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笔记,生物学霸笔记
2.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证明酶具有高效性。代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氯化铁和肝脏研磨液中的分解。
3.注意:不能探究温度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因为常温下过氧化氢也分解。不能探究ph影响淀粉的分解,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也分解。
4.人为控制的对实验对象进行处理的因素叫做自变量。随自变量改变而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叫做无关变量。
5.加热会增加活化能。酶的
1.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证明酶具有高效性。代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氯化铁和肝脏研磨液中的分解。
3.注意:不能探究温度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因为常温下过氧化氢也分解。不能探究ph影响淀粉的分解,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也分解。
4.人为控制的对实验对象进行处理的因素叫做自变量。随自变量改变而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叫做无关变量。
5.加热会增加活化能。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6.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7.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8.正是因为没得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的条件下快速有序的进行。
9.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细胞的存在所致,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10.德国李比希却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菌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德国毕希纳用实验证明,酵母菌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12.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纯没,最终证明酶是蛋白质。
13.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1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15.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16.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这体现了酶具有专一性。代表实验是,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不能催化蔗糖
17.酶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宜的PH。一般来说,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失活,低温酶活性还在。
18.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19.在0度左右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会升高,因此酶制剂适宜在低温下保存。
20.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生物 必修一的学习,是大家进行高中生物学习的基础,所以同学们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打好生物学习的坚实基础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篇一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H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
DNA,RNA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篇二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 方法 (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篇三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微量元素:Zn 、Mo、Cu、B、Fe、Mn(口诀:新木桶碰铁门)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水(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无机
盐脂质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核酸
糖类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苹果和梨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乙液:0.05g/ml的CuSO4)
注意事项: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
(3)蛋白质的鉴定
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
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B液:0.01g/ml的CuSO4 )
注意事项: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马铃薯
试剂:碘液颜色变化:变蓝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二、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多肽链、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三、蛋白质的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3、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免疫功能( 抗体)
四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H
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DNA(脱氧核糖核酸)
一、核酸的分类、
RNA(核糖核酸)
DNA与RNA组成成分比较(见附表)
二、核酸的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2)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化学元素组成:C、H、O、N、P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试剂: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注意事项: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现象:
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
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
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看了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的人还看:
1. 高一下生物第五章知识点归纳
2. 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增殖知识点
3. 高一生物人类遗传病知识点归纳
4.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归纳
5.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6. 高中生物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总结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 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本质:
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的观点: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
李比希的观点: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的观点: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提取酶,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切郝、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6、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5、酶的特性: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 倍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 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
2、 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3、 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
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 + Pi+ 能量→ATP
ATP→ADP + Pi+ 能量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四、ATP的利用:
ATP— 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中的能量能转化成机械能、电能,光能等各种能量;
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 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系,释放的能量贮存在ATP中
第三节 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 +6O2→6CO2 +6H2O +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24[H]+6O2→12H2O+大量能量
有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
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
无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洒精和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大部分植物,酵母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动物,人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
(马铃薯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胚的无氧呼吸也是产生乳酸)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注意: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讨论:
①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②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5、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CO2的检测方法:
(1)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酒精的检测方法: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6、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温度、含水量、O2的浓度、CO2的浓度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可以用来提取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
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 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 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 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 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 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
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叶在阳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
全部来自水。
⑤、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
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2、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物质变化:水的光解:H2O→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ATP
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
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2C3+[H]+ATP→(CH2O)+C5+ADP+Pi
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合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
光合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
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 如:硝化细菌
2、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光能或其他能量,把CO2、 H2O转变成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3、异养生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人、动物、真菌及大多数的细菌。
资料来源:百度文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