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作者
0 评论
67 阅读
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企业家,由于决策不慎,投资失败了,不但企业倒闭,还赔掉了所有的资产!
老婆离开了他,昔日一起玩的朋友们也都纷纷躲避他!
一切,似乎一夜之间回到了原点!
这个企业家精神似乎崩溃了,每日恍恍惚惚,萎靡不振!
了解他的人也都说,他完了!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数月之后,人们却看到了他在路边搭了一个摊位,卖馒头。
又瘦又憔悴,但是他精神却很好,大声吆喝生意,一点也不在意别人的指指点点,也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由于他曾经是一个名
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企业家,由于决策不慎,投资失败了,不但企业倒闭,还赔掉了所有的资产!
老婆离开了他,昔日一起玩的朋友们也都纷纷躲避他!
一切,似乎一夜之间回到了原点!
这个企业家精神似乎崩溃了,每日恍恍惚惚,萎靡不振!
了解他的人也都说,他完了!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数月之后,人们却看到了他在路边搭了一个摊位,卖馒头。
又瘦又憔悴,但是他精神却很好,大声吆喝生意,一点也不在意别人的指指点点,也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由于他曾经是一个名人,所以很多人慕名而来,有的买一点馒头,有的只为了来看看昔日风光无限的人是怎么卖馒头的!
而他却丝毫不在意,默默的卖着馒头,数着钱!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靠着卖馒头积攒了一些钱,然后来了一个食品公司,慢慢的,越做越大,又变成了一个富甲一方的人!
他的传奇经历,让许多媒体采访,当记者问他是怎么熬过哪段黑暗的时间的,他眼里含泪说了一句:“不想失去做人的尊严!”
这个故事是我从书上看的,其实也算一件真事吧!
大体知道的,估计都五六十岁了!
有的时候,打败自己的恰恰是自己,只要你认为自己能行,奋斗下去,一般大体都不会很差!
不管如何,这名企业家也曾无比辉煌过,人生不白活,经历过,也就足够了!
创业卖包子馒头垒出的亿万富翁
创业卖包子馒头垒出的亿万富翁
一个初中尚未毕业的农家弟子,因不想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生活,于是便在老家学会了一门做馒头的手艺。不料,凭着这门手艺,他走南闯北开店谋生,竟意外做成了个亿万富翁。他,就是上海中饮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安徽商会副会长、2010年度中国10大经济人物之一的刘会平。
辍学学艺求谋生
刘会平是安徽省怀宁县江镇人,他老家这个只有3万余人的小镇竟然是中国的馒头之乡。据说,江镇有2万人在全国各地都开有馒头店、包子店,一年的销售额竟然达到40亿元,利润在20亿元左右。1995年,17岁的刘会平初中尚未毕业便辍学了。因为当时家里生活困难,加之考大学无望,所以不如早日学会一门谋生的手艺。
辍学后的刘会平开始是拜师学木匠,做了一段时间木匠后,刘会平发现做家具有一道喷漆的工序,这工序不管如何防范,对身体总是有较大的伤害,于是,刘会平最终还是放弃了这门活计。为了糊口谋生,刘会平和许多其他老乡一样,还是选择了学做馒头的手艺。做馒头的手艺并不很难,只要勤奋肯学,记住简单的一些工序就行。没费多少时间,刘会平便学到了一手做馒头的好手艺。
学做馒头出师后,刘会平自己也收了两个徒弟,并和成千上万的老乡一样外出闯荡开馒头店。最早刘会平带着徒弟们一起来到了广西南宁。在一个街头,他们花5000块钱租下了一个门店,开起了一个包子店。但是经营一段时间后,店子并没有什么喜色,而且店子越开越艰难。随后,刘会平又去了贵阳、昆明等地开店。在这些地方开了两三年馒头店,除去生活开支外,刘会平几乎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他听人说,上海是个最容易赚钱的地方,于是,他决定去上海闯荡一番。
1998年,刘会平带着仅有的4000块钱来到了上海,在一个远房亲戚的帮助下落下了脚。来上海没别的活路,只能继续开馒头包子店。他在上海开的第一家包子店,是在遵义路一个10多平方的小店子。店子只开了半个月就因经营不下去而被迫关闭了,原因是刘会平做的包子不合上海人的胃口,而且包子的外观也让挑剔的上海人难以接受。为了适应上海人的胃口,刘会平对包子进行了一些改进,并换了几个地方开包子店。尽管如此,但生意一直没有兴旺起来,仅仅是维持基本生活开销。爱动脑筋的刘会平想到了一招,请了一位上海师傅来做生煎包,并使用了一些让利促销手段。这下店子生意有了好转,着实红火了一把。但遗憾的是并没有持续下去。那时正好是1999年上海闹口蹄疫病,店子又再次关闭了。这几年钱没赚到,倒是把借来的近万块钱亏得精光。刘会平甚至都有些怀疑自己的包子手艺是否能真正养活自己。
包子馒头打天下
没开店后,为了生活,刘会平不得不帮人卖过海鲜,当过排档店的炒菜师傅。这都是打短工,为养家糊口。他感觉自己最拿手的还是做包子馒头,他想,老家那么多在外面开包子店的人,别人能做得好,为何我却总不成功呢?刘会平经过思索后,仍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开一个包子店。刘会平虽没学过会计知识,但他还是会简单地盘算,上海有2500多万人,如果仅有20%的人在外吃早餐的话,那也至少是500万人的生意;就算每人每天早餐花个4、5块钱的话,那就是整整 2000多万元的营业额呀。不行,自己的包子店还是要开下去。
2000年,刘会平在山东路人流较多的地方重新开出了一个包子店。这回刘会平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他把客户定位于年轻人、上班族等,把店堂装修得既干净又卫生,有一种大众亲近的感觉。在包子的口味上,不仅注重迎合上海人的习惯,而且馅肉还都是从安徽老家采购来的,因为这种猪肉是天然饲料喂养的,味道纯正。青菜全部采取人工切碎,保证口感好又脆爽。更重要的是,刘会平把包子的价格定为每个7毛的低端路线。刘会平重新开张的包子店,克服了小店的脏乱,包子味道却又胜过大店,且价格又低,深受顾客的欢迎。果然,店子开张没多久便生意兴旺起来。每天做出的包子都不够卖,很多人都会慕名前来店子买包子。刘会平看到店子生意如此红火,便把店子取名为“刘师傅大包”,作为自己的品牌形象。
顺顺当当,红红火火地开了几年“刘师傅大包”后,到2003年时,刘会平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当赚到这么一大笔钱时,刘会平首先考虑到的不是如何去挥霍,如何来满足个人消费欲望,而是想如何来把自己的包子店做得更大。要想扩大经营,刘会平觉得应该有一个响亮而又时尚的名字才是。刘师傅大包这个名字过于传统,特别是让年轻人不太接受。他想了好多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巴比”的名字,他认为叫着顺口,而且很洋气。于是,他的.店子便成了“巴比馒头”。
令刘会平深感意外的是,他的巴比馒头店,竟然比他的刘师傅大包还要火爆。这让刘会平信心大增。要把巴比馒头做大,就应该迅速增开分店。此时的刘会平不再是当初刚进上海时,连开一家小店都要四处借钱的主了。有了充足的资金,增开分店就是顺风顺水的事了。2004年初,刘会平在上海已增开了10家巴比馒头直营分店,加上一些亲戚朋友加盟的分店,共计就有20多家门店了。到2005年9月放开加盟店后,就达到了50家分店。这些门店每天都给刘会平带来了滚滚利润。
“巴比馒头”谋划未来
巴比馒头要扩张,刘会平感觉到全都开成直营店的话,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管理人员,而且对直营店的员工还要买“五险一金”,比较繁琐且麻烦。如果是全部采取加盟的方式,那么相对就简单可行的多了。确实,在放开加盟经营后,巴比馒头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刘会平自己的想象。2008年,为了确保适应巴比馒头扩张的需要,刘会平注册成立了上海中饮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设巴比馒头子公司。到2010年的时候,巴比馒头已有加盟店突破了500家。刘会平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馒头连锁经营者了,而成为了一个中式面点的制造商了。他的利润除直营店外,开始转为向加盟店销售包子馒头的原料或半成品,以及收取加盟经营费、管理费等。
由于公司的扩张速度太快,一是管理人才跟不上,二是生产规模急需扩大。为寻找到高级管理人才,刘会平不惜拿出自己的15%的股份,把福记食品原高管洒海滨、麦当劳门店管理部总监等一批管理人才揽入自己的旗下。为解决生产规模,他于2008年在上海松江投资2000万元,建立中央工厂,开始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巴比馒头。另外为确保产品的新鲜和口感,刘会平让技术人员攻克了“冷冻面团技术”,这一技术能够实现成品冷冻馒头与现制现蒸馒头无差别。这也让刘会平在营销上不走商超渠道,而将产品直接配送各大门店,保证了中间渠道少,零售价格更便宜。
截止2012年底,中饮集团的加盟店达到了1360多个,所有门店销售收入达到了10亿元。对此,刘会平并不满足,他对外公开宣称,要做世界的包子大王。他的中饮集团计划在2016年时,总门店数达到2500个,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并希望不远的将来,在国内发展加盟店20000家。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刘会平正在上海松江的中央工厂旁边又投资3个亿,新建一个占地百亩的更大工厂。他说,这个新厂2014年中期可以全面投产,到那时,离世界包子大王的目标就非常近了。
;
馒头成功人士的故事
一个最初只有十几名职工、固定资产不足万元的手工作坊式地方小型集体企业,在短时间内发展成如今拥有职工500余人、固定资产3000万元、年创利税500万元的国家中型企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奇迹发生在充满传奇色彩的红高粱的故乡——山东省高密市,奇迹的创造者——邱法林: 愿将此身化"彩虹" 1984年,改革的浪潮把年仅30岁的邱法林推向"潮头",他被任命为高密分析仪器厂厂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一位厂长。崎岖不平的厂区,杂草簇拥着几排低矮、昏暗、潮湿、简陋的厂房,十几名工人在懒散地踱步——这就是邱法林刚刚"领衔主演"时的全部"家当"。提起当年创业的艰辛,看到如今的辉煌,不到半百却已满头白发斑斑的邱法林总是无限感慨:"真是做梦也想不到。""不熟的馒头,蒸的是一口气"邱法林15岁进厂,从一名学徒工干起,先后担任了技术员、政工科长、副厂长等职务。当选为厂长后的第一年,他在企业内部进行了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大胆改革措施,使企业经济效益当年翻了一番,他也因此被评为该年度的"高密县百名改革者"。为提高企业产品知名度,1985年,他实施"借梯上楼"和"借船出海"战略,主动与当时著名的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搞联营,利用联营厂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高密分析仪器厂开始在市场上谋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联营不是目的,关键是发展自己。站稳脚跟后,1990年,邱法林当机立断和上海终止了联营,开始了自己的创名牌之路。这一"联"一"断",尽显邱法林非凡的经营胆略和卓识。 对于邱法林这一招,联营厂曾预言:离开我们,高密分析仪器厂在市场上无法生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此时,邱法林的倔劲上来了。他说"不熟的馒头,蒸的就是一口气"。市场是企业生存的空间,产品没销路,企业没活路。诞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密分析仪器厂,由于产品一直未被列入国家计划,企业只能自谋生路。邱法林怎么也忘不了他带着销售人员背着第一台产品到用户那里,苦口婆心地劝说让人家留下先试用,用着好再付款的情景。那滋味,用邱法林的话说:"一辈子都忘不了。"为此,邱法林带领全厂干部职工卧薪尝胆,苦心经营。经过市场的摸爬滚打,目前,他培养并建立了一支60余人包括懂经营、善经营、会维修的"复合型"人才的销售队伍。向客户做出了"随叫随到,一年免费维修,终生保修"的服务承诺,采取不计经济效益的上门服务、定时的跟踪服务的措施,硬是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产品畅销到全国30个盛市、自治区,并远销东南亚各国,受到国内外用户的广泛青睐和好评。从求人买货、到产品逐步被用户接受开始上门购货,从最初的零星销售、到小批量,一直到现在的大批量装备、数种产品多次在国际国内招标中中标,邱法林和他的职工们付出了艰辛的代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教科文组织、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全国近一半的盛市卫生厅等不同单位组织的产品招标中都留下了他们夺标的身影。随着企业中标次数的增加,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高密分析仪器厂的"彩虹"牌产品,在用户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企业开始了第一步腾飞。1988年高密分析仪器厂跨入省级先进企业行列,同年被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为"国家二级计量单位";1993年被山东省命名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1996年企业被晋升为"国家中型企业"。1999年成为高密市第一家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2002年又顺利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2000版的换版及转版审核,企业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持续改进及取得的质量成果得到审核和认证中心的充分肯定。 "质量重于泰山" 产品是企业的生命,是效益,是职工的饭碗。回想创业之初,因为企业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厂,用户说他们"小庙出不了大神"。正因为这些,使邱法林鼓起了勇气。他认为质量是人干出来的,声誉是人创造的,环境是人改变的。他从不断强化干部职工质量意识,完善一系列质量管理制度入手,建立了"纵到底,横到边"的质量管理体系,使产品从点到面形成质量网络控制,同时健全机构,完善检测设备。经过努力,他们的产品出厂开箱合格率一直保持在100%,职工们时刻牢记"质量重泰山,品质绘彩虹"的工厂质量方针。1999年,他们企业在同行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产品饮誉国内外市常有些产品先后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国家级新产品,多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随着企业知名度的提高,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第四次会员代表会在高密分析仪器厂召开,他们以令人信服的贡献入选分析仪器学会理事会,并被与会专家、教授誉为"本行业的后起之秀",震惊了整个分析仪器行业。 斗转星移。"老大哥"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已风光不在,并入上海分析仪器总厂,而现在的高密分析仪器厂已是中国分析仪器专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工商银行AAA级信用企业,高密市A级纳税信誉企业,首批诚信单位示范企业。现在,上海分析仪器总厂主动与他们这个当年的"小弟弟"提出产品联营。诚如邱法林所说:"我们要是不抓质量,能有今天吗?""我的办公桌在市场"为了获取市场第一手资料,从而及时、准确地做好决策,邱法林把办公地点放在了市场上。一年出差多达250天,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长期的拚搏、超负荷的运转,使他的健康受到了威胁。1996年12月,他终因胃部大出血病倒在去上海的出差途中。然而,在医院里只住了10天,他又带病投入到他所钟情的事业当中。回厂后,干部职工又看到了一个精神抖擞的他。在职工眼里,他永远那么精力充沛,仿佛不知疲倦。有职工加班,他总是到厂,他说要和职工同甘共苦;每天早晨他提前半小时到厂,他说要迎接职工上班;下班他总是最后一个走,他说要看着职工平平安安回家。在日常工作中,他说"要求职工做到的,我们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全厂要做到"一级领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严"。工作中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谁违章就处罚谁。一次,他对一个副厂长未经请示,擅做主张,给厂里造成损失提出严厉批评,甚至摔坏茶杯,然而这位副厂长心服口服,事后还说:"我并不是那种不批不长进的人,但是如果邱厂长不批评我,我心里还不踏实。"而邱法林对自己的要求简直可以说是"苛刻"。职工因厂规厂纪发生问题本是分管厂长的责任,按规定他不该受罚,但他认为是自己没教育好职工,按规定分管厂长扣50元,他却双倍扣罚自己。为此,职工跑到他面前再三道歉,说:"厂长,就是为了你不再跟着受罚,我保证不再违犯厂规厂纪了。"在企业经济指标承包中,他把完成任务政府奖给他的4万多元钱全部发给了干部职工。他说"干企业,靠的是大家齐心合力,并不是我个人有什么三头六臂。"提起邱厂长的办公室,职工们都非常有"意见",说那太简陋了,不仅没有进行必要的装潢,就连起码的空调设备也没有,根本就不像是一个企业老总的办公室。对这一点,邱法林倒很有自己的见地。他感慨地说:"我如果装上空调,自己确实是很舒适,但是那样职工们是冷是热我就感觉不到了。一个感觉不到职工冷热的企业负责人,怎么能够与职工心贴心的交流呢?又怎么能够带领大伙取得成绩呢?"可是,大家这一次却没有听他的意见,在他去远方出差的时候,股东们凑钱给他安装了一部空调,成为他办公室惟一的一件现代办公用品。事后他一直把这件事挂在心上。"人家给我一束阳光,我不会独自灿烂,我要把这束光以加倍的能量返还给我的职工们",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时刻以更加抖擞的精神干好每一件工作,成了他的座右铭。职工们说:"他身上有一种特别的人格魅力,我们愿意跟他干。""竭尽全力,当好职工的好后勤"邱法林常说:"对职工讲100句大道理,不如为他们办一件实事。"公司有近百名销售人员和新产品开发人员,他们长期出差在外,很是不易。邱法林就要求留守经营人员要主动地关心照顾他们的家庭,把公司分给他们的烤火煤拉回家,为他们封窗、买菜、割肉、灌气等。其中,有12人的妻子所在企业效益不好,经邱法林积极做工作,这12名家属的企业都给他们缴着养老保险,而他们可以不上班,彩虹公司则每月发给他们300元补助。处在这样一个温暖和谐的氛围中,销售人员想的就是拼命工作,为企业分忧。对销售人员这样,对其他干部员工也是如此。该厂职工马兆远,家境贫寒,母亲病重住院,邱法林多次到医院探望。老人在弥留之际拉着邱法林的手说:"我把儿子就托付给你们分析仪器厂了。"老人去世后,邱法林俨然成了小马的家长,为他找了对象,操办了婚事。技术厂长肖学谋跟妻子两地分居,多年来,两地奔波,很是辛苦。邱法林便代表单位和他一起多处联系,从而结束了他俩牛郎织女般的生活。每年腊月二十五六,该厂都要向每一个职工家属发请柬,集中开一个"家属座谈会",向职工家属们汇报一下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分析仪器厂职工有“七不愁”:双职工住房不愁;单职工住宿不愁;职工就餐不愁;逢年过节,职工"菜篮子"不愁,厂里把过节物资置办齐全,分发到人;职工子女上学不愁,厂里出面跟校方联系,尽量满足职工子女择校的心愿;单职工农收农种不愁,每逢此时,厂里派车派人为他们抢收抢种;职工生病住院不愁,特别是对退休职工,厂里一直执行着比较宽松的医疗报销制度。职工无限感慨地说:"我们想到的,厂长比我们想得还远;我们想不到的,厂长也为我们想到了。"2003年元旦后,邱法林收到一封信,是本厂职工写的——"今天才知道您的头发是染的......您为厂子操碎了心,熬白了头......请您注意休息,保重身体。"信没有署名。邱法林读完后,这个刚强的男子汉第一次失声而泣。正是职工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高密分析仪器厂才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十几年创业,奋斗与艰苦相伴;十几年拼搏,光荣与汗水同行。邱法林荣获了一系列荣誉称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潍坊市优秀厂长"、"潍坊市尊师重教先进个人"、"高密市优秀党员"、"高密市优秀政工干部"、高密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高密市八届、九届、十届政协委员等。然而,职工们说,这些荣誉,远不及邱厂长的付出和贡献。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