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禁片之一盲井电影图解 讲述大山深处的秘密
电影《盲井》是根据小说《神木》改编,原作者刘庆邦是一个做过矿工、熟知矿工生活的作家,《神木》也是来取材于真实案件的小说。电影编剧导演均为李扬。电影讲述了杀人犯罪的唐朝阳(王双宝饰)和宋金明(李易祥饰)诱惑欺骗元凤鸣(王宝强饰)到一个煤矿企图将其杀害骗取赔偿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电影逐步挖掘出这几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的善恶本性。其实人人内心都有善也有恶,哪怕是已经走上犯罪道理的犯罪分子。他们都是因为贫困而外出打工,家里都有需要供养的儿女和家人,即便已经做了杀人犯,他们也都还记得把得到的钱寄回家供养家人和给孩子交学费。电影里从他们身上赚钱的妓女,也跟他们一样要寄钱回家。这是个令人倍感矛盾的社会现实,但却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真实图景。人们必须解决自己家的问题,他们的家人也并不在乎这些钱的来路,人们除了家人,一无所靠。尽管10几年后这一切有所改善,可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消除贫困和达到完善的义务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但即便到现在,《盲井》这部映射现实的犯罪类电影并没有获准在国内上映,想来没有通过审查的原因可能是有,一、暴露镜头。如今的网络评论可能更聚焦于王宝强的暴露镜头,其实在当时王宝强尚未出名,人们可能更在意的是电影里扮演妓女的女演员的露点镜头;二、粗口。这是一部犯罪题材的电影,主角就是充满了犯罪意念和动机的罪犯,谁指望他们的狗嘴里能吐出象牙来?!充满粗口的口头禅和方言倒是符合他们的角色特征。三、犯罪题材本身。2003年大约还是个人民群众容易好坏不分的年代,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深圳的房价那时还有只有2000元每平方的,而且还有零首付,政府鼓励个人买房,个人凭身份证就可以买房和贷款,买房享受着VIP的待遇,还可以转户口。但由于不相信政府和地产商的宣传,很多人拒绝购买深圳的房子,他们称深圳的房子太贵。此时灯红酒绿的东莞,伴随着制造业的鼎盛,服务业也正在逐渐进入鼎盛时期。那时候这个电影上映射的一切,在中国日渐崛起的的鼎沸声中,看着实在是太低级太平常了,很快就会被盛世的吵杂声淹没。其实《盲井》即便在国内上映,那时的票房也未必能就有多好。2003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只有10亿元,大致相当于深圳一家中等规模公司的销售收入,而这其中国产电影的总票房只有一半左右,大约为5.5亿元,票房最高的都是《加勒比海盗》《指环王》这样的进口大片。在这一年,一部中国电影即便是拍成场面华丽的大片,也并不一定就会形成观影热潮。那个年代去电影院看
电影的人确实不太多。那时候在经济崛起的迷幻当中,人们更喜欢的是无厘头充满调侃的城市喜剧。那一年冯小刚拍了《手机》,调侃了手机带来的烦恼,其实主要在说人们情感生活因现代传播方式带来的加速堕落。那时一部诺基亚手机的售价高达4000-5000元,可以买2个平方米的房子,而那时人们更愿意买手机而不是去买房。与《盲井》所映衬的下层百姓的贫穷和由此引起的犯罪相比,人们更喜欢浮华和夸张的城市清新电影,到现在也是如此,所以在随后的年头里,《盲井》的主要演员们拍摄了同样是犯罪题材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冯小刚拍摄了《天下无贼》,这部现在被视为《盲井》续集的电影,说了王宝强那6万块钱的去向,它们成了小偷公司的盗窃目标。这同样是一部犯罪题材的电影,电影里的主角,除了王宝强和可有可无的警察,几乎没有什么好人,刘德华和刘若英的角色是两个流窜作案的诈骗犯,葛优、尤勇和李冰冰则组成犯罪团伙,他们之间的矛盾才是电影的故事主线。尽管犯罪电影本意上都是“劝人向善的”(冯小刚语),可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他们一直都是一个禁忌,任何对罪犯的美化,哪怕是他们内心“人性的苏醒”,都与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相悖,除非对他们的讽刺和挖苦足够深刻,否则在中国就有对底层民众和少年儿童群体的暗示和催生犯罪的功能。事实上,这也应该是《盲井》这部电影没有获准在中国国内上映的最重要的原因。在此之前,中国还基本没有过以“罪犯”为主角的电影,艺术家们也许用心的是好的,他们揭露人性丑恶、反思社会现实。即便他们身上有苏醒的人性,亦没有什么典型的意义,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那还不如直接去歌颂一个好人。而且社会如此复杂,那些文化层次低的观众也许并不能领会这层意思,就像如今会出现电信诈骗村、重金求子诈骗村、婚托婚骗诈骗村。《盲井》里的杀人骗赔案,通过影像表现一个罪犯的行为,在社会管理者的眼中有可能诱发新的矿井杀人犯罪,那个年代这部电影被禁止上映,实在是很正常的现象。根据现在广泛的“盲井杀人案”的报道,现在审判的这类案件,犯罪团伙也都是在别人示范作用的影响下形成的,同乡和亲属结伙作案,犯罪日益家族化,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类型,确实是个令中国的社会管理者头疼的问题。犯罪电影诱发犯罪并不是中国独有,最著名的案例是美国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在1976年拍摄的电影《出租车司机》,这部由罗伯特·德尼罗和朱迪·福斯特主演的电影,其情节曾被爱慕朱迪·福斯特的抢手约翰·辛克利效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