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殡孝子摔盆子有什么说法吗「为什么出殡时必须要由长子摔盆这样做有啥寓意」
来大闹葬礼的两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故事主角李先生的父亲和三弟。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李先生的岳父去世了,为了尽孝在征得妻子的同意后,他在出殡时主动担起了“摔盆”的重任。当地有这样的习俗,亲人去世后作为至亲,需要有一人将之前祭奠逝者时烧纸用的瓦盆摔
河南的李先生为了尽孝,在亲人的葬礼上主动承担了“摔盆”的重任。不料,葬礼上突然来了两个人硬要拉着他离开,甚至当着众多宾客的面儿在灵堂上吵闹谩骂,场面一度陷入尴尬。幸亏在周围好心人的劝解下,这两个“不速之客”才缓和了态度,但对于李先生的行为他俩却始终无法接受。
来大闹葬礼的两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故事主角李先生的父亲和三弟。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李先生的岳父去世了,为了尽孝在征得妻子的同意后,他在出殡时主动担起了“摔盆”的重任。当地有这样的习俗,亲人去世后作为至亲,需要有一人将之前祭奠逝者时烧纸用的瓦盆摔碎,随后哀乐响起,亲人将逝者送往山上。
那既然有这个习俗,李先生作为女婿又算得上至亲,为什么这两个人还硬要来阻拦呢?原来,李先生是至亲不假,但不适合作为“摔盆”的人。当地习俗中,“摔盆”的人必须是逝者的儿子、孙子,或者关系亲近的侄子,这些人才有资格来“摔盆”。而李先生作为女婿,是“外人”,理应不该由他来“摔盆”。
可李先生也有自己的委屈,岳父家只有两个女儿,他又是老大,平常都是在岳父家吃住,连房子都是由岳父出钱建起来的。虽然自己是个女婿,但岳父生前完全是把他当自己儿子在看待。所以从内心来讲,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担起“摔盆”这个事,再说妻子也同意了自己的想法,这才有了出殡时“摔盆”的一幕。
其实,在很多地方都有出殡时摔盆的习俗,只是形式上可能会有所不同。就比如我的老家,亲人去世后都会在灵堂里摆放一个祭奠时用来烧纸的火盆,但出殡时不会有摔盆这个仪式。等安葬完逝者后,会由长子或长孙在坟前摆上祭祀用的碗筷、馒头等,临走前再将碗摔碎,就相当于仪式结束。虽然形式不同,但表达的寓意都一样,都是希望这份亲情能一直延续下去。
要说摔盆这个习俗的由来,有人说是起源于古代的范蠡。据说,他生前特别喜欢烧制陶瓷,家中收集了不少自己亲手烧制的陶瓷品。去世前,因为不舍得这些自己的宝贝作品,他交代家人用自己烧的瓦盆盛上面条,在出殡时将瓦盆摔碎,作为自己“路上的饭”,也向其他亲人宣告从此阴阳两隔。此后,这个习俗就被流传了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习俗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那从现实社会来说,出殡时摔盆有哪些原因呢?
一、传统的丧葬习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婚丧嫁娶都有各自的一套礼仪规范,而且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之间举办的仪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像我们老家,虽然没有摔盆的习俗,但在出殡时会由逝者的长子或长孙将供奉在棺材前的瓷碗用力摔在地上,然后抬棺的人才会在执事的吩咐下抬棺出殡。
这种丧葬习俗,实际上中国孝道文化的一种传承。儒家文化中推崇孝,作为子女对父母、长辈要孝顺,即便是亲人离世,但这种孝不能因为亲人的不在而中断。所以,千百年来这种文化就一直传承了下来,作为丧葬仪式的一部分被后人一直铭记着。
二、摔盆子意味着逝者的生命已结束,该是入土安葬的时候了。逝者总该有一个跟亲人正式告别的时候,虽然他们已无法再开口说话,但操持丧事的家人心里都明白,需要给前来祭拜的亲友们一个正式告别的时刻。
将瓦盆儿用力摔在地上,清脆的响声和四分五裂的碎片其实都在暗示亲友:人已经去世了,再多的不舍和遗憾终将有一个结束的时候,而此时就是该说再见的时候了。摔盆,将逝者生前的一切都一了百了,活着的人调整心态重新迎接新生活,逝者入土安葬就是最好的归宿。
三、带有亲人对逝者的不舍和祝福。民间一直有一种说法就是东西碎了往好了想是“碎碎平安”,摔盆也有这层寓意,瓦盆摔得越碎,亲人们会越高兴,因为他们从心底渴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很好。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有些地方的瓦盆儿下面还有个洞,这个洞也是很有讲究的。民间传说人去世后到另一个世界要走过一道奈何桥,上桥之前孟婆会让逝者先喝碗“孟婆汤”,以便让他忘却生前的所有经历,然后用完全空白的记忆去到另一个国度。
但对在世的人来讲,亲人并没有真的离去,他们在以另一种方式陪伴在我们身边。为了能让他们一直记得活着的亲人,也为了给自己心理安慰,所以人们才想到在瓦盆下面留个洞,这样喝孟婆汤时就能偷偷漏出来,不至于把前世的亲人忘得一干二净。
虽然这只是民间的一种偏迷信的说法,但不难发现,人们是因为对亲人的不舍才想到用这种方式来怀念逝者,让这份亲情能一直延续。
以上三个原因解释了出殡时为啥要有摔盆的习俗,这既是传统丧葬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向在场的所有宾客宣告:摔完盆后,从此和逝者就阴阳两隔了,到了最后告别的时刻了。同时也带有亲人对逝者的一种美好祝愿,虽然离开了人世,但在另一个世界仍然希望他们过得平安幸福。
所以鉴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分析,摔盆时也是有讲究的。那在摔盆时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呢?请继续往下阅读。
一、摔盆子的人必须是男性,且是逝者的长子或长孙,若逝者生前没有子嗣,可以由关系亲近的侄子来替代。大多数地方摔盆的人都要求是逝者的长子、长孙等家族中关系亲近的男性,像前文提到的李先生他是逝者的女婿,传统习俗来讲的话是不合适摔盆的。
二、盆子只可以摔一次,若第一次没摔碎,可以由其他人用脚将其踩碎,但切不可捡起来再摔一次,这样在老一辈人看来是不吉利的。摔盆人拿起瓦盆后只能摔一次,不管摔没摔碎,都不能捡起来再摔第二次。其实这种仪式现在看来更多的是在向所有的宾客告知:逝者已逝,该入土安葬了!所以如果第一次没摔碎,再由其他抬棺的人用脚将其踩碎就行了。
三、瓦盆摔得越碎越好,寓意着“碎碎平安”,代表着人们的一种美好期望。当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传统观念,但不难看出,对于亲人我们的内心始终存在着祝福和思念。出殡前摔碎瓦盆,对在世的亲人来说,这样就能让亲人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平安,能庇佑在世的子孙后代平安幸福。
古代出殡各地方都有什么规矩和现在不一样?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葬礼程序的实例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
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
进入殡仪馆后:
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
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
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份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
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
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
骨灰寄存,结束。
古代出殡各地方都有什么规矩和现在不一样?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葬礼程序的实例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
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
进入殡仪馆后:
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
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
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份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
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
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
骨灰寄存,结束。
古人出殡抬棺前,为什么要让长子“摔瓦盆”?到底有何讲究?-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文化,那就是丧葬文化。在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丧葬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但无不代表着对逝者的缅怀和思念。早在原始 社会 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便产生了灵魂观念,进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葬礼风俗。这些习俗往往蕴含着一定的宗教色彩,同时也反映出一定的地理环境和 社会 结构。而除了这些外,葬礼的形式往往还反映了逝者的 社会 阶层。例如在中国古代,君王或是高级官员的丧葬规格往往很高,极其隆重,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普通的平民百姓,则简易得多。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封建 社会 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丧葬制度以及丧葬礼仪,其中的许多内容甚至包含在了国家的法典当中。其中的丧葬礼仪,更是中国古人千年来的长期积累,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体系也相当的庞大。
我国古代很多的丧葬礼仪,都来源于《周礼》。“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这是《周礼》当中关于丧礼的记载。经过漫长的发展变革,中国古代丧礼拥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很多方面都拥有严格的规定。有的丧葬礼仪,甚至流传至今。例如,在古人出殡抬棺前,许多地方都有着让死者长子“摔瓦盆”的习俗。为何会存在这样一种习俗呢?其中有何讲究?
在我国的一些史书典籍中,十分详细地记载了古代葬礼的基本礼仪。一般来说,当有人去世之后,都会首先举行“小殓”仪式。逝者的亲属或是专业人员会为尸体进行净身整容,并穿上寿衣。在中国古代民间,对寿衣的材质也有特殊的要求,那就是不能使用皮质,因为古代人们认为这样逝者会转世成为动物。
在这之后,逝者的家属就会通知其他的亲友,以及告知后续葬礼的具体事宜安排,是为“报丧”。而后亲友携带礼品、挽联等进行“奔丧”。在等待亲友奔丧期间,会将逝者的遗体放置在灵堂中,内设悼念条幅、逝者遗像等等。在此期间,逝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是为“守灵”。
而之后,会将逝者的遗体移入准备好的棺材当中,这就是“入殓”仪式。一些富裕,或是 社会 地位较高的人家,往往还会在棺内放置一些随葬品。紧接着就是葬礼中最为隆重的仪式,“出殡”。所谓出殡,就是将棺材放入到墓穴当中,这就意味着再也见不到逝者。
在出殡时,也有很多讲究,其中的一项就是“摔盆”。为何要进行这样的仪式呢?在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首先就是寓意“岁岁(碎碎)平安”,古人认为,瓦盆越碎越好,代表后人平安万福。
第二种说法则较为迷信,古人认为在阴间有一位王妈妈,会逼迫逝者喝下一碗迷魂汤,让其永世不能超生。因此,逝者的家属要准备一个瓦盆,在出殡时将其摔碎,这样一来就会将迷魂汤打翻。
除此之外,在一些民间传说当中,停灵时安放的瓦盆是在灵位前燃烧纸钱的,将瓦盆摔碎,就能将这些钱财带去阴间。总之,在不同的地方,人们对摔盆子的说法都不尽相同。但是它作为一种丧葬礼仪,一直流传至今。即使是在丧葬改革的今天,一些地方仍然流行这一礼仪。不仅如此,“摔瓦盆”还有着一定的讲究。
一般来说,都是由逝者的长子在起杠时将瓦盆摔碎。如果是父死就用左手,母死则用右手。通常讲究一次摔碎,倘若没能摔碎,也不能再拿起来重摔,而是由后面抬杠的人将其踩碎,方才出殡。
如今,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丧葬制度已经趋向简化,但一些传统的丧葬礼仪,依然在一些地区流行着,人们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缅怀。
古人出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并且流传至今,其中究竟有什么门道?
摔盆”,就是把放在灵前祭奠烧纸用的瓦盆摔碎,有的地方也可以用哭丧棒敲碎。被摔瓦盆直径四寸俗称“老盆”、“吉祥盆”、“阴阳盆”,“丧盆子”等。
摔盆时要高举过头顶,使初向下摔碎,越碎,越响越好。有人要问了,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出殡摔盆的意思是一种表示心中悲愤的形式。每个老人离开,家人都会很悲痛,通过摔盆子,表达自己心中的悲痛。这也是一种发泄内心悲痛的一种的方法,可以让外界,外人看到自己对亲人的离去是伤心和难舍的。
下面就来闲谈一下这方面的风俗:
出殡摔瓦盆风俗,很久以前就有了,为什么要这一摔,据说原因有二,一是这个摔盆取自‘岁岁(碎碎)平安’之义,表示着离世的亲人可以保佑家里子孙们,所以盆摔得越碎就越好。二是表示,刚刚去世的亲人马上要活在人世间的亲人彻底分离,了却一切关系。三是由家中的长子摔瓦盆,表示这个家就由长子来继承了,家中香火未断。
摔盆还要求活着的后代有多少人,就要在瓦盆上面钻上多少孔。孔越多,就表示了后代子孙们对亲人逝世有多悲痛,也代表了亲人这一辈子落的个儿孙满堂,有一大家子人,家族人丁兴旺,亲人可以放心上路了。
摔盆要一次性摔碎最好,但有时用劲小,或瓦盆过于结实,第一下没摔碎,怎么办?千万不能再摔二次,可以由抬棺的人用脚将之踩碎即可。
等发丧那天,孝子将瓦盆举过头向下用力一摔,只听“咣当”一声,瓦盆落地,这时哀乐响起,灵柩才杠起,亲友们开始哭声大作,出殡才正式开始。
那么这种摔盆的习俗是从何而来呢?
关于摔盆的风俗,传说众多,有的说是和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的大夫有关,他烧了不少陶瓷,临死时,就用自己烧的瓦盆盛上面条,让自己的儿媳在他出殡时摔碎,一作为阴阳两分离的祭奠,二是作为他上路送的饭。
再有就是由庄子鼓盆而歌,才引发摔老盆习俗。
传说,庄子的妻子死后,庄子“箕踞鼓盆而歌”。他一边击缶一边歌唱。《尔雅》解释“盎谓之缶”,盎就是缶,同时也被称为“盆”。
庄子的鼓盆而歌,也就是击缶而歌。看来他当时并没有摔盆子,可他用这种方法祭祀去世亲人的举动,却被人们接受并传承下来了。至于说由祭奠时击缶奏乐为什么变成摔老盆?也说的过去,就是过去一般百姓家买不起钟鼓,为表达悲痛之情,只能摔老盆子听个响,也算奏乐了。
当然,出殡摔盆的风俗来历,大家认可最多的还是与孟婆汤有关。
人死后灵魂脱壳,就踏上了黄泉路,途中要经过一条忘川河,河上有座奈何桥。
在阴曹地府,诸鬼魂依次接受九殿阎罗的盘查、审讯,最后由第十殿的转轮王发落。转轮王会根据他们各自生前的表现来判断,或判下地狱,或判投胎为人。去阳间投胎为人的这些鬼魂。就会来到孟婆庄,孟婆婆就是专干那“由阴转阳”之事的。
在投胎前,她会连哄带吓,让每个魂灵服下一碗孟婆汤,亦称迷魂汤,这样便可把前生之事忘得一干二净。喝下之后,如果有的还不肯马上离去,孟婆婆便照着他的屁股猛踢一脚,厉声道:“还不快快前去投胎!”就在此刻,人世间就有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只见孩子屁股上有一青斑,这便是孟婆婆那一脚所赐。
到后来,人们在出殡前准备摔的瓦盆下面就给钻一个孔,目的就是要在死者在投胎转世时把孟婆给的迷魂汤让它漏掉,免得饮后,忘记了在阳间的亲人们。至于出殡前摔碎瓦盆,发出“咣当”声响,就是要提醒已去世的亲人这时该上路了。
在《知否》当中,顾廷烨的外祖父去世后,白家为了争夺留给顾廷烨的财产,众人在白家老太爷的灵堂上争执起来,互相指责对方,并且说自己才是继承人。
顾廷烨与白家那几位有个重要细节,那就是争抢起灵前要摔的瓦盆。
在传统的丧仪之上,有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继承人摔瓦盆,只有摔碎了瓦盆之后,才可以正式起灵,通常执行这个步骤的人,就是故者的继承人。
正所谓人死如灯灭,传统文化里,有人去世之后还是要举办一系列的丧仪,比方说像是停灵报丧、搭设灵棚、入殓吊唁等等,停丧结束就要起灵了,也就是出殡。
出殡的时候,通常都有个很重要的步骤,那就是摔瓦盆。
以前这是必须要做的,现在一些农村与恪守传统的地方,在出殡的时候也还保留着这样的摔瓦盆风俗,虽然各地偶尔有不同的讲究,但大致上是没什么差异的。
作为传统丧仪上必须进行的仪式,要摔的瓦盆当中是需要烧纸钱的,并且也不是谁都可以执行摔瓦盆操作的,通常都要故者的长子来摔,长子不在,那就又长子长孙来摔。
以此类推,只有长子这一支没人,才轮到次子、次子长孙,像这样排序。
这就是按照古代传统的继承规则来执行,倘若故者无嗣,那么就由其宗族当中与其血脉关系最近的子侄执行,换言之,摔瓦盆的人,就是故者的继承人。
在古代,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孩子,也没有子侄等继承人,那么就不需要摔瓦盆,并非没人去摔,而是忌讳,因为无子无嗣,属于不得善终,摔瓦盆不吉利。
时移世易,现在也有让女儿来摔瓦盆的,在过去基本都是男丁才可以。
瓦盆要摔得粉碎,寓意碎碎平安,瓦盆坠地,灵柩便起,就在那一瞬间哀乐开始,出殡的整个流程也就开始了,现在也有在火化当天摔瓦盆的。
关于这样的风俗,传说人在去世之后,魂魄下黄泉,过忘川的时候要走奈何桥,在望乡台最后一次回望人间,而转世的时候需要喝孟婆汤。
喝下孟婆汤,就将这辈子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人们希望逝去的亲人不要忘记此生的亲人,因此就要在故者上路的时候,摔碎一个底部有洞的瓦盆,让他们在九泉之下喝汤的时候尽可能漏掉,好留下一点记忆。
有时候,瓦盆因为各种原因,一下子没有摔碎或者不理想,那么也不要捡起来重新摔,那时非常忌讳的,往往都是让后面的人一人踩一脚给踩碎。
另外还有,就是将没碎的瓦盆给收藏起来,也有人认为这是故者留下的福气。
整体来说,摔瓦盆就是个仪式,寄托哀思,传统上让长子优先摔瓦盆,其实也是确定继承人的一种仪式,谁摔瓦盆,那么谁就是故者的家业全部继承者。
摔盆的真正含义就是双亲亡故悲痛欲绝,盆是过日子的器皿,代表锅碗瓢勺,摔了就是不过了,家中没有主事之人过不下去!代表对故去的双亲的眷恋,难舍!打破生活器皿,也意味着生活的终结!或者说是故去之人的终结!
我是山东花和尚 ,你的问题我来答。
其实作为一种风俗习惯,现在来说,并没有网友们说的那么多含义,什么寄托哀思,什么碎碎平安,什么去旧立新……至少在我们家乡,它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宣示“继承权”
老家是山东滕州农村,这里很讲究做白事的,每次族里出了白事,只要时间上可以,一定都会参加,所以算是对此有点了解。
“摔老盆”这个行为出现在出丧的时候。
先来看看老盆是什么东西。山东滕州这地方“老”读四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知道的朋友请告诉我。
虽然这个盆是要在出丧的时候才摔,但准备工作要早的很。
家里老人一咽气,负责操持丧事的“大总”(就是执事单上的“总管”,滕州地区多写“总理”)早早就安排好族人把这个盆准备好了。
一般来说,这个都是土盆,高10公分左右,径20左右,不要太大。
原因很简单,小就拿着轻便,土质的便容易摔碎。
一般来说,要求一下摔碎,摔不碎就是个忌讳,就不好。哪里不好,其实谁也说不上来。
不可再摔第二次,如果没有摔碎,孝子身边往往会有机灵人(一般此时都是大总在搀扶孝子)伸脚踩几下就碎了。
其实作为一种风俗习惯,现在来说,并没有网友们说的那么多含义,什么寄托哀思,什么碎碎平安,什么去旧立新……至少在我们家乡,它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宣示“继承权”
如果死者有亲生儿子,所有儿子自然都有继承权,但摔盆的必须是长子来摔,长子去世了,由长孙来摔。
除非长子家里无男丁了,才可能轮到次子。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兄弟们不和,老大不参与丧礼(这种奇葩的行为我们村还就真出现过),但这样也就等于放弃了继承权,丧礼上的一切收也和他无关。
最关键的是丧主家没有儿子,摔老盆才更有意义。
没有儿子怎么办,那就从家族中最近的侄子们中寻找。
假设死者家境不错或很好,那可能会出现几个侄子争着抢着顶老盆的事情,甚至闹到不可开交,大打出手。
假设死者家境不好,可能所有的侄子都不想摔老盆(这等于把自己过继给死者),当然无论如何,大家还是要面子上过得去,最后总会有人出来摔老盆的。
既然自己帮死者摔了老盆,也就意味着自己成了死者的亲儿子,死者家的房子,土地,一切家产都将由摔老盆的人“情受”,其他任何人不得再有意见。这是家乡默认的规矩。
原则上,女婿是不可以摔老盆的。女性也不可摔老盆。
当然现在时代变了,出现什么样的做法,都不足为奇了!
周封诸侯国。鲁国就他妈继承了周礼。而且精华不多。全是糟粕!叫孔子一帮子弟子再起起哄!最后变成了红白理事会!所以鲁国早早亡国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