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娱乐明星 > 正文

杜海滨少年小赵电影 看一个懵懂少年爱国与成长的故事

拍纪录片和拍剧情片最大的不同是,拍纪录片还很需要些运气。说到底,生活和时间才是纪录片的编剧,导演在第一次开机拍摄的时候,也很难想象后面会发生什么,只有等。等到什么,能不能继续拍下去,最后能不能成片子,恐怕都说不好。所以也可以说拍纪录片有时候像是一场赌博,敢冒险的人才会干这行。而这一次,不得不说,杜海滨的运气格外好。09年,在平遥古城的街头,他偶然碰到为了抗议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而摇旗呐喊的少年小赵。一身绿色军装的少年扛一面鲜艳的国旗,意气风发地走在街头,口中高喊着:“还我钓鱼岛!”“中国万岁!”那时候的他还

拍纪录片和拍剧情片最大的不同是,拍纪录片还很需要些运气。说到底,生活和时间才是纪录片的编剧,导演在第一次开机拍摄的时候,也很难想象后面会发生什么,只有等。等到什么,能不能继续拍下去,最后能不能成片子,恐怕都说不好。所以也可以说拍纪录片有时候像是一场赌博,敢冒险的人才会干这行。而这一次,不得不说,杜海滨的运气格外好。09年,在平遥古城的街头,他偶然碰到为了抗议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而摇旗呐喊的少年小赵。一身绿色军装的少年扛一面鲜艳的国旗,意气风发地走在街头,口中高喊着:“还我钓鱼岛!”“中国万岁!”那时候的他还是个高中生,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神采飞扬中谈的都是爱国的自豪和对毛的崇拜。那时候杜海滨也仅仅是觉得这个孩子足够特别,便拍了,谁能够料想到后来种种。两年后小赵考上了大学,去了成都,刚好遇上重庆唱红打黑,整个西南都笼罩在一种高烧般的浪潮之中,小赵也参加学生会、参加爱国诗歌朗诵、参加山区支教。只是渐渐地,他视野开阔了,想法也开始变化了。而真正让他成长的是平遥老家旧房拆迁,满心“爱国“的他却发现如今连一个家都保护不了。看到爷爷居住的旧家附近被拆得一片狼藉的时候,小赵站在房顶流下了眼泪。 纪录片在小赵爷爷的去世中戛然而止。小赵说爷爷的去世多少还是和拆迁有关系的,毕竟老人家在那里住了一辈子,猛然离开,还是影响很大。影片最后,小赵穿过一个隧道,这个颇有寓意的镜头似乎暗示着本片讲述的是一个少年的成长。当然仅仅靠好运气也不一定可以成就这样一部好片子。从整个片子最终的呈现结果,我可以看出杜海滨以及他的制作团队的用心和努力。首先,无论画面还是声音都做得相当精心。叙事上,片子大体结构按时间顺序进行,但也用小标题形成段落性的章节。本片的剪辑师Mary Stephen(雪美莲),已与杜海滨合作多次(《伞》和《1428》),而这一次片子的剪辑对于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好,将小赵的故事娓娓道来,不紧不慢。

影片开始就依靠极好的画面感一下子抓住了观众视线:一身军装的小赵挥一面红旗穿梭在平遥古城的街道,高喊“还我钓鱼岛”;清晨他骑车穿梭在古城街道或在古城墙上背“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浸染”。而大学生活和山区支教两个段落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既日常又时不时插入一些轻松有趣的“闲笔”,让人莞尔。在这些细碎的事件里,我作为观众与小赵一起经历,也渐渐看到这个少年的思考与成长。接下来“新屋旧房”一节,整体比较严肃。房顶拍摄拆迁的段落充满了紧张感,到小赵落泪,形成了影片的一个高潮。紧接着的“愤青”一节,主要以访谈为主,但剪辑和音乐的使用都使这个段落显得很活泼,明显调节了上一节的严肃。最后一节“爷爷”很短,但爷爷的去世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事件,有效而顺理成章地为片子做了一个结尾。总体来说,我认为,这确实是杜海滨最好看的一部片子。选题和剪辑两方面,提高了整体的可看性,对音乐的使用也为片子增色不少。 透过这些,我似乎可以看到独立纪录片制作领域的一种令人惊喜的新变化:从一支DV闯天下的单打独斗到开始有了自己的制作团队,影像质量上也因此有了明显提高,在拍摄手法和剪辑方式上也开始有了更多的尝试,更加注重片子整体可看性。我想,也是本土独立纪录片创作者试图让纪录片接触到更多观众的一种尝试。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yule/14853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刘德华微博粉丝有多少 发文透露复健治疗进程迷妹留言打气 下一篇:少年派孙串出扮演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