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嗑瓜子容易上瘾,瓜子上瘾
瓜子其实是舶来品,一千多年以前,起源于非洲的西瓜经过埃及、南欧、西亚,辗转传入中国,这才有了最早的西瓜子。北宋「太平寰宇记」第一次将「瓜子」载入史册。当时的幽州,也就是现在北京一带,开始出产西瓜子,从此开启了国人近千年的嗑瓜子文化。
北宋时期
它!香气袭人。它!千滋百味。大爷下棋对它爱不释手,死宅煲剧对它欲罢不能。它就是瓜籽儿。皮薄籽厚嘎嘣脆,味甘性温降血脂,是休闲零食界的扛把子。2秒入口的反馈机制,配上咔嚓呸~的动感节拍,让无数人乐此不疲,一天不嗑浑身难受。中国人为何如此钟爱嗑瓜子?
瓜子其实是舶来品,一千多年以前,起源于非洲的西瓜经过埃及、南欧、西亚,辗转传入中国,这才有了最早的西瓜子。北宋「太平寰宇记」第一次将「瓜子」载入史册。当时的幽州,也就是现在北京一带,开始出产西瓜子,从此开启了国人近千年的嗑瓜子文化。
北宋时期,每到过节农闲,官商富贾间流行吃甜食糕点解闷。寻常百姓吃不起,就把西瓜子炒熟了,嗑着瓜子跟邻里聊天打发时间。所以嗑瓜子也叫「穷嗑」,期盼把贫穷嗑走,来年财源滚滚。
但嗑瓜子真正成为风尚,还是在明朝。晚明文献「酌中志」记载,明神宗是个十足的瓜子迷「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宫廷、上层社会也开始跟风嗑瓜子,进一步影响到民间,就连客栈饭馆也卖起了炒瓜子。
晚清时,大街小巷随处都能买到炒瓜子了。古人把瓜子装在宽大的衣袖里,一路走一路嗑。瓜子还成了茶楼听戏的标配,曲终人散,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瓜子皮。看戏嗑瓜子的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而菜市口前看戏嗑瓜子的人,成为了最早的「吃瓜群众」。
明嘉靖年间,来自美洲的向日葵和南瓜传入中国,瓜子队伍新增了葵花子和南瓜子俩兄弟。南瓜子流行于晚清,而现在最普遍的葵花子,则是民初从俄罗斯那儿传到北方的,所以嗑葵花子又叫「毛嗑」。
改革开放后,葵花子异军突起,一跃成为了国民第一零食。春运回家的火车上,人手一把瓜子,嗑走路途烦闷。春节的年夜饭后,一大家子围着电视机,嗑瓜子看春晚的情景,成了无数人最有年味的记忆。
如今,嗑瓜子已然成为了又一「国粹」,无论男女老少土豪屌丝,「来把瓜子?」就是最亲切的问候。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嗑着瓜子,话着家常...年味儿,仿佛又浓了些!
为何中国人痴迷嗑瓜子?嗑瓜子有何技巧可言?
嗑瓜子人其实并没有什么技巧,目的就是能够吃到瓜子仁就好,所以方式有很多,有的人用手掰开,有的人用牙齿咬开,能直接买瓜子仁吃,这个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吃瓜子人不等同于其他技术性含量的东西,那它的目的是吃,不管你是用嘴巴咬,还是直接用手摸造成的一个问题,那么就是时间快慢而已,并不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中国人之所以比较喜欢嗑瓜子,那么也是有几个原因的,第一可以打发时间。我相信有的人在聊天的时候,特别是在唠嗑的时候特别的喜欢嗑瓜子,一方面可以在聊天的时候增加一些乐趣,让自己满足一下自己的胃,同时又可以开心的聊天,又不至于在那里尬聊,能够缓解突然没有话题的情况。
嗑瓜子代表了一种幸福,一种舒适,在举办婚礼的时候,通常都会有瓜子的出现,也代表着早生贵子。很多地区他们在举办婚礼的时候,都会有一些花生,枣子,瓜子,当忙完了手上的一些事,他们就会坐在那里嗑瓜子,聊聊一些开心的事情,祝福一下新娘子,所以就形成了一种嗑瓜子的氛围,也会让人喜欢嗑瓜子。
现在瓜子的制作方式有很多,确实做得非常的美味,让人很想吃,而且瓜子也号称开胃小吃,休闲小吃。生炒瓜子虽然没有什么味道,但是会让人吃了还想吃,因为瓜子本来就小,要很多才能够满足自己的嘴巴,一时之间并不能够满足自己的胃口,所以就会导致嗑瓜子的时间比较长。另外有的瓜子做的味道也非常的美味,比如说像五香瓜子,奶味瓜子,或者说瓜子仁,味道做得不仅香,而且很好吃,自然也会让人特别的喜欢去嗑瓜子,因为美味的东西没有那么容易拒绝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