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的谣言,西瓜事件真相大白
分析这些谣言反复传播的原因,不排除部分造谣者为了博眼球、拉流量。上海辟谣平台查看部分社交平台的规则发现,当发布者发布的文字或短视频浏览量达到一定数量并积累一定粉丝,发布者可自动获得广告收益。所以,部分造谣者利用西瓜等当季常见水果,反复传谣,希望博得关注
夏季本是享受西瓜的最佳季节,可到了别有用心者处,西瓜却成为谣言主角。上海辟谣平台近日收到多条留言,询问“西瓜不能和桃子同吃” “一口隔夜瓜含8400个细菌” “吃西瓜感染h7n9病毒”等说法是否属实。经核查,以上均为谣言,而且属于“死灰复燃”的。
分析这些谣言反复传播的原因,不排除部分造谣者为了博眼球、拉流量。上海辟谣平台查看部分社交平台的规则发现,当发布者发布的文字或短视频浏览量达到一定数量并积累一定粉丝,发布者可自动获得广告收益。所以,部分造谣者利用西瓜等当季常见水果,反复传谣,希望博得关注 。部分造谣者还会在帖子、视频中加入“传播也是一种美德!也能救人一命!谁的群多就动动你们的手指转发一下”等表述,鼓动他人传谣。
对此,公众要擦亮眼睛,避免被造谣者所利用。相关平台也要建立审核机制,从源头清理杜绝这类反复出现的谣言,避免误导公众。
西瓜桃子同吃不会中毒
上海辟谣平台溯源发现,“西瓜桃子不能一起吃,可能会致命”的错误说法早在2016年就有流传。
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中华人民共和国HACCP食品体系内部审核员王思露表示,西瓜和桃子一起吃不会中毒。
西瓜中90%是水分,剩下的5%左右为葡萄糖、果糖等糖类物质;桃子中85%左右是水分,含糖类物质比西瓜高一些,约12%。可见,西瓜和桃子含量最高的物质是水分和糖类物质,并不含毒性物质;两者一起吃,不会发生特殊的化学反应,更不会生成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 。
需要注意的是,西瓜和桃子一起吃虽然不会中毒,但不建议吃得太多 。一方面,西瓜和桃子含糖量都较高,食用过多容易增加龋齿、肥胖、糖尿病等风险。另一方面,西瓜和桃子所含水分物质较高,如果一次性食用过多,胃肠壁细胞吸收水分的能力小于肠胃中糖的渗透压,使得细胞中的水分物质容易渗出而进入胃肠道,从而引发腹泻。
还有人问:只吃了少量西瓜或桃子,为什么也出现了腹泻?王思露认为,这可能与水果的保存有关。夏天气温较高,西瓜、桃子等水果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容易被细菌等微生物污染,从而加速腐败变质。如果食用了被污染的西瓜和桃子,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问题。此外,个人体质不同,部分脾胃虚弱者也可能食用少量西瓜或桃子后就出现不适,但这并不是中毒 。
上海辟谣平台还发现,“西瓜与桃子同吃中毒”的说法其实是网传“食物相克”类谣言的代表。在这类谣言中,主角除了有西瓜、桃子,还可能是“蘑菇和大蒜”“柿子和酸奶”“榴莲和牛奶”等,传言均表示这些食物一起食用会产生毒素,致人死亡。
以上组合均被专业人士澄清,认为这是将部分食物导致的肠胃不适、因食用被病菌污染食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个体体质差异或存在过敏等情况,解读为“食物相互作用产生毒素”。此外,民间所说的“食物相克”往往是指部分食物一同食用时,在营养成分上略有影响或因摄入量较大引发身体不适,并不是“产生毒素致人死亡”。为了证明这点,中国营养学会、兰州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机构和高校还曾组织志愿者试食了传言中的“相克食物”进行试验。结果显示,志愿者试食7天后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
隔夜西瓜可以吃,但储存切分要注意
另一条流传较广的传言是“隔夜西瓜不能吃,一口含有8400个细菌”。这也是一条老谣言,多名专业人士进行了澄清。
上海辟谣平台溯源发现,该传言最早来自对央视节目中一个实验的误读。在该实验中,工作人员用不同的工具切西瓜,包括:用切肉的刀板简单清洗后切西瓜、用专用刀板切西瓜等。然后将切开的西瓜封上保鲜膜冷藏,再检测西瓜表面的细菌数量,结果差异巨大。
从实验全过程不难看出,该实验不是用来证明“隔夜冷藏西瓜不能吃”,而是为了说明切西瓜应该用专用工具。实验目的是为了提醒消费者,在分切直接入口的食物与需经烹饪再入口的食材时,要区分刀和案板,这也是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家成员、营养师阮光锋指出,传言中的“一口含有8400个细菌”没有意义,“西瓜切开后接触空气,空气中细菌的数量可比这8400个细菌多得多。我们手上、嘴巴里、肠道里,细菌的数量也都比8400多得多。”他还举例说,针对食品安全要求比较严格的婴儿配方食品,我国国标的微生物指标最高安全限量值达到了1万个/克,标准允许存在的微生物数量要比“一口8400个细菌”高得多,所以“并不是说细菌数越多,就一定有危害,关键还是要看是否有致病菌 。”
他提醒,判断“隔夜西瓜能不能吃”,关键要看西瓜是否被有害细菌污染。如果西瓜是干净的,且切西瓜时用的也是生熟分开的干净刀具、砧板,并及时用干净的保鲜膜包裹西瓜放入干净的冰箱,那么放置一夜能够放心吃。但如果买回的西瓜本身已经被切开,又没有任何遮挡,不论是放在室外还是放在冰箱里,即使不过夜,都不适合食用。
吃西瓜不会感染禽流感
“吃了南汇8424西瓜后感染H7N9病毒死亡”也是一条反复出现的谣言,其最初版本可以追溯到2016年,目前已“迭代”10次。
根据上海辟谣平台梳理,该谣言的主角不仅有西瓜,还可能是其他农产品,包括酸菜鱼、猪肉、小龙虾、杨梅、柚子、西瓜等;所称感染的病毒也会变化,既有“SK5”“CTC5”“bp5”等虚构名称,又有“h7n9”“H7N9”等禽流感病毒;声称疾病被发现的地点或医院也有多处,如“浙江省绍兴市”“江西省赣州市”“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川沙人民医院”“北京顺义区中医医院”“河南商丘”“宝山区华山医院分院”“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等。
但识破该谣言并不难,因为该谣言漏洞百出:第一,相关地区或医院没有报告类似死亡案例;第二,并不存在“SK5”“CTC5”“bp5”等病毒,相关名称均为虚构,至于“h7n9”“H7N9”病毒均为禽流感病毒,西瓜等农产品并不是宿主;第三,谣言往往会说“中央电视台节目”进行过报道,但近年来的央视节目没有任何报道与此有关。
核查还发现,与西瓜有关的谣言最初出现在2018年4月,为河南商丘夏邑县男子郭某某编造。造谣者郭某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夏邑县公安局行政拘留10日。
值得一提的是,此类谣言传播有一个规律:往往根据某种农产品上市的时间而传播。所以,公众误信误传此类谣言很可能会损害农民利益。
来源: 上海网络辟谣
乾隆微服私访买西瓜,为何吃了一个西瓜之后,暗地里派人回去杀人灭口?
老人送了乾隆几个瓜,并说出了吃西瓜的奥妙,乾隆被卖瓜老人的智慧所折服,他想将他纳为己用,不料遭到了拒绝,回去后他怕老人为他人所用,那就会成为自己的祸患,所以派人回去杀人灭口。
众所周知,乾隆曾六下江南微服私访,是个得民心的好君王,由于古代交通闭塞,信息传播非常缓慢,而地方官员对各个地方的情况有可能存在谎报的情况,为了得知正确的情况,乾隆会微服私访。
乾隆微服私访是以他的祖父康熙为榜样的。当年康熙微服私访的时候,乔装打扮,混入人群中,一般普通老百姓丝毫看不出来他就是当今圣上,但是乾隆微服私访和康熙不同的是,乾隆是带着众多妃子和官员来微服私访的。
有一次,乾隆微服私访的时候,由于正值酷暑,天气炎热,乾隆非常口渴,正巧路边有一个卖西瓜的老伯,乾隆看到了希望,于是询问这个老伯能否卖西瓜给他,老伯却直接拒绝了,说自己的西瓜全被商人预定了,没办法卖给他。
乾隆大吃一惊,并表示愿意高价买入,老伯表示,如果乾隆报出自己的姓名以及籍贯,可以送他几个西瓜,乾隆想了想说自己姓宏名礼,刚好与乾隆同音,也不算欺骗了卖瓜老伯。
于是老伯送给了乾隆几个西瓜,却看到乾隆吃瓜的时候是从边缘开始吃,表示很奇怪,乾隆对老伯说,他这样吃是为了越吃越甜,老伯却认为,一般老百姓从中间开始吃瓜,每一口都是最好的口味,会更加珍惜,而乾隆这样吃,口感会越来越差。
乾隆被老伯的智慧所折服,提出请老伯去宫里当差,老伯拒绝了他,乾隆回去以后觉得如果老伯不为自己所用,被别人用了会成为一个大祸患,这样的人留在宫外实在太危险了,于是立刻派人回去把老伯杀掉,但是下人返回到老伯的西瓜摊时,发现留了一张字条。
字条上写着老伯这辈子平平淡淡,别无所求,于是士兵们把字条上的话告诉了乾隆,乾隆只好作罢。
2019 不再被这些老谣蒙骗
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一批利用大家的 养生 “痛点”,以网络为传播手段的 健康 传言便应运而生,诸如酒能暖身、房间放洋葱防流感、车内矿泉水经暴晒会致癌……这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 健康 谣言,隔三岔五就会冒出来,刷一下存在感,让人将信将疑,真假难辨。有时候眼见未必为实,有图也不一定就代表了真相。新年伊始,我们回眸一下2018年那些曾带给我们多少烦恼和困惑的 健康 传言,再次让我们澄清事实,擦亮眼睛,还原真相,让科学给我们的 健康 生活做主心骨。2019,万象更新,就让这些谣言的老梗就永远留在逝去的2018年,再无立足之地。
谣言1:喝酒能驱寒?
喝酒驱寒这种说法从古流传至今。我们经常听到“当你感觉冷的时候,喝一杯烈酒可以快速取暖”的说法。去年岁末开始,天气就十分寒冷,这种说法又一次在朋友圈流行起来。
真相 不仅不能暖身还容易感冒。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药师刘皈阳表示, 酒后身体发热只是假象。 人在喝酒后确实会有全身发热的感觉,因为喝酒后,酒精刺激身体表面的毛细血管,使血管扩张变粗,血液循环加快,血液集中在皮肤的毛细血管里,使人感觉皮肤很温暖,甚至会脸发烫,造成了喝酒可以抵御寒冷的假象。但感到温暖的只是皮肤表皮, 这种喝酒暖身的现象只是暂时性的。 本质上,喝酒后人体热量的消耗也会相应增加,热量通过皮肤散发,其实是消耗了体内更多热量。因散热速度加快而消耗的热量,比酒精供给的热量还要多。当热量产生速度跟不上散失速度时,体温便会下降,人就会感觉冷。所以喝酒不仅不能暖身,起不到御寒作用,还容易使人感冒。
谣言2:房间放洋葱可防流感?
冬季是感冒高发季,2018年2月有网上传言说,洋葱是“细菌磁铁,房间内放入洋葱,靠其气味可杀灭病菌、预防流感”。
真相 吃洋葱才能杀灭细菌。专家表示, 没有食物会主动吸附病菌,在办公室或家里放一颗洋葱可以吸附病菌、预防流感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虽然洋葱鳞茎和叶子里含有一种硫化丙烯的油脂性挥发物,这种物质能抗寒,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能杀灭包括呼吸道和肠道里的细菌。但通常是要每天口服一定的量才能达到这样效果。只把洋葱摆在那里是完全没有用的。
此外,生物学家指出,病毒需要寄主才可以增殖,它们在寄主体外根本不可能移动、穿过房间。所以无论是把切开的、剥皮的,还是完整的洋葱放在房间中,都不能起到预防流感的作用。最靠谱的预防方法还是:勤洗手,远离流感患者。
谣言3:车内矿泉水暴晒会致癌?
夏天,很多有车族都喜欢在车里放一箱矿泉水,随渴随喝。但2018年6月,网上有传言称:矿泉水瓶经阳光暴晒或长时间存放在闷热高温环境里,其外包装材质容易老化并释放有毒物质,长期饮用这样的水会致癌。
真相 温度达不到使PET发生化学反应。矿泉水瓶之所以选择PET塑料制作,是因为PET属性相对稳定,一般要在250℃的高温下才能熔化,想要发生相关化学反应,温度至少要达到100℃以上。而常识告诉我们,就算是在气温特别高的夏季, 一般车前挡风玻璃的温度也不会超过70℃,不会使PET发生化学反应,更不会释放出致癌物。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只要矿泉水瓶符合国家标准,即使经过暴晒也不会使矿泉水瓶发生化学反应。但谨慎起见,食品接触类塑料制品,还是不要接受高温“考验”为好。而且已经打开的矿泉水最好尽快喝完,因为存放时间太久容易滋生细菌、变质,喝了有害 健康 。
谣言4:隐形眼镜遇高温会化?
2018年8月,一则旧传言重回人们视野:37℃以上的高温天气就不要戴隐形眼镜了,吃火锅和烧烤的时候也不要带,不然高温会让隐形眼镜熔化,黏在眼球上。
真相 那样的温度人脸早已先行避开。专家指出,隐形眼镜的主要材料是硅胶,属于高分子材料,结构稳定,熔点一般在100℃以上。 如果要使隐形眼镜熔化,必须要达到很高温度,这个时候人的脸部已有反应,会自动避开高温。 此外,人的眼睛具有天然的保护功能,在吃烧烤和涮火锅时一旦产生高温热气,我们就会不自觉地眨眼或闭上眼睛,起到保护眼球的作用。因此,根本不用担心隐形眼镜会熔化,黏在眼球上。
专家提醒,虽说人戴着隐形眼镜靠近火源,正常情况下都不会导致眼镜熔化,但是如果长时间贴近温度太高的地方,会加快眼球表面的水分蒸发,以及镜片脱水的速度,使眼睛产生异物感,必要时可适当滴几滴抗菌眼药水。而且镜片脱水变硬容易与角膜吸黏在一起,这时在摘隐形眼镜之前,最好滴些人工泪液,以免伤到角膜。
谣言5:酷暑天喝冰水微血管会爆?
2018年夏天,一则传言在网上疯转:“在40℃的天气,如果从户外走进空调房马上喝冰水,微血管会爆掉。”
真相 受冷刺激血管会收缩但不会爆。“不管是人体皮肤还是血管,都适用于热胀冷缩的原理。当我们身处高温时,如果突然受到冷的刺激,血管确实会收缩。”朱毅表示,但人体内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具备强大的调节机能, 健康 人群在高温天气喝冷饮,基本不可能导致血管爆裂。
尽管传言过于夸张,但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在酷暑天突然喝冷饮,可能会引起局部痉挛和不适,如胃肠痉挛、头疼等现象,但症状较轻可以很快缓解或改善。
谣言6:面条加“胶”没法吃?
2018年9月,一条“面条被水洗后还剩下少许不溶于水的物质”视频走红网络。消费者买了不同品牌的面条用水泡一段时间,结果每个品牌的面条都有胶状物质形成。该名消费者在视频中表示,现在好多面条都加了“胶”,没法吃了。一时间,“面条成了有毒食品”的说法甚嚣尘上。
真相 不溶于水的物质是面筋。朱毅表示,面条是面粉做的,面粉在水中浸泡后,当其中的淀粉和其他杂质全部被洗掉后,最后剩下的就是面筋。 面筋是小麦粉遇水后所特有的一种胶体混合蛋白质,由不溶于水的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组成,这就是谣言中所谓的“胶”。
“这些胶状物并不是人为故意添加,不会产生任何食品安全问题。相反,它们是富有营养的蛋白质。”朱毅笑言,如面包、馒头、面条、饺子皮等在水中浸泡清洗后,都会得到不溶于水的面筋。一般来说,挂面中的湿面筋含量越高,说明其应该是由蛋白质含量更高的面粉做成的。
谣言7:穿秋裤会丧失抗寒基因?
2018年11月,很多不抗冻的人早早把秋裤穿了起来。但网上也有流言说,穿秋裤可以令人丧失抗寒基因,造成腿部肌肉和运动神经退化。
真相 环境导致的性状改变很难遗传。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樊新荣指出,这个说法缘于网上流传的一个故事,20世纪50年代,苏联著名遗传学家李森科向斯大林报告:在秋裤的“溺爱”下,人的双腿和关节的抗寒性会在几代之后丧失。而所谓的抗寒基因,是遗传学家在西伯利亚土著身上发现的一组基因,这些基因不需要经过肌肉运动或大脑调节干预,就能帮助人体把储存的脂肪直接转化为能量。
那么这个经久不衰的“传说”是否真的有科学道理呢?樊新荣表示,其实不然。一方面从基因的角度讲,虽说环境可以影响基因,但由外部环境条件导致的生物性状改变是很难遗传的。因此 不穿秋裤只是个体抗寒能力的训练,从整体来说,不会导致基因的改变和遗传。
虽说穿不穿秋裤和抗寒基因没关系,但抗寒能力却和很多因素有关。湖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学科主任医师谭子虎说,不同地域的人耐寒能力本就不同,长年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其耐寒能力远远高于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群。而且,耐寒能力可以通过锻炼提高,如游冬泳的人会比一般人更耐寒,体质也更好。此外,腿部抗寒能力还与腿部皮肤感知温度的能力有关。简单地说,每个人的皮肤对冷热的敏感程度不同,皮肤对低温不敏感的人抗寒能力也相对较强。
谣言8:冬天骨头会变脆?
各地医院门诊显示,一到冬天,骨折尤其是中老年骨折患者就会增加。因此,网络上流传起这样的说法:人的骨骼矿物质密度在冬季呈减低的季节性变化,部分骨头会变得极其脆弱,也就是常说的“一到冬天骨头就变脆”。
真相 钙流失是长期渐变过程。樊新荣认为,天冷时出门少加上运动少,受太阳光照射时间短,这确实会影响钙、磷的正常吸收和骨化作用,造成体内钙质流失较大,但不一定会导致人体骨骼在冬天变脆。
谭子虎也指出, 冬天因为晒太阳少导致人体骨骼出现的钙流失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春、夏、秋3个季节弥补回来。 骨头变脆是一个长时间渐变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一到冬天,骨折尤其是中老年骨折患者就会增加呢?谭子虎说,冬天骨折的人多可能与冬季地面变得坚硬,且与人们衣服穿得比较厚、行动笨拙,在冰雪天容易滑倒有关,中老年人尤其如此。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冬天骨头会变脆。
谣言9:食盐添加亚铁氰化钾有剧毒
“食盐中亚铁氰化钾对人体有害”的传言2018年在网络上和微信朋友圈流传开来,源于网络上一篇《盐里面加进了亚铁氰》的文章,称一位老教授食用了这种添加了抗结剂(亚铁氰化钾)的食盐后,对其肾脏造成严重危害。
真相 亚铁氰化钾无害。 亚铁氰化钾作为食盐抗结剂,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国产食盐中添加的亚铁氰化钾长期食用并不会给人体带来伤害。
谣言10:西瓜太甜是打针了
每年夏天都会有西瓜打针的传言,让瓜农很伤心,也让许多人不敢吃西瓜了。
真相 西瓜若打针马上会烂。 专家做过给西瓜打针的实验,一般的针根本打不进去,如果你用力强行打进去,也只有针头路过的地方能渗进去一点,而且瓜瓤很快就会烂掉,得不偿失。
谣言11:假鸡蛋
2018年有人在网上声称能人造鸡蛋,还有视频为证,使用的是海藻酸钠、氯化钙等原料。
谣言12:葡萄干会烧坏肠胃
2018年,网上流传着一段“葡萄浸泡促干剂制作葡萄干”的视频。视频中,果农将一筐筐葡萄浸泡在一种褐色液体中,随后视频画面又拍摄到一只标有“葡萄促干剂”字样的包装袋。视频拍摄者称:“市场上买的葡萄干,不要直接拿出来就吃,里面有促干剂,直接吃会把肠胃都烧坏。”
真相 促干剂无毒可水洗掉。葡萄促干剂为无毒、无遗传毒性的食品添加剂,而且在浸泡之后、晾晒之前,果农会对葡萄进行清洗, 附着于葡萄表皮的促干剂溶液很容易被水洗掉。
谣言13:皮皮虾注胶
2018年,有人拍视频说自己买到了注胶的皮皮虾。视频中,这个人将买到的皮皮虾煮熟后挨个打开,看到每一只虾里都有硬硬的红色物体,并说这些红棕色的东西,是注在皮皮虾里的“胶”。并愤怒呼吁广大网友:“都别买了也别吃了”。
真相 活虾若“注胶”会致活虾死亡。这则视频被转后没多久,相关部门就发文辟谣,原来视频中所谓的“注胶虾”,其实是皮皮虾的生殖腺,也称虾黄、虾膏,是虾的精华部分。专家称,因为虾的身体构造简单,在活虾内“注胶”,会导致活虾死亡。 如果要在活虾身上注射胶状物质,不仅成本高,甚至连胶钱都赚不回来,因此可能性不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