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还在这里电影票房惨淡 青春片不应只有爱情
《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以下简称《原来你还在这里》)与2013年由赵薇执导的《致我终将逝去的青春》皆改编自80后女作家辛夷坞的同名畅销小说。《致我终将逝去的青春》不仅创下7.2亿元的票房纪录,还掀起一股国产青春电影创作热潮,诸如《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栀子花开》《谁的青春不迷茫》等多部青春片纷至沓来,但都未能超越它的影响力。尽管都冠以《致青春》之名,《原来你还在这里》与《致我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内容方面却并无关联。如果说《致我终将逝去的青春》追忆的是70后的似水年华,那么《原来你还在这里》讲述的则是90后的爱情童话。影片选择了极具偶像魅力和票房号召力的吴亦凡、刘亦菲这一“养眼组合”担纲主角,试图以唯美画面、动听音乐打造出一个“现代灰姑娘”的爱情故事。但和之前不少的青春片一样,《原来你还在这里》也陷入了票房与口碑倒挂的尴尬境地,尽管票房成绩喜人,但口碑堪忧。不少原著粉丝都大失所望,甚至给出“只剩颜值”的差评。
主题单一,以刻意拧巴的爱情代表青春的全部是影片最大的硬伤。不同于那些主打怀旧情愫的青春片,《原来你还在这里》将爱情作为全片唯一的主题,而对于人生中同样重要的亲情、友情只有寥寥数笔便简单带过。由于篇幅限制,电影对原著中的一些重要情节进行了删改。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本是原著的精彩之处,尤其是对女主角苏韵锦内心活动的描写,这些内容却未能在影片中得到展现。缺少了必要的铺陈,有些情节、台词显得生硬突兀。更重要的是,尽管影片的时间跨度有十年之长,包含高中、大学、步入社会等人生阶段,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却始终如一,看不到明显的成长变化,甚至在经历种种波折考验之后,也没有对爱情、生活有所体悟。为了讲述富二代爱上贫家女的爱情童话,影片刻意地划分出贫富阶层,并对人物进行简单而理想化的塑造。男主角程铮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富二代,他不仅相貌英俊、成绩优异、擅长运动,还对苏韵锦一往情深、痴心不改。出身贫寒的苏韵锦憧憬平淡生活,出于自尊、自立和自我保护的目的,一次又一次地和程铮发生冲突。这样的设定使作为本片唯一重要主题的“爱情”不可避免地落入到纯爱、虐恋、不合情理的俗套之中。男女主角无论是家庭背景还是性格特点都相差甚远,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很难说有什么深厚的基础,更看不到他们对生活有什么共同的追求。尤其是在面对毕业求职、家庭变故等重要问题的时候,并没有互相理解支持、共同面对、创造属于自己未来的勇气,有的只是一次次无谓的争吵和伤心流泪。影片呈现给观众的不是爱情的无私、勇敢、纯洁、高尚,而是一段被人为拧巴、刻意虐心的迷恋。创作者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刻骨铭心,令人动容,实际上在观众看来却是那么幼稚、做作。
题材单薄、情感扭曲并非《原来你还在这里》的独有问题,而是目前同类型影片的通病。当前的国产青春片以讲述校园青春故事和初入社会的职场故事为主,情节多为恋情、友情、竞争与背叛,充满了封闭的、梦幻的校园想象与爱情童话,缺少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与朝气蓬勃的青春风貌。无论是诉诸怀旧,还是主打爱情,其视野、格局都显得非常有限,少有对现实的观照洞察和深入思考。在制作方面,为迎合观众而堆砌商业元素,简单复制既有模式,急功近利的趋势日渐明显,艺术性、思想性和创新性不足。在80后、90后构成了中国最具活力的核心观影人群,青春片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些创作与价值取向上的误区尤其值得我重视。优秀的青春片应该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青年一代对自身与社会关系的体认和思考。青春片的主题丰富而多样,青涩、迷茫、叛逆、残酷、热血、励志、梦想、成长等皆是可以表现的主题,绝非只有爱情一种。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类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青春片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征,值得我借鉴学习。欧美青春片大多通过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冲突,表现主人公的自我成长和身份认同;日韩青春片侧重细腻描摹社会大背景下青春期的焦虑与躁动;泰国的青春片多走精致暖心又不失诙谐幽默的小清新路线。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对青春的感怀、赞美与畅想最能激发起广泛的情感共鸣。但单薄无力、扭曲异化的青春片却很难让观众看到属于自己的青春印记,最终只会快速透支人们对这一题材的喜爱与热情。在青春片的热潮中,除了追求高颜值、高票房之外,讲述怎样的青春故事,塑造怎样的青年形象,传递怎样的价值关怀更值得电影人深思。最起码,爱情并非青春唯一的主题,刻意拧巴的爱情故事更不是青春片应有的样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