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娱乐明星 > 正文

西方递了颗糖苏联放弃电影审核随后苏联癌细胞扩散亡国

曾经在中国称霸的是“老大哥”苏联的电影。
从1949年,建国开始,我们就引进了大量的苏联电影,1949年-1959年,十年间,
咱们总共引进520部电影,
其中苏联电影占了264部。
大街小巷,还有电影院都挂的是苏联电影的海报,还有苏联女明星的海报。
在那些年来,苏联文化进入了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一大批年轻人们了解了苏联文化。
今天不同,大多数人的年轻人,对于苏俄知道其实太少太少,年轻人对苏俄的了解:
战斗民族,老毛子,伏特加,熊很多

曾经在中国称霸的是“老大哥”苏联的电影。

从1949年,建国开始,我们就引进了大量的苏联电影,1949年-1959年,十年间,

咱们总共引进520部电影,

其中苏联电影占了264部。

大街小巷,还有电影院都挂的是苏联电影的海报,还有苏联女明星的海报。

在那些年来,苏联文化进入了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一大批年轻人们了解了苏联文化。

今天不同,大多数人的年轻人,对于苏俄知道其实太少太少,年轻人对苏俄的了解:

战斗民族,老毛子,伏特加,熊很多,美女,军火多,普京,格罗伯格,喝醉了开飞机,地方大,冬天冷,沙俄时期曾侵犯过中国领土...

为何走到今天,苏俄的文化影响力消失了?为何庞大的国家,就这样突然解体了呢?

原因有很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足,苏联解体,市场寒冬,电影制片厂解散,失业,人才流失等等都是造成苏俄文化式微的原因。

当时的苏联,虽然取得了许多经济上,军事上,政治上的成就,但苏联总体上的生产力落后西方,文化思想工作也有失误。

上世纪20年代,苏联人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化”的概念。像曾出现在我们中国语文教科书上的诗人普希金,还有历史书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高度肯定这一文化概念。

但在1956年之后,苏联人忽视了文化阶级特征的趋势。那一年,赫鲁晓夫提出了“全民国家”的思想概念,强调了社会民主政治,

但对当时的国际状况和苏联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历史经验的估计出现某些偏差,政治上有片面性,对苏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也就导致,苏联的思想文化,开始机械般的灌输超阶级的爱国主义和抽象的人本主义。

虽然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方法在政治语言上获得了认可,但在生活中正在衰弱。

从那个时候开始,苏联的电影,小说,戏剧越来越聚焦爱国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

简单点,那个时候的苏联电影,把爱情,幸福,生活,友情,看得比阶级更重要。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1962年《轻骑兵的歌》讲的是1812年卫国战争,反对拿破仑的侵略战争,在这部电影里,反对侵略者的主要任务是贵族军官,在电影里这些贵族军官被塑造成了爱国英雄。

1968年《难以捉摸的新冒险》讲的是苏联红军和白卫军的斗争故事,白卫军是“沙皇”的捍卫者,跟中国清末的保皇党有着相似之处,

随着电影上映,这是苏联第一次在电影中同情白卫军,导演把白卫军塑造成一个热爱祖国的爱国者,只是他们跟苏联红军走的道路不同。

1974年《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讲的是1945年苏联情报人员的活动,在电影里面,这位情报人员被歌颂为爱国者,但是却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坚持阶级思想的人。

等到1984年苏联的《塔斯社声音》原本讲的是苏联情报局在苏联和非洲的斗争,但是电影却借主角的台词讲述了这么一个观点:如果想要了解苏联,去读托尔斯泰和托斯耶夫斯基的作品,而不是马克思和列宁。

你不能说这些电影拍得不好,事实上这些电影在强化爱国主义上都非常好,这些电影都是高水平的电影,大制作,大场面,曾在苏联创下亿元的票房记录,时至今日,旧苏联版图的人们都会唱喀秋,也都反复爱看这些电影。

但这类电影也有缺陷:你若没有坚定的信仰,那么如何去捍卫自己的国家核心利益。

在50年代-90年代,苏联电影是表现了爱国主义,但是这些主角们都是超阶级的,他们捍卫的是一个抽象的家园,简单来说,主角们是爱国,可爱的是哪个国,电影没讲明白。苏联电影中的爱国主义应当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超阶级的。

20世纪80年代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两个人的车站》《战地浪漫曲》是很好。

可,在大环境下,苏联电影还是迷失了方向。冷战时期,苏联电影没了跟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对抗时期的阶级斗争的叙事立场。

像我前面介绍的类似《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这些电影是优秀,拍摄手法也很好,

但实质上还是摧毁了当时苏联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社会动力的思想基础。

这些电影还是背离了真理,产生了怀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而受到这些电影影响的苏联年轻人们也是实质放弃了苏联社会主义的世界观,这也为后来的苏联解体埋下隐患。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

领导们意识到苏联电影出了问题。

领导们知道电影的重要性,他们决心要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里面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让当时僵化的苏联电影体制焕发了一丝生机,但最后为何还是失败了?

跟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和“公开化”有关。

戈尔巴乔夫“公开化”的主张,让苏联新媒体重新获得了自由,这些媒体开始把过去苏联的“空白”还有“污点”以及“官方秘密档案”公布于众,批判了当时苏联社会的黑暗。

而在这个过程中,苏联电影也跟着舆论“公开化”主张的潮流,电影也大刀阔斧的改革:

1986年,电影人以投票的方式,换掉了原来电影协会领导班子里的2/3的成员,新上任的领导班子们觉得要抛弃电影的陋习和因循守旧的思想,打破苏联电影的不良机制。

新班子上台后,许多电影人觉得苏联的电影委员会权力太大了,于是他们撑着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和“公开化”要削弱电影委员会权力。

在斗争中,苏联电影协会的领导班子们,放弃了很多权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苏联电影委员会放弃了对剧本的审查权,电影制片厂可以不受限制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拍电影。

这次改革是提高了苏联电影人的创作上的积极性。从1986年到1991年,短短5年,苏联就拥有了250个电影生产单位,400多部电影,越来越多的电影也开始走进其他国家。

改革初见成效,可局面却失控了。

因为没有审查制度,苏联许多电影对好莱坞三四流电影的模仿,电影大量充斥着,吸毒,色情,摇滚和魔鬼般的疯狂,就连苏联军营的士兵们,也爱上了西方的摇滚乐。

原本就超阶级的表达,不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加深。越来越多苏联电影,都在讲爱情友情,探人性,没了善与恶...

在1986年-1991年间的苏联电影,大多死气沉沉的,故事更多的是围绕着苏联人的信仰危机,以及对当时苏联社会毫无生机的批判...

于是“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苏联电影拍得越来越多,但是质量大幅度下滑,

原本超阶级的爱国主义也开始得不到认可,许多年轻人开始有了信仰危机,等到1989年,苏联动乱,电影改革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不得不宣布“公开化”改革强制结束。

虽然宣布了电影改革结束,可彼时的苏联电影委员会的权力早已经被架空了:苏联电影的癌细胞还在持续性扩散占领高地。

1990-1991年,仅仅两年时期,苏联电影从每年生产150部电影增加到了375部电影。

电影质量却在下滑。

没有完成的电影越来越多,低俗电影也越来越多,同时参与到里面洗白资金的非法生意也越来越多,曾经的倾向于国家统一管理的苏联电影,也早已走向了“市场化”和“资本化”。

本土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越来越出息危机,而西方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越来越深入。

等到最后苏联的许多人也已经没了理想,也不再相信胜利,他们的意识已经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而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大谈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不断洗礼。

有些清醒的苏联电影人,想站出来拯救这个败局,可早已被架空的权力电影委员会,以及早背离了的马克思和社会主义的苏联。

和平演变还在发生。

戈尔巴乔夫曾反省自己的西式“民主化”和“公开化”,但那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没有人可以收拾这个烂摊子。

1991年12月25日,红色的镰刀旗下降,

苏联就此解体。

苏联解体后,电影文化产业的危机再次加深,院线系统被寡头控制,电影生产越来越低俗,失去了市场的电影,从当年2万个电影院锐减到了不到2000个。

新世纪后,俄罗斯复兴电影产业,虽然有了进步,也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时至今日,

俄罗斯电影院的主流依是引进的海外电影,美国电影还占据着70%的市场份额。

离富兴,还有一段很长的路。

苏联的前车之鉴,给了我们很多教训。

首当其冲的就是思想问题。

资产阶级把真诚的、 进步的志向说成是 “乌托邦” , 把批判剥削阶级社会的社会弊病说成是 “只看得到黑暗面, 看不到光明面” 的恶意。

生活是自由的,但只有社会文化工作者投入争取社会进步,把创作跟工人阶级跟老百姓想解决的时候,他才是真正完全自由的。

什么抵制烂片?不是为了那几个钱,也不是为了批评那些流量明星,而是重要的是电影的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远超乎你我的想象性:它是我们保家卫国的思想武器。

对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大家好,我是云纳君,

很感谢各位朋友抽出时间,阅读这篇文章。

如果您觉得写得不错,

您的“评论 点赞 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西方递了颗糖苏联放弃电影审核随后苏联癌细胞扩散亡国

邓稼先生平事迹

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1、早期经历

邓稼先,邓石如的六世孙 ,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邓家祖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哲学系教授, 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 母亲王淑蠲,操持家务。

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因抗日战争,崇德中学在1939年停办)。这三年,他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崇德中学,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2、求学报国

邓稼先少年时光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 1939年9月,邓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1940年5月,邓稼先为避迫害,未读完高二,途径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达昆明。7月-9月,在昆明升学补习班学习。9月,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高中三年级至毕业。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邓稼先在北京大学教学,他想的是,要到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后,报效祖国。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3、毅然回国

邓稼先的成就,也纳入了美国政府的视线,他们打算用更好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他的老师也希望他留在美国,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 

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与何祚庥、徐建铭、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学报》上相继发表了《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为中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4、两弹元勋

1958年8月,邓稼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0月16日,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汇集到北京,紧张而有序地投入到这项秘密的工作中来。

从此,邓稼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又请物理学家从出发概念进行估计,确定正确,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 8年零6个月 、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扩展资料: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邓稼先

苏联经济改革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关系

  赫鲁晓夫的新政策猛烈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他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也有史学家认为,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使得苏联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才有了后来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短暂繁荣。
  (搞乱大概是因为他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你要知道斯大林在苏联就类似毛泽东在我国的地位~~~他居然说斯大林的不是,结果搞到大家晕头转向,都不知道谁是对的~~~)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否定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否定了赫鲁晓夫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的“三和路线”,对外实行强硬路线,推行“主权有限论”,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还派兵进驻蒙古,甚至在珍宝岛与中国军队激战。他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坚持斯大林主义,恢复斯大林时代的政策。他下令停止对冤、假、错案的平反,停止对于斯大林的批判。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国民经济滑坡,尤其是农业生产连年下降,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力也迅速削弱,苏联变得外强中干,国库空虚,国力下降。勃列日涅夫大搞裙带关系,党内腐败愈演愈烈,高级干部成了特权阶层。他曾有句经典名言:“靠工资谁也活不了”,在其这种暗示的影响下,腐败像癌细胞在苏联共产党内扩散,埋下了苏联共产党瓦解的危机。当苏联安全部门负责人安德罗波夫尝试遏制腐败,并向勃列日涅夫提交了专门报告后,勃列日涅夫三个月内不与其见面,也拒绝与其通电话,在这种无声压力之下,安德罗波夫被迫将报告内容修改为平安无事,勃列日涅夫才恢复与他的关系。
  (这样子不死才怪~)
  1981年3月戈尔巴乔夫同志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提出“加速战略”以及“民主化”、“公开性”、“新思维”、“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等口号,并采取一系列积极行动缓和与西方的关系。
  1982年,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戈尔巴乔夫同志宣布苏联将放弃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教条,允许东欧国家民主化。他将这个政策戏称为“辛那屈教条”。这个政策在东欧于1989年内导致了一系列大多是和平的革命。只有在罗马尼亚发生了暴力事件。这实际上结束了冷战,为此戈尔巴乔夫于1990年10月15日获诺贝尔和平奖。
  Mr. 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
  西方人士认为戈尔巴乔夫为人坦率,有教养,有风度,彬彬有礼,谈吐轻松自如而且富有幽默感;认为戈尔巴乔夫是一位新型苏联领导人。
  在西方国家戈尔巴乔夫的声望非常高,因为实际上他是结束冷战最主要的人物,但在俄罗斯他很不受欢迎,因为许多人认为他应该对国家的没落和今天的许多困难负责。在1996年俄罗斯总统选举中他只获得了1%的选票,并且最近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决定以“导致苏联解体,是我们所遭受的苦难的罪魁祸首”的罪名对其进行刑事诉讼。
  俄罗斯人民对他褒贬不一分歧很大,毁之者骂之为历史罪魁,誉之者赞其为民主功臣。只不过,十年前前者似乎人多一些,十年后后者似乎在人数上呈现愈来愈多的迹象。普京曾给他写生日感谢信。
  约2000年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对戈尔巴乔夫的历史功绩作出肯定评价的人只有16%,有31%的人持否定态度,另有49%的人对他作出了中性评价。
  “戈氏尚且健在,其主政期间所做出的一切重大历史决定,距离现在的时间,实在太近了!所以恐怕不能轻下结论,否则容易出现偏颇甚至有背历史真实的谬误。
  戈氏作为一位退位时间不太长的俄罗斯政治家,其当年主政期间所做出的那个最后历史性决策,不论是一场欢快的民主盛宴,还是一剂苦口利病的良药,最终吃到肚中的都是俄罗斯人民。所以唯有俄罗斯人民所下的考语评价,才是历史最乐意接受的结果。除此之外,任何人似乎强加不得。”
  (虽然戈尔巴乔夫得了和平奖,但不可否认苏联是在他手里解体~~不就挎咯~~~)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yule/1075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电影票涨价了好贵,今年电影票怎么这么贵 下一篇:电影的尊严纪念张一导演兼谈1980年代电影的历史叙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