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卖馒头赚钱,卖馒头盈利模式
山东,中国五大面食大省之一。
在山东这个地方,吃个馒头和呼吸一样习惯且普通,也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做馒头。要说在山东靠卖馒头做出一个年收入达千万级的企业,需要多大的努力?
过去我们讲了太多另辟蹊径的致富故事,今天,一起来看看这个普通人靠普普通通的馒头怎么发家的故事。
一个一百万的赌
他叫何安强,青岛崂山人。大学毕业以后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馒头之于何家的意义不仅在于一个常见的主食,这也是父亲干了一辈子的生意。
只不过,何家
馒头,一种再普通不过的面食。
山东,中国五大面食大省之一。
在山东这个地方,吃个馒头和呼吸一样习惯且普通,也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做馒头。要说在山东靠卖馒头做出一个年收入达千万级的企业,需要多大的努力?
过去我们讲了太多另辟蹊径的致富故事,今天,一起来看看这个普通人靠普普通通的馒头怎么发家的故事。
一个一百万的赌
他叫何安强,青岛崂山人。大学毕业以后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馒头之于何家的意义不仅在于一个常见的主食,这也是父亲干了一辈子的生意。
只不过,何家的馒头生意,不太大。
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大馒头很有名,是那里人们世世代代做了500年的面食。街坊邻居很多都以卖馒头为生,何安强父亲也在这个行列里,但这买卖做得越来越不服气。明明馒头做得不错,为什么自己家一年只有几万收入,勉强温饱,而别家的馒头比自家卖的好很多?甚至能达到百万级别?
久而久之,这股不服气传到了何安强身上。
他想辞职卖馒头。
一边是铁饭碗,一边是本就经营的不太好的馒头生意,何安强的父亲表示不看好,甚至为了阻止他还给这个决定叠了个buff:要么年赚百万,要么干脆别干。
算下来要卖百万个馒头才能达成的目标,何安强直接答应了。
王哥庄馒头,很特别。崂山泉水、手工揉制、铁锅蒸。蒸出的馒头上面绵而不柴,下面带着特有的铬渣,酥而不散。很多消费者说家里做不出这个味儿。
做馒头,是个体力活儿。为了提高效率,何安强每天苦练,练就了双手同时揉馒头的本事,一分钟能揉6个。
那时,他三点起床做馒头,五点前第一批就出锅,赶在天亮前送到市里去。可是仅凭这样的方式,利润微薄,一百万的目标遥不可及。于是,何安强决定先在人流量多的大集摆个馒头摊。
利润产生于差异化。都是卖馒头,传统的白面馒头不稀奇,大集上同行的花样也差不多。那如何才能和别人不一样呢?
何安强见赶集的大多是中年人,越来越讲究健康。需求决定供应,他就推出了一款主打健康的王牌产品——全麦馒头。
这款馒头一推出,就受到了一致认可。那时,何安强的馒头5块钱一包,一包4个,一上午能卖3000多元,一个月就是十万元,一年顺利破了百万。
赢了和父亲的“生意赌局”,何安强开始有了新的目标。摆摊卖馒头只能满足眼前,他想把自己的馒头卖到青岛的各大场所,打造馒头品牌,做大!
馒头生产标准化
当地馒头行业里有一个说法:大订单接不下来,小订单挤破头。意思是大批量生产馒头做不了,大家就都一窝蜂地去追求小批量的订单。这个现象取决于做馒头的特点:纯手工、作坊化、不能标准化、无法量产。
王国鹏是一家星级酒店采购部的负责人。酒店每年要采购5000件10斤装的馒头礼盒,但只能采取多家供货凑齐数量的方式。何安强野心很大,想要拿下王国鹏手里的1000盒的订单,在青岛的馒头江湖里一鸣惊人。
这就要求何安强必须做到两点:1,品质规格全部在一个标准上;2,产量能跟上且稳定。
为此,何安强花大成本做了三个改变。
第一步:换水
好面好水才能出好馒头。同样在崂山区,不同水库的水,水质也不相同。向阳的山泉水,养分充足、口感甘洌圆润,是做馒头的好材料。何安强便花了五万多元从当地二龙山引来这样的山泉水。
第二步:买自动切面机
手工制作的馒头,难免有细微的偏差。为了保证馒头规格统一,何安强又花四万多元买了两台自动切面机。切出的面团个个250克,蒸出的馒头也就大小一致了。
第三步:改蒸锅
原本使用的圆锅直径一米,一次能蒸30个馒头;改装之后的方锅长1.6米,宽0.9米方锅,一次能蒸60个馒头;效率直接翻番。
标准化的生产线有了,加上精致的包装。何安强顺利完成了这笔订单,赚了五万元。虽然收益够不上前期升级设备的投入,但正因改进了这些设备,给何安强接下来接大批量订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固定合作的酒店也多了起来。
扩展渠道 打开市场
馒头的标准化生产带来了产量的大幅提升,下一步就是追求更大的销量。
2017年5月,何安强花30万收购了一家鸡蛋厂。这跟做馒头有什么关系?难道要在馒头里面加鸡蛋?
其实是何安强瞧上了这家鸡蛋厂50家超市的销售渠道,他可以顺着鸡蛋的渠道,把馒头也送入超市去。
明确了扩大市场的方向,何安强组织起自己的销售团队,把单纯卖馒头转变为承包一个面食档口,又增加了面条、馍片、豆包等等产品种类,逐步打入了青岛市二十多家超市。
除了普通的馒头,山东的花样馒头也很出名,崂山面塑更是青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各种重要的节日,当地都有摆花馒头的习俗。
何安强也很看好这部分市场。他推出的馒头礼盒,一盒装有八款花样,定价138元。今年是虎年,还有特别的虎虎生威馒头。除了供应给合作的酒店、超市,何安强也通过电商将馒头销往全国各地。
订单越来越多,共享才能共赢。何安强将礼盒里的花馒头制作量分配出去,让其他同行一起完成。每家发挥自己的特色,把最擅长的一种馒头样式做到极致。这样既能完成更大数量的订单、增加馒头品类、保证品质,又能让其他的商户也一起赚钱,共同发展。
如今,何安强的馒头一年能卖出1000多万个,销售额也达到了3000多万元。真正是“蒸蒸日上”了!
山东女子于丽丽把馒头做出花月销300万个,该手艺养活了多少农村妇女?
首先我觉得在如今这个社会 ,我们必须最起码拥有一门自己的手艺, 才能够养活自己 ,在拥有自己的手艺之后, 我们可以开设自己的门店,也可以说是干一些劳动力, 然后赚取自己相应的一些金钱,所以说现在个人拥有的一个劳动力是非常紧缺的 ,就在最近 一个山东的女子于丽丽把馒头做出了花 ,月销了300万个 ,他这个手艺, 养活了村里的很多农村妇女 ,首先我觉得这门手艺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 ,难度都不是很大, 但它能够有信心, 有力量,去坚持把这个东西做下去.
能够为村里的很多人们今后的生活做打算 ,所以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的 ,可以说现在的馒头已经不仅仅是用来吃的 ,而且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用来观赏的 ,也可以作取生日蛋糕,可以说是对长辈的一种新的祝福,也可以做到作为我们高考莘莘学子的一种很好的祈福, 让他们能够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成绩 ,而且现在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 国潮风的馒头 ,而且这位女士她做出了很多不重样的馒头 ,算下来基本有五百多种样子 ,有大锦鲤的, 还有龙的 ,还有各种仪式类的 .
最终的一个馒头可能达到了二十多公斤, 他现在就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 ,可以说是是一个能真正能吃到馒头 让我们能够真正体贴到它们的味道, 现在这位加工厂里面有很多名员工, 基本都是村庄的一些留守妇女 ,因为他们今后的生活赚取了一些金钱,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情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好的, 而且这些妇女的年龄基本都是40~60岁之间 ,一门手机用户 一个村庄的妇女 ,我觉得这位女士 ,她的付出也是比较大的 ,像我们大家都能够为他点赞, 跟他学习 。
创业卖包子馒头垒出的亿万富翁
创业卖包子馒头垒出的亿万富翁
一个初中尚未毕业的农家弟子,因不想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生活,于是便在老家学会了一门做馒头的手艺。不料,凭着这门手艺,他走南闯北开店谋生,竟意外做成了个亿万富翁。他,就是上海中饮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安徽商会副会长、2010年度中国10大经济人物之一的刘会平。
辍学学艺求谋生
刘会平是安徽省怀宁县江镇人,他老家这个只有3万余人的小镇竟然是中国的馒头之乡。据说,江镇有2万人在全国各地都开有馒头店、包子店,一年的销售额竟然达到40亿元,利润在20亿元左右。1995年,17岁的刘会平初中尚未毕业便辍学了。因为当时家里生活困难,加之考大学无望,所以不如早日学会一门谋生的手艺。
辍学后的刘会平开始是拜师学木匠,做了一段时间木匠后,刘会平发现做家具有一道喷漆的工序,这工序不管如何防范,对身体总是有较大的伤害,于是,刘会平最终还是放弃了这门活计。为了糊口谋生,刘会平和许多其他老乡一样,还是选择了学做馒头的手艺。做馒头的手艺并不很难,只要勤奋肯学,记住简单的一些工序就行。没费多少时间,刘会平便学到了一手做馒头的好手艺。
学做馒头出师后,刘会平自己也收了两个徒弟,并和成千上万的老乡一样外出闯荡开馒头店。最早刘会平带着徒弟们一起来到了广西南宁。在一个街头,他们花5000块钱租下了一个门店,开起了一个包子店。但是经营一段时间后,店子并没有什么喜色,而且店子越开越艰难。随后,刘会平又去了贵阳、昆明等地开店。在这些地方开了两三年馒头店,除去生活开支外,刘会平几乎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他听人说,上海是个最容易赚钱的地方,于是,他决定去上海闯荡一番。
1998年,刘会平带着仅有的4000块钱来到了上海,在一个远房亲戚的帮助下落下了脚。来上海没别的活路,只能继续开馒头包子店。他在上海开的第一家包子店,是在遵义路一个10多平方的小店子。店子只开了半个月就因经营不下去而被迫关闭了,原因是刘会平做的包子不合上海人的胃口,而且包子的外观也让挑剔的上海人难以接受。为了适应上海人的胃口,刘会平对包子进行了一些改进,并换了几个地方开包子店。尽管如此,但生意一直没有兴旺起来,仅仅是维持基本生活开销。爱动脑筋的刘会平想到了一招,请了一位上海师傅来做生煎包,并使用了一些让利促销手段。这下店子生意有了好转,着实红火了一把。但遗憾的是并没有持续下去。那时正好是1999年上海闹口蹄疫病,店子又再次关闭了。这几年钱没赚到,倒是把借来的近万块钱亏得精光。刘会平甚至都有些怀疑自己的包子手艺是否能真正养活自己。
包子馒头打天下
没开店后,为了生活,刘会平不得不帮人卖过海鲜,当过排档店的炒菜师傅。这都是打短工,为养家糊口。他感觉自己最拿手的还是做包子馒头,他想,老家那么多在外面开包子店的人,别人能做得好,为何我却总不成功呢?刘会平经过思索后,仍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开一个包子店。刘会平虽没学过会计知识,但他还是会简单地盘算,上海有2500多万人,如果仅有20%的人在外吃早餐的话,那也至少是500万人的生意;就算每人每天早餐花个4、5块钱的话,那就是整整 2000多万元的营业额呀。不行,自己的包子店还是要开下去。
2000年,刘会平在山东路人流较多的地方重新开出了一个包子店。这回刘会平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他把客户定位于年轻人、上班族等,把店堂装修得既干净又卫生,有一种大众亲近的感觉。在包子的口味上,不仅注重迎合上海人的习惯,而且馅肉还都是从安徽老家采购来的,因为这种猪肉是天然饲料喂养的,味道纯正。青菜全部采取人工切碎,保证口感好又脆爽。更重要的是,刘会平把包子的价格定为每个7毛的低端路线。刘会平重新开张的包子店,克服了小店的脏乱,包子味道却又胜过大店,且价格又低,深受顾客的欢迎。果然,店子开张没多久便生意兴旺起来。每天做出的包子都不够卖,很多人都会慕名前来店子买包子。刘会平看到店子生意如此红火,便把店子取名为“刘师傅大包”,作为自己的品牌形象。
顺顺当当,红红火火地开了几年“刘师傅大包”后,到2003年时,刘会平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当赚到这么一大笔钱时,刘会平首先考虑到的不是如何去挥霍,如何来满足个人消费欲望,而是想如何来把自己的包子店做得更大。要想扩大经营,刘会平觉得应该有一个响亮而又时尚的名字才是。刘师傅大包这个名字过于传统,特别是让年轻人不太接受。他想了好多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巴比”的名字,他认为叫着顺口,而且很洋气。于是,他的.店子便成了“巴比馒头”。
令刘会平深感意外的是,他的巴比馒头店,竟然比他的刘师傅大包还要火爆。这让刘会平信心大增。要把巴比馒头做大,就应该迅速增开分店。此时的刘会平不再是当初刚进上海时,连开一家小店都要四处借钱的主了。有了充足的资金,增开分店就是顺风顺水的事了。2004年初,刘会平在上海已增开了10家巴比馒头直营分店,加上一些亲戚朋友加盟的分店,共计就有20多家门店了。到2005年9月放开加盟店后,就达到了50家分店。这些门店每天都给刘会平带来了滚滚利润。
“巴比馒头”谋划未来
巴比馒头要扩张,刘会平感觉到全都开成直营店的话,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管理人员,而且对直营店的员工还要买“五险一金”,比较繁琐且麻烦。如果是全部采取加盟的方式,那么相对就简单可行的多了。确实,在放开加盟经营后,巴比馒头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刘会平自己的想象。2008年,为了确保适应巴比馒头扩张的需要,刘会平注册成立了上海中饮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设巴比馒头子公司。到2010年的时候,巴比馒头已有加盟店突破了500家。刘会平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馒头连锁经营者了,而成为了一个中式面点的制造商了。他的利润除直营店外,开始转为向加盟店销售包子馒头的原料或半成品,以及收取加盟经营费、管理费等。
由于公司的扩张速度太快,一是管理人才跟不上,二是生产规模急需扩大。为寻找到高级管理人才,刘会平不惜拿出自己的15%的股份,把福记食品原高管洒海滨、麦当劳门店管理部总监等一批管理人才揽入自己的旗下。为解决生产规模,他于2008年在上海松江投资2000万元,建立中央工厂,开始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巴比馒头。另外为确保产品的新鲜和口感,刘会平让技术人员攻克了“冷冻面团技术”,这一技术能够实现成品冷冻馒头与现制现蒸馒头无差别。这也让刘会平在营销上不走商超渠道,而将产品直接配送各大门店,保证了中间渠道少,零售价格更便宜。
截止2012年底,中饮集团的加盟店达到了1360多个,所有门店销售收入达到了10亿元。对此,刘会平并不满足,他对外公开宣称,要做世界的包子大王。他的中饮集团计划在2016年时,总门店数达到2500个,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并希望不远的将来,在国内发展加盟店20000家。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刘会平正在上海松江的中央工厂旁边又投资3个亿,新建一个占地百亩的更大工厂。他说,这个新厂2014年中期可以全面投产,到那时,离世界包子大王的目标就非常近了。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