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西渚阅读「走近西渚」
“渚”指的是水中的小块陆地,但它不是大江大河中的沙洲、三角洲,更不同于岛。虽然岛也是被水环绕的,但却可以形成山峦。渚没有那样险峻的山峰,它只是由亲昵它的河流形塑出的土地。一粒粒沙子泥土在奔流的河水中留下来,经由时光的沉淀,小小颗粒的泥沙成就了一块块陆地,有着来自远方河水的湿润,也有沿河草木的清香。
西渚就是这样一片天然润泽的地方。
但凡为渚,定是与绿水青山相伴,虽然山不在高,水不在险。宜兴境内的大河小河众多,每年雨水充沛,这些河
汉字之美,从宜兴“西渚”这个地名,就可见一二。
“渚”指的是水中的小块陆地,但它不是大江大河中的沙洲、三角洲,更不同于岛。虽然岛也是被水环绕的,但却可以形成山峦。渚没有那样险峻的山峰,它只是由亲昵它的河流形塑出的土地。一粒粒沙子泥土在奔流的河水中留下来,经由时光的沉淀,小小颗粒的泥沙成就了一块块陆地,有着来自远方河水的湿润,也有沿河草木的清香。
西渚就是这样一片天然润泽的地方。
但凡为渚,定是与绿水青山相伴,虽然山不在高,水不在险。宜兴境内的大河小河众多,每年雨水充沛,这些河流湖泊像一张密织的网,将那些烟雨笼罩的土地连接起来。在西渚,能看到横山、涧头、珠潭、吾桥、屋溪等地名。见到这些有趣的名字,就会马上生出前去看一看的念头。山何以为横?涧何以为头?潭中不难有珠,屋内岂能有溪?
西渚地块不大,人口密集。人多力量大,但人多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最为担忧的便是生态环境及资源受到破坏和污染。西渚受到最为严峻的挑战,也同样是生态问题。
改革开放前,西渚很贫穷,溪河里时常漂浮着垃圾,村头路旁的树木很多被砍干净,鸟儿快没了栖息之地。这些年,从吃饱饭到求发展,聪明的西渚人对国家的富民政策准确把握,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经过不懈努力,渐渐看到成效。他们心里明白一个道理:土地就是农民创业致富的大舞台,要充分利用它,更要珍惜爱护它。过去只种水稻,解决了温饱;现在改变思路致力于发展生态农业,种植时令鲜果。怒放的花朵和挂满枝头的累累果实,装扮了乡村大地。
我们来到西渚的那天,正下着小雨,住地前面的湖雾蒙蒙的。推开窗户,远处的山势如水墨线条般淡淡的弯曲,倒影在湖水里摇荡,摇得人心醉。树林与湖水相依,暗绿的树丛中现出白墙红瓦的楼舍,那便是西渚的乡村,如一幅美丽的国画。西渚之美,常出现于摄影家的镜头和画家的笔下。这些年,西渚已成为旅游“网红地”,每年到此的游客络绎不绝。
西渚镇的白塔村,在近些年里建起了南天竹、樱花、特色瓜果等多个农业示范基地、生态农业观光园,一筐筐鲜美的樱桃、桑葚等,从青山绿水之间送往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当地村民人均收入比十几年前增长了多倍。他们说:“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美了家园还要美村庄。”近年来,他们又将当地的特色文化做成品牌,自建了农俗民风展示馆、文化名人纪念馆等。在那些质朴的展馆里,人们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生活、生产用品,从犁头铁耙、锅碗瓢盆到曾经流行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这一切显露出岁月变化的痕迹,让人久久驻足,品味到时代发展的美好。
如今的西渚,仿佛有了磁铁般的吸引力,吸引着一批有知识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创业,带回不少新鲜气息,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勃勃生机。村干部带领这些年轻人追赶科技新潮,运用“互联网 ”大数据,通过网上直播,让今年村里刚上市的桑葚和樱桃等农产品,在网上卖得红红火火。其中有一家村民种了三十亩樱桃,通过网上销售,再加上城里人前来采摘,今年光樱桃的收入就达到了六十多万元。
保护生态和乡村创新发展让西渚人尝到甜头,新点子也一个个往外冒。他们还打算今后进一步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的手段,开展手机导航、智慧旅游,将大数据与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结合,让专业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大显身手。到时候,西渚的村落会更加注重生态,比如打通花海步行道,路上不走机动车,让人们在花海中徜徉,歇下脚步时,路旁会有香喷喷的玫瑰花茶,尝一口,甜到心里。
古来宜兴一带称为阳羡,苏轼曾来到这一带,对此地的山水看不够。如今来过西渚,终于明白苏轼的心情,果真是芳草地,长溪边,鱼腾鸟飞,美好山水看不够。而不断走向富裕的西渚人也出口成章,谈吐不凡。我亲耳听到一位西渚人说:“我们要有绿色好生态,早晨听着鸟儿的啼鸣醒来,夜晚伴着蟋蟀的叫声入眠。”他并不是一位诗人,但他的话却富有诗意。
行走在西渚的小路上,周围是看不清边际的湿地,一只白鹭翩翩飞起,它并不怯人,看似要飞往高处,却又优美地折回身来,飞到我们的头顶欲停又起,似乎是在与人嬉戏。如今,人们惊喜地发现,宜兴一带出现了一些从未见过的美丽大鸟,它们在森林里悠然自得,漫步觅食或相互追逐。经专家勘查鉴定,原来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还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白鹇。这充分说明,近年来当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鸟儿们也青睐这片美丽的山水。
夜晚,有蟋蟀轻轻地叫着。万籁俱寂之中,侧耳细听那虫儿的碎语。在西渚,那蟋蟀一只两只,也跃入了人的梦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作者:叶 梅
来源: 人民日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