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所有面食都叫饼面条也不例外吗,古代面食的叫法
馒头为什么叫炊饼,这个还有个来头,在古代,几乎所有面食都被称作饼,只是根据做法不同,在饼前边加一个和制作相关的词,馒头也不理额外,也叫饼,只是它是放在锅里蒸出来的,所以叫蒸饼。到了北宋仁宗时期,因为皇帝
熟悉《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武大郎,武大郎是卖烧饼的,去了潘金莲,后来被出轨的老婆潘金莲害死,弟弟武松替他报了仇,杀死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其时这里有个小小的错误,武大郎不是卖烧饼的,武大郎是卖馒头的。央视版电视剧《水浒装》比较尊重原著,武大郎卖的就是馒头,走到大街上喊的是炊饼。
馒头为什么叫炊饼,这个还有个来头,在古代,几乎所有面食都被称作饼,只是根据做法不同,在饼前边加一个和制作相关的词,馒头也不理额外,也叫饼,只是它是放在锅里蒸出来的,所以叫蒸饼。到了北宋仁宗时期,因为皇帝的名字叫赵祯,祯字和蒸字音有点相似,为了避讳,才把蒸饼改称为炊饼。武大郎是北宋徽宗朝的人物,所以那时候蒸饼已经不用多年了,都已习惯叫做炊饼,有些电视剧里武大郎是卖烧饼的,这个就不够严谨了,因为在宋代已经有烧饼了,但和炊饼不是一回事。这个有《词源》为证,《词源》里说【宋仁宗赵祯时,因蒸与祯音近,时人避讳,呼蒸饼为炊饼】
那除了炊饼在古代应该是馒头以外,还有没有和现在叫法不同的其他食物呢?当然有了,那就是面条或者是面片,根据上边的原则,面条或面片也是面食,应该也叫做饼,只是它是在热汤里煮熟的,所以在古时候把面条叫汤饼,或者叫煮饼,以后的水引饼应该也是指的面条,严谨的说应该是面片,面片的出现早于面条。
根据宋代黄朝英的《靖康缃素杂记》描述【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但从其他宋代资料来看,宋代也是有馒头的,一般状况下,馒头是指有馅的,炊饼是无馅的,但是这个叫法并不是很严谨,只是一种习惯叫法,比如北方就有馅包子和死包子的说法,也有菜馒头喝死馒头的叫法,包子和馒头区分不是特别的严谨,在宋代也是这样,一般情况下,炊饼指的是无馅的馒头,而馒头则是指有馅的包子。比如宋人王栐在《燕翼贻谋录》里说:【“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看样子有馅无馅好像却别不是很大。
不过在《水浒传》里区分的还是比较清楚地,母大虫孙二娘开的黑店卖的就是馒头,那个是有馅的,人肉馅。从《上庠录》中记载来看,炊饼和馒头肯定是指两种不同食物,书中记载【春秋两季加炊饼,夏天是冷淘,冬天是太学馒头】这里的冷淘应该是过了冷水的汤饼,也就是现在的凉面,适合夏天吃,春秋吃馒头,冬天吃带馅的包子。
南北朝时期,将面条称为什么?
在古代,人们把面食都叫做饼,蒸着吃的叫蒸饼,煮着吃的叫煮饼或汤饼,汤饼就是今天面条的前身。 汤饼在魏晋时期出现,人们将擀好的面皮放入水里煮熟,盛出即可食用,类似今天的面片汤。据考证,面条最早起源于汉代。当时面食统称为“饼”,而不单单只是面条,只不过由于面条要投入汤中煮熟,所以称之为“汤饼”。
从汉代说起,那时候人们把所有面食统称为“饼”,条状的饼放到水里煮熟,就是汤饼称呼的由来。早期的面条分两种:条状。这点好理解,和我们现在吃的面条差不多。“北方面条,南方米饭”这句话概括了古代中国的地方主食的特色。特别是在北方,面条几乎离不开家家的饭桌,是北方人们的主食,提到面条都有说不完的做法与情感,如老人过寿时候要吃一碗“长寿面”
面条的历史起源很早,之前认为最早的记载是东汉时期一本书裏,距今两千年左右,但是2002年的时候,考古学家在青海省民和县境内出土了一碗4000多年面条,直接把面条历史朝前推前一倍时间汤饼刚开始实际就是面片汤,系将调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片下锅煮熟。汤饼后来又叫煮饼。汤饼后来发展成索饼,《释名疏证补》:“索饼疑即水引饼,今江淮间谓之切面。”
一个地方饮食习惯,是与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等息息相关的。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土地还算肥,水还算美,还有一定的海拔高度,西北风呼呼地刮过。这样的环境是非常适合种植麦子、高粱、玉米等最后说一下,山西也是“杂粮王国”,很多杂粮都是面食的原材料——小麦、高粱、绿豆、荞麦、莜麦、玉米、豌豆……很多杂粮面粉的价格,都是高于小麦面粉的。
我们现在吃的面条在古代叫做什么?
在中国,最初所有面食统称为饼,其中在汤中煮熟的叫“汤饼”,即最早的面条。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有索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有“水引饼”,是一种一尺一断,薄如“韭叶”的水煮食品;唐朝又有称为冷淘的过水凉面;宋朝饮食市场上的面条品种达10种之多,丰富多彩,有插肉面、浇头面等;元朝出现了可以久存的挂面;明朝有制作技术高超的拉面,还有山西等地制作特殊的刀削面;清朝乾隆年间又有经过煮、炸后,再加入菜肴烧焖而熟的伊府面,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面条制品。《荆楚岁时记》说:“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恶,疾病和污秽也。伏天苍蝇细菌多,饮食不洁,易患肠道疾病,而“汤饼”用开水沸煮,趁热吃,这可能是古代伏天污染最少的食品,会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病人抵抗力差,当然要吃最洁净的食品。这也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侍候病人的饭食,多用面条。
今人考证,汤饼实际是一种面片汤,将和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面片,下锅煮成。如果将“撕”改成“刀削”,就成了至今仍在山西一带广为流传的刀削面。后来制面工艺改为:先揉搓到像筷子那样粗细,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齐民要术》),这时面的样子类似宽面条。到晋时,又成细条状。傅玄《七谟》道,“乃有三牲之和羹,蕤宾之时面,忽游水而长引,进飞羽之薄衍,细如蜀茧之绪,靡如鲁缟之线”,这几乎可以和厉恩海的手艺相媲美了。
面条的形状最后定格为长条。到宋代,汤饼也改称为面条(唐时叫“不托”)。面条的这种样子,使人的联想“因势赋形”,把面与生日、寿诞联系起来。按风俗礼仪,过生日贺诞辰吃长寿面。为什么过生日要吃面?宋人马永卿在《懒真子》中说:“必食汤饼者,则世欲所谓‘长寿’面也。”为什么面条能作为人长命百岁的象征?因为面的形状“长瘦”,谐音“长寿”。面条也就成为讨口彩的最佳食品。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时,人们认为寿命长短与人中长短有关,人中长短取决于面孔长短,而面条正暗合“面长”,长寿面由此而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