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片打鬼子电影搞笑的有哪些? 这三部剧震撼搞笑毁三观!
一、《地雷战》1942年,是抗日战争期间最艰苦的年月。当时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发生的事情。那时候,日本强盗不断地向我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扫荡。军区为了粉碎敌人的蚕食政策,加强边沿地区的对敌斗争,特地从主力部队抽调一批干部,来组织和领导各地的民兵武装;同时,还集训了一批民兵骨干,学习使用地雷的本领,号召人们对日本强盗展开地雷战。黄村当时是敌人的一个重要据点。和黄村遥遥相对,隔着一个山口,有个赵家庄,是根据地的边沿。在区武委会雷主任的直接领导下,赵家庄和附近几个村庄,组成民兵联防,人们使用土武器与现代装备的日本强盗展开针锋相对的武装斗争。地雷,是民兵最喜欢的武器之一,人们亲切地把它叫做“铁西瓜”。“铁西瓜”不断地给人们带来胜利和信心。“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转,躲在暗地打冷枪,埋好地雷远远看,叫鬼子挨打又挨炸,一个人影也看不见。”“步枪加地雷”,这在当时是很成功的战斗经验。“就地取材,自力更生”,民兵们充分发挥现有武器的作用,又自己动手造出了石雷,使地雷战广泛地开展起来,成为群众性的杀敌运动。根据不同的敌情、地形、时机和敌人行动规律,灵活巧妙地使地雷“活”起来,是地雷战的基本经验。人们把这个经验归纳为四句话:“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死雷活用,到处开花。”敌人是不甘心失败的,吃了几次亏以后,特地从青岛搬来了工兵,破坏了民兵的地雷阵,首次进入赵家庄。敌人大肆烧杀抢掠,使群众受到惨重损失。可是民兵们没有灰心,他们进一步研究,改进了地雷技术。在另一次战斗中,粉碎了敌人的起雷阴谋,接着又用土化学雷,取得反起雷的胜利。1944年麦收季节,敌人乘联防民兵夜间抢收的机会,偷偷奔袭赵家庄,掳走一部分村民。敌人妄想利用土匪绑票办法,胁迫民兵放下武器,并且恐吓说,若不答应他们的要求,就要让被捕村民走在“扫荡”队伍前边“蹬地雷”。民兵和八路军一起,决定将计就计。于是巧摆地雷阵,当群众蹬着踏板的时候,地雷却在敌人群里爆炸。经过一场紧张的战斗终于解救了被俘的群众,歼灭了进犯的敌人,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二、《小兵张嘎》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惟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排长罗金保执行任务时,表现得勇敢、机智。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的一枝手枪,偷偷把枪藏进老鸹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敌人拷问时,他英勇反抗,坚强不屈。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发挥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终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鸹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交公,队长则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嘎子心满意足,便将自己珍爱的木制小手枪送给了好朋友胖墩。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儿童军事题材影片。它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主人公一身“嘎气”,倔头犟脑却又聪慧勇敢。编导紧紧把握住分寸,不让他超出时代及儿童的特点,使之令人信服。具有含蓄和抒情意味的白洋淀风光,烘托出小主人公成长的环境与氛围。张嘎及片中其他几个纯朴儿童的形象,整整影响了一代小观众。本片导演手法纯熟,画面流畅而富有韵味,在同类题材的电影创作中具有典范意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