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安电视剧《于无声处》引热议 被赞真正“第一部国安剧”
《于无声处》于5月8日登陆江苏卫视以来,正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一播出便热度蹿升热议不断。该剧以上世纪80年代我国核潜艇以及航母研发为背景,讲述了年轻国安干警马东“潜伏”军工厂,以一名普通保卫干事的身份与国安部门内外配合,揪出深藏的间谍组织,保护国家安全。以一个国安线的小人物三十年的命运交割,反映出国安这个职业和一个时代的历史。因为精良的制作,跌宕的故事,《于无声处》被赞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安剧。它为何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记者做了一番深入的解读。与谍战剧公安剧基因不同《于无声处》是真正“第一部国安剧”提到谍战剧或是反谍剧,所有人想到的是《潜伏》,是《悬崖》和《黎明之前》。在这些民国题材的剧中,地下工作者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情节烧脑环环相扣,连后制的垫乐都极力去烘托出紧张的氛围。而正在江苏卫视热播的《于无声处》则用了充分写实的写法,还原国安侦查员的真实状态,以马东这个伪装成“保卫干事”的小人物进入202厂之后的命运转变以小着大,讲述了当下隐蔽战线的反谍斗争。值得一提的是,马东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动真感情,也有难言之隐,人物的形象十分鲜活接地气,题材新颖突破国产反谍剧新模式。从类型上看,国安剧从题材定义和表现手法上都根本区别于谍战剧和公安剧,与美剧国安题材剧也大相径庭,不靠好莱坞式的动作戏取胜,恰如电视剧的名字“于无声处”,高度还原一名国安侦查员的故事。编剧高满堂通过《于无声处》这个极具个性的作品,希望正确定义国安剧的概念,如他所说:“创作谍战戏剧本并不难,难在对国安题材太陌生——美剧里无所不能的NSA,民国剧里风衣礼帽的间谍,几乎成了观众对国安人员的全部认识,真正的国安人员也许就是你身边毫不起眼的普通人。”此前虽然也有讲反间谍故事的电视剧,但是国安部成立在1983年正式成立,年代更早的故事并不能成为国安剧。《于无声处》的剧本恰恰起笔于八十年代,从一个普通国安人员马东的故事的说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的命运悬念,剧中这群年轻人,他们的成长轨迹是如何完成的。写的很正常的人,在不正常的社会身份下去行走。”高满堂的老搭档、也是《于无声处》的导演阎建刚表示。
因为题材敏感的原因,国安剧可以说是最难涉足的题材领域。那么,为什么还要拍摄《于无声处》?总制片人隆晓辉介绍说,希望通过这部剧让“国安”这两个字“保密而不神秘”,避免观众误读。美剧也有国安剧《于无声处》填补中国空白一直以来,国安人员都充满着神秘色彩。“其实,国安工作人员时时刻刻存在我的生活中,甚至就在你家隔壁,但是大家一直不知道国家安全机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机关。”因为题材的原因,也很难展现。于是中国观众接受的有关国安的印象,都来自于美剧。例如《国土安全》(观剧)《反恐24小时》这些都是国安题材剧。《于无声处》播出以来,也一直有剧迷称其为“中国版《国土安全》”,拿两者做比较。事实上,美剧《国土安全》的问世,让观众对于中情局的认知不再仅停留在“CIA”这样的代号。“《于无声处》和《国土安全》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我也希望国安局这个看起来神秘的机关,能够得到大家更多的了解和尊重,希望这部剧能带领大家走进伟大的国安侦查员的生活”,高满堂如是说。因此,五年磨一剑的《于无声处》可谓用意深刻,不仅这应该是编剧或是影视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而且反恐已经是全球的大背景,反恐也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也是世界反恐战略中的重要力量。事实上,真实的国安人员在国安战线上默默奉献,他们的命运、境遇远比剧中的故事更曲折,《于无声处》可以说是对我身边隐秘而伟大的国安人的一种致敬。向国安人员致敬,展示国安力量,这可以说是拍摄《于无声处》的社会责任所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