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导演电影《亲爱的》 犯了商业片大忌又如何?
黄渤第一次听陈可辛讲完《亲爱的》的剧本结构,问他:“导演,你确定要这样拍?这是商业电影大忌!”黄渤没能劝住陈可辛,但还是演了《亲爱的》。在“勿谈商业”的威尼斯电影节,陈可辛的固执,得到了观众长达数分钟的掌声回报,也收获了不少感动的眼泪。但回到内之后,面对“凶险”的十一档,黄渤最初的担心,可能会逐渐浮现出来……问题就在于,《亲爱的》并不是一部规规矩矩的商业片。“找孩子”的剧情在影片中段就得到了解决,但这个悲剧的结束,却成为另一个悲剧的开始:深爱孩子的继母无法接受骨肉分离的悲剧,也在某种程度上走上了揪心的“寻子”之路。用陈可辛的话说,“这个戏结构很怪,对观众来讲很不习惯,因为它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相反的。”看到一半,把你扔到另外的角度,去看同一个事情,黄渤认为观众会很不喜欢这种感觉。
但偏偏陈可辛想要的就是这个:“这就是我想拍这个戏的理由,是当初看原型纪录片最打动的地方。”《中国合伙人》的5亿票房,似乎并没有让陈可辛在商业的路上越走越远,那个一直“拧巴”着要坚持个人表达的陈可辛,好像又回来了。但这一次,他不想再计算得那么多,“一辈子总有一两部作品,是你非常相信的,不用那么瞻前顾后的。”《亲爱的》就是一生中的那一两部吗?“希望不止一两部吧。”看《亲爱的》会哭,但让我哭最多的是《合伙人》大概没有一个导演,像陈可辛这样一直陷入自我怀疑、自我较劲又再自我疗伤的循环里。拍完《武侠》后的陈可辛意气风发,认为自己完成了自我超越和风格转型,结果遭遇票房滑铁卢,口碑也不如意,再加上《十月围城》和《投名状》的接连失利,陈可辛几乎沦落到拍不了片的境地。
到了《中国合伙人》,陈可辛几乎别无选择只能拍自己最擅长的成长、爱情主题,“如果一定要拍一些自己拍过的、擅长的东西,唯一一个借口和突破就是作为香港导演拍北京”,结果却意外收获了没预想到的高票房,把过去这几部赔的钱,一口气赚了回来。虽然收获了高票房,《中国合伙人》也成为了陈可辛受批评最多的电影,“价值观”和“太商业”成为最常被提及的关键词。陈可辛嘴上说为电影辩护没用,但心里,还是不服气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