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为什么偏偏是粤港澳一文揭秘大湾区背后的经济逻辑」
22年前的7月1日,香港回归,“一国两制”成为我国特色政治制度;近两年发起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也是我国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环,珠江两岸这片经济热土也因此吸引了众多关切的目光。这片占全国面积不足1%的土地,承载了全国约5%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国12%的GDP。湾区的发展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湾区经济的“中国模式”探索进展如何?今天的文章告诉你答案。
01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下的角力和融合从古至今,水路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命脉。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贸易更逐渐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因而沿海湾区逐渐积累了以港口为核心的国际运输网络、开放的经济结构和文化特点、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和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湾区是当今全球经济版图上最为闪耀的一颗明珠——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离海岸100公里以内的湾区及直接腹地。
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世界三大“黄金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它们都是因港而兴,并经历从港口航运、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到创新经济的发展阶段。目前三大湾区均已完成这一转型,第三产业占比已分别达到89%、83%和82%。
图:全球四大湾区经济数量对比
粤港澳湾区,被认为是继上述三大湾区之后,即将崛起的世界湾区 “第四极”,是由广东省境内的九大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以及香港、澳门两大特别行政区共同组成的“9 2”超大城市群。湾区拥有6900万人口,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与其他的湾区一样,粤港澳大湾区也是一个经济、人才的聚集之地。
在经济总量、消费总额、工业增加值等方面,大湾区占全国比重约在11-13%之间。粤港澳湾区在人口、面积、经济增速上,为四大湾区之最,但在人均GDP、产业结构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另外,粤港澳湾区内城市间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广深港”三城的GDP占据湾区总值的67%,其他城市GDP占比较小,江门、肇庆的人均GDP水平不足深圳的1/3。
与世界其它湾区或者国内的省际区域性合作不同,“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制的最大特点。各地的社会制度差异可以在区域合作中产生额外的互补效益,但同时也会比其他区域性合作更易产生摩擦。
因此,在“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下,追求最大化的制度互补收益、降低制度摩擦成本,是粤港澳大湾区能否真正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而要实现上述目标,促进可以跨越行政区划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是重中之重。
从现状看,打破要素流动壁垒还是掣肘重重。货物流通方面,三地实行不同关税制度,查验标准和行政体制差异较大,信息难以共享,通关效率较低;人口流通方面,港澳和内地人才在专业资格的认证上尚未实现互认互通,签证问题和税负差异分别是制约内地人才、港澳人才在湾区内跨境流动的核心问题,而港珠澳大桥虽然通车,但是私家车想要驶上大桥,需要获得三地许可,至少要花费12个工作日;
资金流通方面,港澳与内地资本市场虽有互通通道,但“限流措施”较多,科研、创业、投资资金的跨境流动管理不够灵活……以上掣肘,使得港澳和内地被制度差异生生割裂成“两个市场”,从而形成较高的生活和交易成本,不利于产业间的进一步协同。
除了制度差异外,核心城市间的角力和分工,对于大湾区而言,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经济体量相当的“广深港”三城而言,如果各自为政、无序竞争,大湾区的设想最终也只会沦为一纸空谈。
以航运港口为例,香港作为国际中转港,其在湾区的定位比较清晰,但对于广州港和深圳港,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经济腹地明显交叉,不可避免会产生直接竞争。在深中通道的建设方案上,广州就曾对“东隧西桥”方案颇有异议。深中通道不仅贯通深圳和中山,还通过连接线与广州南沙区相连。
从全局上讲,这大幅提高了广东省内的运输效率,有利于引导东岸发达地区向西岸落后地区的经济辐射,实现两岸经济的均衡发展。然而,方案中西侧桥梁的一段将跨越伶仃航道,广州认为桥梁的限高会制约未来广州的航运发展,建议改为“全隧”方案。
广州之所以有此争议,正是基于其在2015年提出的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城市规划。仅航运一例,已经可见湾区内的城际竞争激烈非常。如何错位竞争、协同发展,避免内耗和重复建设,或需要跨区域的统一引导。
因此,在承认差异的条件下推动城市间的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主旋律。大湾区的规划,是希望通过融合、协同,形成一个超级区域经济体、城市群,比肩世界一流湾区;而对于以“一国两制”为底色的湾区规划而言,致力于解决更深层的社会问题,譬如政治稳定、人民安康,是超越经济层面的终极目标。
所谓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还是由经济问题引发的,一是珠三角沿海城市的产业外迁和转型压力;二是香港地区的产业空心化。
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的急先锋,三十年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凭借区位优势、政策红利、以及人口和土地红利带来的传统要素低成本优势,形成了加工制造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结构,并在全球分工深化和区域融合下,逐步发展金融、服务、地产等第三产业。
然而,近十年来,随着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影响,依赖传统要素的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从出口结构看,虽然高新技术产品份额较高,以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为主,但出口附加值较低,加工贸易依然占据较大比重,而这些企业由于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正向内陆以及东南亚地区转移。高端技术能力不足、低端产业外迁,广东面临巨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压力。
而香港的问题,对于“一国两制”下的社会稳定而言,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上世纪70年代正值香港制造业的鼎盛时期,曾拥有17个支柱产业,200多万的产业工人。
与广东经济发展的三十年对应的,是80年代香港经济的“腾笼换鸟”——香港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将制造业搬到对岸,直到今天,香港的制造业比重不足3%,取而代之的是以金融、地产、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
尤其是地产,它造就了香港热闹的房市,更是给香港的人才发展和制造业回归带上了紧箍咒,所造成的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深远的社会影响。
因此,破题之道,对广东而言,其结构调整需要从传统要素驱动(K和L),转向全要素驱动(A),即技术和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升级,向价值链的高端位置跃升;对香港而言,则需要为本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本地人才发展找到出路。
大湾区的规划正是基于双方的比较优势,取长补短,通过政策上的引导以促进产业协同和要素流通,解决上述深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例如,在大湾区规划中,建立科技创新高地是核心战略目标之一。在此方面,广东的最大优势是其腹地已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基础,分工明细、门类齐全,从产品的研发、设计、零部件配套、中期测试到大规模生产,都可以在区内进行高效的匹配,实现创新的迅速转化。
但广东在基础研究、融资效率、服务业配套方面存在短板,这使其在产业升级中或后劲不足,但却可以从香港取长补短——香港拥有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世界级的现代服务业、与国际接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直接融资效率最高的现代金融体系。通过双方协作,香港在制度和科研方面,可以推动广东创新产业的发展,帮助其实现结构性调整。
而反过来,内地幅员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在产业升级中对人才精英的需求,也可以帮助香港的经济和人才重获青春。
由此,大湾区有机会形成适合科技创新企业成长的独特生态,在此生态中,已经成长出诸如大疆、商汤科技等科技独角兽,而这些企业的出现和成长,也势必将成为大湾区生态持续进化、完善的源动力。
02湾区制造:如何从世界工厂到创新产业集群?“1988年,我在深圳宝安投资开办了在大陆的第一家工厂。刚来的时候,这里是一片山洼子,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每逢下雨,就泥泞不堪。”郭台铭在2018年6月6日的富士康30周年庆时回顾道。
从1988年深圳宝安区西乡崩山脚下一个百十来人的小厂,到1996年选择深圳龙华区布局其全球制造总部基地,再到2018年跻身世界500强第24位,富士康在投资大陆30年间成为了“世界工厂”的标杆性企业。
作为世界第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也有自己的苦恼:近年来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上涨,使得代工业务的利润越发微薄。未来,如何通过提升核心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多价值?
富士康的处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湾区制造业的优势与短板。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珠三角地区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工厂”,创造了中国30%的对外贸易额。
然而,珠三角城市中除深圳等个别城市已经具备创新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特征,大多数城市仍然处在由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或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图: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GDP及第三产业占比(亿元百分比)
2019年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优化制造业布局,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如何实现这些转变?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大湾区制造如何从“世界工厂”向上跃升,形成创新产业集群?
对企业而言,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跃升的途径有两个关键方向,一是如何从传统制造业升级为智能制造业,二是如何从制造环节向设计、品牌延伸,争取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的环节。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小的低端制造业,通常习惯了“拿来主义”式的经营模式,对创新缺乏足够投入。
但要实现向上跃升,必须加大对创新的投入。譬如,要应对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工厂就必须投资改造生产线,从大规模制造转变为大规模定制;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企业可能需要投资尝试新兴产业领域。我们关注到,珠三角企业美的、格力作为家电这一传统产业中的佼佼者,一直在做相关的尝试。
中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通常充当着“有为政府”的角色,但如何“有为”仍然值得探讨。深圳市是产业升级的杰出样本。深圳最初的发展部分受益于方便接受香港及境外的投资与产业转移。
目前,深圳市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0%,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高新企业已经达到1.44万家,包括华为、中兴等代表性企业。
随着近年深圳土地不足、土地成本高企愈发严重,深圳市高科技产业逐年向东莞、惠州等地转移。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珠三角转移至中国中西部乃至部分东南亚国家时,华为、大疆、蓝思科技等知名深圳企业纷纷落户东莞松山湖、滨海湾新区。深圳能够实现产业升级,与其对人才和创新的重视密不可分。
比如,深圳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开放与优惠程度优于其他国内一线城市;2018年深圳的研发投入占到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2%,相当于以色列的水平。
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思平在系统思考深圳市高科技产业史后总结认为,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崛起有4个制度原因:
1、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保障;
2、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3、高质量的政府服务;
4、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协同效应,是人们对大湾区的创新潜力充满期待的一个重要原因。香港拥有5所2019 QS全球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深圳拥有众多高新科技企业,珠三角有着完善的产业链基础,未来随着创投基金进一步聚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联盟的建立与发展,大湾区的创新潜力令人看好。
社会学家罗家德教授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经济或地方产业网都是一个复杂网,但却很少会是“强健”的复杂网。
相比于底特律的汽车业或华尔街的金融业,硅谷就是一个强健的复杂网系统:硅谷拥有10所大学,40个研发中心,180家风险投资,8000多家百人以上的企业,近5000家法律、会计等服务公司,329家职介所,700间商业银行,以及47家投资银行。
这些组织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使得创业得到快速而全面的支持,而且这些组织数量众多,使“食物链”永不断裂。
所以,硅谷能够经历多次危机而复兴,而华尔街需要政府拯救,波士顿128公路区会没落。也正因此,诞生于波士顿的Facebook会选择到硅谷发展壮大。大湾区能否形成这样的复杂网络,令人期待。
03大疆创新:硬件科创企业如何从大湾区起航对于国内所有的硬件创业团队和试图进行智造升级的制造业企业而言,大疆创新(以下简称大疆)是一位值得关注的特殊选手。
这一特殊性无关资本追捧下的无人机行业热潮,而是在大疆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值得借鉴的中国硬件创新发展路径——大疆综合利用了香港的大学教育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深圳的应用创新、东莞等地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成为连接各地优质资源进行硬件产品科技创新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企业”典型。
2006年,香港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生、26岁的汪滔将自己研发的直升机飞行控制器作为毕业设计的一部分,在导师兼天使投资人李泽湘的帮助下,将这一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核心技术实现了商业化转化,成立了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最初的总部设于深圳的一间民房中。
可以说,香港地区优质的大学教育、科研环境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大疆在无人机核心技术领域进行源头创新提供了摇篮。
成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大疆专注于研发、销售飞行控制系统——这是航模直升机的核心配件,第一个产品以1.5万元的成本,卖出了5万元的价格,而当大疆把客户群体拓展到电力等行业的国企时,甚至可以卖出20万元一台的高价。
在一项技术进入市场的前期,技术领先者可以选择避开2C市场的考验、只做关键部件并试图垄断部分“大金主”的高利润订单——这是高科技、创新型创业企业较容易切到的蛋糕。
但是,随着竞争者增多,行业在技术趋于成熟时则会转入产品驱动的阶段,只做关键部件的经营模式不利于塑造产品和品牌能力。
意识到“公司做大的希望会毁在这种easy money上”,汪滔做出了两个关键选择:
其一,从专注飞控系统这一核心技术配件,转向无人机整机研发与生产;
其二,决定放弃国企客户,转而把握住个人消费市场的需求,推出入门级无人机产品。
为了执行上述两项战略决策,大疆主要做了两方面努力:
第一,打通整个硬件创新过程的全链条,进行垂直整合,在坚持对无人机动力系统、云台、摄像和图传系统等其他关键技术进行源头创新的同时,迅速发展出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以及整机组装、量产能力。
第二,速度和成本决定一切——进入消费市场,大疆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前提下需要更加强调性价比、需要更加快速地进行产品迭代与应用创新。
转型的成果是显著的。自2013年推出入门款消费级航拍无人机“精灵2(Phantom2)”以来,大疆始终在该领域保持着绝对竞争优势:2013至2017年,大疆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超过70%的份额,80%的营收来源于美国、欧洲乃至南美洲等海外市场;
相比之下,GoPro、3D Robotics、Lily等一批资金充裕的硅谷企业,曾经也尝试过进入航拍无人机消费级市场,却最终在产品性能、迭代速度和成本把控三大方面不敌大疆,最终或是铩羽而归,或是转型行业级无人机或者配套软件与服务应用开发,从而避开与大疆的“正面对抗”。
大疆得以完成上述转型,离不开泛珠三角地区长期以来积累的的有利于硬件科技创新的制造生态——源自香港的大学教育和高校科研能力、内地相对廉价的中高端劳动力、以深圳为核心的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制作和原材料基地、高效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资本、政策、腹地,这些元素的结合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内硬件产品创新的全过程(从创意到原型再到量产),速度可以达到硅谷的5-10倍,而成本往往只有十分之一。
大疆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同样以无人机研发与生产为主营业务的3D Robotics团队,对大疆有如下评价:“我们意识到,一家位于硅谷、以软件为中心的公司,要和一家位于中国、垂直整合的强大制造公司竞争,这本身就很困难”。
“大疆的产品迭代速度和降价速度令人吃惊,我们退出了硬件市场,不再把消费者作为目标客户,部分原因是这个市场太难啃。”
大疆的故事应该是可以复制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的核心意义,在于将港澳、深圳乃至泛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各自的优势产业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有利于高科技产业集聚和发展的特殊生态。
而基于这种短时间内难以复制的协同优势,以大疆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型企业可能将得以与硅谷企业更加有效地展开竞争,创新之路或将日益平坦。
出品人 | 杨燕 梅新蕾 闫敏
来 源 | 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
为什么广东的经济强大到令人难以置信?
作为70年的那一代人,我以收藏品来展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强大的发展历程。(七十年代广州公交票欣赏)
七十年代,听老人们说,广东大多数地方还不如我们湖南衡阳,有些广东女人还 以嫁到湖南为荣,记得我老爸学校当时就有二位老师娶了广东老婆。
(1982年的广州粮票欣赏)
八十年代,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开始飞速发展,之后全国人们掀起南下广东的热潮。
(1992年去深圳珠海的边防证)
1992年一位老人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于是九十年代初流行一句话“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记得我高考一结束就带了二百元钱去广东玩,那个时候,只要有一个工厂刚开始建,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租好房子在附近,等着它开张招聘了。记得当时有个流行的段子,一位女孩因每天坚持在未建好的工厂门口等,竟感动了工厂老板,工厂一建好,首先把她招了进去。
(1995年的广州暂住证收据)
那个时候刚到广东时躲避查暂住证的经历,估计六七十年代的许多人都有切身体会,当然那时也没办法,全国人们的蜂涌而入,让基础设施还没建好的广东难以承受,尤其是以外来工最集中的东莞,当地不得不采取一些过激的办法来阻止外来汹涌的打工人潮。
当时的《外来妹》电影就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而其主题曲《我不想说》也唱出了多少打工者的无奈。
(1996年广州去珠海未印清票价的 汽车 票)
大学毕业,我放弃在湖南的教师工作,跑到了珠海。当时记得内地当老师才三四百元钱一个月,而我在珠海当时有近二千元一个月。
广东的经济发展首先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及香港澳门和全国人民的资金和人才的涌入,其次是得益于岭南文化和全国文化的相融及相互促进。
现在的广东,已经历了四十年的高速发展,想不强大能行吗?虽然现在全国各大城市都发展起来了,但广东仍然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广东经济强大不假,自1989年广东GDP首次位居全国第一以来,至今已经连续29年位居全国第一,如无意外,未来广东GDP仍然会稳居全国第一。但是说广东经济强大到难以置信可能就有点过了,广东2017年GDP达到了89879亿元,确实很高,但是相比江苏、山东等经济大省,它的领先优势其实不算很大。
1989年之后,虽然江苏和山东的GDP一直落后于广东,但是也在不停的追赶,大多数年份里,广东、江苏、山东之间的GDP差距都不算很大,不过到了2008年之后,山东就开始跟不上了,它的GDP与广东、江苏的差距越来越大,到了2017年差距已经扩大至万亿之上。
广东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改革开放近40年,广东一直充当着排头兵的作用,有大量的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之初的五个经济特区广东就有3个,全国最早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广东就有2个,广东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东南沿海,不乏优良港湾,同时广东毗邻港澳,可以更好地吸引来自港澳地区的资金、技术等。广东人经受海外影响,富有经商智慧,广东的“潮商”就全国著名的商帮之一。而且广东籍海外侨胞众多,随着改革开放,这些侨胞纷纷来投资建厂,为广东经济发展注入动力。还有广东人敢为天下先、包容开放的精神,也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来此打拼,“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这句话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已经深入人心,广东也是全国流动人口最大的省份。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发展成为比肩日本东京湾区和美国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的全球四大湾区之一,所以未来广东的经济发展仍然会领跑全国。
1.地理原因;沿海+腹地(澳门香港)
2.客观原因:经济体制(浙江有温州模式,台州模式),敢于创新,私营企业多,经商多。
3.主观原因:人民自己敢拼,不像有些地方思想僵化,天天想着拿点工资过安稳生活,广东人会折腾!
而且,现在有种说法,说广东虽然经济发达,但是教育资源很差,而在我看来,这种所谓“广东人更加重于赚钱而不重于读书”的风气论,其实很可笑。
似乎风气这种东西,跟某一地域的传统文化是无关的,而且是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养成的。内地教育资源发达的地区,如北京、南京等,都是原来做过首都的地方。
教化人民,当然需要把文化中心和统治中心放在一起,教育资源会少?上海也有相当的积淀,某个时间段可称为真正的首都。若是无视掉这些 历史 ,单单就现在经济条件来谈“教育”这种文化类的问题,势必会得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答案。
教育资源又可分为硬资源与软资源,广东省的教育硬资源差吗?基本所有的重点高中都有 体育 馆,教室有空调,出去的同学说,外地的大学条件还不如高中好。
软资源跟经济实力似乎也没有直接相关的联系吧。我看到有答案说“不注重基础研究”,实际情况是,我们跟老师做项目,确实有很多机会跟企业合作:广东的综合性985就中大一所,除此以外华工,暨大说句不好听的,本科被港澳生拉了后腿,一个经济大省的人才和技术基本都要依靠这几所学校。再者,请举出国内注重基础研究的例子来。国内学术风气浮躁,可能某些答主自己都骂了不知多少次,然后现在就犯这种逻辑错误?
对于老师素质问题,我就我知道的说两句:不仅是中大,连华工、暨大招老师,除非你有特别好的学术成果,本科不是985一般不考虑,没有出国深造过一般不考虑。(卧槽突然发现将来找不到工作了)
高考一本录取率不高。身边能走的同学都出国了,我差点也滚蛋了。广东高考不是一般的难考,前几年已经全国高考人数最多的省份,省内一本才几个?这两年才开始各种升一本。其他所谓的“教育资源充足”的地区,为什么不能多分给我们一点?
学生“不读书”问题,请见这几天港中大老师开讲座没开成,中大学生教室集会唱歌念诗,以及前段时间小团圆事件。广东学生受到港澳生“自由”的影响很大,因为平时跟他们接触就很多。当一所大学因为观念不同而被 社会 指责甚至谩骂的时候,其实它才是最自由的,因为它不完全按着现有已经制定好的轨道走,它可以包容与主流不相符的东西存在。如果学生连自己的价值观取向都要被限制,那读书还有什么用?为了在将来成为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价值观都不自由,更谈不上学术自由。
但是同时,广东的学术水平在全国真的不算顶尖。理工方面,缺乏积淀。商科尚可?文化方面,若不是近几年因南海问题,我国需要与南海沿岸国家以及诸岛国“营造和平氛围”,要在文化上寻求“共鸣”,要到 历史 中寻找“纽带”,国家再过100年,也不一定会重视这种“支脉二流”的岭南文化,更不要说南洋的岛民文化了。其实在中原文化眼中的岭南文化,正如《舌尖2》里面的广州糖水一般,只要提到便已是恩赐,详细研究几乎没有可能。
某些答主说“没去过,只是听说”.....这么说吧
当外地人问“你们广州是不是什么都吃啊?”,我会说“对啊,吃蛇,吃蟾蜍,吃猫,吃老鼠,吃狗,而且天天都要吃,只有这些东西吃。”但是事实是我只吃过蛇。
“广州是不是很乱?”“是啊,我每天回家都要砍两个人,包里随时放把水果刀。”
你看多简单。人就是这么容易受到舆论的干扰。“很乱”应该是因为当年飞车党,但那是我很小时候的事情了。后来禁摩了,又有很多人说“广州连摩托都不给开,真Y*&%*%”。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看到有校友用211和985来讲问题,不妨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211和985的评价体系里,地域平衡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国家要保持每省都有211,而且数目似乎也与政治经济挂钩,因此单纯拿211和985的数量来比,并不太现实。
如果是拿武书连的排名,则更值得质疑,因为这个排名对于综合性学校有利,而对于如理工学校等非综合学校不利。
我觉得我在原答案里面已经说的挺含蓄了。
1.请不要用“中原文化”的思维来随意评判“岛民文化”。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地域歧视的存在,但是能否在发东西之前好好思忖?某些答案真是恶意满满。这种“自封为正统”的优越感,从何而来?为什么当某些人面对同样是经商岛民文化出身的欧美,却是另一番景象?
2.所谓的教育资源的衡量标准,究竟是什么?从一些答案里面还是可以看出来,商人即使在今天,也是受到歧视的。请问何为“经世致用”,对清末的实业家应该怎么看?这几年一直在强调学术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要让学术走出象牙塔。“人文”,呵呵?请不要这样随意贬低那些应用科学。
3.在中国,谈这种全民性的问题,离开了国家政策都是在瞎谈。然而偏偏这一点,人们一般不敢去谈。
广东经济为何强大?不走寻常路的良木公认为,广东地理位置不可否认的因素,其实最为重要的是广东的人文文化下的营商环境创新环境创业环境。
在近期的网红华为“抗美”事件尤为凸显,经济强大除了GDP规模,更在于GDP的质量,否则怎么会一个深圳就出了华为大疆中兴三个企业能够“享受”到美国的打击“待遇”?试问国内还有哪个省份?
★从深圳看广东 ,借任大侠的“身残志坚”的飞机用用,广东务实,比国内任何一个省份都务实低调;还正如任大侠说的,因为广东省政府的开明开放,造就了广东产业界企业界的“ 亲近市场,远离市长;亲近设计(创新),远离书记 ”的营商文化,尤其是创新文化,广东的创新质量、创新绩效在国内一定是排名前三!
★从(佛山市)顺德区看广东 ,如果说网红的深圳参照物过大的,咱找个小小县级市的顺德区来瞧瞧。
良木公在顺德清晖园顺德区发展历程长廊所见,26年前,当年顺德县委县政府是如何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 逐步建立起“小政府,大 社会 ”管理和“小机构,大服务”体制,形成明确的行政规范, ……。当年冒着一定巨大的“风险和争议”,…,而这些实际上就是这几年国家推进的创新 社会 治理“放管服”,九十年代初,一个广东省的县级市已经有如此超前的意识与行动,良木公相信全国没有任何一个省市能够做到!
至于广东省行政中心的广州市,新经济猛虎的东莞市,还用说吗?
★最后一句“东南西北中,(创新创业)发财到广东”顺口溜为广东做下广告 。
中国经济要发展,中华民族要复兴,广东是一面好镜子。当然,广东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区域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像欧洲,还有一些地方像非洲;有些城市地产经济发展过于超前于产商经济,城市经济供给过度依赖地产经济,等等。
广东经济强大的原因,是广东开放开明大文化环境下造就的营商文化与营商环境、创新文化与创新环境,以及创业文化与创业环境。
老铁们如有不服,先点关注,再来单挑群挑PK。
良木公 思匠智库
这是2014年,中国各省经济排名。广东虽然最高,但是比第二的江苏只高二千亿,而江苏增长势头明显有优势,因此广东经济虽然强大,但是和强大到难以置信这个词联系不到一起。
广东的强大,首先是地理,从现代经济发展来说,任何一个经济发达地区,首先要有出海口。广东有极为优越的港口环境。这一点,是国内除江苏外,其他地方天然的不足。
然后就是广东开发早,中国的经济崛起是以对外贸易为契机的。而广东早在百年前,就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之一。而香港作为中国对外贸易曾经唯一的窗口,是广东开放初期重要的资金,贸易支持。这是广东绝无仅有的有利条件。
最后是政策,八十年代的开放,广东是最早开放地区,有大量政策支持。也最早适应市场化。
因为他们是中原贵族的后代?!这就有点 搞笑 了。血统论是没有多少科学依据的,最主要的原因无非还是天时、地利、人和。
下面我来分析下具体原因:
说到天时,广东的发展不得不感谢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海南、深圳、汕头、珠海、厦门,广东独占三座。尤其是深圳,这一波改革春风中,区区30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如今的四大一线城市之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不过是广东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广东三面环海,不乏优良海港,面向整个南海、东南亚,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再加上背靠香港这个世界金融中心、广州的广交会,对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
广东籍海外侨胞是最多的,这些海外侨胞大多在外发展得不错,大陆市场一旦开放,都纷纷到广东投资建厂。由于发展迅速,广东又对国内人才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吸引力,深圳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其发展完全是由外来人口一手造就的。
有此天时地利人和,广东的经济强大到任何程度都不足为奇。
广东非常包容外地人,再加上1000家左右各行业的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了浓厚的商业氛围,吸引了很多五湖四海的外地人来广东经商,办厂,本人在广州开厂,做批发,感觉广东非常适合创业,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我是2010年开的厂,二十几个人的小厂,自产自销,从开厂到现在没有乱七八糟的收费,不论工厂厂房还是批发的店铺都是压两个月租金,交一个月租金,就是两压一租,很少的资金就可以起步运转起来,压力小,不像除广东以外其他省都是一年一交租金,让人受不了,广东有大量的各行业的专业批发市场,仅仅广州市就有各种专业批发市场不低于1000家,有服装,鞋子,袜子,内衣,牛仔,皮具,尾货,海鲜,粮油,水果,干货,干果,中药材,文具,玩具,化工原料,家具,陶瓷,酒店用品,二手厨具,情趣用品,工艺品,汽配,摩配,化妆品,洗涤用品,美容美发用品等等,还有各个行业的原材料市场,其中很多都是一级批发市场,这些专业的批发市场养活了大量的工厂,广东存在着大量的隐形富豪,大量的100人以下的小厂并没有纳入GDP,所以广东真正的GDP远不止这么多!
广东地理条件占优不假,但广东的经济不是靠广东人创造的,这一点90或00后肯定不相信不过可以理解,1978年前也包括1978年广东的经济可以用烂来形容,60后70后甚至80后的广东人大部分没有读什么书可以用文盲来形容,不信可以问你老豆或阿公,并且女人的地位相当低,有些地方女人干活男人玩,这种环境下不可能有好的经济效应。但为什么现在广东的经济很强劲呢?那得感谢邓小平感谢党中央的决策,更要感谢那些开山修路的全国各地的军人,还要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是他们举全国之力倾其所有投向广东,这么大的力度在世界来说也是空前绝后,就是一块沙漠也会变成魅力魔都,所以广东经济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想不发达都难。广东人要懂得感恩。
广东的经济规模足以与许多国家相比。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7.95万亿元人民币,自1989年以来,广东已成为中国大陆GDP最大的省份。2015年,广东的GDP略高于墨西哥,按美元购买力平价排名第15。与以美元计算的国家分地区相比,广东的GDP大于除英国,加利福尼亚州,德克萨斯州,纽约州和东京等6个国家的所有地区。这与洛杉矶大都市区的GDP相当。
在新中国之后,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之前,广东是一个经济较弱的省份,尽管大型的地下服务型经济一直存在。经济发展政策鼓励内陆省份通过运输方式弱化广东的工业发展。经济自给自足的政府政策使广东进入海洋无关紧要。
改革开放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省的经济格局,因为它能够利用沿海地区,靠近香港和与海外华人有 历史 联系的优势。另外,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税制改革之后,由于中国解放后的经济落后状态,中央政府对其征收的税率相对较低。
广东的经济繁荣始于九十年代初,至今已蔓延到周边省份,也拉动了人口向内。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改革开放全省经济的低附加值制造业。广东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商品出口省,也是中国最大的进口省。
尽管工资增长最近才开始上升,但由于来自邻省的农民工大量涌入,该省现在是中国大陆最富有的省份之一,是中国大陆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省份之一。 2011年广东省名义GDP达到5.30万亿元人民币(8386亿美元),人均GDP为47689人民币。到2015年,广东地方政府希望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 高 科技 制造业另有20%。
2009年广东省第一,二,三产业分别达到2010亿元,1.93万亿元和1.78万亿元[2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40,748元(约合5965美元)。广东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约为12%。 现在,深圳,汕头,珠海六个经济特区有三个。不过,广东的富庶在珠江三角洲附近依然非常集中。
2008年对外贸易也比上年增长7.8%,也是全国最大的。从数字上看,广东外贸占中国外贸2.56万亿美元的四分之一以上,约为6830亿美元。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广东的经济实力也不是一早一夕起来的,是经过了40年的改革涤荡和上亿广东人和外地人打拼出来的。
2017年,广东省GDP89879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了10.5%,自1989年以来连续29年位居全国第一。从1990年初提出超越亚洲四小龙以来,目前已完成对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超越,和韩国的差距也不大了,2020年左右将完成 历史 性任务。
广东不但在国内实力首屈一指,早国际上经济实力也十分强劲。2017年全国有115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其中来自广东的华为、正威国际、腾讯、万科、恒大、平安、招商银行、南方电网、广汽集团、碧桂园、美的等11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占全国比重约10%。这11家企业中,来自深圳的华为更是成为中国最强民营企业。
如果广东作为单一经济体参与国际排名,他的排名也是在国际前列。2017年广东GDP折合美元是13311亿美元,低于澳大利亚,高于西班牙,排名全球第14位,经济总量看是世界产油大国沙特的2倍左右!
金融、地产、股市……粤港澳大湾区有哪些掘金机会?
新京报讯(记者 顾志娟)2月18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成为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珠三角九市)。《规划》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2017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机构认为,随着大湾区规划正式落地,粤港澳大湾区投资主题有望不断升温。
投资热点1 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东移的继承者
《规划》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中信建投研报提出,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经济或将是粤港澳大湾区蕴含的产业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泛的产业结构,除了拥有大量高新技术产业之外,还存在许多不同的传统制造业,这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新材料、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发达、产业体系健全,这为研发、物流、金融、信息技术、商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优质生活圈的建立也意味着休闲旅游、养老、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性服务业也将迎来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
中信证券研报提出,电子信息产业等高科技领域将是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珠江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东移的继承者,并迎来中国内地在该领域的第二轮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预计其中最受益的将是消费电子、半导体产业、显示面板等子领域。
投资热点2 交通业、基建领域——预计到2020年,大湾区实现“市市通高铁”
《规划》在交通运输体系方面提出了多条举措,包括建设世界级机场群,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
中信证券指出,区域交通一体化蕴藏重要投资机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一项重点就是打通各类软硬件障碍,促进各地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各地优势的整体化。从目前已有的交通网络布局来看,预计大部分规划应该还是会落在珠三角内部区域互通方面,而且未来资金到位的方式应该还会是“政府投资为主导,民间资本部分参与”。预计到2020年,大湾区铁路运营总里程达5500公里,以高速铁路为骨干的铁路网络基本形成,实现“市市通高铁”。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建设等投资也将提速,大湾区的主要城市都将新建/扩建一批机场,重点项目包括珠三角新干线机场新建工程,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海金湾机场、揭阳潮汕机场、惠州平潭机场等机场改扩建工程等。
华泰证券研报表示,基建、港口物流等相关公司受益逻辑较为明确。基建投资一方面来源于广东和香港与澳门的联通,包括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的建设落地,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等,另一方面来源于广东省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港口物流方面,湾区的建设有望促进贸易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广东省全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82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比重为24.5%。如果再加上香港贸易中心每年8万亿左右的进出口(含转口)贸易额,大湾区有望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基地。
投资热点3 金融业——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新的“支柱性”产业
发展金融服务业是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之一,《规划》提出,要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具体措施包括支持广州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支持深圳发展以深交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空间,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等。
申万宏源研报指出,金融业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新的支柱性产业。粤港澳三地达成分工合作后,有助于激发深圳科技产业和新制造业的潜力。此外,深圳也有望与香港、澳门形成区域金融生态体系。
中信证券研报提出,金融行业是重要的投资机会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项目预计将强化金融服务业的多个领域(主要是在香港)。因此,银行、交易所和金融科技具备增长潜力。股票层面上,尽管随着时间推移,所有金融股都有望受益于该规划,但香港的本地银行如中银香港和汇丰银行可能会是最大受益者。另外,更重要的是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改革,大湾区将进一步支持区域内风投,及创新孵化。
华泰证券也将金融业列入关注主线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以广州、深圳、澳门、珠海为依托,打造引领泛珠、辐射东南亚、服务“一带一路”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核心圈。
投资热点4 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将最先受益
申万宏源研报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房地产行业无疑将最先受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不断推进,将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市群迁移。这部分新增人口对房地产需求稳步增长。同时,土地估值也将迎来政策红利期。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内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房地产企业,完全有可能把握本轮机遇。在深圳和广州拥有大量存量土地储备的公司,可能具备资源重估的空间。地产公司也可以新增土地储备,追求规模的可持续增长。同时,大湾区内的城市群产业园区也值得关注,传统产业升级创新园区,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调整。
新京报记者 顾志娟 编辑 陈莉 校对 何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