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漂没动静就是没发窝只有确定这两点才能下结论
会这样的认为的钓友,甚至还不在少数,但遗憾的是,如果认为鱼进窝,仅仅是会导致浮漂有漂讯,那就真是大错特错了,在实战中,如果有鱼进窝,有且仅有小杂鱼,才会无所顾忌的攻击食物;
大多数体型略大点的淡水鱼,对非自然来源的大堆食物,总是会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会从远离钓饵,窝点的边缘开始试探,反复若干次之
不管是黑坑、竞技钓,还是野钓,最怕的,就是打窝之后,浮漂纹丝不动,完全不知道到底有没有鱼进窝;很多钓友会认为,鱼进窝,不是会带动浮漂,有小碎口么,没鱼进窝,那浮漂就没什么动静了,这不是很简单么?
会这样的认为的钓友,甚至还不在少数,但遗憾的是,如果认为鱼进窝,仅仅是会导致浮漂有漂讯,那就真是大错特错了,在实战中,如果有鱼进窝,有且仅有小杂鱼,才会无所顾忌的攻击食物;
大多数体型略大点的淡水鱼,对非自然来源的大堆食物,总是会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会从远离钓饵,窝点的边缘开始试探,反复若干次之后,确定钩饵没有太大的危险,才会进食钩饵;
那么问题来了,除非目标鱼就是小体型鲫鱼、白条、麦穗等,而在实战中,大多数情况下,鱼进窝了,是不太可能导致浮漂动作的,尤其是野钓,春钓、湖库钓;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野外水底多淤泥,一旦钩饵沉底,除非有进窝鱼觅食,搅动淤泥,带动钩饵,亦或者蹭线、撞饵,否则钩饵是不怎么会出现动作的;
而湖库钓,情况也是如此,加上湖库钓用得浮漂吃铅也不小,除非进窝鱼密度大,亦或者进窝鱼体型大,否则,湖库钓的钓距很远,水面大,就容易起风浪,浮漂的轻微晃动是很自然的;
在春季,时不时刮风是常态,而只要一刮风,必然会带动水面起浪,波浪起伏之前,我们观漂是很困难的,就算有进窝鱼蹭线、撞饵,带动了浮漂的轻微动作,也很容易被误判;唯二有效的判断手段,就是鱼花、鱼星;
什么是鱼花、鱼星?
鱼花,也称之为鱼浪,指的是鱼在水底摆尾、换气,带动水面,水面上,会形成自中间向四周的圆形波纹,往往波纹动的幅度越大,说明鱼的体型越大,波纹的频率越大,越的体型越小;
鱼星,鱼在水底进行换气,会产生出气泡,气泡的比重极轻,会漂浮到水面,这种水泡,被我们称为鱼星,但是,并不是所有自水底到水面的水泡,都是鱼星。
怎么判断鱼星、鱼花,是不是有效的
鱼花、鱼浪,被误判的可能性极低,但是,能清晰的判别,鱼花、鱼星,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甚至不少新手,会认为这是老鸟们的故作玄虚,为什么呢?
漂浮的杂物落水的迹象,和鱼花非常相似
不管刮风还不刮风,只要空气中有漂浮的杂物,如尘埃、羽毛、树叶等,落水后一样导致水面起波纹,迹象和鱼花非常相似,如果水面平静,落水的杂物体积大,可能看起来还比较明显;
但是,如果水面本身有波浪,而落水物的体积很小,那几乎很难识别出来,到底是鱼花,还是杂物落水后导致的水面波纹;
淤泥翻涌的沼气泡和鱼星非常相似
淤泥底会滋生大量的微生物、浮游生物,在溶解氧的参与下,会加剧淤泥的腐化过程,在这个过程,滋生出的沼气,会被淤泥覆盖住,达到一定的浓度,亦或者有鱼翻搅淤泥,沼气会上浮水面,受水压的影响,和鱼星很类似;
怎么分辨鱼花、鱼星的真实性?
其实这一点,对很多钓友来说,都很困难,只有很多野钓经验充沛的老鸟,才能用经验判断,到底是真实的鱼花、鱼星,还是杂物落水、亦或者是沼气上浮呢?首先,咱们先分辨鱼星和沼气泡;
1、沼气气泡比重轻,上浮很快就炸裂,持续时间很久;
2、沼气气泡上浮很有节奏,不会像鱼星一样细密、连续;
3、沼气气泡大小几乎一致,鱼星则有大有小,从体积上,一目了然;
4、鱼星会因为水流,有流动迹象,沼气泡因为比重轻,出水就炸,几乎不存在漂移现象;
而除以上这么几个明显的特征,在无风的时候,浅水是看不到鱼星的,只有离岸较远,较深的水深,才能看到鱼星出现,而这也是很多视力不好的钓友,很难观察到鱼星的原因之一;那么我们又怎么判断是杂物落水、还是鱼花呢?
杂物落水,引起的波浪是重复的
杂物落水,因为重力原因,不管杂物的质量有多小,毕竟是有实物,所以质量越小,引起的波纹幅度越小,而落水的杂物质量、体积越大,引起的波纹幅度越大;
但是,毕竟是有实物的,不是进水就会沉底,或者马上就消失,所以杂物落水,带起的波纹很少会溅起浪花,但是会引起连续的波纹,一波一波,当然,幅度会越来越小;
而鱼在水面下,因为换气、摆尾带动的波浪,不管大鱼还是小鱼,波纹的范围都不小,但是很少会重复;如果是大鱼带动的,会突然溅起浪花,这也是野钓时,时不时有划水声响起,就是这个原因;
而小鱼多半是因为在水皮底下快速游曳,游动的速度会很快,所以会在短时间内,在某一个方向上,连续出现几个波纹,但是毕竟鱼的体型小,很少能溅起水花来;
而有经验的老鸟们,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只要是重复的鱼花,基本上就可以判断是杂物落水,如果是有水花的鱼花,基本上都可以判断为是大鱼的动静,如果有同方向、连续的鱼花出现,就可以判断是小体型鱼进窝;
通过鱼花、鱼星,我们能有效的判断是否有进窝鱼,以及进窝鱼的种类、大小
在实战中,尤其是在大水面水域垂钓,亦或者是多风的季节,如春季出钓时,往往不是以浮漂动作来判断,是不是有鱼进窝,而是通过鱼花、鱼星的幅度、大小,来大致判断,是不是有鱼进窝,甚至是目标鱼的种类、大小,而且准确率非常高;
1、鲫鱼的气泡细、小,不规则,但是鱼星的体积大小不一,而鱼群游过窝点时,鱼花此起彼伏,虽然没有水花溅起,但是非常类似绵绵细雨时的情况;当然,如果水比较深,则鱼花现象很少见,但是仔细观察,鱼星还是很明显的;
2、鲤鱼的气泡,不规则,有大有小,一冒一片,而且是移动着冒出来的;
3、草鱼的气泡,大小不一,但是移动的轨迹很是明显,和鲤鱼相比,草鱼的气泡是很少的;
4、青鱼的鱼泡,是突然几个大泡上浮,伴着几个小碎泡,而且东一个、西一个,没有什么规律;
当然,除了以上这几种常见鱼种,乌龟、鲶鱼、黄鳝、翘嘴、鲢鳙、泥鳅等,在进窝之后都会有类似的明显迹象,而且都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写在最后
观鱼星、看鱼花,辨鱼情,这对钓鱼人的基本功很是考验,但是,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视力一定要好,因为鱼花的迹象明显,鱼泡的出现,往往都在钓距较远,水位较深的位置,而鱼星持续的时间往往很短暂,所以,对钓鱼人来说,当我们就守无口,浮漂长久不动时,耐心、仔细观察,只要有鱼花、鱼星出现了,那就耐心等着鱼儿开口即可,千万不要过于急切,着急换窝;
明明钓得很灵,为啥浮漂还是没动静呢? 为啥你总钓不到大鱼呢?
温度和温差对鱼讯的影响在平时温度很强的时候,温度低一点对鱼讯的影响并不大,甚至是有利于鱼儿张口寻食的。但是在总体温度并不强的时候,温度的变化便会十分影响鱼吃口了。比如说如今这个天气温差很大,不仅是昼夜温差,前后几天的温差也有可能出现大幅变化。
假如只是昼夜温差还好,大不了挑选水温相对稳定的时候钓钓鱼,比如说中午和下午。这时候水温相对稳定,浅水的温度升高得比较快,鱼儿的活跃度尽管受到影响,但比以前低温的时候活跃度高许多。
可是前后几天的温差太大,就表明天气出现了异常,比如说大幅度的减温。这个时候除了减温前或是减温当日有个潜伏期之外,接下来2-3天也不会有什么好鱼吃口。由于鱼儿需要时间来适应这个温度的变化。可能有些钓鱼爱好者觉得鲫鱼不怕冷应当没关系,可是鲫鱼也是冷血动物,身体的温度还是会随着水温来调节的。
应当执行“人找鱼”的策略,而非固守秋冬季节温度都是处在迟缓降低的阶段,鱼儿的活跃度还会逐渐减少,我们就不能用以前的策略来作钓了。在低温情况下鱼儿的食量减少,不爱活动,只会待在相对舒服的水域和隔水层。所以我们的作钓策略应当更主动一些,比如说在作钓时饵料上应当以腥为主,让饵料的适口性更好一些,这样鱼吃得会更轻松,同时能够尝试让饵料动起来,开展逗钓,用于刺激鱼儿寻食的本能。
主动找到鱼儿栖居的水域和隔水层,而非打窝后等鱼儿进窝,不然这样发窝的速度会非常慢,甚至一整天都没鱼进窝。有条件的话能够多打几个窝,拿不定怎么选择钓位能够水深和浅水都兼具一下,哪里有鱼就钓哪里。
出钓的频次不多尽管有些钓鱼爱好者说自己钓了十几年的鱼,可事实上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才出钓一次,加起来还没有别人一年出钓的次数多。假如这样的出钓频率还能常常钓到大鱼,除了资源特别好以外,那便是运气爆棚了。由于出钓的次数少,为了不许自己空军,每次定的目标鱼都比较贴合实际,比如说鲫鱼、鲤鱼等等。
我们都知道,想钓大鱼是必须提早养窝的,通过不断地向同一个钓位定时定量的打窝,持续五到七天上下,才有可能钓到大鱼。假如出钓频次非常少,那肯定是没时间养窝的。因此,钓到大鱼的几率是非常低的。
性格急躁,没有耐心我们都懂,钓大鱼和钓小鱼是不一样的。首先便是野外海域的大鱼数量非常少,加上警觉性非常高,有时候提早打了窝料下来,也不一定有大鱼进窝。在小编这里,因为资源非常少,有时候养了一个礼拜的窝,钓一天钓鱼漂也不会动一下。这个时候除了继续守钓,于事无补。有些钓鱼爱好者就没有这个耐心,下竿两三个小时,只要钓鱼漂没有动静就坐不住了。要不掏出手机刷视频,要不便是收竿回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