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科鱼突然大面积死亡,灯科鱼为什么每天死亡
老道你好,先说下我这的气温吧,湖南地区,冬季室温5度左右,加热棒维持26度水温,大概情况就是这样,一年365天不会低于26度的水温吧。夏季室温就不说了,水温基本不会低于34度。
上述是一位鱼友的基本情况,由于问题比较长,我们只能把他的问题分开来解答,也代表了很多饲养灯科鱼的鱼友们的大部分问题。
一、灯科鱼的发病会不会与季节性有关,还是因为个鱼的体质问题?问题1:
请
各位鱼友大家好,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饲养、繁育实践知识,敬请大家关注,让我们轻松养水,快乐养鱼!
老道你好,先说下我这的气温吧,湖南地区,冬季室温5度左右,加热棒维持26度水温,大概情况就是这样,一年365天不会低于26度的水温吧。夏季室温就不说了,水温基本不会低于34度。
上述是一位鱼友的基本情况,由于问题比较长,我们只能把他的问题分开来解答,也代表了很多饲养灯科鱼的鱼友们的大部分问题。
一、灯科鱼的发病会不会与季节性有关,还是因为个鱼的体质问题?
问题1:
请教个问题,比如说我养的鱼最佳温度25-28的样子,心中有个疑惑需要请教下,就是大家所说的观赏鱼季节性疾病。这个病跟鱼的体质有90%关系吗?
也就是说,体质好的随便放养也没那些病,体质差的尽管恒温,也容易得大家所说的季节性疾病。正常维持水质跟不添加新鱼的情况下,又或者说这种病每次到了换季的时候,都会爆发吗?
我的观点:
至少我认为,不管是金鱼还是热带鱼,在季节性疾病的高发期,也不管我们的鱼缸里加没加温,有些观赏鱼依然会患病,这一点还是肯定的,不过就是,加温的鱼缸比起不加温的鱼缸还是要强上一些的。
尤其是各种季节交替期,鱼缸里的各种菌类肯定会盛行,一些观赏鱼,特别是体质比较虚弱的小型观赏鱼。比如说灯科鱼,它们的耐受度就会很低,极易患病,这个与个鱼体质和品种,都会有一定的关系。
二、灯科鱼和燕鱼混养,是不是一定就会被燕鱼摄食?
问题2:
因为养过300条红绿灯加200条宝莲灯,入缸到快成体都没损耗。应该可以说是养定了的,米粒大小养到2cm往上,开始以为是燕鱼咬的没太在意,后来每天大批量死亡才重视,都是因为受到了燕鱼的攻击吗,为什么有的可以存活?
我的观点:
如果是娇小型的灯科鱼,根本经不住燕鱼的撕咬,尤其是成年燕鱼,我们应该尤其注意,它们完全可以把各种小型灯科鱼当成零食的,主要牵扯到的还是一个水体大小,燕鱼的个体大小,以及灯科鱼的个体大小等问题。
别说是灯科鱼,比如红绿灯等,即使是孔雀鱼、斑马鱼,成年燕鱼也可以轻易把它们咬死、咬残,然后紧接着一窝蜂的摄食完毕,我们可能连个尸首都看不到。
这位鱼友的灯科鱼大批死亡,不排除这个因素,之所以还会有剩余,可能就是鱼多罢了。
三、灯科鱼是否不耐高温环境?
问题3:
后来夏季转秋季的时候死的只剩下不到100条了,每天就是不断地捞死鱼。大概情况就是身上一截看上去没了鳞片,后来顺其自然幸存不到100红绿灯,燕鱼没事,大半年了一直到现在也没新添过鱼。
又快到夏季了,有点为这幸存的灯鱼担心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红绿灯没有燕鱼那么耐高温,经过了夏季的34度高温转秋季降温了扛不住得了哪种病,还是这种灯鱼能抗过来34高温就比较夸张了?
我的观点:
按理说所有的热带鱼都可以忍受住34度的短暂高温环境,个别鱼儿可能会有所例外,比如说一些原生鱼,或者是长期生活在水温永远不超过30度以上的各种其他观赏鱼。
但是灯科鱼,我相信很多鱼友,都会在炎热的夏季饲养过,水温高于34度也是比较常见的,也未必会出现什么问题,有些鱼友会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来给自己的观赏鱼鱼友适当降温,而有的鱼友,只要保证住水体中的溶氧量,饲养密度稍微小点、水体足够宽阔,它们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怕就怕在,我们的饲养水体太小,密度太大,不但是长期生活在高温环境,而且鱼缸还在烈日炎炎下,长期接受阳光的照射,那么我们鱼缸的瞬间温度,可能会更高,这些观赏鱼,咱也不管它是什么鱼,都未必受得了的。
像我去年在室外饲养的金鱼,水温也可能达到了35度,但是水体相当的宽阔,水面一直有浮萍和睡莲的遮挡,同样放置在室外的还有很多的小孔雀、迷你鹦鹉鱼、燕鱼等,都没有出现因为高温死亡的问题,所以说高温并不一定就能够致死观赏鱼,我们还要看瞬间温度、持续温度、饲养密度、光照强度、水体溶氧,甚至于是否通风等多种因素。
而像这位鱼友三五百条灯科鱼在盛夏季节密集饲养,有可能的情况是,我们看起来鱼儿没有问题,但是水质出了问题,也有可能是水质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饲养密度过大,鱼和鱼之间出现了各种问题。
四、水质问题有没有可能,剩下来的灯科鱼能不能存活?问题4:
我不想幸存的那点灯鱼在这个夏季也没了,除了水温降不下来以外,灯科鱼的换水有没有注意事项?
我的观点:
其实灯科鱼和燕鱼虽然在水质上,我们看起来是比较的统一,都是喜欢弱酸性的软水,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笼统。
因为燕鱼比较喜欢新水,而且个体较大,耗氧量极高,在盛夏季节来临时,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我们要首先保证燕鱼的水质清新,这样它们才能够更好的生长。
而灯科鱼则不同,尤其是以红绿灯、宝莲灯为首的很多灯科鱼品种,它们都是喜欢老水的,也就是说,我常提到的,饲养灯科鱼,尤其是在饲养初期,困水时间至少要五到七天,水质中不能有一丁点氯气,水质不可太新,否则它们就会拜拜。
更不能去大量的换水,这就会与我们夏季的困水问题发生冲突,夏季困水时间过长,水就臭了,因此对于新入缸的灯科鱼夏季困水,最好是阴凉放置,不能在阳光下暴晒,暴晒时间一长水质就完蛋了,它们同样受不了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的灯科鱼养顺了,它们可能也会对于新水有一定的耐受度,这个其实只有它们自己知道,换句话说,对于体质较弱的灯科鱼,会出现一种情况:
那就是可能受到一次两次的新水刺激,它们根本没问题,如果是连续来个三五次,它们就会落下疾病,再遭遇到高温的环境,体弱的也就玩完了,就是这么个大致的意思吧。
而在经过了一年的锻炼之后,剩下来的这些灯科鱼,那就是剩者为王了,基本上不会再有上述的那些顾虑了,按理说应该完全适应了水质,只要是我们在饲养密度上稍微注意些,再就是它们是否被燕鱼惦记的问题了,一旦燕鱼发情了,即使它们完全无视灯科鱼,它们之间剧烈的打斗,灯科鱼也是受不了的。
所以说,尽量不要把灯科鱼和燕鱼混养在一起,才是最佳选择,这些灯科鱼的死亡与和燕鱼混养有百分之百的关系,未必是夏季水温问题,也不一定是季节疾病。
灯科鱼之所以适合草缸饲养,主要的还是需要和其他性格较为温顺的小型热带观赏鱼混养在一起。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
这几天红绿灯鱼为什么连续死亡啊?
1、是否水质不适合:红绿灯鱼对水质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弱酸性软水才能使它适应,pH值为5.0~7.0。换水时应少量换,不应该频繁大量的换水,否则容易造成鱼不适应。每7天换一次水,大概换水量为30%,换水时注意温差不能超过2度。水质要稳定,水温不要波动太大。
2、养殖密度是否过大:建议1升水养1厘米的鱼,这种条件下,不需要增氧。如果你的养殖密度非常的大,即使增氧,也容易造成死鱼现象。
3、是否有传染性鱼病:红绿灯鱼喜欢生活在含养量高的水中,鱼缸里的水长时间不换,鱼的粪便会发酵,引起水的PH值浓度变化,水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就会引起红绿灯鱼生病死亡。所以平时要注意观察鱼的体表和腮部,是否有异物。鱼鳍是否完整,鱼吃食是否正常。
4、外部环境是否太吵:红绿灯鱼不太喜欢有太强烈光照的地方,平时喜欢安静,所有平时在饲养的时候,不能把养鱼缸放在电视剧旁、电脑旁等吵杂的地方。
5、混养的鱼类是不是合适:红绿灯鱼体型娇小、生性胆小温和,很容易被其他大型鱼类攻击造成死亡,所以在选择其他鱼类进行混养的时候,不能选择那么具有攻击性的鱼类,比如地图鱼、虎皮鱼、恐龙鱼、十间鱼等等,最好选择一些温和类的鱼才可以,比如:接吻鱼、鼠鱼、月光鱼等等。
6、水温可否达到要求:红绿灯鱼对温度要求也较高,适宜温度在25度左右,低于20度,它们就会停食死亡。
扩展资料:
红绿灯鱼喜欢在多水草的阴暗地方活动,在缸内可养些水草,放些沉木之类的都可以。水草是净化水质的能手,养一些虾也可以帮助吃鱼屎形成的脏东西,减少红绿灯鱼生病的概率。另外,过滤器最好24小时开着,没有过滤器的话,养红绿灯鱼比较难成功。
红绿灯对水质较敏感,北方饲养最适宜温度是24℃、及用弱酸性水。但新鱼入缸,要兑换至少1/5的新水,以减少死亡率,当适应缸后要保持老水和高氧环境,简单概括就是:新鱼新水、老鱼老水。
需要注意的是,新鱼入缸和每次换水前,最好是加些杀菌药,比如:庆大酶素或者头孢都行,但要适量。
红绿灯的繁殖较难,主要表现在繁殖水质要求较高和仔鱼的护理要求较特殊。繁殖用水需选用极软的蒸馏水,然后用磷酸二氢钠将水pH调节到5.6~6.5,再用较大气泵充气2~3天,将其灌入大口玻璃羡瓶中备用。
在大口玻璃瓶底铺一层尼龙网板,网板上再铺少许头发丝草,每瓶中放入一对亲鱼。为提高产量,孵化室内通常需要50~100只玻璃瓶。此外,仔鱼的孵化水质水性极软,且水温与日常饲养水温完全不同。待仔鱼长到5毫米时,要将其移入大缸饲养,注意要让子鱼有适应水质的过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绿灯鱼
为什么鱼类会突然大批量的死亡
鱼类大量死亡具有一些潜在因子:
缺乏溶氧或去氧作用(deoxygenation):水中的溶氧来自大气与水面交换溶解在水里,或由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正常范围良好的充氧水,溶氧值为8-10mg/L;大部分水生动物,包括鱼类,自水里抽出它们所需要的氧;溶氧过低会导致窒息及死亡,一般很少有鱼可以忍受长期曝露在溶氧3mg/L以下的水中,尤其对溶氧较敏感的鱼种(如鳟鱼、鲱鱼)及大型鱼及活跃的鱼会最先死亡,因为他们对氧的需求量较大;冰凉的水比温热的水含有较大浓度的溶氧,由此产生的去氧作用所导致的死亡,常与温度的上升有关,在这种情况下,鱼会因为缺氧而 浮头,由氧耗尽所引起的鱼类大量死亡常表现3种症状:嘴巴张得很大、鳃外翻及头向后弯。
2.污染:污染多半是人为的化学品所造成的,曝露在有毒物质中可能不会造成立即的鱼类死亡,但会影响鱼的族群,降低鱼的繁殖力,减少精子、卵及幼虫的发育能力,增加异常及自然死亡率的事件。
3.物理及化学的水质改变:
酸水:在很多湿地及邻近出海口的冲积平原其衬底为硫酸土壤,这些土壤含有很高程度的黄铁矿(从硫酸氧化产生的),这些酸可以被锁在乾燥的土壤中一段时间。酸水引起鱼类大量死亡经常发生。
水温的改变。不论是快速的波动及缓慢的季节上的变化,都会导致鱼的死亡。通常只发生在少数几种鱼类,很可能是温度超过或低于他们的耐受度,多发生在小型水体,冷热的变化很快,气候上突然的寒流来袭,在农场的蓄水池或小的溪流,会杀死温水性的鱼类(例如:金河鲈及鳗尾鲶)。在大型水体的局部地区,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温度的快速变化,例如从发电厂废弃的冷却水,为某些地区鱼只死亡的原因。季节性的温度改变也是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例如大于27℃的水会使鳟鱼死亡,而冷水会使温水性的鱼种死亡。 另外快速的盐度改变(例如大型的暴风雨,大量的淡水流入出海口)也会造成鱼只死亡。
4.疾病及寄生虫:疾病通常是二次性的感染,原发性原因为物理或化学的紧迫,例如低水温、盐度快速改变、慢性污染或过度拥挤。这些情况下,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而变得容易感染。疾病很少会突然杀死鱼只,感染全部的族群,对所有的种类影响的程度相同,疾病死亡的特性是只感染1或2个相近的品种,发生一段时间(几天或几周),且通常只有一些或中等的感染而不是全部。即使是健康的鱼只,在肠管、鳃及肌肉都会有少量寄生虫的感染,在受到紧迫时,降低对寄生虫的抵抗力而发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