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母亲的葬礼,李莲英丧母设宴35天
乡亲们还拿了不少好东西回家,李莲英知道后,非但不生气,反而高兴叫好。
李莲英为何要用这么大的排场给母亲下葬?
又为何要任由乡亲们占他便宜呢?
李莲英的母亲曹氏去世于1906年的初冬,一收到家里人传来的消息,李莲英就跑去慈禧面前哭着讨懿(yì)旨。
他是河北大城李贾村人,年纪尚小时便入了宫,深得慈禧的宠信,在宫中的日子威风八面,但没能在母亲面前伺
连请全城百姓吃喝35天,厨子请了200个,葬礼筵席每天从不重样,袁世凯都专门派兵维护秩序。
乡亲们还拿了不少好东西回家,李莲英知道后,非但不生气,反而高兴叫好。
李莲英为何要用这么大的排场给母亲下葬?
又为何要任由乡亲们占他便宜呢?
李莲英的母亲曹氏去世于1906年的初冬,一收到家里人传来的消息,李莲英就跑去慈禧面前哭着讨懿(yì)旨。
他是河北大城李贾村人,年纪尚小时便入了宫,深得慈禧的宠信,在宫中的日子威风八面,但没能在母亲面前伺候,让极其孝顺的李莲英很过意不去,于是他便将母亲接到了北京。
本想着从此之后就能让母亲安享晚年了,谁知,没住几年,母亲就去世了,悲痛欲绝的李莲英想到,既然母亲生前无福享受荣华富贵,死后一定要风光下葬才行。
此时大清正值国难,而他虽在宫中很有权势,但作为奴才不能盲目僭(jiàn)越,于是李莲英便如实禀告了慈禧。
身为古稀老人,慈禧十分感慨李莲英的孝顺,正好她一直都推崇“孝道”,当即赏赐李莲英48万两白银,让他好好安葬母亲,如果不够可以再找直隶总督要。
李莲英并不在意这份赏赐,毕竟他是慈禧跟前人人巴结的大红人,根本不缺钱。他想要的就是慈禧的这道懿旨,这既是天大的荣光,也能让他放手去安排葬礼。
李莲英先在北京请来和尚和喇嘛,念了四十九天经,然后将母亲的灵柩停放在护国寺内,每天都有30多人巡逻看护,早中晚还要举行祭祀。
在北京的丧事结束了,李莲英又开始筹划在老家的葬礼。由于还在宫中当差,李莲英就叫自己的两个弟弟先回老家做准备。临走前,他叮嘱弟弟,葬礼就按照50万两银子的标准来准备,不够往上加。
两个弟弟回家后找到了当地的乡绅,将此事一一告知。
要知道,当时百姓们每家每户一年的花销也就1两银子,那些乡绅也算是有钱人了,但一听说这场葬礼的标准竟然是50万两银子,顿时惊得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其实李家人也很吃惊,不过李莲英既然安排了,他们也只能照吩咐做。那段时间里,李家人每天都想着如何花出这笔银子,甚至去请教了当地的教书先生,直到第二年春天,才终于拿出了一个让李莲英满意的葬礼方案。
于是在1907年春天,李莲英向慈禧告假后,扶着母亲的灵柩返回了老家。
没想到,葬礼计划得很好,等到实施时却出了岔子——根本没有人来吊唁。
以李莲英的身份来说,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没人敢来参加葬礼呢?
引起轰动的葬礼当时李家人已经在家门口搭起了棚子,办起了流水席,向整个大城县的百姓发出了邀请,上至乡绅下至乞丐,谁都能来,也不用上礼,但是李家门前依然无人光顾。
李莲英十分纳闷。他是什么身份,乡亲们竟然这么不给面子,就不怕得罪他吗?
李莲英就派人去看看是怎么回事,这才得知,原来直隶总督袁世凯知道此事,专门派了300个士兵过来维护秩序。他们守在路边气势汹汹的,乡亲们哪敢过来参加葬礼。
李莲英对此很不高兴,让人去通知袁世凯,不要让士兵白天出来站着,只能晚上巡逻。士兵都撤走了,大城县的乡亲们顿时朝着李家涌来,一时间都分不出乡绅和乞丐了。
李家人准备的筵席是当地风俗中,规格最高的“十三碗”,桌上摆放4凉碟9大碗,还有一堆丰盛的大鱼大肉。为了准备筵席,李家人事先请来200多个厨子,把灶台摆到门外,桌上的菜每天都不重样。
按照风俗,葬礼上还要准备白馒头让乡亲们带走。就为了蒸这些馒头,附近3个村子的人都忙碌起来,从早到晚都歇不下来。
但是乡亲们可不管李家人有多忙,每天蜂拥而至,将筵席上的饭菜席卷一空,这才带着白馒头心满意足地回家。
李莲英自然知道来吃席的人,并不是真心前来吊唁的,但是他一点都不在乎。
当年他为了混口饭吃,净身当了太监,多少人因此瞧不起他和家人,如今他飞黄腾达,大张旗鼓地筹办母亲的丧事,除了给母亲尽孝,也是为让这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乡亲们看看,他现在是多么风光无限。
这场葬礼足足持续了35天,不光是大城县的百姓们都跑来蹭吃蹭喝,就连周围几个县城的人都往这边赶。一些跟李家毫无关系的达官贵人,为了巴结李莲英,也不远万里地赶来,最后连京城都闹得沸沸扬扬。
那些跑来吊唁的有钱人,不光人到礼到,还各自请来了做法事的道士神婆,李家门口越发热闹了。
李莲英见状,还觉得不够威风,正好他的母亲生前最喜欢看戏了,于是李莲英又叫人临时在村口搭了个戏台子,请来有名的戏班,每天早晚各唱一场戏。
一时间,整个李贾村风光无限。李莲英想着,这样一来,等到他辞世以后,家里人便知道为他筹办葬礼的标准了,到时候肯定要比现在更风光。
然而事实恰好相反,李莲英美好的愿景并没有实现。
仓皇结尾整个李贾村的乡亲们都觉得李莲英是个好人。
这是因为正好赶上一个苦春,当地百姓正为生计愁眉苦脸,没想到李莲英为母亲筹办的这场豪华葬礼,竟然持续了一个多月。他们除了每天都跑来蹭吃蹭喝,还从不空手而归。
李莲英早就叫人在家门口准备下8口大缸,每个缸里放的东西都不一样,有的是米,有的是肉,有的是馒头。不管来不来吃席,路过的百姓都能从缸里拿点东西回家。
当时为了准备足够的肉,李家人差点将全城养的猪都买过来。他们这一番举动,直接拉高了当年城中猪肉的售价,导致很多人家甚至吃不起猪肉。不过没关系,买不到可以去李家拿。
原本愁苦生计的百姓们,就在李莲英的“招待”下,高高兴兴地走完了春天。这一年也成为了当地人终生难忘的一年,每次回想起来都觉得非常幸福。
葬礼结束时,李莲英还专门叫人挨家挨户去检查,看到乡亲们家中都有了足够的馒头和肉,他这才满意地点点头。等到他母亲下葬时,当地拿了李家好处的百姓们,全都跑出来捧场了。
光是抬棺的小伙子就有20多个,后面跟着的送葬队伍更是绵延数十公里,就算是皇帝下葬,都不一定能享受这么大的排场。
李莲英这样安排母亲的葬礼,其实也是想为自己死后做准备。有了这样的标准,李家的后辈子孙自然不会敷衍他的丧事。
可惜,计划总是赶不及变化。
同年冬天,慈禧太后也殡天了,李莲英最大的靠山没了,他虽然依然能够留在皇家地盘养老,却失去了昔日的骄横和霸道,更别提举行一场场面惊人的葬礼了。
在他生命的尾声,嗣子和侄子们为了分得他的巨额财产,不惜大打出手,整日争执不休。李莲英见状万分伤心,但这一切都是他亲手留下的祸患,想要制止已经不可能了。
据说,李莲英的死因一直是个谜,他过继的孙女称他死于痢疾,得病三四天就突然死亡了。但是他去世时还是初春,这个季节得痢疾让专家都感到费解。
图:李莲英墓
也有人说,他树敌太多,出宫之后就被仇敌所害,最后连遗体都不完整,只剩下了一个脑袋下葬。
而李莲英聚敛了一生的财富,也被两个嗣子挥霍一空,他作为一代权监的声威,就这样云消雾散了。
李莲英葬母排场有多大?乡亲们白吃白喝35天,往家拿多少一律不问
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做哪个行业只要努力上进,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就一定会有回报。 现在我们基本上已经做到人人平等,职业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在古代,太监就是最卑微的职业,绝大多数的太监都是被人嫌弃,被人瞧不起的的!
但哪管是如此卑微的职业,可偏偏有人兢兢业业,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拼出一片天地,就像秦朝的赵高,能做到丞相的位置,还有清朝末代的李莲英,虽然长得不好看,但凭借一张巧嘴,深得慈禧太后喜爱, 也做到了太监总管的位置,一时风光无限!
李莲英母亲去世那年,他为母亲操持葬礼,可以说非常隆重, 竟然连续摆了三十五天的宴席, 乡亲们也白吃白喝三十五天,就连往家里拿的也一概不过问,场面十分壮观,但贫苦出身的李莲英到底为什么家底如此丰厚呢?
1848年,李莲英出生于大城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有四个兄弟,他排第二,刚开始家里虽然不富裕,可还是可以解决温饱问题的,但随着他们四兄弟越来越长大,食量也越来越大,但家庭收入却没有提升,家里的粮食越来越不够吃, 李莲英的父母也因此忧心忡忡。
就在全家人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李莲英站了出来,提出自己要进宫谋一份差事,但是, 在那个年代,朝廷里没有人怎么可能有门路进宫当差呢?除非,做太监, 李莲英的父亲极力反对:“好好的男儿,为什么要去做太监?”当然,但凡能生活下去,就不会有人想当太监啊!
李莲英回答道:“我们兄弟四人,现在连饭都吃不饱,以后还要娶妻生子,更是没办法生活了!一定要有人站出来去寻差事,大哥是长子,得娶妻生子立门户,三弟四弟还小,只能是我出去找差事!” 李父听见年仅七岁的李莲英这么懂事,即心疼又无奈,只好答应了他。
于是,在家里人的目送下,李莲英踏上了一段新的人生旅途,在十三岁那年,李莲英经过了痛苦的净身,被郑亲王送进宫里当了太监。最开始他被分配到奏事处和景仁宫当差,两年后, 因为偶然的一次机会,李莲英被调到慈禧太后身边伺候。
而对于李莲英来说,这可是上天赐给他改变自己人生,改变家里生活条件的大好机会,听说,在慈禧太后身边伺候可是这皇宫里最难的差事,稍有差池,就会被惩罚,甚至被砍头。 但此时的李莲英为了改善家里的条件,也为了自己能够闯出来,根本顾虑不了那么多!
刚到慈禧太后身边的李莲英一向小心谨慎,生怕惹太后不开心而掉了脑袋,再影响到家里人,但渐渐的,李莲英发现想要功成名就就得在刀刃上行走, 一味的小心谨慎根本没办法成功, 于是便绞尽脑汁,想让太后能够在众多太监之中看到他。
李莲英非常聪明,为了得到太后的赏识,李莲英得知太后因为发型烦恼时,他亲自去青楼,了解了当时最流行发式,掌握之后,通过太监沈兰玉的介绍,成功在太后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莲英也拥有一个好嘴,能说会道,哄得慈禧太后非常开心,因此深得太后青睐!
有一次,太后想赏给一个唱京剧的演员杨小楼一个“福”字,但由于太久没有写字,于是不小心把“示”部旁写成了“衣”部旁,场面一度很尴尬,下人们都不敢提醒太后,怕太后怪罪, 太后想重新写,又怕颜面受损。此时气氛瞬间凝固!
于是,李莲英连忙解释道“太后赐字就是不一样,福气都比旁人多一点呢,我们是万万不敢领的!”太后听后非常开心,自己也找到台阶下了,并且理所应当又写了一副送给杨小楼, 通过李莲英的机智,化解了太后的尴尬,太后也因此更加喜爱他!
此后, 太后越来越信任李莲英,经常把他带到身边伺候, 其实多数时候慈禧太后并没有把他当成下人,而是像亲密好友一样,一起喝茶,逗鸟,聊一聊宫中宫外的有趣之事,有时候给慈禧太后逗得哈哈大笑,这让久居深宫的慈禧太后的生活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变得越发有趣!
有一年,李莲英的母亲不幸因病去世,李莲英听到消息后非常伤心, 于是便向太后告假,打算出宫处理母亲的丧事,由于在宫里当差的缘故,李莲英基本上没办法回家照顾父母,探望兄弟,因此留下了很多遗憾。
太后也知道李莲英是个孝顺之人,于是便让李莲英出宫处理,还给了他几十万两白银,让他用来操办丧事,回到家后的李莲英跟兄弟们商量如何办理丧事,一向勤俭的兄弟们就没想着要大操大办,但李莲英不同意, 他现在可是正二品的太监总管,一定要让母亲风风光光的走!
最后决定把太后的赏赐全部花掉,于是便在家门前的长街上摆了三十五天的流水席, 足足有几百桌,从早摆到晚,各种山珍海味,除了街坊邻居,很多人都是混吃混喝的陌生人,甚至有些人还会打包,拿回家里吃,但这些李莲英并不在乎!
要说宴席有多么盛大,除了这几百桌的流水席,李莲英还在家门口摆了好几口深缸,里面放满了肉,还有堆成山的馒头,李莲英花重金找的一块风水宝地为母亲下葬后, 下葬后,他还找人为母亲设计陵墓,看上去尊贵又大气。
大摆宴席的三十五天里,尽管李莲英把慈禧太后的赏赐挥霍一空, 但也落下了光耀门楣的好名声, 李莲英非常知足,很多人觉得没有必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李莲英也是因此来抹平自己没办法照顾母亲的遗憾,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
李莲英为了母亲的葬礼,花费五十五万两白银,甚至比光绪皇帝还要多花五万两,在那个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这些钱可能是普通人家好几辈子都不可能赚来的钱, 这也足以证明慈禧太后是有多么看中李莲英。
而李莲英也并非是运气好才能在事业上一飞冲天,也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获得了当时那样高的地位,因此,我们要知道, 无论职业高低贵贱,只要我们兢兢业业,铆足了劲儿的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的!
李莲英的墓地在什么地方?
李莲英的墓地在呢
李莲英(1848年11月12日-1911年3月4日),河北河间府大城县李家村人,咸丰七年(1857年)由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是晚清一个著名的太监。李莲英在清官长达五十二年,是慈禧太后最宠信的贴身太监,也是有清一代品位最高、权势最大、财富员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大宦官。
宣统三年(1911年),李莲英因病而死,后葬于太监墓地北京阜成门外思济庄。 李莲英死时,得到清朝宫廷的1000两白银,在北京恩济庄的太监墓地修造了一座豪华坟墓。李莲英的坟墓早在30年前就被破坏了,只有墓志铭的拓片保留了下来。
清朝太监李莲英的墓地在什么地方?
李连英死时,得到清朝宫廷的1000两白银,在北京恩济庄的太监墓地修造了一座豪华坟墓。李连英的坟墓早在30年前就被破坏了,只有墓志铭的拓片保留了下来。
李莲英墓中的宝藏去哪了
李莲英在建坟时耗资巨大,不惜任何代价,动员数千民工。从周围百里外村庄收买了大量鸡蛋,完全要蛋白不要蛋黄,用蛋白拌石灰,江米粥灌浆,修筑整个坟茔。有人曾对李莲英的“鸡蛋坟”吟诗一首:“马鬣封头鸡卵坟,黎民血泪染石灰。可叹莲公达显宦,焉与三宝共争辉?”诗中的“三宝”指的就是“三宝太监”郑和。都传说北京有座郑和衣冠冢,李莲英对郑和无限崇仰,每年清明节都要到郑和的墓前朝拜。李莲英生前安排埋葬此处的目的就是为了与郑和齐名后世。
1966年,李莲英的坟墓被“造反派”们发现砸开,在墓中发现了许多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其中的一颗钻石帽饰,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戴的那颗还大,另外还有三件宝物:汉朝的青玉土浸剑、满黄浸玉镯,宋代的青玉褐浸环,都堪称无价。但令人吃惊且奇怪的是棺椁里只有一颗腐烂干净的骷髅头!头部以下的被子里空空荡荡,连一节小骨头也没有!李莲英的躯干去了哪里,至今仍是一个谜。李莲英死后,民间还曾经传说,其家人在李莲英入葬后,为他安装了一个木质的生殖器,此说广为流传,但是真是假,也随着李莲英身体的不见踪影而永远得不到答案了,李莲英墓的谜团更为离奇。
李莲英死因之谜 为何墓中身首异处
从1984年开始,佟洵展开了对李莲英死因的调查。她发现,据现存史料记载,李莲英是因病而终,但这无疑与李莲英棺木中的景象是矛盾的。
偶然的一次,佟洵发现了史料中的一个疑点,随后她又相继发现了一些可疑的地方。终于,佟洵做出了一个令社会哗然的推断,李莲英是被人害死的。这一观点的提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争论声不绝于耳…… 史料记载,李莲英的死因不明 1984年7月的一天,一名中年女性来到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借阅档案。这位女士名叫佟洵,她正着手准备毕业论文,选择的人物是清朝太监李莲英。 对于李莲英离开皇宫之后的生活状况,种种史料都有着几乎雷同的记载。那就是李莲英因病而终,并没有任何意外发生。但问题却在于,假 如李莲英果真是寿终正寝,又该如何解释其墓中身首异处的现实呢? 一天,当佟洵又一次读到李莲英的墓志铭时,发现其中一处模棱两可的表述:他的墓志铭用了一个陨字,陨就是死了的意思,但没有病死的含义。此外,佟洵还发现,虽然相关史料中都提到李莲英是因病而终,但对他的病因却只字未提。 1985年,佟洵发表文章《李莲英死因之谜》。文章中,不仅首次披露了1966年挖掘李莲英之墓的全过程,以及李莲英身首异处的真相,更提出了李莲英死于非命的观点。但在学界,却有不同的声音。唐益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这些年来,他几乎翻阅了全部的清代太监档案。对于李莲英究竟是否死于非命,他并没有给出肯定或否定的评断,但他认为,在那些流传于民间的种种说法中,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在唐益年眼中,机警圆滑的李莲英绝不可能是被宫中仇敌所杀。唐益年认为,在清朝开国之初,顺治皇帝就立了一个铁牌,规定了太监不许干预朝政,所以李莲英根本不可能参与朝廷内的党派之争,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得罪了革命党人,等他临死出宫时,对于政事更没影响了,所以杀他没任何意义。同时唐益年还认为,李莲英被悍匪杀死于讨债路上的故事更是杜撰。无论是李莲英的财富地位,还是他离宫后岁过甲子的年龄,都不可能亲自出门讨要债务。 研究员称,李莲英被杀于后海 争论没有结果,新的声音却再次出现。1990年,《纵横》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李莲英身首异处之谜》的文章。这篇文章出自北京文史研究馆已故研究员颜仪民。他在文中不仅肯定了李莲英被人杀害,而且详细描述了李莲英被杀的细节:李莲英在出宫后,一直住在护国寺棉花胡同的一所自家宅院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天,李莲英突然接到一张请帖,发帖之人是清末第一号实权人物,袁世凯的红人,九门提督———江朝宗。请帖中说,要请李莲英在什刹海会贤堂吃饭。面对这张非同一般的请帖,李莲英犹豫不定。权衡半天,李莲英最后决定:准时赴宴。不过,他万万没料到在回家的路上,遭遇了暗算。事后,其家人在后海找到了李莲英的头颅,身躯却不知下落。 文中,作者字里行间中提到的两个人难逃干系,一位是请客人———江朝宗,另外一位则是太监小德张。小德张,清末又一位名噪一时的太监。因为得到隆裕皇太后宠爱,成为二品太监总管。颜仪民文中多次强调:小德张是李莲英的死敌。 文章刊登后,李莲英被杀于后海的说法开始流行。但更大的争论也应声而起。有专家认为故事的细节不合逻辑,因为按古代来说,行刺都是提着脑袋走,没有留下脑袋扛着身子走的,而且唐益年再次以史料为据,首先排除了江朝宗的嫌疑。“江朝宗是在宣统二年(1910年)任陕西汉中镇总兵,一直到民国二年(1912年)才从陕西回到北京,担任北洋政府的北京卫戍司令,李莲英死在宣统三年(1911年),这时江朝宗还远在几千里之外当总兵,怎么去杀李莲英呢?” 同时,唐益年也对文中所讲的,小德张是李莲英死敌的说法,表示不敢苟同。“小德张比李莲英小很多,他是在李莲英出宫后,隆裕皇后当上太后时才慢慢得势,而且小德张从入宫一直到他出宫,从来没在慈禧太后身边当过差,所以两人之间根本没有利害冲突。” 争论不休,李莲英之死谜底未解 王道成,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员,他对颜仪民的讲述也表示了异议。依照档案记载,江朝宗当时并不在京,那么李莲英是与江朝宗吃饭之后被杀的说法,就有了明显疑点。但是,颜仪民却为自己的说法,提供了不容置疑的证明:这一切他是亲耳听江朝宗之子江宝仓讲述的。 颜仪民满姓叶赫颜扎,他在文中称,其家族也曾是清王朝时期的大户人家,其叔父毓贤曾为山东巡抚,而父亲毓泰曾经就是江朝宗的机要秘书。颜仪民说,正是两家这样的渊源,他和江朝宗的儿子江宝仓成为了忘年交。而江宝仓对李莲英被害一事毫无顾忌,不仅向颜仪民讲述了后海的事发经过,甚至泄露了其中隐情:“李莲英被杀后,次日一大早,李莲英的弟弟就跑到江府来禀报,江朝宗当时还故作镇静。” 颜仪民认为,江朝宗这种明知故问的态度,完全说明了他与李莲英在后海被杀有关。然而,这个证据也遇到了质疑。为了说明小德张和李莲英素有嫌怨,颜仪民在文中说,小德张曾奏请隆裕太后下令查办李莲英的财产。 但王道成认为,“李莲英已经退休了,退休后他为什么还把300万两银子放在宫里?据《老太监的回忆》记载,慈禧太后去世后,李莲英就把他收藏在宫里的80万两金条抬到了住处,另外的亲属有100多人,他把财产按亲疏关系都分给他们,那么那些太监们怎么可能再来打他的主意?” 这处例证也许有失严谨,那么是否影响整篇文章的真实性?由于颜仪民先生已于2003年时故去,所以已经无法听到他亲口讲述曾经的所见所闻,而94年前,发生在后海那惊险一幕的真实性,也只能等待继续考证。 从1985年佟洵发表《李莲英死因之谜》至今,整整20年间,关于李莲英死因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多年后,李莲英之死的谜底或许有全部揭开的一天。 另类说法 李莲英死因的种种传说 在民间,关于李莲英之死有多种说法。有传说,他死于革命党之手。因为李莲英正好死在辛亥革命时期。此外,有传言说李莲英被宫中的仇敌所害,也有人说他被杀死在去山东讨债的路上。 但李莲英的过继孙女李乐正说,祖父死于痢疾,得病三四天就突然死亡。但有专家怀疑了这种解释,因为按1911年3月4日来讲,正是初春季节,这个季节得痢疾让人费解。 对于这些不同版本的传言,虽然都没有找到李莲英被杀的直接证据,但专家认为,那些史料中模糊的记载,以及散布于民间的传闻,以至李莲英后人言语中的破绽,都已经暗示了李莲英之死的种种蹊跷。
最后一个太监李莲英之墓究竟在哪
李莲英的目的在北京恩济庄的太监墓地修造了一座豪华坟墓。不过李莲英的坟墓早在30年前就被破坏了,只有墓志铭的拓片保留了下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