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过年蒸的花馒头,山东妇女把馒头做出花
农村蒸馒头的情景氛围很有新年的味道,一家蒸馒头,就要好几家的妇女们过去帮忙,大家围坐在面案板四周,各有分工,有和面的,有揉面的,说说笑笑,一会就是很多冒着热气大的白馒头出来了。
农村蒸出的馒头有两种,一种是带有豆馅的,叫“豆馅馍”,一种就是纯粹的馒头,农村也叫
在农村有过了“小年”就是新年的说法,也就是说过了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就算是正式进入到了新年当中。各地农村虽然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但也都是为过新年而准备着,在我家乡山东菏泽农村,每年一进入到小年之后,基本上都有家家户户蒸馒头的习俗。
农村蒸馒头的情景氛围很有新年的味道,一家蒸馒头,就要好几家的妇女们过去帮忙,大家围坐在面案板四周,各有分工,有和面的,有揉面的,说说笑笑,一会就是很多冒着热气大的白馒头出来了。
农村蒸出的馒头有两种,一种是带有豆馅的,叫“豆馅馍”,一种就是纯粹的馒头,农村也叫“喜团馍”。
在山东农村蒸馒头的习俗,可谓是历史悠久,农村过年之前蒸出很多馒头来,那可不光是为了吃,馒头的作用和价值远超出了吃的意义,别说过去,即便是现在,馒头在农村还有不少其他的用途。
一、农民把女儿叫做“馒头篮子”的由来过去农村还比较贫困的时候,馒头那就是过年最好的食品了,不仅是自己家改善生活吃,就连走亲访友都把馒头当作了最好的礼物相互馈赠,但是走亲戚拿馒头的多少是有讲究的,根据亲戚的关系远近,拿馒头的多少也是不一样的。
在所有的亲戚当中,出嫁的女儿过年走娘家带的馒头最多,通常都会带上一篮子,并且还不用再回礼。因此,农村才有了把出嫁的女儿叫做“馒头篮子”的说法,意思是过年的时候,女儿走娘家拿的馒头最多。
二、馒头也是供品中不可少的食物在农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馒头都是作为供品中不可少的食物,无论是给已故先辈们摆供,还是给神像前上供,都会摆上三堆馒头,摆供的方法通常是下面放三个,上面再放一个, 这种情形在影视剧中也比较常见。
摆供使用的馒头还必须用圆形的,不能用豆馅馒头或方形馒头,这样叫做心不诚,所以农村蒸馒头的时候,都要蒸一些“喜团”馒头,不仅是为了吃,也是为了摆供使用。其次,在农村还会蒸一些其他造型的面食,通常会点缀上几颗大枣,因此也被叫“枣花”。
三、农村蒸馒头的来历虽然山东农村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有蒸馒头的习俗,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蒸馒头的来历,这也是因为很多口碑相传的历史,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因此农村很多年轻人也就根本不知道蒸馒头还有一段历史佳话。
馒头一词的来历,据说还是来自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亮带兵打仗时需要跨过一河流,但是因为那条河内的瘴气比较严重,损失了很多兵卒,正在诸葛亮一筹莫展之际,有手下献策杀死俘虏的“南蛮”士兵,用其头颅和面团一起投到河里祭河神,由此之后,面团就叫成了馒头,这种典故无从考证,也仅仅是一种传说罢了,不过也给馒头增添了一道色彩。
现在虽然农村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了,日常生活中大家也并不愁吃馒头,但是每逢新年到来之前,农民仍然还都保留着蒸馒头的习惯。农村还流传着一种说法,通过蒸馒头还能透露出接下来这一年中的运气,馒头又大又白,就说明在新的一年里会更加兴旺发达,因此,农民也都很重视过年蒸馒头,当打开第一锅馒头的时候,还要搞一次祭祀活动。
农村在蒸新年的馒头时,往往还会蒸出各式各样的面食品,比如说蒸出桃子形,预示着健康长寿,蒸出鱼形预示着吉祥有余等。馒头作为北方的主要食品,不仅用来日常食用,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新年习俗,通过蒸馒头也能更加衬托出农村新年的味道来。
注:图文原创
二十九蒸馒头!我国还有什么传统习俗?
民谣:“二十九,蒸馒头”。过去,在腊月二十八的时候,人们已经早早把面发好了,到了腊月二十九的早上,早早起来蒸馒头。
这是民间的传统习俗,过年前,大家都忙着准备年货,尤其过年期间食用的馒头,蒸上很多馒头。馒头用处多:一是自己家里吃的,二是过年期间招待亲朋好友,三是当作供品使用。
常言道:腊月二十九,抓紧蒸馒头。寓意着新的一年日子越过越好,蒸蒸日上,阖家团团圆圆,幸福满满。
1.春节习俗贴春联
按照古代历法的规定,腊月三十这一天被称为“大年”。在过大年这一天早上起来,需要贴门神和贴春联。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俗象征,在过春节的时候贴春联是一个非常隆重的项目。
所谓“春联”就是用红色纸张为底,然后在红色纸张上面写下美好的祝福词语。其实,这也是文化与春节的一种有机融合。当人们将红彤彤的春联,贴在自己家大门两侧之时,也就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时候,这其实就意味着春节的序幕被正式拉开。
贴春联在古代又可以被称为“贴年红”,除了包括门两侧的春联之外,还包括大门上的红色“福”字。无论贴春联还是贴“福”字,其实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有的地方还要贴上秦琼和尉迟敬德两位“门神”,认为可以让一家人驱邪避灾。
2.放爆竹
除夕夜放爆竹的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现在为了环境保护,很多地方已经基本上禁止了这个习俗,但在一些偏远地区还依然保留了这个习俗。相传在除夕夜子时,放爆竹是为了驱赶“年”兽。
在这个“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关键时刻,当爆竹声响彻中华大地,不仅可以吓跑“年”兽,还寓意新的一年会更加兴旺、繁盛。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地方,在除夕子时要点一堆“旺火”,就是希望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一家人事事顺利、吉祥如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而新的一年已经来到。过了春节之后就是春分时节,老百姓要开始准备春耕事宜,所有的事情都在向着欣欣向荣的方向发展。除夕夜放爆竹的习俗其实主要的作用就是,古代人为了赶走晦气,期盼新年之后有好运气。
除夕夜除了要放爆竹、祭祖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就是“守岁”,又称为守岁火或照岁等。在除夕当晚要点亮家里所有的烛火,而且一整晚家里都要灯火通明。而这种习俗有可以被称为“照虚耗”。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家中添财进宝。
3.除夕守岁与压岁钱
在我国有很多地区大年夜“守岁”,其实就是全家人无论长幼,过年当晚都不睡觉。而且一定要等到初一八点钟之后才能睡觉。主要的寓意就是希望一家人平安、健康。尤其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只有在除夕“守岁”才能健康长大。
很多地区会在吃年夜饭之前给晚辈“压岁钱”,年纪比较小的孩子需要跪拜长辈,并且给长辈磕头才能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压岁钱”。所谓的“压岁钱”可以起到“压住邪祟”的作用,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呵护与祝福。
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
3.除夕年夜饭
其实,春节当晚的重头戏是“年夜饭”,又称为团年饭、团圆饭等。无论家里是穷苦还是富裕,在除夕夜当晚,都要预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饺子和丰盛的菜肴,追忆过往展望未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南方地区的年夜饭一般多以海鲜和青菜为主,而北方则讲究大鱼大肉摆满桌子。在年终岁尾的时候一家人齐聚一堂、团圆聚餐,这其实也是众多春节习俗中,最值得大家传承的习俗之一。
年夜饭的饭桌上一般都会有鱼有鸡,寓意有计以及年年有余。所谓有计指的就是生计,在新的一年里生计不愁才是最重要的大事。生菜、生蒜寓意生财和会计算,南方人还会做一盘腊肠,希望一家人能长长久久、永远安康。
山东过年的习俗是什么?
1、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
有的在饺子中放糖,祈求来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则在个别饺子中包一枚钱币,谁吃到了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发财。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
2、蒸壮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
3、济南初二回娘家
济南年初二回娘家必须拿上礼品。按老规矩讲,就是一刀肉(不能少于四五斤)、两条鱼(鲜鲤鱼,每条鱼须在一斤以上,也称"对鱼")、三瓶白酒外加四斤点心(鸡蛋糕、长寿糕、桃酥、百子糕),这几样礼品统称"四色礼"。寓含着一年四季平安、四季发财的美好祝愿。
扩展资料
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时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互道恭喜发财。大街小巷人来人往,邻里街坊互相拜年,喜庆气氛洋溢在每个人脸上,好不热闹。
在山东不同地区,初一早上还有些特殊的习俗。鲁西南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至少圈住半天,怕“搅乱了年”。胶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把家里各个角落照一遍,寓意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臭赶出去;
莱芜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习俗。年三十“请家堂“,把老祖宗们请回来过年,年初一,人们上坟、烧纸、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
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摆贡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鲁中地区初三下午送年,俗称“送百神”,又叫“圆年”。临清地区还有初二祭财神的习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