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沉默的远山真人真事改编 “为民模范”周国知感人生平
《沉默的远山》是由北京红色世纪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主旋律影片,该片由郑克洪执导,罗德元 、李红等主演,于2005年4月29日在中国上映。该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讲述了“为民模范”周国知在西南高寒地区基层民政干部的平凡工作岗位上求真务实、一心为民、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电影《沉默的远山》原名《周国知》,是一部以为民模范周国知为原形的主旋律影片。一般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主旋律影片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作为片名,如《孔繁森》、《焦裕禄》以及最近的《张思德》、《郑培民》等主旋律影片,而电影《周国知》却在后期制作时突然改名《沉默的远山》,这让很多人都十分费解。就这一问题,该片导演郑克洪道出了其中之原委。其实影片拍摄筹备期就一直想改名,但是该类题材的影片片名一般都是事先确定好的,不能随便修改。通过讨论申报,在征得各部门认可后,该片曾经临时改成《白云飘过远山》,尽管这个名字很符合影片的影像风格,具有一定的意境,但是分量略显不足。中国人一直都讲求文化艺术的意境美和现实的真实性有机结合,从古代的诗经、乐府到如今的影视、文化,无不渗透着这一点。所以要给这部非常风格化的艺术片取一个既能有时代特色又有深远意境还要具备深沉分量的名字,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最终经过多次讨论,正式将本片定名为《沉默的远山》,该名无论从艺术意境方面还是内涵深沉之处,都不乏独具匠心的张力和潜质。远山也许是沉默的,但如果你仔细聆听,它却并不沉默,它正在呼唤着大山的儿子——周国知。
冬日温煦的阳光照在层峦叠嶂的群山上,给地处湖北西北部的偏远山区涂上了一层暖暖的金黄。透过青松和翠竹的掩映,连接山寨的泥泞小路上,一个背着背篓的中年男子正艰难地朝远处一个低矮的山寨走去。他,就是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政干部周国知。从干上民政干部的第一天起,周国知就把“上为党分忧、下为民解难”作为自己的最高行动准则,全乡需要政府救助的优扶安置对象、五保供养人员,在他的心里一清二楚。冬天来了。为了早一天买回福利院冬季取暖用煤,周国知强忍病痛,带着司机跑到几百里外的建始。回来的路上,周国知再也忍受不住腹部撕裂般的疼痛,在司机小覃的再三催促下来到医院。由于化验结果一时出不来,周国知留下电话后就往宣恩赶。医生哪里知道,周国知是怕耽误家里的工作。果不其然,刚进办公室,低保户容天桥就跑来催要救济款了。通常情况下,县里的救济款要等年前才能拨下来,但周国知理解容天桥的急迫。几天后,周国知就背着种子、化肥,带上自己的钱,走上几十里山路来到容天桥的家中。此时,医院打来电话让周国知放下手上所有工作马上去医院治疗。对于自己的病情,周国知以为只是轻微的胃病,从来没放在心上,何况这一次年关将近,周国知更是没把医院的话当回事。春节刚过,椿木营乡“消茅”工作会议上,乡里把帮助至今仍居住茅草棚、岩洞的特困群众盖上新房搬进新居被列为当年的工作重点。然而,此时的周国知已经面黄肌瘦,憔悴不堪。但他仍然强忍着腹部撕裂般的疼痛,不顾妻子的劝说,不知疲惫地奔走在全乡一百多户困难家庭中。周国知被医院确诊为肝癌晚期后,周国知执意让妻子把他接回家里。因为他知道,再怎么治下去也是浪费国家的钱,更何况这些年来,家里已经欠了不少的外债。一个细雨裹挟着飞雪的日子,周国知在病痛的折磨中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旅程。在他去世后不久的2003年12月1日,椿木营乡“清茅”工作全部完成,全乡127户、375名困难群众全部搬进新居。又是一个春节将至。周国知的儿子抱着父亲的遗像,和母亲、姐姐一起到县城补拍了第一张“全家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