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伙食比八路军好,抗战期间延安伙食
1943年下半年,新四军一师二旅副旅长段焕竞夫妇带着女儿,辗转前往延安学习和开会。他们从开封上火车经郑州、新乡去安阳。在开封进站时,遇到一位操江苏口音的老太太,路上结伴而行,如同一家人,便衣、警察和日本宪兵对他们看也不看。
上车后,护送他们的交通员却不见了,他们暗地焦急。李珊到底是做地方工作的,比较熟悉交通工作。觉得老交通了丢不了,如果叛变了,敌人早就来抓人了。再说迟迟不上车也不行,于是扯扯段焕竞上了火车。
1955年,李珊获八一勋章、自由独
作者:朱炳东
1943年下半年,新四军一师二旅副旅长段焕竞夫妇带着女儿,辗转前往延安学习和开会。他们从开封上火车经郑州、新乡去安阳。在开封进站时,遇到一位操江苏口音的老太太,路上结伴而行,如同一家人,便衣、警察和日本宪兵对他们看也不看。
上车后,护送他们的交通员却不见了,他们暗地焦急。李珊到底是做地方工作的,比较熟悉交通工作。觉得老交通了丢不了,如果叛变了,敌人早就来抓人了。再说迟迟不上车也不行,于是扯扯段焕竞上了火车。
1955年,李珊获八一勋章、自由独立勋章、解放勋章
他们一路顺利到了安阳,又是扶老携幼下了车。果然交通员已经在出口处等着,老人家的儿子也接走了老人。
安阳以北,就是抗日根据地。他们找地方住下后,交通员就去联络,打算明天一早去根据地。可是交通员去了不一会就回来了,原来交通站一星期前被破坏了,交通员怕自己被叛徒跟踪了,要他们马上换地方住。段焕竞、李珊更关心如何通过敌人封锁线。交通员安慰他们说,自己会另找关系。
3天后,交通员带他们从一个远离路口的地方通过了封锁线。因为交通站被破坏,走得又仓促,行李、孩子都得自己背着、提着。好在那时他们正二三十岁,又是大山里面打游击出身。接连两天,他们走过林县、平顺、长治、潞城、黎川等地,这一路尽是山地,走得又紧张、又疲劳。但山势没有武功山陡峭,相对来说还是轻松一些。终于在1943年9月初,到达八路军总部和129师驻地麻田(今属山西左权县)。
段焕竞、李珊到达时,晋冀一带不仅被敌伪残酷“扫荡”,而且正值旱灾、蝗灾严重的时候,部队经常吃野菜、树叶掺和高粱面做的窝窝头,连刘邓首长也不例外。因为他们刚到,属于“客人”,吃得稍好一点,没有掺树叶。孩子吃不下这样的食物,李珊只好嚼烂了再喂给孩子吃。
刘邓首长
他们见条件这样艰苦,在麻田只休息了一两天,就上路了。这回由兵站派交通员护送,向西经沁县,翻过太岳山,进入灵石县,然后转向西北,从孝义县通过同蒲铁路和汾河。过汾河时,李珊和孩子差点不保。
过汾河时,段焕竞背着行李,李珊背着孩子从一个浅滩跋涉过河,段焕竞过河上岸后,回头一看,李珊背着孩子不小心踏进河边一处淤泥,两腿陷住不能动了。急切之中,李珊挣扎,陷得更深,到了腰部。段焕竞连忙叫李珊别动,他与交通员解下捆行李的绳子,要李珊趴在淤泥上,拉住绳子,两人一起把李珊和孩子拖了出来了。孩子在妈妈背上,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不哭也不叫,和妈妈一样浑身沾满淤泥。
他们过汾河后,经吕梁山南麓到石楼县,从河口渡过黄河,到达陕北清涧县,再过子长县,这一路担惊受怕,辗转5000里,耗时3个多月,于1943年10月到达延安。
段焕竞被分在党校四部学习,这个部绝大多数学员,都是他们这些职位较高,文化较低的军队干部。课程设计也有针对性,主要帮助学员提高理论水平,文化素质。帮助学员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
学员集体住窑洞,李珊带着孩子住家属招待所。由于蒋军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经济封锁,“皖南事变”后停发了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延安的生活条件比新四军差得不是一点点。在新四军,大米白面天天吃,什么黄桥烧饼、高庄馒头、小笼包子都有,大米饭是主食,鱼肉不断,“三顿给你二两荤”。而在延安,只有红色高粱米、黄色小米看起来不错,可南方人实在吃不惯。
延安号召大家“人人动手、丰衣足食”。连主席、朱老总也各分了一块地种,周副主席业余时间也纺线。学员更不必说了,必须开荒生产,还规定了每个学员上交的粮食和干草的数量。
农家出身的段焕竞,除了给公家开荒劳动外,自己找了一块荒地开垦出来,作为“自留地”。种上土豆和南瓜,代替南方人不爱吃的高粱和小米。同时也种上一些烟叶,“提高自己学习情绪”。
穿衣也成了问题,他们乔装从南方过来,带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孩子吃穿用的。10月份到了延安,这时北方的秋天相当南方11月底了。他们一身单衣单裤,冻得够呛。公家只发给他们每人一床薄棉被,一套要穿三年的棉衣棉裤。
延安大生产运动
陕北地处西北,有两大资源丰富,一是羊毛,二是池盐。盐用来“出口换汇”,羊毛织毛衣、织毛毯等。学员用课余时间找来废旧木料,请教木匠师傅,造纺车,学纺纱摇线;做捻线葫芦,学捻羊毛线。还削了几根竹针,准备羊毛捻成线后,学习打毛衣。有的男同志纺车摇得很好,比如周副主席。有的从纺线到打毛衣,比女学员还溜。可是段焕竞这个大老爷们,纺线线断,捻毛毛散。好不容易捻成的线,也是粗细不一,被其他学员取笑为“小细香肠”。
段焕竞干脆认输,自嘲说:自古男耕女织,本人只会种地。把纺线织毛衣的事推给李珊做,李珊很快就学会了,每天纺四两线,与习惯纺线的农家妇女差不多。捻的毛线也粗细均匀,在北方冬天来临之前,先给女儿打了一件小毛衣穿上了。
谭余保
除了生活上的小烦恼,到延安高兴的事很多。段焕竞、刘培善见到了老领导谭余保,王震等人。五六年不见,亲热得很,彼此有很多话要说。同时,谭余保那里有大米饭吃,所以一到星期天,段焕竞、李珊、刘培善,都到谭余保那里做客。谭余保待遇高,有专门的厨师。驻守的359旅是6军团为主改编的,湘赣老人多。王震每月特意给谭余保一些南泥湾的产品,让爱“高谈阔论”的段焕竞与爱听前方消息的谭余保,有说不完的话。
过了一段时间,李珊也被通知参加学习,同时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只得把孩子送到八路军子弟学校,各种年龄的孩子都有,是旅级以上干部才可以接收。李珊一边挺着大肚子,一边学习。1944年4月,又生了一个女儿。
(未完待续)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二战开打时各国的参战兵力各是多少?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参战兵力及减员率美国:参战兵力1 400万人,减员(指阵亡,伤员,失踪,以下同)人数1 070 364人,减员率7.6%.其中阵亡占25%,伤员占61%,失踪占14%.
英国:参战兵力1 200万人,减员人数1 233 796人,减员率10.3%.其中阵亡占28%,伤员占38%,失踪占34%.
前苏联:参战兵力2 200万人,减员人数12 000 000人,减员率52.2%.
德国:参战兵力1 700万人,减员人数9 900 000人,减员率58.2%.其中阵亡占21%,伤员占50%,失踪占29%.
我需要关于一些革命先烈的资料!急
朱德的扁担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还有一篇没有题目头的: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河北省境内曾出现过许多以革命烈士姓名命名的县,他们是:
企之县:1940年3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在曲周县、临清县、威县交界区域设立企之县,以纪念1939年牺牲在曲周的曲周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郭企之烈士。1945年企之县撤销,其地基本分归属原县属。1946年10月,企周县改名企之县。1949年8月企之县复名盐山县。
靖远县:1940年6月,在盐山至庆云公路以西,盐山到旧县公路以东,宣惠河以南区域设立靖远县,以纪念1939牺牲在盐山县的开创冀鲁边工作的杨靖远烈士。1945年8月,靖远县撤销,属地并入盐山县。同年10月盐山县改名靖远县。1949年5月靖远县复名盐山县。
建屏县:1940年8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批准,以平山、井陉、获鹿三县的部分区域设立建屏县,以纪念1939年6月在平山县病逝的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周建屏烈士。1945年10月此建屏县撤销,另将平山县一分为二,西部建立建屏县,东部仍为平山县。1958年建屏县撤销,又合二为一。
之光县:1941年初,在清苑县张保公路以东,安新县西部区域设立之光县,纪念1939年在这一带长期领导抗日活动,因劳致疾的晋察冀边区冀中政治主任公署公安局第一任局长李之光烈士。抗日战争胜利后,之光县撤销,其地并入清苑县。
宏毅县:1942年10月,中共冀南区党委和冀南行署决定,将临清县、企之县各一个及清河县的一部分划出,组成为宏毅县,以纪念牺牲的冀南军区司令员杨宏明和政治部主任孙毅民。
云彪县:1942年底,在望都县、唐县北部,完县东南部区域设立云彪县,以纪念1942年4月牺牲在完县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骑兵团团长刘云彪烈士。抗日战争胜后,云彪县撤销,其属地分归原各县。
功岑县:1943年,冀南行署将永肥县改名功岑县,纪念1942年12月为掩护同志突围而牺牲的永肥县县长马功岑烈士。抗战胜利后,撤销功岑县,恢复永年县、肥乡县。
赵陈县:1945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鲁豫行署决定,自“七七”起将枣北县改称赵陈县,以纪念1943年8月在枣北县裴庄战斗中牺牲的八路军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赵义和副司令员陈耀元烈士。
包森县:1945年11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冀热辽区行署决定,蓟南办事处更名为包森县,以纪念1942年2月在战斗中牺牲的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十三团团长包森烈士。1946年初复名蓟南办事处。
黄骅县:1945年10月,为纪念1943年6月30日牺牲在新青县的山东军区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黄骅烈士,新青县改名黄骅县。1989年黄骅县改为黄骅市(县级)。
振堂县:1947年初,晋冀鲁豫边区冀南行署第四专区的新河县改名振堂县,以纪念董振堂烈士。1949年8月复名新河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