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酒为什么要加热喝「古人喝酒为什么要加热」
古人温酒的原因: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加热可以让低沸点的甲醇等有害物质挥发,降低中毒的风险;
从古代中医的角度来说,加热后饮用,“不伤脾胃”。
黄釉陶尊,东汉,包头市文物管理处藏
展开说。
酒须热饮,此加热一事,宋人称作“煖盪”。
盪,上古原指洗涤,《说文·皿部》:
盪,涤器也。
温酒之后,热酒叫做“汤”。
铜注子 新安海底沉船遗物
很多古籍里都有记载喝冷酒的危害,包括甲醇
每天回答一个问题。
古人温酒的原因: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加热可以让低沸点的甲醇等有害物质挥发,降低中毒的风险;
从古代中医的角度来说,加热后饮用,“不伤脾胃”。
黄釉陶尊,东汉,包头市文物管理处藏
展开说。
酒须热饮,此加热一事,宋人称作“煖盪”。
盪,上古原指洗涤,《说文·皿部》:
盪,涤器也。
温酒之后,热酒叫做“汤”。
铜注子 新安海底沉船遗物
很多古籍里都有记载喝冷酒的危害,包括甲醇对眼睛的不可逆损伤:
宋,朱肱,《北山酒经》:
酒味甘、辛,大热,有毒。 虽可忘忧,然能作疾,所谓腐肠烂胃,溃髓蒸筋。
清,朱彝尊,《食宪鸿秘》:
饮生酒、冷酒,久之,两腿肤裂,出水、疯、痹、肿,多不可治。或损目。
锡提梁壶(水火炉) 四川崇州万家镇明代瓷器窖藏
《随园食单》:
炖法不及则凉, 太过则老,近火则味变, 须隔水炖,而谨塞其出气处才佳。 取可饮者,开列于后。
古代的酒,除乙醇外,还有甲醇及其他有害物质。甲醇沸点均低于乙醇,加热时较易挥发。
但如过分温热,乙醇挥发较多,会影响酒的质量与美味。
古人喝酒之前都温酒,温酒必须守中适度,多采用隔水加热和保温。
锡提梁壶(水火炉) 内部构造
古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黄酒是主流。
但是,当时的黄酒是现在的黄酒吗?区别可能会很大。
古代酒类,用现代的词语来形容的话,只能用“发酵酒”来统称。
颜色如何?味道如何?今人再难见其原貌也。
常州武进村前乡 南宋五号墓出土带流提桶
黄酒属于发酵酒,白酒属于蒸馏酒;
前者酒精浓度低,成酒过程短,最短的一宿即熟;
后者酒精浓度高,须用发酵酒蒸馏所得。
前面说了,古时候,黄酒,也就是发酵酒是主流,这其中还有细分:
酒味厚的叫醇,酒味薄的叫醨(lí),醴(lǐ)是甜酒,醪(láo)是汁滓混合的酒,即酒酿。
至于何时开始出现蒸馏酒,据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二五中说: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
黄酒酿成时,汁与渣滓混在一起,是混浊的,经过过滤沉淀,除去渣滓,酒汁才会清澈,因而古人常说清酒、浊酒。
浙江东阳金交椅山宋墓出土
三国,曹植《七启》:
盛以翠樽,酌以雕觞。 浮蚁鼎沸,酷烈馨香。
铜酒樽里的酒,温度上来后,热气腾腾;
“浮蚁”一词,就是指酒上有发酵了的米粒在翻腾。
江苏无锡元钱裕墓出土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绿蚁”,也一样,就是浮在酒上的杂质,没有经过蒸馏的发酵酒,外观就是这样的;用小火炉加热,就是为去除这些杂质。
浮雕祥瑞禽兽纹鎏金铜酒樽,西汉,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的爵、斝都有支脚,直接在器下生火温热。
西周之后,流行把酒壶放在盘或鉴中以热水慢慢加温。
汉代的温酒器,普遍有盖子,可见饮宴的时间比之前,更长更久了。
为什么古人喝酒之前要先加热一番?古人温酒真相是什么?
引言:现在很多人在吃饭的时候都需要一杯饮料或者是一些酒类。这样的传统都是从古代传下来的。但是古人喝酒与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因为他们需要加热,这在影视剧中也有很多相似的场景。因此很多网友好奇为何要做这种多余的举动。下面小编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各位读者可以提前有一个了解。
首先,是因为古代的酒全部都是手工年酿造,因此在喝酒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絮状物。这些影响喝酒的心情。所以加热之后这些絮状物也能够快速融化,并且也能够起到很好的除菌作用。古代的器皿很难清理干净,所以加热之后酒中还未完全消散的粮食也能够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样人们在品酒的时候也会更有情趣。古人非常喜欢酒类这种纯净并且清冽的感觉,因此简单温过之后,更能够凸显出价值。
其次,是因为古代的医学还不普及,很多人在喝了这些冷酒之后,脾胃都会受到损伤。因此简单的处理之后,这些酒类不仅不会伤害肝脏,同时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温补作用。因为古人非常注重养生,这样温暖的食物更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而冷冷的酒不仅口感不好,而且也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刺激。因此聪明的古代人才会选择简单的烹饪方式来获得这种美味。
此外,是因为古代人对酒并不是痴迷状态,反而是一种欣赏的态度。所以很多人并不只在酒桌上大口喝酒,在闲暇之余也会进行品味。因此简单的高温能够使酒类当中的芬芳物质快速散播在空气之中,这样营造的氛围能够增添人们交谈的兴趣。而且在这种气氛的烘托之下,人们的思想更加开阔,同时也拥有很好的灵感。由此可见,酒对一些文人也是非常重要的物品。加热过后些香味更加明显,同时也能够很快的辨别出酒类的品质。
过去的人为什么把酒温热才喝?
过去的人把酒温热了喝,原因最主要有三点。第一就是过去的人喝的酒,大都是米酒和黄酒,酒精度低必须要加热之后才能喝,要是凉酒喝完了,人的身体不舒服,第二点就是酿造工艺不行,喝完酒之后极易上头。所以也必须烫热一下,让里面的有害物质挥发之后,喝了不会很快醉酒,而且到胃里也舒服。第三点,因为贫穷。很多人在看电视剧或者是历史书的时候都会发现,过去的古人喝酒都喜欢把酒温热了再喝。像《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红楼梦》里贾宝玉喝冷酒被薛宝钗训斥的场景,《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去吃饭,大都是让店里伙计烫一壶热酒,那为什么古人喝酒之前,都要烫热了再喝呢?是不是热酒更好喝呢?
其实是在古代,三国时期,水浒时期,人们当时饮用的酒大都是米酒和黄酒为主,度数很低。尤其是江南一带自古就喜米酒而不好烈酒,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在古代直到宋元之前都没有蒸馏烈酒的出现。而米酒,黄酒以米类谷物原料酿造,本身就性凉,必须要温热之后才可以饮用,这样才不会对身体内的脾胃器官造成伤害,而且喝下去也会觉得舒服。并且古人只在饮酒的时候才佐以下酒凉菜, 如螃蟹等大寒之物,如酒再不温热后喝,就很容易积寒成病。
当时的米酒和黄酒,颜色并不是像现在白酒那样是无色透明状,而是比较浑浊,色如米汤,也因此古人常将所饮的酒称为“浊酒”。而且,那时候的酿造工艺不好。并没有产生如现代的“蒸馏”酒的酿造工艺,因此酒中的杂质比较多。把酒温热了再喝,将酒的温度加热50度~60度,酒中的甲醇等有害物质就会挥发掉, 因此喝温热的酒也有利于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喝白酒的时候还都喜欢喝热的,即使在现代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 老人们喝家庭式小酒坊酿造的散白酒,在饮用之前依然会用热水把小酒壶放到里边烫热了再喝。
那是因为小酒坊酿造提纯工艺不高,在酿造的白酒里会产生很多的杂质。
白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也就是乙醇,还含有一定对人体有害的甲醇及乙醛。甲醇的危害主要是对人的视力造成伤害。甲醇在人体内有积储的作用,不易排出体外,4~10克的甲醇即可引起严重中毒。甲醇的性质不稳定,乙醇的沸点在78摄氏度,甲醇的沸点在64.7摄氏度,加热后的白酒,甲醇会被挥发掉。
但是乙醇也挥发了,乙醇如果挥发得太多,就会影响酒的整体口感。水味儿加重变得寡淡无味。乙醛的沸点只有21度,用热水加温就能使它蒸发掉,乙醛是引发醉酒的首要因素,它的存在会增加酒的辛辣味儿。摄取量高的话,喝酒就容易上头头疼,加热之后,乙醛浓度降低,并且辛辣味也降低了,比较好入喉。
还有一点就是因为贫穷。过去的人生活条件不好,日子过得很穷困。尤其到了冬天,没有什么御寒的衣物。而过去的年代里,冬天又极为寒冷。所以就用喝酒来御寒,虽说酒喝下肚能够暖身体,但没喝之前是冰凉的,凉酒喝下肚会很不舒服,所以就把酒烫热了再喝, 无论身体暖和了,肠胃也很舒服。所以这种方法也就流传开来了。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为什么很少再看见有人把白酒热了再喝可以说过去的米酒,黄酒都是发酵酒,现在的白酒是蒸馏酒。 现代随着酿酒工艺不断的提升,已经可以将白酒中的有害物质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可以说,只要是符合质量要求的白酒,一般都不需要热酒再去除酒中的有害物质。
如果再沿用古人那样用温酒喝酒的方式,则不但可能将酒中的酒精挥发掉,还会将白酒中那些含有的风味物质也一定挥发掉,从而影响酒体的口感,再好的酒也就喝不到原有的味道了。
当然,在北方地区寒冷的冬季,把酒热一热再喝也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注意,温度不要太高,达到30度左右就可以了。
有一句老话说的好,冷酒伤肝,热酒伤肺,不喝伤心,喝了伤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