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 网红「语不惊人死不休首席经济学家为何走向网红之路」
这些首席经济学家貌似为市场判断和国家发展献言献策,实则是通过惊人的语言和奇葩的观点吸引公众眼球,成为网络顶流。为什么这些首席经
作为证券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理应埋头钻研国家政策和经济走势,为公司发展献言献策。然而,当前各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却纷纷走上网红的道路,为了吸引流量,变成了网络公知,就国家公共政策和热点问题,发表各种奇谈怪论,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前有“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的“婴儿底”、“钻石底”;后有“东吴”证券特聘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宣称要解决低生育问题,建议多印2万亿元。
这些首席经济学家貌似为市场判断和国家发展献言献策,实则是通过惊人的语言和奇葩的观点吸引公众眼球,成为网络顶流。为什么这些首席经济学家现在热衷于成为网络红人,肯定是因为有其利益所在。首席经济学家在证券行业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吴敬琏、左小蕾、哈继铭、高善文等也确实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证券行业建设做出过贡献,然而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为了提高自身在市场的影响力,不断通过在网络上发布一些雷人雷语以提高自身的人气,却全然不顾对公众认知的误导,以及对市场的扰乱。
首席经济学家通过奇谈怪论在成为网络顶流后,利用自身在网络舆论中的影响力,站在自身所代表的利益群体发表观点,这些观点像癌细胞一样快速增殖和扩散,进而影响证券市场和商品市场走向,甚至会裹挟经济发展方向。
如果没有道德、法律法规的约束,一些顶着首席经济学家光环的投机分子会为了流量,不但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会提出有异于常识的观点。这不但会误导大众,造成市场混乱,长此以往,科学正确的建设性观点会被淹没,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会变得乌烟瘴气。
因此,加强首席经济学家的自律管理有其很强的必要性,作为能对市场、舆论施加影响的群体,首席经济学家每个专业观点形成,都应遵循诚信与道德原则,而不能以吸引眼球、博取流量为导向。
最后,愿每一个首席经济学家都能自省其身,做一个市场和舆论的建设者,对得起“首席”二字。
北大网红教授薛兆丰离职,是因为当网红更好挣钱吗?
据说北大的网红教授薛兆丰在某些知识付费平台上面已经收入几千万了,这当然要比他在北大教课的收入要高很多。
但是作为他这种知识分子,难道仅仅是看钱吗?那肯定不是的,我们不能把他离职这个结果就去猜想他一定是因为钱,就好像迪丽热巴成立工作室就一定是背叛杨幂吗?当然没有这么简单,有些事情不只是自己内心的想法,还得考虑到外界的因素。
第一,我相信薛教授是有自己内心的操守的,他作为知识分子也好,做学术也好,能够研究成这样,讲得这么好,深受大家的喜欢,和他对于知识的情怀是分不开的。我不能因为他成为了知识网红就认为他一定会膨胀,毕竟知识网红和那些直播网红、段子网红、街拍网红还是不一样的,人家不仅不粗俗,而且还是高水平。
第二。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人红是非多,薛兆丰即使讲得再好,也一定会引起争议。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尤其是在经济金融领域当中是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所以薛教授的东西一定是会引起质疑和挑战的,经济领域的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谁能说谁是权威呢?在众多的是质疑当中,薛镇薛兆丰的压力也是蛮大的。
第三,随着是薛教授的走红,难免会有很多人眼红和嫉妒,正所谓同行是冤家,这种撕逼大战只会更多。大家的背景差不多,研究的东西也差不多,但凭什么人家就能够一炮走红,可以收获巨大的名声和财富,不免让很多人眼红。
而且在这些撕逼大战当中,同行往往还能够看到吃瓜群众所看不到的专业的那一面,包括里面的内幕,所以薛兆丰大可以忽略大众的质疑,却不能无视来自一个同一水准的同行的挑衅,所以在网上你可以看到很多人说去说薛教授不行,说他各种误导,眼红他能够挣大钱,出大名的。
所以薛教授从北大离职不论他是因为受不了同事的排挤也好,还是不堪舆论的压力也好,反正他教授的身份不会因为他离开了学校就不在了。知识的把握,大众的认可,是他还能够坚持走下去的最大动力。
我是职场达人傅一声,欢迎你I的关注!
谢国忠是什么人啊?
出生年月:1960年 籍贯:上海市职位:前摩根士丹利 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经济师
毕业院校:麻省理工学院
他对形势和趋势的判断在多数情况下准确,这得益于他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多从国情出发,并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及传统因素在影响经济结果时所发挥的作用
在华尔街大牌投资银行里具有大陆背景的亚洲分析师中,谢国忠属佼佼者。这是许多业内同行认可的一个事实。在过去的三年里,谢作为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亚太区经济学家被基金经理客户评选为亚洲排名第一的分析师。
谢国忠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源自他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预见到了陷阱。他清楚地看到“亚洲经济有巨大的结构性问题”。这使他在亚洲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就作出了比较准确的判断。
1997年初,当印尼的贸易顺差仍然很高,出口增加20%多,财政也平衡的时候,谢国忠就发表报告说印尼的经济会崩溃。当时很多人不相信。“我懂得印尼经济里最大的问题是腐败,”谢国忠说,印尼的财富是虚的,里面其实都被掏空了。等到外国人不愿意把钱放进去的时候,空架子就会倒下。
同年9月份,香港主权回归中国两月有余,谢国忠又写了一份香港房地产要下降50%的报告。当时大家觉得是无稽之谈。谢国忠解释说,他主要看的是供应量层面,他看到香港通过控制房地产的供应量来提高价格,人为地吹起一个资本泡沫。
同样是在1997年的夏天,谢国忠看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的通缩,并意识到中国经济将从短缺走向过剩。而当时中国经济的增长率维持在8%的高水平,很多人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谢国忠的观察是,原来很多产品短缺导致中国人消费的欲望很强烈。到了1997年左右,这些短缺的产品基本得到满足,消费欲望就开始下降。中国毕竟是一个财富积累较低的国家,不能保持高消费的水平。他因此提出通缩将成为中国经济下一阶段的主旋律。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但是这些先见性的观察后来经现实证明是正确的,谢国忠因此自1998年开始被基金经理们认可,并逐渐获得他们的信任。
现在,谢国忠是亚洲地区被媒体引用最频繁的分析师。在公司内部,他是摩根士丹利公司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小组的领头人。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在多次关于中国经济的演讲中引用谢国忠计算出来的数据——在中国近8%的经济增长率中,出口占了74%的比重。
谢国忠认为,他对形势和趋势的判断之所以能在多数情况下准确,得益于他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多从国情出发,并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及传统因素在影响经济结果时所发挥的作用。这种思维方式是谢国忠到美国留学之后逐渐形成的。在国内,谢国忠念的是工程。到美国后,由于觉得工程学对他已经不再有挑战,遂改学经济学。正是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经济学博士时,他深受经济学系索罗教授的影响,认为经济学的复杂性在于一切都是联系起来的。单纯地套用理论模式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问题。看一个模式,要看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毕业后谢国忠在世界银行工作过五年。这段经历的作用是帮助了他从宏观的、国家的角度来理解东南亚地区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世行工作期间,他有机会对一个国家的整个金融体系或一个行业从上到下看了个透。比如在印尼,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研究这个国家的电力行业。
现在,谢国忠在亚洲区的同行中以追求立意新颖,见解独到而非人云亦云而著称。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谢国忠研究所涉范围虽广,但对有些国家及领域的分析并不够严谨和充分。另外,因为投行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谢国忠有时说话容易过激,即追求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
谢国忠自小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小到大,他在学校里的考试成绩总是第一。在同济如此,到了麻省理工依旧。仅得的一个B也是“因为故意跟老师作对”。
谢国忠是上海人,生于斯,长于斯,直到赴美留学。他承认在就业上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每一次工作的转换都很顺利。目前他在摩根士丹利(亚洲)稳坐着首席亚太区经济学家的位置。不过,谢国忠对自己的人生观则非常务实。他认为人要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这是最重要的。同时,人要有自约克制力,要有耐心。不能贪,不能急功近利。他表示中国十几年来最大的弱点是很多青年人急于求成,因而导致浮夸。
至少到目前为止,谢国忠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由于他的工作需要经常和基金经理们交流争论,他将其形容为是一种上战场的感觉。他说他喜欢和很多人辩论时的那种兴奋、新鲜的感觉。特别是当市场出来的情况和预测的结论一致时,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不过,和一般印象中上海人的性格特征不太吻合的是,谢国忠喜欢想大问题。他在投行经济分析师中被列入“大师”一级,是因为其知识和见解的广度与深度被认为在众人之上。谢国忠说他对历史情有独钟。最近他正在读的两本书分别是《大英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兴衰史》。-
简历
谢国忠
1960年出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路桥系,198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硕士,199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同年加入世界银行,担任经济分析员。在世行的五年时间,谢国忠所参与的项目涉及拉美、南亚及东亚地区,并负责处理该银行于印尼的工商业发展项目,以及其他亚太地区国家的电讯及电力发展项目。1995年,加入新加坡的Macquarie Bank,担任企业财务部的联席董事。1997年加入摩根士丹利,任亚太区经济学家。2007年,由于个人原因离开摩根士丹利.现准备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设立一个仅向熟人开放的私募股权“投资俱乐部”,资金规模2亿至3亿美元,将投资于中国的非上市公司.
文章评论