的话收尾。

在移动媒介还不曾像如今这般发达的年代,电台这一诉诸“听觉”的媒介,不知陪伴多少人度过了漫漫长夜。其中音乐电台,可谓占据了都市电台的半壁江山。

它的存在不仅为人们的娱乐生活提供了一种选择,也为都市流行文化增添了新的底色。

经历过电台时代的人是幸运的,那种时时念着守在收音机旁的日子,为听众搭建了一个平行世界,让他们能顺着电波的方向去想象,而电台文化的历史,就是一段让听众想象力肆意迸发的历史。

如今电台这一流行文化风向标,虽然成为了“老古董”一般的存在,但它也正用自己独特的传播方式,吸引着更多年轻目光的注视。

1.音乐电台的兴起与辉煌

1920年11月20日,世界上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KDKA广播电台在美国匹兹堡诞生,自此以后,电台逐步成了大部分人唯一且价格最便宜的能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

得益于电台消除文化壁垒的优点,在黑白电视机未普及之前,电台广播的声音营造了美国家庭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而为了丰富节目形式,“音乐播放”成了每个电台节目的固定环节。

每天同一时间,拥有收音机的人跟随缓缓播放的旋律,想象着歌手的样子、演唱的形态,一首歌的好坏评判资格也逐渐由“专业人士”下放到了“平民百姓”,流行音乐的概念悄然诞生。

随着电台成为除实体唱片外最多使用的音乐载体,一首歌在电台某一时段的收听率,逐步成为公司考察艺人是否具备商业价值的依据,而“电台打歌”也成了唱片公司推广新人音乐的首要途径,并演变为全球音乐产业现象。

自此,依赖于电台媒介的传播方式,音乐唱片公司完成了由制作到宣发的工业化流程雏形,即:新人签约——音乐企划——音乐制作——电台宣发。

上世纪60年代,因为独特的时代因素和地理环境,香港成了率先接触娱乐电台广播和流行音乐的“桥头堡”。

当时,大洋彼岸的流行音乐借助电台为媒介进入了香港人的生活圈,正因如此,传奇乐队THE Beatles的歌得以播放并不断发散影响力,全香港几乎都陷入了乐队浪潮。

而当时受此影响涌现出来的乐队,诸如许冠杰领衔的莲花乐队,泰迪罗宾、郑东汉等人组织的花花公子乐队,以及谭咏麟、钟镇涛等人的温拿乐队,这些生力军奠定了日后粤语流行歌坛的基石。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收音机”这个相较于黑白电视更为廉价的信号接收设备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首选。

恰逢此时,因为广播的普及性,那位敲开中国流行音乐大门的人依靠广播进入内地后红遍大江南北。她是邓丽君。对于听习惯了样板戏的内地听众而言,邓丽君轻柔的唱法和情爱向的表达具有极大的冲击力。

随着“邓丽君热”的不断发酵,以“大众通俗生活内容为表达”的流行音乐概念在内地悄然生根。

1983年春晚,李谷一演唱的《乡恋》被“解禁”,昭示着文艺界告别统一僵化,告别千人一面,千曲一调的模式。

1986年,崔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上演唱《一无所有》,其振聋发聩的效果和意义,不啻于教父罗大佑在台湾歌坛发行的专辑《之乎者也》。

1987年,歌手程琳的一首结合了本地民族元素和摇滚框架的《信天游》,让整个内地都刮起了一阵“西北风”。

在港台音乐冲击多年的环境下,内地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流行音乐风向,而它的普及,自然和彼时电台广播的传播有着紧密的关系。

在音乐电台最辉煌的年代,它不仅是重要的传播者,同时也是音乐行业重要的评判者。

1978年,当香港流行音乐不断蒸蒸日上的同时,如何评判一首歌的“流行度”成为业界思考的命题。

在学习了西方国家成熟的音乐产业体系后,同年由香港电台主办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诞生,该颁奖礼每年以电台播放次数为基础,评出金曲候选名单后,由电台DJ、听众、评委等最终投票选出年度top10。

香港作曲大师顾嘉辉曾说,“十大中文金曲评选出来的都是具有真正领导乐坛地位的人”。因此,这个榜单成为粤语流行歌坛草创初期,音乐人和唱片公司的力争之地,上榜歌手不仅代表着自己“咖位”多大,同时也意味着歌手生涯的荣誉。

随着“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的发酵,每年的上榜歌手都收割了广泛的舆论效应和粉丝收听率,这让香港电台的竞争对手们也看到了音乐产业在电台媒介中的潜在商机。

1984年由香港电视广播主办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诞生,1989年香港商业电台“叱咤乐坛流行榜”评选开始,再加上90年代中叶由香港新城电台主办的“新城劲爆颁奖礼”,这四大奖项共筑了香港乐坛的繁荣。

在当时唱片公司宣传方式单一的境遇下,“榜单”无疑变成了音乐宣发的首要战场,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香港歌坛烜赫一时​的“谭张争霸”,也正是因为颁奖礼引发的。

2.音乐电台的衰落

千禧年前后,在彩色电视机强势普及的冲击下,加之互联网的多维度运用,为大众的娱乐生活增添了浓墨的一笔,那个曾经在大众心中占据了首要地位的信息接收媒介不再是生活“必需品”,而那段收音机传来记忆也成了一个时代的烙印,电台陨落就此开始。

在电台还算兴盛的时期,其实衰亡征兆就已经显现了。

随着我国经济迈上了高速发展的阶段,那个曾经以推广流行音乐文化为目的,电台放什么,听众就听什么的“供方为主”时代逐渐落幕,音乐电台也开始转向了以“买方市场”为主的商业化路线。

作为彼时重要的打歌平台,很多唱片公司都有了想让电台播放本公司艺人歌曲的诉求,很多音乐电台看中这一点后便前去拉投资、拉赞助以此满足他们的目的。在给钱就能打榜的发展规划下,电台播放的音乐质量大幅度下降,歌曲内容鱼龙混杂,过去那个要精挑细选才会得到推荐的时代不复存在。

不仅如此,由于当时广告业的逐渐发展,以“医疗专题”为主的电台广告大幅度占据了节目的播出时长,这给当时热衷于音乐广播的听众带来了莫大的反感。

电台的内部竞争,也是音乐电台衰落的重要因素。

在新媒体冲击的环境下,以往属于广播行业的“快速反应”、“电话互动”等优势逐渐消失。随着视听媒介的普及影响,电台广播也开始应变,通过专业化、类型化,从“广播”走向了“窄播化、分众化”,以此争夺各自的需求人群。

这一现象直接导致曾经占据了都市电台半壁江山的音乐类调频被分割走了大量听众,据统计,2000年后电台频率就增加了包括新闻、财经、体育、文艺、生活、戏剧等十多类项垂直板块,那个“只手遮天”的都市音乐电台时代逐渐衰退。

新媒介的发展限制了电台的使用空间,功能型广播电台占领上风。

面对新媒介的竞争,电台广播虽然受到了强大冲击,但由于稳定增长的经济环境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有车一族的增加为电台广播提供了寄存的环境,“边开车,边听广播”成了大批司机的日常。

因为这批人大多都是有一定经济能力且年纪偏大的群体,他们更注重“实用”而非“娱乐消遣”,因此新闻热点评论调频和实时路况的交通广播成了他们的首选。2010年后,交通广播更是占领了最大块的市场份额,其次是新闻类电台,音乐电台每况愈下。

新媒介不断演变的状况下,曾经依赖于电台宣发的音乐产业也开始转向。

2000年以前,音乐电台引领着大众流行风向标,是具有“权威性”的存在。然而,随着互联网、电视等更多元化信息载体的涌入,电台广播的宣发预算逐渐转向到了电视广告、电视点歌台,音乐电台的重要性退居其次。

2000年以后,随着网民的增多以及“千千静听”、“百度音乐”等平台的出现,歌曲网络排行榜演变成了唱片公司的争夺之地,音乐电台排行榜的权威地位渐渐失效。

不仅如此,千禧年后包含了新闻、艺术、娱乐、音乐等多项板块的门户网站逐渐成为新兴网民的聚集之地,这批热爱互联网的年轻群体和唱片公司找寻的音乐群体有着高度重叠,门户网站便成了唱片业的第二争夺市场。

自此开始,新时代的多元化唱片宣发模式完成转型:电视广告投入 门户网站曝光 音乐电台打榜。在此之中,音乐电台位居末位。

3.音乐电台怀旧

电台的衰落似乎成为了都市文化发展历程中一个不可改变的命运。相较于视觉媒介等别的感知形式来说,电台广播只能以声音内容为载体的传播方式,限制了节目形态和提供内容的局限性,只能依靠“声音”来进行信息传输的单调模式固然不如画面来得刺激。

然而,正因为电台只能依赖声音的“单调”特质在当代却构筑了都市文化中的“怀旧”部分,因为“单调”代表了“专一”。

“怀旧”这个词诞生于1688年,是一位医生用来描述“渴望返回故土或对过去世界充满留念而导致身体憔悴且毫无生气“的病症代名词,在当下它显然改变了自身语境。

由于时间在流媒体冲击下被不断快速更迭,“怀旧”在现代更多被蕴含了“浪漫”、“忧郁”等心理成分,并渐渐成为年轻人追求的一种感知效应。正因如此,电台这个象征着曾经一个时代的落寞媒介,在“怀旧”的都市文化中也被各类艺术形式宠爱。

于是,这直接导致了我们看到:80后、90后追捧的剧作《爱情公寓》中,曾小贤的电台主播身份为这个角色增添了不少人物厚度;莫文蔚的《电台情歌》至今仍被新一批观众喜爱,因为复古的电台浪漫恰好击中了大众的心理向往;韩国电影《柳烈的音乐专辑》通过讲诉上世纪末两个年轻人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因音乐电台结缘而发生的成长故事倍受热捧,原来那时候的爱情在基础设施不健全的“单调”氛围下可以这么浪漫。

除了影视文学作品外,当代的流媒体播客也大量借鉴了电台模式。

2011年,国内首家汇聚了广播电台、版权内容、人格主播等声音形式的音频应用“蜻蜓FM”诞生,这种古老的伴随性语音内容模式一经开放就迅速得到了市场认可,并吸引来3亿用户的加入。

随后,电台模式在新时代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受到各方资本青睐,“喜马拉雅fm”、“荔枝fm”、“豆瓣fm”等线上电台相继问世,引领年轻人掀起了一阵“电台复兴运动”。就连QQ音乐、网易云等音乐垂类播放平台,也顺应时代开通了电台板块,想从这股复古潮流中分一杯羹。

如果是某个阶段性的“怀旧”风向,那它必然不能掀起如此巨大的市场反应。过去几年中,搭载互联网兴起的“新电台”模式恰好证明了这个“单调”的信息输出媒介,在视听形式愈发多样化的当下是有其存在价值的,我们会怀念电台,或许正是源于它的“单调”。

广播电台由于表现形式的单一,自然无法和更为丰富的视听模式竞争。但另一方面来说,它的单一成就了自身“伴随性”的特质,相比音画同步的双重刺激,电台唯一的声音形式加强了听众的私密感与交流感,它更能让听众在不受多余因素的影响下倾心于内容本身,而音乐电台在过往岁月中的主导地位也证明了“音乐”自带的内容表达,也是一种和听众交流的方式。

通过音乐电台,听众能够在自省的心境下将自己的不同遭遇与声音内容形成映射,从而产生内在转化,这也侧面说明了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过去的老歌句句扎心、击中痛处,但现在音乐制作手段进步后,很多歌却只剩下了夸张的外壳。

原因显而易见,媒介形式的改变带动了内容产业的转向,电台主导的时代要求音乐必须“走心”才能获得共鸣和市场,而如今表现形式多了,自然“走心”就不再被重视,这一切都是“单调”所赋予的。

不仅如此,广播电台的碎片化属性也是当代听众热衷的原因之一。

由于广播不具备排他性,我们可以一边听广播,一边做别的事情,尤其是音乐电台的存在,不但没有“排他”的弊端,甚至具备了“激励”的功能。

所以,无论是一个人寂寞的深夜,还是车上百无聊赖的驾驶时光,电台就如一个“拟人化”的存在,像位朋友一般陪伴着大众,这对当下“丧”文化风靡的时代环境而言,它消除孤独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怀念电台的“单调”,是因为时代太快了。

随着近些年不断火热的短视频内容崛起,几十秒成了我们目光驻足的上限。得益于用户浏览模式的改变,我们通过任何内容app都能不断刷出各种不同的信息,而因为信息的不可预测性,这就导致了“上瘾”的现象。

无论在哪个场合,我们总能看到都市人为了寻找短暂的“获得性快感”,不停刷屏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然后遗忘,然后继续寻找。

由于这个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要求内容创造者必须在短时间内“迭代”内容,所以很多节目呈现都只停留在了形式上的更新,而内核空无一物,毕竟留给创作者的时间太少了。正因如此,大众的情感需求得不到共鸣成了当代都市文化表现的通病。

而此时,音乐电台“1对1”形式的私密感恰好与当今时代变化多样的主流要求背对而驰,它通过单向性信息传递在为大众解决“猎奇心理”后,也满足了内心共鸣的需求。

如果你收听过深夜音乐电台,那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伴随着DJ的喃喃耳语,具备专业知识储备的主播在介绍完某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后为听众播放,由于电台从不是针对某一个体设定方向,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闻所未闻的新奇曲目,每当一首新歌的出现,我们的注意力更集中于歌词、曲调,像是一场自己的对话,那种私密交流感是当今流媒体所不具有的。

最后,我仍想以千万种理由希望大家再次感受这个落寞的媒介,在那个音乐电台的黄金时代,一代DJ用自己丰富庞大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的播音技巧走进了听众的内心,为我们搭建了流行音乐文化的桥梁,他们不该被遗忘。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shenghuo/889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恋爱才一周女友就想结婚可我还想再互相了解一段时间了,与我相恋十年的女友明天要结婚了 下一篇:社交规则为什么你们每天都在一起却不是朋友,社交规则全文解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